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2020-12-13 西遊夢紅樓

鑑真東渡日本,如果故意忽略中日友好交流、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那麼帶到日本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喪亂帖》會被後人詬病,因為中國至今還為沒有王羲之真跡而遺憾!遺憾往往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以就要找到渲洩的口子,這個口子是什麼呢?

鑑真偷渡日本變成了把柄!

唐朝有個很奇怪的地方,不知你有沒發覺?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最開放的時期,強盛到與「四藩之國」建交高達近四百個國家,「萬國衣冠拜冕旒」,唐天子目光下皆是外國人跪倒的膝蓋;通商開放、思想開放、衣著開放,這三放也就放出了大唐包容的情懷。

外國使節前來大唐朝貢!

大唐派遣唐使出使藩國!

一來一去政治、經濟、文化都帶動起來了,富裕的大唐成了外邦之國眼中的天堂所在。

唐朝對佛教的態度卻有點怪異——禁止僧人出國!

唐玄奘是偷渡出去的,如果沒能回歸唐朝得到唐太宗的獎賞,恐怕一輩子就只能掛個偷渡者的名號躺在西域某國歷史的書籍裡。

鑑真是在日本使者的幫助下,躲過當地官員搜查偷渡成功,最終到達日本,開始弘揚佛法,傳授醫學、建築、生產、文化知識,大大促進了日本各方面的發展。

唐玄奘把印度的佛經帶回來。

鑑真是把中原的佛經送出去。

鑑真偷渡送佛經也就成了原罪,淪為被唐人攻擊的把柄。大唐雖然落了個傳播中原文化的美名,卻沒有得到絲毫實質的好處,而得到鑑真幫助的日本,建築、美術、工藝、書法、醫學都得到了快速發展,這種反差,自然讓大唐的人心不忿,認為鑑真在大唐與日本之間失了大唐人的本份,損害了大唐的利益。

這也是後人站在中國立場上對籤真詬病的地方,如果站在印度人的立場上,唐玄奘也不見得招人待見,所以對鑑真東渡就不能帶太多個人成見,否則鑑真東渡日本就變成肥了日本虧了大唐的蝕本生意!

鑑真為什麼要六次涉險東渡日本?

一、傳播律宗學說

如果依照史書正面論述,這是日本聖武天皇、孝謙天皇重佛,但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佛教一直處於散亂無主的窘況,因此聖武天皇派日本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

既然日本是佛教律宗的空白之地,而繼承律宗學說的鑑真,日本將是傳播律宗學說的最好地方,就好似在空白紙上作畫,有太多的發揮餘地。

這對於鑑真來說無疑是個契機,可以將律宗學說在異鄉發揚光大的好機會。

弘揚律宗學說,鑑真有了東渡的理由。

二、唐朝對佛教政策引發的危機

鑑真東渡日本最根本原因是佛教在唐朝面臨的危機。

李唐推崇道教,因為他們自稱老子後人,這就為統治的正統性提供了依據,自然要推崇道教

「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便唐朝進入中國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經濟繁榮必然使思想解放,佛教順勢崛起,但並非是出於唐代諸帝的信仰加以扶植的結果,而是以儒為主體,道與佛彼此制約,限制一家獨大的思想統治手段的成熟。

在唐朝的統治方針中,儒學的主體地位始終不變,壯大的道、佛也必須嚴格服從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在此大前提下的佛、道競爭,是有益於唐朝制衡宗教勢力的平衡,從而進行有效地控制。

李淵

佛教的普及速度,觸及了社會觀念的根本,近似失控的增長速度來源於朝廷對佛家的扶持政策。佛教壯大甚至衝擊了國家財政收入,造成了「十分天下財,而佛有七八」的局面,所以在初唐太史令傅奕就曾上表斥佛「剝削民財,割截國貯」,但佛、道之爭初顯的矛盾,被高祖李淵暫時擱置以求政局穩定。

武則天

對佛教的扶持政策,讓佛教的地位達到了頂峰,因為武則天登基必須消除李家的統治思想根基——老子後人的影響,通過製造輿論來舉佛抑道,「釋教開革命之階,升於道教之上」,實則是為了貶黜李氏的宗系,鞏固皇權,而武則天捐兩萬貫脂粉錢擴建洛陽奉先寺作為表率,帶動民眾禮佛,從而把佛教捧上了一個新高度。

唐玄宗

唐玄宗接過武則天的位子,開始恢復道教的權威,重塑老子後人的統治思想,消除武則天的影響,但佛教已經太過壯大,只能「抑而不毀」,徐徐圖之,所以唐玄宗禁止再造新的寺廟、鑄造佛像、傳抄佛經,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禁止官員和僧尼交往。

佛家與朝廷爭利的矛盾最終被唐武宗徹底清算,強奪寺廟財產以充實國庫,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武宗滅佛」。

鑑真

唐玄宗「抑佛」的種種措施還是引起了鑑真的警覺,面對佛家可能被清算的局面,到日本弘揚律宗學說就成了保存佛家律宗香火的途徑,這就是鑑真6次不顧生死東渡日本的真正原因——「是為法事也,何惜身命」。

鑑真想東渡日本正好碰到了唐玄宗抑佛時期,加上唐玄宗希望道教也能在日本傳教的要求被日本遣唐使拒絕,作為大唐的天子,於是一口回絕了日本遣唐使邀請鑑真東渡的要求。

可想而知,在朝廷的幹預下,鑑真除了偷渡一途,別無他法。

當鑑真雙腳站上日本的土地,6次東渡前後共耗時9年,在薩摩的微風吹拂中,日本國土上從此多了位雙目失明的「傳燈大法師」。

後人詬病的物品真是鑑真之罪?

鑑真被當今世人罵得兇,是因為做了筆很虧的生意,肥了日本,虧了大唐。

那麼鑑真為日本究竟帶去了什麼呢?

佛經

鑑真東渡日本的目的是弘揚律宗學說,因此帶去的多與佛教相關的佛像、佛經、戒律、舍利。

佛像:繡阿彌陀佛像、雕白旃檀千手觀音像、藥師像、彌勒像等等。佛經:《華嚴經》、《大佛名經》、《大品般若經》、《大涅槃經》等等。戒律:《四分律》、《律二十二明了論》,以及部分律學註疏。鑑真雖然是去弘揚律宗學說,但並沒完全放棄天台宗學說,因此也帶去了《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大唐西域記》等著作。舍利:如來肉舍利三千粒。鑑真不僅弘揚了「南都六宗」之一律宗,同時促使了日本天台宗的創立,在佛教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而帶去的與建築、美術、工藝、書法、醫學等相關的書籍和職業人員,更是促進了日本文明的整體發展,其中就包括了讓國人感到遺憾的王義之、王獻之真跡行書。

書法

王義之真跡行書《喪亂帖》,現收藏於日本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珍貴性就在於由行入草一氣呵成的勢頭,似文字千年的演變歷程,也恰如先墓被一毀再毀悲憤到極致的一聲無語嘆息,字顯心聲,神韻天成。

拋開書法的意義,在當今世人眼中的一字萬金的《喪亂帖》,其實在唐朝沒有那麼珍貴。

魏晉時期是書體演變的終結期,行、草、楷體脫去隸書時代的影響,在王羲之筆下走向成熟,最終在唐太宗「盡善盡美」的美譽下達到了頂峰。

可以說是唐太宗這個鐵粉的熱炒成全了王義之書法的名氣,但這時書法仍是書法,而不是被宮廷視為禁物加以封存的文物,所以鑑真才有機會拿到或買到王義之的真跡。

書法在眾多佛經中並不起眼,王義之的《喪亂帖》、王獻之真跡行書,代表當時中原文化中成熟的書法,波瀾不驚地出現在上獻日本皇室的禮單中。當今的無價之寶,作為文化交流的見證留在了日本。

藥書

藥書是鑑真帶去日本很實用的書籍。

鑑真的老師融濟、文綱律師是道宣的弟子,而道宣與唐代藥王孫思邈交好,鑑真東渡日本帶去的醫書很多便來源於其師,有效地補充了隋唐年間流入日本的中國醫藥知識及醫藥典籍。

鑑真本身醫學天賦極高,到達日本後無私地講授嗅覺、味覺、觸覺識藥的經驗,並同時傳授與藥物相關的系列知識,如藥物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這讓日本醫道趨於完備,因此日本醫道在14世紀以前一直把鑑真奉為醫藥始祖,「日本人直到今天,依然在很多方面沐浴著鑑真和上的恩惠。」

拋開民族情結,單純看鑑真東渡,其實是場個人的冒險行為,他將中國建築、美術、工藝、書法、醫學知識帶到了日本,完善了日本很多方面的欠缺,也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個人與國家的文化交流,最終促成了唐朝與日本一場隔空交流,佛學、醫學的傳播,剛好應證鑑真的身份,他只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僧,無國界、慈悲為懷的「唐大和尚」。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鑑真,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之邀決定東渡日本。然而,鑑真的東渡之旅是異常坎坷的,至於原因,除了受限於當時的造船技術和對洋流季風氣象條件的不了解之外,唐朝政府的不支持也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素。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讓後人詬病?網友:帶走一物,不能原諒
    二、鑑真東渡動機據文獻記載,鑑真在到達日本的旅途中,先後有三十六人失去性命,最終到達日本的只有二十四個人。更令人詫異的是隨行的人有百分之九十選擇放棄,面對當時的航海技術和不利的天氣原因鑑真仍然堅持東渡。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鑑真(688年—763年)俗姓淳于,揚州江陰(今江蘇揚州)人,14歲便在揚州大雲寺削髮為僧,22歲受戒。他早年雲遊長安,洛陽等地,26歲起住持揚州大明寺,專說戒律,此後積極研究建築、雕塑、醫藥等,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高僧。後來,受日本邀請先後五次東渡沒有成功,最後於754年1月23日成功到達日本。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而很多日本的一流人才,在唐朝留學以後,其中不少也選擇留在唐朝,甚至才華橫溢者,還在唐朝朝廷裡做了官,比如著名的阿倍仲麻呂就是典型。在這個背景下,很多文化名流也選擇東渡日本,傳播文明的種子,而其中,鑑真大師就是其中的典範。鑑真生平鑑真出生的時候,天下還處於武周時期。武則天信仰佛教,改變了唐朝初年,冊立道教為國教的國策。在這個氛圍下,武周的天下出現了全民學佛的高潮。
  • 鑑真東渡日本,真是去當漢奸的?也有人說,他是被聖德太子感動了
    鑑真東渡,在東亞歷史上一直都被視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典範。但是,由於近代中日之間的仇怨,很多人不自覺採用「輝格史觀」來看待鑑真東渡,認為鑑真東渡是去當漢奸的,並且還帶走了一些東西,讓後世詬病數千年。那麼,鑑真東渡的目的是什麼?並且,他帶走了哪些東西?據史料記載,7世紀的新羅(韓國)和日本,都奉行佛教立國思想。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日本學者中村新太郎《日中兩千年》言:「做豆腐的人們,都把鑑真和尚作為自己的始祖,尊榮備至。據說,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鑑真和尚從中國傳往日本的。」鑑真(688—763),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和豆製品業、製糖業祖師。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當時相當惡劣的航海條件下,他為何執著的六次前往東瀛,他所帶去的佛教文化及中華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呢?鑑真東渡日本的原因鑑真,俗姓淳于,是大唐當時著名的赴東瀛宣傳佛法的名僧。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鑑真東渡 傳播文明之旅
    後來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鑑真大師在日本大家對他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後來就立了一塊碑,還請韓國均,當時的江蘇省主席,這是他題的。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邀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在大明寺鑑真史料館,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力邀高僧傳律法的原因。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
  • 正史中的佛學大師——鑑真,東渡日本僅僅只是簡單的傳教嗎
    在這之後又出現了一位高僧——鑑真,他和玄奘不同之處則是他是東渡日本,為日本帶去當時的佛學文化,傳播先進思想。 上述兩位佛學大師都是唐朝時期的著名僧人,只不多兩人不在同一年代,是先有玄奘西行,再有鑑真東渡。 我們今天重點來了解一下鑑真的東渡故事。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在日本大家對鑑真大師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就立了一塊碑。仁永法師講述石碑的來歷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為什麼力邀高僧傳律法。
  • 「新鑑真」像乘坐「新鑑真」號正式開啟東渡航程
    日本京都壬生寺松浦俊海長老和揚州文峰寺住持能度法師一同請出「新鑑真」大師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董娜) 上午九點,護送「新鑑真」像登船的所有中方及日方人所有成員到達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邊檢站,邊檢站為此次東渡日本的活動提前準備,專人專項為此次啟程服務。護送團所有成員通過邊檢後,與現場工作人員一同在「新鑑真號」輪前為大師像舉行了簡短而莊嚴的迎請和登船儀式。
  • 舟山景點介紹:鑑真東渡泊舟處
    據考證,唐代著名高僧鑑真十年間曾6次東渡,都經過因風大浪急,兩次在大悲山等島嶼泊靠,直到第六次才經嵊泗列島,抵達日本,完成東渡大願。鑑真東渡泊舟處,就是以紀念這位唐代高僧為傳播中華文化作出偉大貢獻而修建的。
  • 在東山魁夷的巨幅隔扇畫中 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是怎樣的心境
    據此次展覽的內容策劃、上博展覽部金靖之介紹,在日本畫家筆下,中國風景往往是籠統的山水,日本風景則會有特定的地方。而因為鑑真和尚為中國人,因此創作時東山魁夷反其道而行之,在《山雲》和《濤聲》中畫了籠統的日本山水,中國則是特定的揚州、黃山、桂林等景。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其中,日本派來了大量的人才來學習。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
  • 日本延請鑑真東渡傳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743年,榮睿、普照在鑑真大師的高徒長安寺僧道航、高麗僧如海等陪同下,從長安來到了揚州大明寺,請求住持鑑真大法師東渡日本。鑑真大師被此偈打動,認為日本是「有緣之國」,決心東渡弘法。下圖是唐招提寺藏《東徵傳繪卷》,這一段畫面描述的是公元744年鑑真和尚第三次東渡失敗。
  • 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
    再現江蘇大地的磅礴史詩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快報訊(記者王子揚)鑑真苦心孤詣六次東渡,終於得償所願。大運河綿延千年,隋煬帝、唐高祖都在這裡留下過身影。《鑑真東渡》《運之河》是江蘇歌劇的代表作,自誕生之日就受到海內外觀眾的青睞。3月10日,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復工的第一天,排練的就是這兩部作品。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日媒:中國歌劇《鑑真東渡》將在東京和大阪公演
    據日本共同社消息,為紀念日中邦交正常化45周年,由中國江蘇省藝術團體的原創歌劇《鑑真東渡》7月將在東京和大阪公演。主辦方為中日友好協會等,演出語言為中文,配日文字幕。《鑑真東渡》講述了東渡日本開創律宗的唐代高僧鑑真與日本僧人榮睿之間的師徒之情。據介紹,該劇由中國藝術團體「江蘇省演藝集團」用4年時間構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