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自置縣以來已有1700餘年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今年以來,在縣委宣傳部的引領下,各地深挖歷史人文資源,大力推進文化「一鄉一品」建設,書寫新的文化傳奇。鄉土文化寧海俱樂部組織精幹力量赴各鄉鎮(街道)採風,將陸續推出各地「一鄉一品」好故事。
白嶠港(朱軍校攝)
寧海地處東海之濱,瀕臨三門灣,背靠天台山與四明山餘脈。越溪鄉就在這海灣邊,背山面海,滄海桑田,漁樵耕讀……越溪可稱是海上絲綢之路在寧海的標誌地,此處既是戚家軍首戰揭幕地、越溪巡檢司城古蹟山海節點,又是北宋日本朝貢航道的海關,明代抗倭守衛寧海縣城的東大門,更是朝鮮崔溥漂流歷險後壯遊歸國的陸路起點。越溪鄉擬將這些遺蹟建設成越溪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園。
正逢寧海(越溪)第十屆跳魚節暨首屆寧海動漫嘉年華驚豔亮相,特產跳跳魚憑藉其神秘可愛的外形、入口即化的美味口感,成為越溪風味美食「四盆八」的主打菜餚,也迅速成為帶動美麗鄉村遊的支柱創收產業。我們可以跟隨著動漫人物「跳跳」和「越越」的足跡,漫遊越溪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並領略各種傳奇。
古時白嶠港是寧海的主要出海港,而越溪則是守衛白嶠港的海關,俗話說:越溪、亭頭兩寨虎狼關。當時交通以水運為主,南北兩寨猶如一把鐵鉗,有力地衛護著縣城出入口。關內是鹹淡水交匯的大溪,關外就是大海。越溪之名,始用於南宋淳熙年間。白嶠港上源白溪、洋溪,發源地都與古越州有關,二溪匯聚到水車出三門灣,越州的羅氏分支遷此建村後也希望像小溪匯入大洋般興旺發達,越溪名即源於此。
北宋雍熙二年,白嶠港成為日本貢道,宋代儲國秀在《寧海縣賦》中對寧海海道就有描述。曾有資料敘述日本僧人奝然搭乘寧海水車鄭仁德的商船於雍熙二年(985年)從白嶠港頭經越溪出海去日本。兩年(987年)後,鄭仁德回國時,奝然又派弟子嘉因朝宋謝恩,從此白嶠港壽寧寺成為日本朝宋貢道口岸,越溪等地沿海自然成為了海上航道。但便利的海上航道及豐富的物產,也引來了海盜與倭寇。
越溪是三門灣的主港口,當地百姓遭受倭寇災難更為深重。明朝朱元璋下令在各地設立防禦機構,越溪巡檢司城就是一例。自從有了巡檢司城,倭寇對越溪本該頗有些忌憚,不敢輕易進入境內,但明洪武年間,越溪巡檢司建立的同時,內遷了南田等海島的居民,被荒棄的海島反被倭寇佔據,更加重了倭患。縣內沿海和縣城連年被擾,百姓困苦不堪,多次要求官府派兵來防禦。終於迎來了戚家軍平定倭患的歷史性轉折。
戚繼光出身於山東省登州將門世家,18歲就立下「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大志,28歲調任浙江省御倭,他請準到義烏招來農民和礦工親自編練戚家軍。嘉靖四十年四月,倭寇一、二萬人大犯浙江,其中五、六千人分四股侵犯台州,越溪圻頭(今岐頭)和西店團堧各二千人,還有五百多人在距寧海健跳十餘裡的裡浦,百分之九十以上倭寇雲集寧海。戚繼光時任臺、金、嚴參將,擔負台州沿海寧海、臨海、黃巖、太平(即今溫嶺)的防衛。他親率主力,到越溪巡檢司指揮,於四月二十五日作出聲東擊西等各種部署打得倭寇抱頭鼠竄。他又率軍追至臨海花街、上峰嶺等地,僅一個月時間,九戰九捷,打出了戚家軍的威名。當年浙境倭平,越溪成了極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戚家軍首戰地和首勝地。
越溪巡檢司城東南建有紀念設立衛所的湯和與平定倭患的戚繼光的鎮東廟。解放後越溪中心小學於廟中辦學。2011年12月,中共寧海縣宣傳部和越溪鄉聯名在越溪巡檢司城旁樹立了「戚家軍平倭首戰紀念碑」。現在,山崗上仍留存著巡檢司城遺址,那斷壁殘垣似乎向人們訴說著昔日虎旗獵獵、戎兵鶴立時的威風。
越溪巡檢司城,不僅是我縣古代一處著名的軍事要塞,也是我縣古代人民和國外鄰邦友好交往的一個歷史見證。
明弘治元年(1488年)農曆閏正月初三,朝鮮國弘文館副校理崔溥一行四十餘人由濟州奔喪返故裡,途中遇到風暴,在海上漂流十四晝夜,於牛頭洋畔的小漁村登岸,曾在越溪巡檢司城逗留,受到當地居民的熱情款待。經桃渚千戶所審查認定後,從寧海越溪回國。越溪巡檢司成了中韓人民友誼交往的一個驛站。巡檢司對岸有越溪鋪,是崔溥古道的第一鋪。城內的白嶠驛,是崔溥古道的第一個驛站。崔溥寧海之行經由水路(健跳至越溪)和陸路(越溪至西店),期間得千戶翟勇及軍吏二十餘人等護送去杭州,並受到所千戶李昂與莊姓、尹姓和張輔等民間人士的盛情接待。後崔溥走陸路至杭州,沿京杭大運河行水路至北京,再陸路至鴨綠江,返回自己的國家。
崔溥一行自漂流至歸國,歷時136天,回國後寫成5萬多字日記體的《漂海錄》。這是外國學者表述海上絲綢之路與當時中國國情的名著,較元代《馬可波羅遊記》更詳實細緻,是研究中國明朝海防、政制、司法、運河、城市、地誌、民俗的重要文獻。《漂海錄》記敘了崔溥一行留宿越溪巡檢司城一事,成為越溪人對外交往的最早記錄。
事隔五百年,2002年7月,由崔溥後裔及有關專家等108人組成韓國「漂海踏訪團」與當地各界人士在越溪小學舉行「崔溥漂流事跡紀念碑」揭幕儀式,之後崔溥後裔常來此祭拜。2016年3月,崔溥漂流事跡紀念碑列入國寶檔案解密。
2014年10月1日,央視在王幹山拍攝了東方日出。王幹山是飽覽滄海桑田、日出東方等自然風光的絕佳處。山頂遺留著戚繼光抗倭時期的烽火臺遺址,還有油鹽寺王幹和尚普濟蒼生的傳說以及登善書院遺址。傳說王幹曾用石洞裡流出來的油鹽接濟村裡的百姓,但這神靈的恩惠因其徒弟貪心而消失。現油鹽寺仍在,風景更優美,露營基地、滄海桑田鄉敘民宿等蓬勃發展。夜敘民俗鄉情、晨觀日出滄海桑田的幸福慢生活,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收益,這是新時代饋贈給越溪的有關民生福祉的「油鹽」。越溪民間信仰宗教場所較多,長洋嶺上寺廟雲集,但是與看待王幹山一樣,人們慢慢了悟財富、健康與幸福都是自己創造的。
長洋嶺胡公殿(徐培良攝)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梅枝田青山秀水間
孕育的一方耕讀樂土
有著文明祖訓的教化
有著優良家風傳承
梅枝田則有寧海縣城開疆拓土者田什將軍後人耕讀傳家的故事。村子三面環山,一面朝海,山巒疊嶂,海天相映,是一個風景宜人之所。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田什將軍第十四代後裔田均振從城內遷居此地,並開枝散葉,為梅枝始遷之祖。如今,走在村裡,還可以看到當年集市街坊的痕跡,不經意間途經古樹或古宅,雖然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但斷壁殘垣間依然流淌著中國傳統村落鄉愁文化的血脈。
越溪,這個海上絲綢之路上遺留著一個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它就像一條精美的項鍊串起了一顆顆閃爍著美麗光澤的珍珠,熠熠生輝。
《寧海古村落(二)》,浙江攝影出版社正在排版之中,此書厚達400頁以上,由於出版費用缺口較大,希望得到熱心人士的資助,經費使用歡迎各界人士監督。感謝王東曉、王必輝、王江東、王昌選伸出援助之手。
單位名稱:寧海縣鄉土文化俱樂部
帳 號:33150110435500000034
開 戶 行: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寧海會展中心支行
□文章:王建東
□供照:越溪鄉政府
□製作:天明小子
□審核:水東居士
□寧海縣鄉土文化俱樂部出品
「傳播鄉土文化,弘揚寧海精神」,感謝「寧波東勝」對「鄉土寧海」微信平臺的支持。
xiangtuninghai
長按二維碼,鄉情撲面來
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