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上絲綢之路】鑑真東渡 傳播文明之旅

2020-12-25 央廣網

  煙花三月的揚州,古運河渡口,平靜的河面,已沒有古代的繁忙。揚州作家陳躍講起了1200多年前在這個渡口發生的一段意義深遠的歷史事件。

  這裡就是揚州的古運河,位於文峰塔下的古運河。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當年在天寶二年的時候,鑑真大和尚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東渡,這是他在揚州第一次東渡。他有六次東渡,其中三次東渡是從揚州出發的,因為揚州是江淮重鎮,是唐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鑑真大師,中國唐朝高僧,出生於公元688年,揚州人。如今揚州大明寺山門外的牆壁上寫有「鑑真故裡」四個大字。

  大明寺副住持仁永法師:鑑真大師原來是我們大明寺住持,唐朝的時候。當時日本僧人到中國來,在大明寺請鑑真大師東渡弘法。這個碑叫「古大明寺唐鑑真和尚遺址碑記」,尤其到了宋元以後,慢慢地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寺廟和鑑真大師有關係。後來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鑑真大師在日本大家對他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後來就立了一塊碑,還請韓國均,當時的江蘇省主席,這是他題的。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邀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在大明寺鑑真史料館,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力邀高僧傳律法的原因。

  王虎華:這個時候日本在宗教出了些問題,主要是戒律上要求比較鬆弛,他們希望吸收中國佛教的辦法,有聲望的和尚來主持受戒儀式,如果符合就受戒,不符合就不行,不能誰說當和尚就當和尚。

  當時的日本只是引進了佛教的經文,卻沒有引進佛教的戒律,導致日本僧人不守戒律,逃避賦稅,成為國家的不安定因素。日本只想請一位中國高僧,卻沒想到請到了名揚天下的高僧鑑真。

  王虎華:鑑真東渡日本最大的文化意義就是佛教文化的意義,有很多人因為去日本很困難,一百個人去一個成功率都很困難這樣的情況下,弟子有畏難情緒,這個時候鑑真說,他有個名言:「是為法事也,何惜生命。」為了傳法,怎麼能顧惜生命呢?「諸人不去,我即去耳。」你們不去我去,我就去了,在這個時候他的弟子就紛紛響應。

  在東渡的12年中,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和僧人告密,鑑真和他的弟子們屢屢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遇狂風怒濤,他們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靠吃生米、喝海水存活。返途經過端州時,日本弟子榮睿病故,鑑真哀慟悲切,加上炎熱,突發眼疾,導致雙目失明。

  漫長的東渡過程中,先後有三十多人死於海難和傷病,二百多人退出東渡行列。只有鑑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唐天寶十二年,即公元753 年,經過二個月的海上顛簸,66歲的鑑真大師第六次東渡終於到達了日本,受到日本舉國歡迎。鑑真大師在日本一心弘揚佛法,直到圓寂。

  唐廣德元年,公元763年,76歲的鑑真大師面向西方,故土的方向,坐化於他建造的唐招提寺。

  2016年12月,中國歌劇《鑑真東渡》在日本演出,主演田浩江回憶起當時的情景。

  田浩江:我們在日本演出時受到觀眾熱情的歡迎,很多時候謝幕,我走出來,觀眾在叫鑑真,鑑真。觀眾叫的就是鑑真。

  鑑真東渡日本,不僅帶去了佛法,還帶去了中國的工藝、建築、醫學、書法、繪畫、茶葉、香道等等,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記者:鑑真和尚東渡的時候帶去了很多人才吧?

  陳躍:對,這些人才都是唐代一流的手工藝人才。他的僧人團隊中也有醫僧,就是醫術高明的僧人,揚州的玉雕匠人,剪紙匠人,還有漆器匠人,都是在他助手裡。

  仁永:日本人對鑑真大師非常崇敬,鑑真大師可以說是日本的文化恩人,傳過去不僅有佛教,還有書法、建築,還是醫藥的祖師,過去日本藥袋子上都有鑑真大師坐像。

  王虎華:他在建築方面很有研究,他在長安曾經參加過小雁塔的建造,他後來移居唐招提寺,建造了唐招提寺,現在看來建築很了不起的。其次就是在雕版印刷,豆腐製作技術是鑑真帶去的基本上沒有異議的。其次,他帶去的文物,書法、佛經,對日本文化帶來很大的影響。所以鑑真在文化方面對日本的貢獻和影響是多方面的。

  初春時節,櫻花開滿了大明寺,著名的櫻花大道上安放著鑑真大師的坐像。如今在揚州,在鑑真大師的故裡,依然能強烈感受到他的影響力。

  仁永:我們建了鑑真書畫院,鑑真史料館,鑑真圖書館,還有由大明寺和揚州市政府發起的鑑真國際馬拉松,已經是世界田聯的金標賽事。這是世界上唯一用佛教高僧命名的馬拉松賽事。他不是有取火儀式嗎?還有個祈福儀式,是在我們的鑑真紀念堂開始的,相當於奧運火炬,點火儀式在這裡開始。

  大明寺鑑真紀念堂前有座石燈,長明不滅,這是鑑真大師像回歸故裡時日本唐招提寺住持森本孝順長老所贈。而在日本唐招提寺也有一個這樣的長明石燈。

  不滅的火焰,象徵著世界文明的薪火相傳。

  海上絲綢之路,漫漫二千年,它絕非單純的貿易之路,也是思想文化的交流之路。鑑真東渡不僅是一次佛教東傳的成功之旅,更是流芳千古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實踐。

相關焦點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在日本大家對鑑真大師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就立了一塊碑。仁永法師講述石碑的來歷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為什麼力邀高僧傳律法。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他歷經磨難、6次東渡,於公元753年隨日本遣唐使到達日本,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飲食品、食物原料、器具和懂醫學、藝術的隨行弟子及各種工匠共38人,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有「文化之父」的美譽。「律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鑑真和尚作為佛教律宗高僧,始終以遵循和傳授佛教戒律為己任,尊崇素食。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在那時除了西方的傳教士常常來大唐進行傳教之外,大唐的高僧們也開始向大陸以外的地區傳播佛教文化。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當時相當惡劣的航海條件下,他為何執著的六次前往東瀛,他所帶去的佛教文化及中華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呢?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
  • 中日專家學者在奈良共話鑑真精神
    新華社日本奈良12月22日電(記者華義)「鑑真精神與中日文化交流」研討會22日在日本奈良百年會館舉行,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鑑真精神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意義和價值。  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在致辭時說,本次研討會匯聚兩國權威專家,深入探討鑑真精神的深刻內涵及其在當代兩國交往中的價值,對於在新時期推動中日民間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希望以此為新起點,推動鑑真精神在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中更為廣泛地弘揚與傳播,推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不斷向前發展。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鑑真東渡日本,如果故意忽略中日友好交流、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那麼帶到日本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喪亂帖》會被後人詬病,因為中國至今還為沒有王羲之真跡而遺憾!遺憾往往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以就要找到渲洩的口子,這個口子是什麼呢?鑑真偷渡日本變成了把柄!
  • 「鑑真精神與中日文化交流」研討會在日本奈良舉行
    她指出,本次研討會圍繞「鑑真精神與中日文化交流」這一主題,匯聚兩國權威專家力量、深入探討鑑真精神深刻內涵,及其在當代兩國交往中的價值,對於在新的時期推動中日民間交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希望以此為新的起點,推動鑑真精神在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一代中更為廣泛地弘揚與傳播,推進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不斷向前發展。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 山東半島,夢開始的地方
    早在哥倫布、達・伽瑪、麥哲倫的航海大發現之前,就有一條連接著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直至非洲東海岸的海上交通網絡,不僅流通著絲綢、瓷器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在這個背景下,很多文化名流也選擇東渡日本,傳播文明的種子,而其中,鑑真大師就是其中的典範。鑑真生平鑑真出生的時候,天下還處於武周時期。武則天信仰佛教,改變了唐朝初年,冊立道教為國教的國策。在這個氛圍下,武周的天下出現了全民學佛的高潮。在這個背景下,出身寒門的鑑真,在十四歲的時候選擇出家做了沙彌,並在武后遜位那年選擇了受戒。鑑真是一個天賦很好的人。
  • 體驗海上生活,觸摸歷史文化,隨我們一起,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跟隨「東南衛視」號和「灃沅弘」號,一同去觸摸和體驗海上絲綢之路的古今魅力,你心動嗎?
  • 舟山景點介紹:鑑真東渡泊舟處
    據考證,唐代著名高僧鑑真十年間曾6次東渡,都經過因風大浪急,兩次在大悲山等島嶼泊靠,直到第六次才經嵊泗列島,抵達日本,完成東渡大願。鑑真東渡泊舟處,就是以紀念這位唐代高僧為傳播中華文化作出偉大貢獻而修建的。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鑑真(688年—763年)俗姓淳于,揚州江陰(今江蘇揚州)人,14歲便在揚州大雲寺削髮為僧,22歲受戒。他早年雲遊長安,洛陽等地,26歲起住持揚州大明寺,專說戒律,此後積極研究建築、雕塑、醫藥等,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高僧。後來,受日本邀請先後五次東渡沒有成功,最後於754年1月23日成功到達日本。
  • 大明寺遊記(4)鑑真東渡禪茶秀—蜀岡—瘦西湖名勝風景區遊(3)
    如果說《唯美揚州.春江花月夜》實景劇是瘦西湖風景區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那《鑑真東渡禪茶秀,展現了鑑真大師不畏艱難、百折不撓的精神,描繪出一首寫意唯美的舞臺史詩。「鑑真東渡禪茶秀」以鑑真東渡的歷史故事為脈絡,全場四十分鐘,共分為六幕,分別是千年古城,繁華都會;東渡之行,內心初起;東渡艱難,幾經挫折;五渡失敗,大徹大悟;東渡成功,文化傳播;千年古剎,文化高地。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讓後人詬病?網友:帶走一物,不能原諒
    在日本大化改新時期,鑑真曾經六次東渡,弘揚佛法,當時日本正處於動亂時期,鑑真的出現改變日本當時的局勢。因此,他在中日兩國,尤其是日本有極高的聲譽,但是由於他的跨國傳播存在著眾多疑點,一部分人也對他持有批判的看法。
  • 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
    再現江蘇大地的磅礴史詩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快報訊(記者王子揚)鑑真苦心孤詣六次東渡,終於得償所願。大運河綿延千年,隋煬帝、唐高祖都在這裡留下過身影。《鑑真東渡》《運之河》是江蘇歌劇的代表作,自誕生之日就受到海內外觀眾的青睞。3月10日,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復工的第一天,排練的就是這兩部作品。
  • 正史中的佛學大師——鑑真,東渡日本僅僅只是簡單的傳教嗎
    在這之後又出現了一位高僧——鑑真,他和玄奘不同之處則是他是東渡日本,為日本帶去當時的佛學文化,傳播先進思想。 上述兩位佛學大師都是唐朝時期的著名僧人,只不多兩人不在同一年代,是先有玄奘西行,再有鑑真東渡。 我們今天重點來了解一下鑑真的東渡故事。
  • 鑑真東渡日本,真是去當漢奸的?也有人說,他是被聖德太子感動了
    鑑真東渡,在東亞歷史上一直都被視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典範。但是,由於近代中日之間的仇怨,很多人不自覺採用「輝格史觀」來看待鑑真東渡,認為鑑真東渡是去當漢奸的,並且還帶走了一些東西,讓後世詬病數千年。那麼,鑑真東渡的目的是什麼?並且,他帶走了哪些東西?據史料記載,7世紀的新羅(韓國)和日本,都奉行佛教立國思想。
  • 原創歌劇《鑑真東渡》在臺灣上演 星雲大師全程欣賞
    六渡之海 昭顯大勇佛教在線臺灣訊  江蘇省演藝集團製作的原創歌劇《鑑真東渡一千二百多年以前,唐朝高僧鑑真大師親率弟子離開揚州,東渡日本弘法;一千二百多年以後,《鑑真東渡》來到佛光山,星雲大師親臨現場,全程欣賞,側著右耳「聽」完兩個半小時的演出。
  •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鑑真,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之邀決定東渡日本。然而,鑑真的東渡之旅是異常坎坷的,至於原因,除了受限於當時的造船技術和對洋流季風氣象條件的不了解之外,唐朝政府的不支持也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