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

2020-12-13 今古言堂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鑑真,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之邀決定東渡日本。

然而,鑑真的東渡之旅是異常坎坷的,至於原因,除了受限於當時的造船技術和對洋流季風氣象條件的不了解之外,唐朝政府的不支持也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素。唐朝時期,想要東渡日本必須獲得朝廷的許可,否則一律不準出海,而鑑真當時就沒有獲得朝廷的許可,所以鑑真一行人只能私下籌集渡海,但是沒有了朝廷的支持,東渡就變得非常困難了,畢竟大家都不是出海的專業人才,也沒有充足的物資準備。

自公元742年至公元753年,鑑真先後六次嘗試東渡才得以成功,這期間他歷經了千難萬險,甚至還付出了雙眼失明的慘重代價。

那麼,鑑真為何不顧朝廷的禁令而執意東渡呢?其實原因並沒有那麼複雜,只是鑑真對於弘揚佛法的一種執著追求,而他選擇東渡日本也是基於當時日本國內的一種社會背景的。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全面學習中原文化及制度的鼎盛時期,為此在鑑真東渡之前,他們效仿唐朝制度進行了大化改新的改革。然而改革後的日本政府發現,當時有相當一部分的日本老百姓為了逃避官府的徵稅而自行出家為僧,那個時候,日本僧人是可以不用交稅的,但是日本政府雖然知道有很多僧人是為了逃避賦稅而自行出家的,但卻苦於沒有有效的甄別手段,於是他們想到了可以到唐朝去尋求控制佛教僧人的方法。

後來,他們從唐朝學來了以「受戒」的方式來規範僧人,即一個普通人,必須由高僧對其進行一番考察了解後,願意為其主持「受戒」儀式,方可成為一名真正的僧人,享受真正的僧人待遇,類似於我們現在所說的資格審查。然而「受戒」儀式並非所有僧人都可以主持的,必須由真正的得道高僧才有資格,而當時的日本國內並沒有,於是日本政府便派榮睿、普照兩個青年僧侶前往大唐尋找真正的高僧,邀請他們到日本為僧人主持受戒儀式。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鑑真決定東渡為日本弘揚佛法並為日本僧人授戒。

鑑真歷經磨難來到日本後,受到日本兩任天皇的高度重視及重用,被封為「大僧都」,負責規範日本國內的僧眾,為此他曾先後為500多名僧人授戒,而日本也專門為其建造了一座寺廟,也就是今天奈郎的唐招提寺,此後鑑真便在唐招提寺內講律授戒,直至去世。

事實上,鑑真和尚當年東渡日本,不僅為日本帶去了大量的佛經,還有很多的醫書和書法,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中原文化在日本的流傳與發展。

然而在鑑真帶去的這些東西當中,也有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文物,而且都是孤品,尤其是書法作品,這其中當屬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多篇真跡最為珍貴,例如王羲之的《喪亂貼》

因為鑑真的原因,《喪亂貼》等眾多書法真跡流失海外近1300年,這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巨大的損失,而這也是鑑真如今被很多人所詬病的地方。

不過,在當時,因為沒有文物保護的概念也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的約束,所以,鑑真將這些孤品拿去日本也談不上對或者錯,這只是單純的個人行為而已。因此,我們也不能以現在的道德和法律立場去批判一位一千多年前為中日文化做出過巨大貢獻的高僧,這是不合情理的。

相關焦點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鑑真東渡日本,如果故意忽略中日友好交流、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那麼帶到日本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喪亂帖》會被後人詬病,因為中國至今還為沒有王羲之真跡而遺憾!遺憾往往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以就要找到渲洩的口子,這個口子是什麼呢?鑑真偷渡日本變成了把柄!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鑑真(688年—763年)俗姓淳于,揚州江陰(今江蘇揚州)人,14歲便在揚州大雲寺削髮為僧,22歲受戒。他早年雲遊長安,洛陽等地,26歲起住持揚州大明寺,專說戒律,此後積極研究建築、雕塑、醫藥等,成為一名知識淵博的高僧。後來,受日本邀請先後五次東渡沒有成功,最後於754年1月23日成功到達日本。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而很多日本的一流人才,在唐朝留學以後,其中不少也選擇留在唐朝,甚至才華橫溢者,還在唐朝朝廷裡做了官,比如著名的阿倍仲麻呂就是典型。在這個背景下,很多文化名流也選擇東渡日本,傳播文明的種子,而其中,鑑真大師就是其中的典範。鑑真生平鑑真出生的時候,天下還處於武周時期。武則天信仰佛教,改變了唐朝初年,冊立道教為國教的國策。在這個氛圍下,武周的天下出現了全民學佛的高潮。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讓後人詬病?網友:帶走一物,不能原諒
    在日本大化改新時期,鑑真曾經六次東渡,弘揚佛法,當時日本正處於動亂時期,鑑真的出現改變日本當時的局勢。因此,他在中日兩國,尤其是日本有極高的聲譽,但是由於他的跨國傳播存在著眾多疑點,一部分人也對他持有批判的看法。
  • 鑑真東渡日本,真是去當漢奸的?也有人說,他是被聖德太子感動了
    鑑真東渡,在東亞歷史上一直都被視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典範。但是,由於近代中日之間的仇怨,很多人不自覺採用「輝格史觀」來看待鑑真東渡,認為鑑真東渡是去當漢奸的,並且還帶走了一些東西,讓後世詬病數千年。那麼,鑑真東渡的目的是什麼?並且,他帶走了哪些東西?據史料記載,7世紀的新羅(韓國)和日本,都奉行佛教立國思想。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在當時相當惡劣的航海條件下,他為何執著的六次前往東瀛,他所帶去的佛教文化及中華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哪些深刻的影響呢?鑑真東渡日本的原因鑑真,俗姓淳于,是大唐當時著名的赴東瀛宣傳佛法的名僧。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前三次東渡均以失敗告終之後,僧眾們出於擔心鑑真大師的安危,因而對他看護甚嚴,甚至隨時向官府報告他的行蹤。幾次三番東渡失敗,卻並沒有改變鑑真前往日本弘法的初衷。在被護送回到揚州之後,鑑真大師繼續著手準備東渡需要的物資。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豆腐」一詞,最早見於五代的陶谷(903—970)《清異錄》:「時蕺為青陽承,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陶谷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時的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說明豆腐至少在五代時的淮南地區已經是日常食品,其製作技術已經成熟。
  •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的唐朝和尚,你不知道他一生的磨難有多大!
    龍華寺的道岸法師親自為他受戒,並取法名鑑真。道岸師父的師父就是道宣,當年參加過玄奘的譯經團。他從浩瀚繁雜的一手梵文佛典中,硬生生開闢出南山律宗。這算是佛教最難修行的派別,擅長發明各種戒律死磕自己。鑑真為了檢驗律條的科學性,關在小黑屋裡三個月不說話。
  • 日本延請鑑真東渡傳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在當時的航海技術下,跨越東海發生船毀人亡的事故是常態,來往於唐朝和日本之間的船隻幾乎有一半被浪濤吞沒。鑑真東渡前後歷時十二年,六次啟行,五次失敗,幾經絕境。包括鑑真大師的最得力弟子祥彥、日本僧人榮睿等36人死於東渡,二百餘人中途退出,而他自己也因為年歲已高、旅途艱辛導致雙目失明。但是鑑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終於實現了畢生的宏願,此時他已經66歲高齡。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鑑真東渡 傳播文明之旅
    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當年在天寶二年的時候,鑑真大和尚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東渡,這是他在揚州第一次東渡。他有六次東渡,其中三次東渡是從揚州出發的,因為揚州是江淮重鎮,是唐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鑑真大師,中國唐朝高僧,出生於公元688年,揚州人。如今揚州大明寺山門外的牆壁上寫有「鑑真故裡」四個大字。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當時日本只是引進了佛教的經文,卻沒有引進佛教的戒律,導致日本僧人不守戒,逃避賦稅,成為國家不安的因素。日本希望吸收中國佛教的辦法,有聲望的和尚來主持受戒儀式,如果符合就受戒,不能誰說當和尚就當和尚。在東渡的12年中,由於海上風浪、觸礁、沉船、犧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員的阻撓和僧人告密,屢屢失敗;尤其是第五次遭遇狂風怒濤,他們在海上漂了14天。返途經過端州時,日本弟子榮睿病故,鑑真哀慟悲切,加上炎熱,突發眼疾,導致雙目失明。東渡途中,先後有三十六人死於海難和傷病,二百餘人退出東渡行列。只有鑑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
  • 鑑真東渡帶到日本的這些東西,雖然只是日常用品,但卻被當作寶物
    但是與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不相同的是,鑑真大師並不是朝廷派出去的使者,而是自己偷渡到了日本。這中間到底發生過什麼故事呢?鑑真大師又把中國的什麼東西到了日本呢?今天就讓小編詳細的為大家講解一下。話說鑑真大師是經過六次嘗試偷渡才最終到達了日本,而這一趟日本之行也並不是為了去宣傳唐朝的國力,而是為了宣傳佛教。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正史中的佛學大師——鑑真,東渡日本僅僅只是簡單的傳教嗎
    小時候看到的《西遊記》中的僧人的歷史原型為——玄奘,覺得一個人可以歷經這麼多磨難然後花這麼多時間還行走這麼多公裡的路去當時西邊的天竺國取的一本本經書,真的非常了不起。在這之後又出現了一位高僧——鑑真,他和玄奘不同之處則是他是東渡日本,為日本帶去當時的佛學文化,傳播先進思想。
  • 在東山魁夷的巨幅隔扇畫中 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是怎樣的心境
    把御影堂「複製」來上博  東山魁夷(1908-1999)是一位深受日本國民喜愛的風景畫家,他的作品受到了包括日本皇室在內的各界人士的青睞。唐招提寺中的御影堂是供奉鑑真和尚像的地方。1971年東山魁夷應唐招提寺之請為御影堂內的壁龕、拉門繪製圖畫。這68幅作品,從構思到製作完成花費了東山魁夷10年心血,是他創作生涯中的一個裡程碑。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其中,日本派來了大量的人才來學習。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
    再現江蘇大地的磅礴史詩歌劇《鑑真東渡》《運之河》將拍成電影快報訊(記者王子揚)鑑真苦心孤詣六次東渡,終於得償所願。大運河綿延千年,隋煬帝、唐高祖都在這裡留下過身影。《鑑真東渡》《運之河》是江蘇歌劇的代表作,自誕生之日就受到海內外觀眾的青睞。3月10日,江蘇省演藝集團歌劇舞劇院復工的第一天,排練的就是這兩部作品。
  • 唐代東渡高僧鑑真法師傳教院——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是日本佛教律宗的總寺院,與東大寺的戒壇院並列為傳布和研究律學的兩大道場,這座具有中國盛唐建築風格的建築物被確定為日本國寶。唐代高僧鑑真(公元688~763年)第6次東渡日本後,於天平寶字三年(公元759年)開始建造,大約於公元770年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