越溪海上絲綢之路傳奇

2021-02-13 鄉土寧海

寧海自置縣以來已有1700餘年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今年以來,在縣委宣傳部的引領下,各地深挖歷史人文資源,大力推進文化「一鄉一品」建設,書寫新的文化傳奇。鄉土文化寧海俱樂部組織精幹力量赴各鄉鎮(街道)採風,將陸續推出各地「一鄉一品」好故事。

白嶠港(朱軍校攝)

寧海地處東海之濱,瀕臨三門灣,背靠天台山與四明山餘脈。越溪鄉就在這海灣邊,背山面海,滄海桑田,漁樵耕讀……越溪可稱是海上絲綢之路在寧海的標誌地,此處既是戚家軍首戰揭幕地、越溪巡檢司城古蹟山海節點,又是北宋日本朝貢航道的海關,明代抗倭守衛寧海縣城的東大門,更是朝鮮崔溥漂流歷險後壯遊歸國的陸路起點。越溪鄉擬將這些遺蹟建設成越溪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園。


正逢寧海(越溪)第十屆跳魚節暨首屆寧海動漫嘉年華驚豔亮相,特產跳跳魚憑藉其神秘可愛的外形、入口即化的美味口感,成為越溪風味美食「四盆八」的主打菜餚,也迅速成為帶動美麗鄉村遊的支柱創收產業。我們可以跟隨著動漫人物「跳跳」和「越越」的足跡,漫遊越溪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並領略各種傳奇。

古時白嶠港是寧海的主要出海港,而越溪則是守衛白嶠港的海關,俗話說:越溪、亭頭兩寨虎狼關。當時交通以水運為主,南北兩寨猶如一把鐵鉗,有力地衛護著縣城出入口。關內是鹹淡水交匯的大溪,關外就是大海。越溪之名,始用於南宋淳熙年間。白嶠港上源白溪、洋溪,發源地都與古越州有關,二溪匯聚到水車出三門灣,越州的羅氏分支遷此建村後也希望像小溪匯入大洋般興旺發達,越溪名即源於此。

北宋雍熙二年,白嶠港成為日本貢道,宋代儲國秀在《寧海縣賦》中對寧海海道就有描述。曾有資料敘述日本僧人奝然搭乘寧海水車鄭仁德的商船於雍熙二年(985年)從白嶠港頭經越溪出海去日本。兩年(987年)後,鄭仁德回國時,奝然又派弟子嘉因朝宋謝恩,從此白嶠港壽寧寺成為日本朝宋貢道口岸,越溪等地沿海自然成為了海上航道。但便利的海上航道及豐富的物產,也引來了海盜與倭寇。

越溪是三門灣的主港口,當地百姓遭受倭寇災難更為深重。明朝朱元璋下令在各地設立防禦機構,越溪巡檢司城就是一例。自從有了巡檢司城,倭寇對越溪本該頗有些忌憚,不敢輕易進入境內,但明洪武年間,越溪巡檢司建立的同時,內遷了南田等海島的居民,被荒棄的海島反被倭寇佔據,更加重了倭患。縣內沿海和縣城連年被擾,百姓困苦不堪,多次要求官府派兵來防禦。終於迎來了戚家軍平定倭患的歷史性轉折。


戚繼光出身於山東省登州將門世家,18歲就立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大志,28歲調任浙江省御倭,他請準到義烏招來農民和礦工親自編練戚家軍。嘉靖四十年四月,倭寇一、二萬人大犯浙江,其中五、六千人分四股侵犯台州,越溪圻頭(今岐頭)和西店團堧各二千人,還有五百多人在距寧海健跳十餘裡的裡浦,百分之九十以上倭寇雲集寧海。戚繼光時任臺、金、嚴參將,擔負台州沿海寧海、臨海、黃巖、太平(即今溫嶺)的防衛。他親率主力,到越溪巡檢司指揮,於四月二十五日作出聲東擊西等各種部署打得倭寇抱頭鼠竄。他又率軍追至臨海花街、上峰嶺等地,僅一個月時間,九戰九捷,打出了戚家軍的威名。當年浙境倭平,越溪成了極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戚家軍首戰地和首勝地。

越溪巡檢司城東南建有紀念設立衛所的湯和與平定倭患的戚繼光的鎮東廟。解放後越溪中心小學於廟中辦學。2011年12月,中共寧海縣宣傳部和越溪鄉聯名在越溪巡檢司城旁樹立了「戚家軍平倭首戰紀念碑」。現在,山崗上仍留存著巡檢司城遺址,那斷壁殘垣似乎向人們訴說著昔日虎旗獵獵、戎兵鶴立時的威風。

越溪巡檢司城,不僅是我縣古代一處著名的軍事要塞,也是我縣古代人民和國外鄰邦友好交往的一個歷史見證。

明弘治元年(1488年)農曆閏正月初三,朝鮮國弘文館副校理崔溥一行四十餘人由濟州奔喪返故裡,途中遇到風暴,在海上漂流十四晝夜,於牛頭洋畔的小漁村登岸,曾在越溪巡檢司城逗留,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經桃渚千戶所審查認定後,從寧海越溪回國。越溪巡檢司成了中韓人民友誼交往的一個驛站。巡檢司對岸有越溪鋪,是崔溥古道的第一鋪。城內的白嶠驛,是崔溥古道的第一個驛站。崔溥寧海之行經由水路(健跳至越溪)和陸路(越溪至西店),期間得千戶翟勇及軍吏二十餘人等護送去杭州,並受到所千戶李昂與莊姓、尹姓和張輔等民間人士的盛情接待。後崔溥走陸路至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行水路至北京,再陸路至鴨綠江,返回自己的國家。


崔溥一行自漂流至歸國,歷時136天,回國後寫成5萬多字日記體的《漂海錄》。這是外國學者表述海上絲綢之路與當時中國國情的名著,較元代《馬可波羅遊記》更詳實細緻,是研究中國明朝海防、政制、司法、運河、城市、地誌、民俗的重要文獻。《漂海錄》記敘了崔溥一行留宿越溪巡檢司城一事,成為越溪人對外交往的最早記錄。

事隔五百年,2002年7月,由崔溥後裔及有關專家等108人組成韓國「漂海踏訪團」與當地各界人士在越溪小學舉行「崔溥漂流事跡紀念碑」揭幕儀式,之後崔溥後裔常來此祭拜。2016年3月,崔溥漂流事跡紀念碑列入國寶檔案解密。

2014年10月1日,央視在王幹山拍攝了東方日出。王幹山是飽覽滄海桑田、日出東方等自然風光的絕佳處。山頂遺留著戚繼光抗倭時期的烽火臺遺址,還有油鹽寺王幹和尚普濟蒼生的傳說以及登善書院遺址。傳說王幹曾用石洞裡流出來的油鹽接濟村裡的百姓,但這神靈的恩惠因其徒弟貪心而消失。現油鹽寺仍在,風景更優美,露營基地、滄海桑田鄉敘民宿等蓬勃發展。夜敘民俗鄉情、晨觀日出滄海桑田的幸福慢生活,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收益,這是新時代饋贈給越溪的有關民生福祉的「油鹽」。越溪民間信仰宗教場所較多,長洋嶺上寺廟雲集,但是與看待王幹山一樣,人們慢慢了悟財富、健康與幸福都是自己創造的。

長洋嶺胡公殿(徐培良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梅枝田青山秀水間

孕育的一方耕讀樂土

有著文明祖訓的教化

有著優良家風傳承

 


梅枝田則有寧海縣城開疆拓土者田什將軍後人耕讀傳家的故事。村子三面環山,一面朝海,山巒疊嶂,海天相映,是一個風景宜人之所。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田什將軍第十四代後裔田均振從城內遷居此地,並開枝散葉,為梅枝始遷之祖。如今,走在村裡,還可以看到當年集市街坊的痕跡,不經意間途經古樹或古宅,雖然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斷壁殘垣間依然流淌著中國傳統村落鄉愁文化的血脈。

越溪,這個海上絲綢之路上遺留著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它就像一條精美的項鍊串起了一顆顆閃爍著美麗光澤的珍珠,熠熠生輝。

《寧海古村落(二)》,浙江攝影出版社正在排版之中,此書厚達400頁以上,由於出版費用缺口較大,希望得到熱心人士的資助,經費使用歡迎各界人士監督。感謝王東曉、王必輝、王江東、王昌選伸出援助之手。

單位名稱:寧海縣鄉土文化俱樂部

帳      號:33150110435500000034

開  戶 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寧海會展中心支行

□文章:王建東

□供照:越溪鄉政府

□製作:天明小子

□審核:水東居士 

□寧海縣鄉土文化俱樂部出品

 「傳播鄉土文化,弘揚寧海精神」,感謝「寧波東勝」對「鄉土寧海」微信平臺的支持。

xiangtuninghai

長按二維碼,鄉情撲面來

隨心

相關焦點

  • 講述絲路傳奇,七集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 央視播出
    自古以來,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中外海洋交通的大動脈。它連接兩大洋,溝通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中東與非洲諸國的交往,使中國從陸地走向海洋。它與縱橫亞歐大陸的陸上絲綢之路交相輝映,見證了兩千多年來中國與外部世界經濟、技術、文化及民眾間交流的歷史,其影響時至今日曆久彌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所形成的「開放、互惠、和平、友好」的歷史基因,成為人類珍貴的文明遺產。
  • 湛江多次「出鏡」CCTV-4《海上絲綢之路》
    歐陽澤 攝    繼《海絲傳奇》之後,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又從3月9日起一直到3月13日,連續5天播出最新製作的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連日來記者看到,作為「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之一,湛江多次「出鏡」,幾乎每一集都有「現身」。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絲路江心鏡》重述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經過千年洗禮組成跳動的音符、激昂的旋律、唯美的樂章,歷經滄海桑田的變化,神秘莫測又令人遐想。「黑石號」這艘滿載六萬餘件中國唐代寶物的商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起來,有力證實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歷史更加真實鮮活。唐代沉船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並於2020年9月15日在上海博物館巡展四個月,這是中新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項目。
  • 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自信與世界胸襟
    繪海上絲綢之路的人文地圖  ——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自信與世界胸襟  【記錄中國·溝通世界】   12日,201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幕影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首映禮活動在廣州舉行,來自海內外110多個國家的資深紀錄片片商、製片人、導演和評論家以及市民共500多人參加了活動。
  • 高清:探訪新加坡海事博物館,重溫海上絲綢之路歷史
    海上絲綢之路示意圖 (人民網 杜明明攝) 人民網9月6日電 (杜明明)9月5日,我們抵達此次「行走新絲路」第二站——新加坡,探訪了位於聖淘沙的海事博物館,重溫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文化。
  • 「海上絲綢之路」史話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市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公元1087年11月26日,泉州市舶司(古代海關與外貿合一的機構)成立,正式拉開了官方海上貿易的序幕。中世紀時海上絲綢之路從我國的廣州、泉州、揚州、明洲(寧波)等港口出發,東至日本的博多、大阪,韓國的慶州等港口,南達南海諸國,西出馬六甲海峽,經印度洋、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的沿岸諸港口,直至地中海的雅典、威尼斯等港口。在漫長的航線上,航行著各式各樣的船隻。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近1200年前,一艘載有陶瓷、金銀等珍貴貨物的阿拉伯船從廣州港啟航,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蘇門答臘島附近不幸沉沒;直至1998年,被稱為「黑石號」的沉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因此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依據。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 山東半島,夢開始的地方
    早在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的航海大發現之前,就有一條連接著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直至非洲東海岸的海上交通網絡,不僅流通著絲綢、瓷器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新聞中心 > 專題 > 中國廣播聯盟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廣西行 > 地圖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06-11 09:14: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海上絲綢之路--海南視窗--人民網
    2014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重點工作時指出,將「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在國家即將出臺「一帶一路」規劃的背景下,海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環,海南和海上絲綢之路有著怎樣的關係?將扮演怎樣的角色?將發揮怎樣的優勢?將怎樣將其和「國際旅遊島建設」結合起來?海南將如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
  • 【傳奇】縱橫四海:海上絲綢之路背後的東方海盜之王
    靜靜躺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裡「水晶宮」裡的「南海一號」「水晶宮」是專門為「南海一號」定製的新家。「南海一號」必須在溫度、微生物生長情況與真實海洋環境相同的水中進行保養和脫鹽幾個月。此後考古人員才能進入沉箱內進行文物挖掘和清理。「南海一號」沉沒的地點正好位於海上絲綢之路在南海的起點附近。
  • 探尋海上絲綢之路文化
    通訊員 黎國偉 供    12月8日上午,百名兩岸青年參加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交流活動,在雷州市清端園陳璸故居舉行閉營儀式,圓滿落幕。    據了解,12月4日至8日,第七屆臺灣青年嶺南行以「走到一起來,夢想更精彩」為主題,設計了九條特色精品線路,其中第七線路是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探尋之旅。
  • 越溪記
    越溪兩字最早是在課本上讀到,說的是越溪有一個村書記應四官,領群眾築海塘,造良田,苦幹數年,改變了越溪大隊的落後面貌,全大隊糧食平均畝產達910斤,比原先翻了兩番多,成了寧海縣糧食平均畝產最高的一個大隊。
  • 臺山建「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臺山海上絲路博物館收集了200件明代海上絲路的青花等瓷器。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黃文生攝影報導)記者昨天從江門臺山市文廣新局了解到,臺山將興建「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該博物館以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上川貿易島為展示對象,以「檣連四海,音達中西」為展示主題,以大洲灣遺址(又稱花碗坪遺址)等為展示本體。該館建成後,將與位於海陵島上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相呼應,系統展示臺山上川島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外貿易往來中的重要作用和歷史人文價值。
  • 東聯海上絲綢之路 西進陸上絲綢之路
    向東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連接,向西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融合,中歐班列(鄭州)串聯起「一帶一路」。6月21日,記者從省政府口岸辦獲悉,《2018年河南省推進中歐班列創新發展方案》已印發,我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拓展東聯西進國際通道,彌補沒有海運港的短板,提升我省中歐班列綜合競爭力。
  • 海上絲綢之路時間中心揭牌
    儀式上,泉州市委副書記、市長王永禮和授時中心主任張首剛共同為海上絲綢之路時間中心揭牌。張首剛表示,作為我國唯一、專門、全面從事時間頻率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科研機構,授時中心承擔著「十三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國家時間頻率體系、空間站時頻實驗系統等重大建設任務,立足國民經濟主戰場頂層規劃和引領時空產業發展。
  • 【青島海上絲綢之路】開創海上絲綢之路第一人的原來是他!
    青島眾多法顯文化的研究群體,通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追求發現,法顯與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有緊密的聯繫,也證實了青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點和南北交通樞紐的必然性。青島出品的大型舞劇《法顯》今年6月在北京中國劇院首演。
  • 貨幣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古代中西交流史上,除陸上絲綢之路外,「海上絲綢之路」更以其持續時間長,商品貿易量大,涉及國家多而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
  • 泉州海交館:追尋海上絲綢之路的身影
    泉州自古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鎮,擁有眾多珍貴的相關文物古蹟。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海交館)展出的反映古代海外交通、海上絲綢之路及由此引發的經濟、文化交流的海外交通史文物,生動再現了中國古代悠久輝煌的海洋文化。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3月1日,參觀者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觀賞展出的泉州灣宋代海船剖面模型。
  • 南山擬建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深圳商報訊】(記者 鄭愷 通訊員 汪盛東)昨天,據來自南山區的消息,南山正在依據赤灣片區的海洋文化歷史資源,籌劃建設深圳「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赤灣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重要驛站(其中第二、第六次過赤灣)。赤灣天后宮見證並記錄了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