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東亞佛教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
鑑真東渡,在東亞歷史上一直都被視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典範。但是,由於近代中日之間的仇怨,很多人不自覺採用「輝格史觀」來看待鑑真東渡,認為鑑真東渡是去當漢奸的,並且還帶走了一些東西,讓後世詬病數千年。那麼,鑑真東渡的目的是什麼?並且,他帶走了哪些東西?據史料記載,7世紀的新羅(韓國)和日本,都奉行佛教立國思想。佛教社團在日韓社會日益壯大,並且,也讓日韓各自處於歷史的十字路口上:
因為按照這樣發展下去,日韓的世俗政權必然會被傾覆,最終成為佛教統治下的國家。好在唐朝初年,唐朝擊敗新羅,並且在唐朝的影響下,新羅清洗了佛教社團,改而以儒家思想立國。這一決定對韓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時至今日,韓國依舊有一定的儒家文化氛圍。日本當時也面臨這樣的尷尬:當時的日本佛教教義混亂,戒律也互相牴觸。甚至僧侶可以娶妻生子。
並且佛教社團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人口,並且,佛教社團掌握的土地和人丁都不必繳納賦稅。此長彼消,日本朝廷掌握的社會資源越來越少,面臨統治危機。因此,日本朝廷考慮從大唐尋找精通佛教戒律之人,將正宗的佛教戒律引入日本,整頓日本佛教亂象。因此,日本的孝謙天皇多次派人來大唐,向李隆基遞交國書,希望李隆基能派遣大德高僧東渡日本傳播佛法和戒律,並且,還讓遣唐使在日本民間尋找可以信任的僧侶。
鑑真大師就這樣被遣唐使發現。當鑑真大師了解到日本的情況以後,尤其是當鑑真得知,日本的聖德太子打算革新佛法,尤其是希望佛法能夠永世興於佛法的事情以後,鑑真被聖德太子的態度所打動,並覺得此生的使命就是東渡日本鴻傳佛法。於是,鑑真決定東渡日本。不過,當時的航海技術極為落後,因此,東渡日本意味著九死一生,但是,鑑真還是堅定地踏上了東渡之路,並經歷了五次失敗,直到第六次,才成功。
鑑真到日本以後,廣傳佛法和戒律,讓處於混亂的日本佛教走上正軌,並且,還將各種唐朝先進的工藝帶到了日本。讓日本社會有了飛躍前進。而最讓人詬病的是:鑑真東渡的時候,還將王羲之的墨寶《喪亂帖》也帶到了日本。王羲之的墨寶,王羲之在世的時候,就已經被視為無價之寶。
在當代,《喪亂帖》的價值更是難以估量,甚至可以將其視為國寶。因此,有人認為:鑑真將《喪亂帖》帶到日本,是漢奸行為。不過,這種認知其實是不對的。因為,鑑真時代的人,只有天下觀——既天下一家。對於鑑真那個時代的人來說,不論是大唐還是新羅、日本,都是天下的一部分。因此,不能用現代人的觀念,來衡量古人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