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 山東半島,夢開始的地方

2021-02-19 央廣網

早在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的航海大發現之前,就有一條連接著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直至非洲東海岸的海上交通網絡,不僅流通著絲綢、瓷器、香料、茶葉等貨物,還承載著藝術、宗教、科學知識在歐亞大陸不同文化中心之間的傳遞與交流。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甚至要早於陸地上的絲綢之路,對世界經濟、文化、科技等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5月14日、15日將在北京舉行,為此,文藝之聲特別製作了十集系列專題節目《探秘海上絲綢之路》。節目以記者實地探訪、專家解讀、微劇情景再現等方式,從兩千年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畫卷中截取若干片段,講述最傳奇、最有影響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再現海上絲路輝煌的歷史文化以及對今日的深遠影響。

從5月3日起,文藝之聲《文藝大家談》欄目每天播出一集,敬請收聽。

三月,初春,位於山東青島黃島區琅琊鎮的琅琊港,依舊是春寒料峭。這座面朝黃海而立的漁港,只有一個碼頭,海面停泊的船不多,正在港口勞作的人也不多。一車海蠣子剛剛運到港口,勤勞的膠東大姐正在把海蠣子鋪在地上,進行清洗。

勤勞的膠東大姐在海灘收拾海蠣子

我向一位漁民問起「徐福東渡起航地」在哪兒時,他抬手一指:「你看那兒,那兒有個石碑!」

    

「徐福東渡起航處」的石碑就立在琅琊港的東側,這是由中國徐福研究會設立的。徐福是誰?這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是一位秦朝的方士,也被說成是一個騙子,他還是一位文化名人,如今聞名於中國和日本。而在青島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眼中,徐福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初探索者。

林玉海:徐福東渡的意義確實很大,他開啟了中日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他開始探索海洋的奧秘,這在中國航海史上,中國海外交通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講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也開始有了。

記者於丹、小曾與青島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在「徐福東渡起航處」

徐福可以稱得上有史考證以來世界上第一個正式組建規模化船隊的遠洋冒險家。

關於徐福,司馬遷在《史記》裡有清晰的記載。一統天下的秦始皇開始夢想長生不老。公元前219年,在他東巡時,「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徐福懇請秦始皇能允許他帶領童男童女前去求仙。於是,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尋仙。

徐福第一次從琅琊出海東渡,但是沒有收穫。第二次他繼續說服皇上,說神仙要三千童男童女和各色人間禮物;還要有強弓勁弩射退海上攔路的大魚,才能求仙取藥。秦始皇答應了徐福的請求。徐福再次東渡,結果他在「平原廣澤之地」自立為王,再也不回來了。

    

徐福到達了哪裡,並無定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影響福澤東亞。曾多次參與琅琊遺址考古工作的北京故宮博物院考古專家王睿對徐福東渡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王睿:在中國有研究徐福故居的、有研究徐福啟航地的;日本也是,在熊本縣有徐福故居,徐福遺蹟;韓國在濟州島免稅區修有徐福公園,徐福成為東亞地區共同的早期航海家。

琅琊港旁是琅琊颱風景區。琅琊臺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緣琅琊山夯土築就,秦始皇多次來此地祭祀。現如今修有徐福拜見秦始皇雕像。

琅琊颱風景區徐福拜見秦始皇雕像

以青島的琅琊港為坐標向北330公裡,便是地處山東半島最北端的煙臺蓬萊。蓬萊位於渤海黃海交界處,是進出渤海灣的必經之地。如今蓬萊仙境名聞天下,每年夏天都會有幾百萬的遊客湧進蓬萊。

進入蓬萊閣景區朝西南方向前行兩百米便是登州古船博物館。一進博物館,四艘古沉船便赫然映入眼帘。

唐朝神龍三年,在蓬萊設立登州,管轄膠東半島。因此,蓬萊港自唐朝便被稱為登州港。登州港是唐朝北方第一大港,與泉州、揚州、明州並稱為中國四大港。1984年和2005年,在古登州港中央泊船的地方先後發現了四艘元明時期的沉船,其中有兩艘沉船經中韓兩國專家鑑定是高麗古船。

高麗古船遺蹟

登州古船博物館館長袁曉春介紹了高麗古船的造船特點:

袁曉春:第一個特點是,它使用的船材全部是油松,這是一種硬木松,只產於中國的東北和朝鮮半島。而中國古船基本上是由水杉、馬尾松等四五種船材構成,而朝鮮半島古船只有此一種。

第二個特點是,它的連接方式是朝鮮半島獨有的特點,用木釘、木栓進行連接。其中蓬萊3號古船又增加了中國的造船技術,有水密艙壁、桅座等等。

央廣記者於丹採訪登州古船博物館館長袁曉春

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日本有五批遣唐使,朝鮮半島有36批遣唐,都是經過登州港進行出入;中國蠶絲、蠶繭的出口從唐朝一直到清朝,都是由山東作為主要出海口輸出到朝鮮;現在韓國、日本著名博物館看到的很多中國名窯製造的瓷器,有相當一部分也是從登州港輸出的。

所以說,登州不僅是中國東北海域重要的港口,而且是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交往密切的外貿港口 ,是海上絲綢之路東北方向的始發港口。

但是到了近代,1860年,中法天津條約籤訂,因為登州港口無法進入現代輪船,於是1861年,清政府創建煙臺港,從此登州港逐漸衰落。現如今,蓬萊港隸屬煙臺港,是煙臺港的四大港口組成之一。而300公裡外黃海之濱的琅琊港,現如今只是一個小漁港,取而代之的是自1892年開始崛起的青島港。

兩千年間,潮起潮落,世事變遷,但茫茫的大海從未能阻止探索者勇敢的步伐,伸向大海之中的山東半島始終是中原文明少見的一抹藍色。古老的海道,記錄著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悠悠歷史,而新興的港口則繼續延續著海上絲綢之路新的傳奇。

來源:文藝之聲

策劃、編審:趙薇

採制:於丹、小曾

演播:蘇揚

本期編輯:荊詩越

相關焦點

  • 【青島海上絲綢之路】開創海上絲綢之路第一人的原來是他!
    青島眾多法顯文化的研究群體,通過幾十年的不斷探索追求發現,法顯與青島海上絲綢之路有緊密的聯繫,也證實了青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點和南北交通樞紐的必然性。青島出品的大型舞劇《法顯》今年6月在北京中國劇院首演。
  • 海上絲綢之路:「東海絲路」與「南海絲路」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有「東海絲路」和「南海絲路」之分,「東海絲路」是指從山東半島經渤海到朝鮮半島最終到日本的航線。從漢代到隋唐,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一直暢通並有所發展,《新唐書·地理志》中說「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即這條海上絲綢之路是從山東半島登州出發,經廟島群島,到遼東半島,再到朝鮮半島,最終到日本列島。漢代至唐朝初期,中國與朝鮮半島諸國、日本的官方往來,都是走的這條道,也是當時主要的朝貢路線。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在日本大家對鑑真大師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就立了一塊碑。仁永法師講述石碑的來歷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為什麼力邀高僧傳律法。
  • 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將播 中國夢世界夢
    漢代時,張騫「鑿空」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但陸上交通易受匈奴部族影響,漢武帝於是下令開拓海上對外貿易通道。唐代中葉以後,陸上絲綢之路因戰亂頻繁而趨於衰頹,海上絲綢之路卻隨著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逐漸興起,到宋元時進入鼎盛期,形成了泉州、廣州、寧波等主要港口。
  • 新安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
    中朝隔水相望,中日一衣帶水,天然的地理優勢,很早便形成了東北亞地區的海上交通航路網絡,並依託這一網絡進行商貿往來和政治、文化交流,學界或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與中國東南沿海通往東南亞、印度洋的「南海航線」相得益彰。新安沉船就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的見證。
  • 山東有座千年古城,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首航地,如今卻少有人知
    對於山東的認識,可能很多人都局限在山東青島、山東蓬萊、山東日照等等這些休閒度假的海港城市,事實上,這裡除了一望無垠的湛藍大海非常吸引人以外,也有一些歷史悠久的古城,而小編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有著「歷史文化名城」之稱的青州古城。
  • 中國歷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
    與此同時,揚州港還大量出口唐三彩,據考察,在今東亞、東南亞和西亞一帶發現了大量唐三彩大量陶瓷器的出口,使得海上絲綢之路又多了一個美稱:「陶瓷之路」。揚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據考古資料顯示,中國與朝鮮的交往大致經過這樣的路線:外國商船沿著朝鮮半島西側近海航行,到山東半島北部的登州後改為陸行,到濟水入淮河,沿淮南運河抵揚州。
  • 蓬萊「海上絲綢之路」系列報導之歷史遺存篇
    水母網7月2日訊(通訊員 牛永志 範亞男)早在陸上絲綢之路開闢之前,以登州古港為起點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就已經形成,極大地促進了古代中國與韓國、日本的交流與發展。作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的蓬萊,如今有哪些現存史跡可以重現曾經的繁華與輝煌?日前,記者跟隨蓬萊旅遊度假區管委「海絲」申遺辦工作人員進行了現場探訪。
  • 海上絲綢之路--海南視窗--人民網
    此前,2011年12月19日,三明市市民在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欄目留言:三明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一到晚上就大量排放廢煙廢氣,氣味難聞。「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並行不悖,三沙要站在維護國家海權和參與、服務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最前沿。    最後,擴大海南在公共外交方面的影響。如利用亞洲博鰲論壇和國家領導人三亞接見外國元首在全球外交層面和民間交往方面的特殊影響,加強宣傳,使海南成為美麗中國、和諧中國、展現「中國夢」的一張重要名片。
  • 海上絲路與宗教音樂交流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分為南海航線和東海航線兩條線路:南海航線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東海航線則是從山東半島「循海岸水行」,直通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在唐代時,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在宋代,寧波成為東海航線的主要港口。
  •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與新加坡早期港口的興衰
    一 新加坡海域是海上絲綢之路所經之地之一 新加坡,地處於東南亞半島區和群島區水域,扼守連接南海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帶,不僅是東南亞地區海上交通的十字路口,也是東西方海洋貿易必經的航行樞紐。
  • 貨幣與「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歷史進程
    眾所周知,「海上絲綢之路」從中國東南沿海,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中國與外國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並推動了沿線各國的共同發展。在古代中西交流史上,除陸上絲綢之路外,「海上絲綢之路」更以其持續時間長,商品貿易量大,涉及國家多而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圖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
  • 鄭和下西洋,和平的遠航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靜海寺「鄭和紀念堂」據靜海寺紀念館館長蘇真介紹,匾額上的四個字——「超前軼後」,是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對鄭和的評價,說他的航海偉業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實際上這句話用到今天仍然非常恰當。來到今天的淨覺寺,你會看到一幅古畫,畫中的長頸鹿正是六百多年前,外國使者送給中國的禮物。在淨覺寺,記者們見到了鄭和的後人鄭自海。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鑑真東渡 傳播文明之旅
    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當年在天寶二年的時候,鑑真大和尚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東渡,這是他在揚州第一次東渡。他有六次東渡,其中三次東渡是從揚州出發的,因為揚州是江淮重鎮,是唐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鑑真大師,中國唐朝高僧,出生於公元688年,揚州人。如今揚州大明寺山門外的牆壁上寫有「鑑真故裡」四個大字。
  • 客從海上來 | 江蘇海上絲綢之路故事裡的外國人
    達摩沿著今天所說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印度抵達廣州,又被梁武帝專程請到南京,然而這次對話後達摩就「一葦渡江」,北上去了嵩山。  這段禪宗公案,胡適認為沒有,馮友蘭認為有,既神秘又傳奇。作為海絲與大運河的交匯地,東部沿海的江蘇在歷史上出現過無數渡海而來的外國人甚至外國移民,在7月11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走進那些塵封已久的歷史故事,走近那些海上來客。
  • 海上絲綢之路,曾經廣東三大系的《雷州窯》,你該何去何從
    認識海康這個地方,是源自村裡有個姐妹嫁到海康,另一個嫁到徐聞,據說這兩個地方很接近。嫁到徐聞的那位姐妹的媽媽有一年過年去探親,回來說:太遠了,要坐船,暈車暈船的太難受了,如果她不回來看她,這母女關係可能就要斷了。
  • 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幾個問題
    當時學者們對「絲綢之路」這一名稱也持不同意見,如「香料之路」、「陶瓷之路」等,但考慮到古代東西方之間除了物質交流外,還涉及政治交往、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最後採納了以絲綢為代表的「絲綢之路」這個沿用時間較長的名稱,用以指代古代東西方之間的交流35。海上絲綢之路便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990年開始乘船考察,多國學者經實地考察、學術交流,取得了一系列學術成果36。
  • 「海上絲綢之路」美哉!南方歌舞團歌舞集《海上絲路》上演
    「海上絲綢之路」美哉!南方歌舞團歌舞集《海上絲路》上演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塗徐建  2020-07-04 本場晚會採用全方位、多媒體的藝術手法,融匯「一帶一路」沿途異域歌舞藝術形式,再現海上絲綢之路的迷人風韻,呈現豐厚的文化與
  • 板橋鎮: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小鎮
    板橋鎮: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小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8.06 星期一 板橋鎮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大沽河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任李儲程說,作為北方海關重鎮,厚重的文化積澱便是膠州的「根」,通過在度假區以仿古復原的形式集中展現古代膠州的輝煌歷史,疊加生態、文化旅遊功能,大沽河旅遊度假區正全方位解鎖千年歷史人文資源,打造文化小鎮。千年人文凸顯板橋鎮之「根」    青島與絲路有緣,緣已千年。
  • 山東的「海洋奇緣」
    而就在幾千年前的山東,這裡的人們早已聆聽著大海的呼喚,迎帆起航,奔向海洋深處,開始了一段與海洋漫長的不解之緣。 山東,北臨渤海,南接黃海,擁有3345公裡的海岸線和接近600個海島,海岸線佔全國的六分之一,近海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裡,與全省內陸面積相當。歷史上,山東自古以來就是海上貿易的重要通道,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也是陸海兩條絲綢之路的交匯點。在這裡,海洋與內陸的界限變得不再那麼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