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2020-12-12 圖遊華夏

引子

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聖德太子轉世一說,是否可信,已難實證,如今,我們只能從史料中,回溯佛教在兩國間的發展脈絡,再還原慧思與聖德太子的人生過往,從中尋找蛛絲馬跡,來推斷其說之真偽。

一、 從中日佛教交流的角度來分析

1、 佛教何時傳入中國

公元前565年,東周時期的周靈王七年,釋迦牟尼誕生於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室,在35歲那年開悟創立佛教。

《三國志注-魏書》卷三十

在目前最早的史料《三國志注-魏書》中,裴松之引用了《魏略》中的一段記載:

昔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經,曰復立者其人也。

這便是佛教界有名的伊存授經出處,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伊存向景盧口授《浮屠經》,浮屠就是佛陀的音譯,如果不考慮民間佛教來往,從此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佛教進入中國應不晚於此年。

另據北魏史書《魏書》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釋老十記載:

案漢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討匈奴,至皋蘭,過居延,斬首大獲。昆邪王殺休屠王,將其眾五萬來降。獲其金人,帝以為大神,列於甘泉宮。金人率長丈餘,不祭祀,但燒香禮拜而已。此則佛道流通之漸也。

敦煌壁畫,初唐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

這段歷史記載了霍去病在攻打匈奴期間,俘獲金人,上圖局部畫的便是此事,《魏書》的作者魏收,身處崇尚佛教的北魏時代,他認為金人就是佛造像,據此判斷彼時佛教已流入中國。

到了東漢的漢明帝時期,傳說其夜夢金人從西方飛來,因臣子解為西方之佛,他便遣人去西域求佛,在大月氏國邀得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前來長安,一路以白馬馱來佛經與佛像,漢明帝因而修建白馬寺,專供高僧在此譯佛經,自此佛教在中國廣為流傳。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的梁武帝自身多次出家,並建有大量佛寺,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是最好的見證。

雲岡石窟

北魏文成帝在大同鑿建雲岡石窟,孝文帝遷都洛陽則開鑿龍門石窟,百姓們經歷了無休止的戰亂,對安定的渴望,為佛教流傳創造了最好的條件,因而這段時期成了佛教在中國歷史上的鼎盛階段。

2、 佛教進入日本的過程

前節交待了佛教在中國發展的大致脈絡,至於日本何時才有佛教,目前主流的說法認為並非從中國直接傳入,而是和朝鮮半島有關,百濟位於朝鮮半島的南端,百濟枕流王元年(公元384年),梵僧摩羅難陀從中國的東晉前來,百濟開始流傳佛教。

此後,據《隋書》卷八十一列傳第四十六倭國的一段文字記載:「敬佛法,於百濟求得佛經,始有文字」。從中可以看出日本的佛教來源於朝鮮半島。

我們回顧了佛教在中國興起之後,到隋唐時期,中日之間所發生的佛教交流狀況,初步可以得出聖德太子攝政期間,佛教已經開始在日本發展,其轉世之說流傳後世,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基礎。

二、從南嶽高僧慧思與日本聖德太子的生平推斷

確定轉世一說的是否有合理性,我們要從兩位正主的生平過往來分析。

1、慧思是誰?

《釋氏稽古略》卷二-元代覺岸所著編年體佛教史書

這部佛教史書所記載的南嶽思大禪師,正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高僧慧思,他十五歲出家,五十四歲時前往南嶽衡山後,告知其徒,他前生在此地修行,眾徒弟按照他指出的方位,掘出了舊殿地基以及僧人遺骸與用品,隨後建塔(衡山三生塔),慧思精修《法華經》,成為佛教天台宗的第三祖。

他所悟透的佛教理念:

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

這與《論語·衛靈公》中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文中,還記載了一段慧思關於疾病的認識,某次他染疾,慧思念道:

病由業生,業由心起,心緣不起,外境何狀,業病與身,都如雲影,作是觀已。

拋卻宗教不談,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這段開示對當下的人們也有著正面借鑑的意義,很多人的疾病往往受情緒影響極大,面對外部環境,不論人生際遇惡劣與否,都要有一個好的心態,惟有如此,一切苦厄皆如浮雲之影。

南朝陳大建九年,公元577年,六十四歲的慧思圓寂。

2、日本聖德太子是誰?

目前關於聖德太子的史料,其父為日本用明天皇,他於公元574年出生,後在推古天皇期間攝政,對佛教極為重視,一千年多年來,聖德太子成為深受日本人敬仰的聖人,在日本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日本書紀》是迄今為止日本最早的正史,成書於公元720年,其中對聖德太子有這樣的記載:

日本書紀卷二十二

在他攝政日本期間,大力弘揚佛教,修建寺院道場、傳播佛法,使佛教在日本得到了長足發展,日本著名的法隆寺便由其所建。

3、慧思與聖德太子生平暗合轉世之說

除了日本史書有記載之外,到宋太宗時期,一位日本國的僧人來訪,帶來了當時日本的史書《王年代紀》,《宋史》記載如下:

雍熙元年,日本國僧奝然與其徒五六人浮海而至,獻銅器十餘事,並本國《職員今》、《王年代紀》各一卷。

這一年是公元984年,宋太宗在位,他接見了到訪的日本國僧人奝然,通過其獻來的《王年代記》得知日本天皇譜系一直連綿不斷,達六十四世之久,深為嘆服,雖然此書今已佚失,但《王年代紀》中的一些內容已被轉載至《宋史》之中,其中關於聖德太子的資料赫然在內:

《宋史》卷四百九十一

次用明天皇,有子曰聖德太子,年三歲,聞十人語,同時解之,七歲悟佛法於菩提寺,講《聖鬘經》,天雨曼陀羅華當此土,隋開皇中,遣使泛海至中國,求《法華經》。

通過此段文字可以看出,聖德太子三歲時便有神奇天分,而這一年是公元577年,恰為慧思圓寂之年,轉世之說亦能說通。

大和上東徵傳》的作者淡海三船生於公元722年,他曾留下這樣的文字記載:

隋代南嶽衡山,有思禪師常願言:「我沒後必生東國,流傳佛法。」其後日本國有聖德太子,生而聰慧,時遣小野臣妹子聘隋天子,即太子教妹子曰:「向其處取我持《法華經》,並錫杖、缽來。」妹子奉教尋問將來。時人皆云:「太子者,是思禪師之後身也。」

日本三代實錄卷八

而公元901年成書的日本史書《三代實錄》也曾有類似的記載:

天台宗之傳於本朝也,昔聖德太子,迎前身舊讀之經於南嶽。鑑真高僧齎止觀教法,而來自西唐。

三、從聖德太子對佛教的態度來看

1、遣使入隋求佛

《宋史》與日本的史書均記錄了聖德太子遣使入隋之事,經查閱《隋書》,果然有相關記載:

大業三年,其王多利思北孤遣使朝貢。使者曰:「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隋煬帝楊廣即位的第三年,倭國第二次遣使來訪,使者說:「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佛法。」,海西是指中華帝國位於大海西邊,為何稱隋煬帝是菩薩天子呢?那是因為其父隋文帝崇信佛教,楊廣在揚州還是晉王時,就授了菩薩戒,法號為「總持菩薩」。

2、制定蘊含佛教思想的《憲法十七條》

日本推古天皇12年(公元604年),聖德太子攝政期間,為治理國家,而制定了十七項規範條文,除了對官僚、貴族進行道德約束外,其中有兩項還包含了佛教思想:

日本書紀卷二十二-四四九

二曰:篤敬三寶。三寶者,佛,法,僧也。則四生之終歸,萬國之極宗。何世何人,非貴是法。人鮮尤惡,能教從之,其不歸三寶,何以直枉?六曰:懲惡勸善,古之良典。是以無匿人善,見惡必匡。

第二條就明確了貴胄官員要敬仰「佛、法、僧」三寶,第六條則提出懲治惡行,篤行善事。從而在法律層面促使人們以佛教思想行事。

3、聖德太子精修法華經、著有《三經義疏》

日本書紀二十二-四五四

這段文字記錄了推古天皇十四年秋七月,令聖德太子講解《勝鬘經》,三日全部講完,並講解《法華經》於岡本宮。

若轉世為真,聖德太子自然延續了慧思所精通的法華經教義,他不僅四處精講《妙法蓮華經》,還製作了《法華經義疏》、《維摩經義疏》、《勝鬘經義疏》,即著名的《三經義疏》,從而教化日本僧眾流傳後世。

日本文物《獅子鎮柄香爐》

香爐手把底部的銘文說明此物曾為聖德太子於岡本宮講贊法華經之際所用。

四、鑑真受慧思轉世聖德太子之影響而六渡日本

鑑真(公元688年—763年),因東渡日本被稱為過海大師,俗家姓淳于,武則天當政的垂拱四年,出生於廣陵江陽(今江蘇揚州),自幼家貧,其父篤信佛教,鑑真十四歲那年,隨父至揚州大雲寺,拜見佛像心有感應,便出家成為沙彌(童僧)。

十七歲經律宗大師道岸受菩薩戒,二十一歲在長安實際寺受具足戒,隨後潛修佛法,並研習醫、建、書畫,成為佛教律宗大師,二十六歲成為揚州大明寺的大師,此後20年間,他傳戒4萬餘人,深受信眾崇敬。

鑑真塑像

唐時,如要成為僧人,須學習佛法戒律,再經三師七證受戒後方能被官方承認,而同時期的日本,出家只要剃度即可,並無嚴格的受戒認證,當日本一輪一輪的遣唐船來到中華,前來學習佛教的日僧,將大唐佛教的一些制度儀軌帶回了日本。

公元733年,日本元隆寺僧人隆尊上書崇信佛教的日本聖武天皇,建議從大唐迎請高僧來日本傳戒,得到準許後,便派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船來到大唐尋訪高僧,十年間,他們一邊學習佛法,一邊尋找目標人選,最終,他們找到鑑真大師。

過海大師東徵傳

公元742年十月,日僧一行在揚州大明寺見到了五十五歲的鑑真,當時的情形,日本歷史上的著名作家淡海三船著於公元779年的《過海大師東徵傳》(此書以鑑真弟子思託所寫的《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上鑑真傳》為底本)中留下這樣的記載:

榮睿、普照師至大明寺,頂禮大和上(鑑真)足下,具述本意曰:「佛法東流,至日本國,雖有其法,而無傳法人。日本國昔有聖德太子曰:『二百年後,聖教興於日本』,今鍾此運,願和上東遊興化」,大和上答曰:「昔聞南嶽思禪師(即慧思)遷化之後,託生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又聞日本國長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來施此國大德眾僧。其袈裟緣上繡著四句曰:『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以此思量。誠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

這段文字是一千二百多年前迄今,關於聖德太子由慧思禪師轉世的最早記載,日僧以聖德太子所說兩百年後日本佛教將要興盛的預言,來邀請鑑真東渡日本傳戒。

鑑真當即應允,並告訴日僧他所聽聞的兩件事情,其一是慧思轉世日本成為王子,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其二是日本長屋王織造千件袈裟,繡有「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的詩句,贈施大唐僧眾。

鑑真因而認為日本是與佛有緣的國度,發出「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哪怕沒有弟子跟隨,他也要去」的誓言,次年的公元743年,開始第一次東渡,遇到手續不齊被人舉報返回,此後三次,又遇大風惡劣天氣均告失敗。

為紀念鑑真東渡日本1350周年,畫家何紹教、周瑞文1980年所繪的《鑑真東渡》油畫

到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鑑真第五次率眾東渡,從揚州出發後出長江後又遇大風暴,失去控制的航船,在風浪中飄蕩14天,經歷淡水用完,食物耗盡的艱難考驗,沒能登陸日本,卻飄到海南島,從陸路返回時,鑑真受到沿途官員僧眾的熱情奉迎,恭請鑑真講經授戒,這一次的歷險途中,弟子祥彥和日僧榮睿相繼離世,而鑑真大師本人因雙目患疾而失明

雖經歷如此磨難,鑑真的東渡傳法之心仍未放棄,公元753年,開始了第六次東渡,不過不舍他離開中國的龍興寺僧眾,擔心他已年老,雙目又失明,而東渡危險又如此之大,便時刻看護著不讓他走,後來在金華仁幹禪師接應下,偷偷登上了日本的遣唐使船,終於順利抵日,開始了他在日本的弘佛之路。

當鑑真抵達日本國都奈良後,受到日本朝野上下、僧俗百姓的盛大歡迎,孝謙天皇下旨,日本僧人均須由鑑真大師授戒,並在東大寺設壇,首先由鑑真大師給聖武上皇、再給光明皇后、孝謙天皇及群僧共500多人授菩薩戒及具足戒。之後,鑑真大師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佛教事務,建成唐招提寺,成為日本律宗的祖師。

鑑真大師雖雙眼失明,但他憑藉超強的記憶力,參與佛經的校訂,在日本期間,他以中醫之學救治病患,並將中醫傳給日本人,成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

來日本弘揚佛法的10年後,鑑真大師端詳圓寂於招提寺,年七十六歲。

至於鑑真從何處得知轉世一事,筆者遍查史料,均無所獲,但他曾隨荊州南泉寺弘景律師受具足戒,並學習天台宗教義,而弘景的師父是章安灌頂大師,灌頂大師的師父是智者大師,智者大師的師父正是慧思禪師。從這段經歷看,如果慧思禪師在世期間,曾有轉世日本的開示,再由徒眾流傳下來,最後被鑑真知曉,也是符合清理的推斷,畢竟,出家人不打誑語,得道高僧說謊的可能則更小。

結語

冥冥之中的因果,鑑真大師自早年開始,師從眾多高僧大德,因而聽聞慧思轉世聖德太子之事,應非虛妄, 能讓他冒著生命危險,不放棄失敗,而堅持六次東渡,聖德太子轉世一說,可能是激勵與引導他前往日本弘揚佛法的重要因素。

這段轉世奇緣,歷史久遠,僅憑上述有限的考據,真偽實難辨清,但是佛教所種下的善因,已在中日兩國千年前的交往中結下了友好的良果,惠澤了無數代的兩國人民。

相關焦點

  • 鑑真東渡日本,真是去當漢奸的?也有人說,他是被聖德太子感動了
    鑑真東渡,在東亞歷史上一直都被視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典範。但是,由於近代中日之間的仇怨,很多人不自覺採用「輝格史觀」來看待鑑真東渡,認為鑑真東渡是去當漢奸的,並且還帶走了一些東西,讓後世詬病數千年。那麼,鑑真東渡的目的是什麼?並且,他帶走了哪些東西?據史料記載,7世紀的新羅(韓國)和日本,都奉行佛教立國思想。
  • 杜鋼建:日本聖德太子是轉世人,前世是南嶽慧思和尚——源於大湘西的佛教真實不虛
    隋朝南嶽衡山慧思和尚往生後轉世為日本聖德太子的歷史曾經為中日兩國普遍認知。我到湖南大學工作以後,曾經專程赴南嶽衡山尋找聖德太子前世修行的寺廟。我告訴南嶽衡山的領導要重視聖德太子寺廟的修復。後來,我再去南嶽衡山,很高興看見聖德太子寺廟已經修復,但是遺憾的是沒有將聖德太子曾經在該寺廟修行的歷史在寺廟介紹中註明。
  • 杜鋼建:日本佛教鼻祖聖德太子是南嶽慧思和尚的轉世人——大湘西考古發現與世界工匠文明之五十
    隨鑑真和尚赴日的唐僧思託所撰《延曆僧錄·上宮皇太子菩薩傳》稱「取先世持誦《法華經》七卷」。中國正史《宋史·日本傳》亦云「求《法華經》」。花山信勝博士注意到遣使在聖德太子講經翌年,聖德太子為了把講經草稿整理成《義疏》,不再通過朝鮮半島,直接遣使入隋求取參考書及紙、筆、硯、墨等。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讓後人詬病?網友:帶走一物,不能原諒
    在日本大化改新時期,鑑真曾經六次東渡,弘揚佛法,當時日本正處於動亂時期,鑑真的出現改變日本當時的局勢。因此,他在中日兩國,尤其是日本有極高的聲譽,但是由於他的跨國傳播存在著眾多疑點,一部分人也對他持有批判的看法。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日本學者中村新太郎《日中兩千年》言:「做豆腐的人們,都把鑑真和尚作為自己的始祖,尊榮備至。據說,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鑑真和尚從中國傳往日本的。」鑑真(688—763),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和豆製品業、製糖業祖師。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其中,日本派來了大量的人才來學習。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這也是後人站在中國立場上對籤真詬病的地方,如果站在印度人的立場上,唐玄奘也不見得招人待見,所以對鑑真東渡就不能帶太多個人成見,否則鑑真東渡日本就變成肥了日本虧了大唐的蝕本生意!鑑真為什麼要六次涉險東渡日本?
  • 鑑真的唐招提寺之路——上海博物館《滄海之虹》特展詳解之一
    這才引出了後來的鑑真東渡的故事的。從公元743年鑑真第一次東渡到第六次東渡成功,於754年2月抵達平城京為止,歷時12年之久。這是一條充滿了苦難的旅程!首先在唐朝私自去往他國就是違法的,鑑真東渡背負著背叛國家的罪名;其次是坎坷的經歷,前四次東渡主要失敗的原因,在於弟子和信徒向官府的告密,官府阻撓了鑑真東渡。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當時相當惡劣的航海條件下,他為何執著的六次前往東瀛,他所帶去的佛教文化及中華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呢?鑑真東渡日本的原因鑑真,俗姓淳于,是大唐當時著名的赴東瀛宣傳佛法的名僧。
  •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的唐朝和尚,你不知道他一生的磨難有多大!
    鑑真,年少成名的佛界律宗泰鬥,六次不避生死東渡日本。當他65歲踏上這座海島時,雙眼卻已近乎失明。無數次危難關頭:遭人誣告、毀船墜海、眾僧死散...,鑑真究竟有沒有看到佛光普照?688年,武則天忙著誅殺李唐宗室,萬千新生兒忙著啼哭出世。
  • 宗薩欽哲仁波切談佛教的大護法系列之八:日本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出生時,日本文化僅是由群聚河畔之野蠻部族所組成的文化。然而當他辭世時,佛教已成為日本國教,黃金時代由焉開始。
  • 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
    再現江蘇大地的磅礴史詩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快報訊(記者王子揚)鑑真苦心孤詣六次東渡,終於得償所願。大運河綿延千年,隋煬帝、唐高祖都在這裡留下過身影。《鑑真東渡》《運之河》是江蘇歌劇的代表作,自誕生之日就受到海內外觀眾的青睞。3月10日,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復工的第一天,排練的就是這兩部作品。
  • 正史中的佛學大師——鑑真,東渡日本僅僅只是簡單的傳教嗎
    在這之後又出現了一位高僧——鑑真,他和玄奘不同之處則是他是東渡日本,為日本帶去當時的佛學文化,傳播先進思想。 唐朝時期,兩位位日本來的學僧來到他大唐,想要學習當時中原的佛學文化,為的是讓日本的信徒走上正軌的佛學道路。鑑真聽後不顧他人勸阻決議與之東渡到他國進行宣傳佛教思想。
  • 他被日本人稱為真菩薩,是第五次東渡雙目失明的嗎?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應日本留學僧榮叡和普照之邀,決定赴日弘布戒律,但五次東渡因遭官府阻攔或遇颶風,皆未能成功。其間雙目失明,榮叡身亡。天寶十二年(公元754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人到揚州向他致禮,並邀其「向日本傳戒」,於是,鑑真決定第六次東渡,於日本天平勝寶五年(公元754年)底,與比丘法進、曇靜、尼智首、優婆塞潘仙童等一行,在日本薩摩秋妻屋浦(今日本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目浦)登岸。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鑑真六次偷渡日本,因被這句打動
    正是這四句話,在大唐繁華盛世,膏腴之鄉廣陵(揚州),任大明寺住持的鑑真大和尚,面對日本孝謙天皇派來的兩位使者的邀請,怦然心動,不顧弟子的阻撓,毅然答應了赴日弘法。開啟了十年九死一生六次東渡的艱辛歷程。2020年1月,奈良。尋常巷陌,參差人家。
  • 佛教的大護法之八:日本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出生時,日本文化僅是由群聚河畔之野蠻部族所組成的文化。然而當他辭世時,佛教已成為日本國教,黃金時代由焉開始。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鑑真東渡 傳播文明之旅
    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當年在天寶二年的時候,鑑真大和尚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東渡,這是他在揚州第一次東渡。他有六次東渡,其中三次東渡是從揚州出發的,因為揚州是江淮重鎮,是唐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鑑真大師,中國唐朝高僧,出生於公元688年,揚州人。如今揚州大明寺山門外的牆壁上寫有「鑑真故裡」四個大字。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揚州作家陳躍在古運河渡口講解三月本是揚州最美的季節,記者卻沒時間去看揚州美景,一下長途車,直奔大明寺。大明寺已經閉園了,住持能修法師也不在揚州,接受我們採訪的是副住持仁永法師。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在日本大家對鑑真大師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就立了一塊碑。仁永法師講述石碑的來歷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為什麼力邀高僧傳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