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鑑真,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之邀決定東渡日本。
然而,鑑真的東渡之旅是異常坎坷的,至於原因,除了受限於當時的造船技術和對洋流季風氣象條件的不了解之外,唐朝政府的不支持也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素。唐朝時期,想要東渡日本必須獲得朝廷的許可,否則一律不準出海,而鑑真當時就沒有獲得朝廷的許可,所以鑑真一行人只能私下籌集渡海,但是沒有了朝廷的支持,東渡就變得非常困難了,畢竟大家都不是出海的專業人才,也沒有充足的物資準備。
自公元742年至公元753年,鑑真先後六次嘗試東渡才得以成功,這期間他歷經了千難萬險,甚至還付出了雙眼失明的慘重代價。
那麼,鑑真為何不顧朝廷的禁令而執意東渡呢?其實原因並沒有那麼複雜,只是鑑真對於弘揚佛法的一種執著追求,而他選擇東渡日本也是基於當時日本國內的一種社會背景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全面學習中原文化及制度的鼎盛時期,為此在鑑真東渡之前,他們效仿唐朝制度進行了大化改新的改革。然而改革後的日本政府發現,當時有相當一部分的日本老百姓為了逃避官府的徵稅而自行出家為僧,那個時候,日本僧人是可以不用交稅的,但是日本政府雖然知道有很多僧人是為了逃避賦稅而自行出家的,但卻苦於沒有有效的甄別手段,於是他們想到了可以到唐朝去尋求控制佛教僧人的方法。
後來,他們從唐朝學來了以「受戒」的方式來規範僧人,即一個普通人,必須由高僧對其進行一番考察了解後,願意為其主持「受戒」儀式,方可成為一名真正的僧人,享受真正的僧人待遇,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資格審查。然而「受戒」儀式並非所有僧人都可以主持的,必須由真正的得道高僧才有資格,而當時的日本國內並沒有,於是日本政府便派榮睿、普照兩個青年僧侶前往大唐尋找真正的高僧,邀請他們到日本為僧人主持受戒儀式。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鑑真決定東渡為日本弘揚佛法並為日本僧人授戒。
鑑真歷經磨難來到日本後,受到日本兩任天皇的高度重視及重用,被封為「大僧都」,負責規範日本國內的僧眾,為此他曾先後為500多名僧人授戒,而日本也專門為其建造了一座寺廟,也就是今天奈郎的唐招提寺,此後鑑真便在唐招提寺內講律授戒,直至去世。
事實上,鑑真和尚當年東渡日本,不僅為日本帶去了大量的佛經,還有很多的醫書和書法,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原文化在日本的流傳與發展。
然而在鑑真帶去的這些東西當中,也有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文物,而且都是孤品,尤其是書法作品,這其中當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多篇真跡最為珍貴,例如王羲之的《喪亂貼》。
因為鑑真的原因,《喪亂貼》等眾多書法真跡流失海外近1300年,這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巨大的損失,而這也是鑑真如今被很多人所詬病的地方。
不過,在當時,因為沒有文物保護的概念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約束,所以,鑑真將這些孤品拿去日本也談不上對或者錯,這只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已。因此,我們也不能以現在的道德和法律立場去批判一位一千多年前為中日文化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高僧,這是不合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