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六次東渡日本的唐朝和尚,你不知道他一生的磨難有多大!

2020-12-25 秦嶺一白

神的事業,永遠是由一個個血肉之軀的凡人所創造。

有人以祂為皮,遮掩物質享樂的俗心。有人以祂為骨,追尋精神超脫的真諦。

宗教業和三百六十行相似,大師與渣仔們皆混跡其間。受各種清規戒律約束,這是一扇更為艱難崎嶇的人生窄門。

鑑真,年少成名的佛界律宗泰鬥,六次不避生死東渡日本。當他65歲踏上這座海島時,雙眼卻已近乎失明。

無數次危難關頭:遭人誣告、毀船墜海、眾僧死散...,鑑真究竟有沒有看到佛光普照?

688年,武則天忙著誅殺李唐宗室,萬千新生兒忙著啼哭出世。

北方的官宦世家,嬰兒起名王之渙。南方的商界富戶,嬰兒起名淳于某。一個將成為西出邊塞的大詩人。一個將成為東渡扶桑的大和尚。至於其他小孩,終會像你我這般默默無聞。

富足優越的家庭條件,提供了吃肉的老碗和滿屋子藏書。這二人此生並未見過面,卻將憑靠自我意志闖出專屬名望。

當然,目前的尿床姿勢和正常小孩沒啥區別。

武則天登基時,皇室兒孫已被虐成了瀕危物種。這位曾被迫削髮為尼的女皇,又開始對首任老公追認的幹祖宗下手。

李唐以老君李耳為祖,定道教為國教。武周以盧舍那佛為尊,改佛教為國教。

法明等僧人連夜瞎編佛經,證明女皇乃彌勒下凡稱帝的合法性(有沙門十人偽撰《大雲經》,盛言神皇受命之事)。

武則天看完飄飄欲仙,劃撥專項資金在全國各地修建大雲寺。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武則天內心的真實態度,或許永遠不會有人知道。但是真金白銀的超高補貼,讓佛門建築規模和從業人員急速擴張。

聚人心也好,騙補貼也罷,形象工程必須有。假和尚也好,真居士也罷,修行只能向內求。

淳于老爹就是一位在家居士,還經常去隔壁的大雲寺聽講座。

他在生意場上混的風生水起,耗盡腦細胞積累出豐厚家產。見過太多競爭對手破產跳樓,才漸漸覺悟自己活得有多僥倖。

淳于老爹已經擺脫柴米油鹽的煩惱,開始追尋身心舒適的解脫之道,連帶著給全家老少打上佛徒的烙印。

因為信仰,可以消弭人力無法掌控的焦灼感。

小淳于自打記事起,常常跟著老爹燒香禮佛。

家裡有間屋子專門供奉佛像,每到重大節日便檀香嫋嫋。全家人虔誠地誦經祈願,只有小淳于趴在蒲團上左顧右盼。

母親輕輕地拍打兒子屁股,小淳于立馬跪的無比端正,還像複讀機般奶聲奶氣的朗誦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老爹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向來疼愛這個聰慧的小兒子。除過衣食無憂的物質條件,還要在精神上引導他走入正途。

雖說功名富貴皆為虛妄,但是能有幾人禁得住外相誘惑?然而自幼爛熟於胸的教義,遲早會在心底生根發芽。

就這樣,小淳于日日夜夜受佛法薰陶,對科考武舉沒有半分興趣。

702年,小淳于跟著老爹來到大雲寺聽課。

這座無比熟悉的寺院,十幾年來都沒有擴建收門票。但他卻有種不同以往的觸動,好像能聽見某種召喚。

佛號肅穆,聲聲震酥軀體。

法相莊嚴,目目直抵心間。

老爹看見兒子莫名其妙流眼淚,還以為他想念村東頭的花丫頭了。等到小淳于開口說話時,老淳于徹底懵圈了。

小淳于:我要出家!老爹:你才14歲啊...小淳于:我要出家!老爹:你什麼還沒享受過...小淳于:我要出家!老爹:你這頓悟的也太早了...

哪有什麼憑空頓悟,不過是常年澆灌的心思被激活罷了。嬌弱嫩芽長成參天大樹,佛法慧識頓時湧入心竅之間。

智滿禪師為小淳于剃度,實習期間被喊作小沙彌。從此斷絕燈火人家的溫馨歡樂,只有大雲寺的晨鐘暮鼓相伴。

單論這份業力,秦嶺一白沒有能力和資格去揣度。

沒有職業技能考核的冷門行業,全靠靈臺方寸間的清識加持。

小淳于修行三年,潛心研讀各類佛典經文(總丱俊明,器度宏博)。龍華寺的道岸法師親自為他受戒,並取法名鑑真。

道岸師父的師父就是道宣,當年參加過玄奘的譯經團。他從浩瀚繁雜的一手梵文佛典中,硬生生開闢出南山律宗。

這算是佛教最難修行的派別,擅長發明各種戒律死磕自己。

鑑真為了檢驗律條的科學性,關在小黑屋裡三個月不說話。送飯的小沙彌詢問有沒有吃飽,他只是微笑著搖搖頭。

從起初的煎熬難忍到心平如水,鑑真嘗遍六重戒、二十八輕戒的滋味,用最艱難的磨鍊換來南方地區的聲名鵲起。

畢竟,坐在臺上背戒律和身心惟微守戒律,才是小丑和大師的本質區別。

709年,鑑真第一次離開揚州,前往長安、洛陽雲遊(巡遊二京,究學三藏)。

熙熙攘攘的京都街頭,到處是俗世眾生的歡聲笑語。這位眉清目朗的年輕和尚,穿著草鞋在人群中孓然獨行。

他想追尋高深正統的佛法真諦,卻發現京城佛界同樣派系林立。閉門修行與謳歌大唐皆有,加上腳指頭都數不過來。

當年中土的佛典釋義混亂,玄奘偷渡西行取回一手資料。翻譯後不光像爆米花般炸裂,還為各派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然而,玄奘親手創建的法相唯識宗卻衰敗落寞(見秦嶺一白.玄奘篇)。

鑑真只能博覽眾家之所長,除了學習佛門各派精髓,還順帶著考取建築、醫藥、雕塑等技術行業的八級證書。

兩年後,22歲的鑑真在長安實際寺受具足戒。意味著時刻要遵守250條大小戒律,堪稱大唐最年輕的苦行僧。

但是,他沒有趕上最好的時代。

713年,唐玄宗開始打壓佛教,強令一萬多名僧尼還俗。

禁止修建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

這位比鑑真大三歲的年輕皇帝,一輩子沒逃出武奶奶賜予的童年陰影,只能靠世俗權力消弭焦灼感(見秦嶺一白.李隆基篇)。

25歲的鑑真返回揚州,當上大明寺的客座法師。他開始講佛寫經、救濟貧病,傳戒門徒多達四萬人(獨秀無倫,道俗歸心)。

隨著在江南地區名望暴漲,鑑真的日常生活依然簡單粗陋。常年遵守戒律磨鍊心志,他完全不需要外物彰顯身份。

五湖四海為上客,逍遙佛殿任君棲。

古來多少英雄將,南北荒山臥土泥。

733年,日本第九批遣唐使到達長安。榮睿、普照兩位日本和尚打卡籤到後,去找前輩阿倍仲麻呂請教留學心得。

阿倍的中國藝名叫晁衡,不光擔任唐朝的七品公務員,還經常和李白、王維等文化界名流喝酒談心吹牛逼。

普照沒心思聽他解析唐詩,只想肅清日本佛界的烏煙瘴氣。

佛教傳入日本一百多年後,變成阿貓阿狗的逃稅神器。

哪位農民不想交稅了,就拿起菜刀剃掉頭髮。然後摟著媳婦說自己是和尚,不再承擔一毛錢的應付款項(規避課役,動以千計)。

天皇不敢向佛祖收保護費,只能省吃儉用過日子。看著假和尚們吃酒喝肉爽到飛起,自己買盤生魚片還要算算帳。

快去西方請大唐高僧,降服這幫妖魔鬼怪吧!

普照等人在長安求學十年,天天蹲在凳子上咥油潑麵。差點連母語都快忘光光了,才和道航、如海等人籤訂培訓合同。

742年,普照帶著唐朝僧人準備回國。路過揚州大明寺時,聽完鑑真法師的一堂公開課而極其震驚。

榮睿匍匐在鑑真腳下(頂禮大和上足下),誠心泣涕邀他東渡傳法,寺院眾僧的臉色卻極其難看。

榮睿:佛法流至日本國而無傳法人,願大和上東遊興化。鑑真:今我同法眾中,誰有應此遠請,向日本國傳法者乎?祥彥:彼國太遠,性命難存。滄海渺漫,百無一至。人身難得,中國難生..鑑真: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祥彥:大和上若去,彥亦隨去...

那一年,聲望威隆的鑑真已經54歲了。

玄奘萬裡取真經,幾番生死卻步踩實地。鑑真渡海傳律法,風高浪急而腳踏虛空。29歲青壯有力,一腔熱血追尋夢想。54歲樂天知命,身體衰退養壽延年。

這位年過半百的大德高僧,坐吃老本也會享受無數供奉。或許是常年苦心受戒的磨鍊,讓他依然具備超越常人的勇氣。

既然向上鑽研佛法已達化境,那就向下推行佛法普度眾生吧。

人生不在於讀多少書、行多少路、懂多少理,無法消弭知與行的割裂程度,就只能在虛妄黑洞裡焦灼痛苦。

鑑真召集21人制定方案,卻發現辦不了出境通行證。當時沿海賊寇橫行,搞的各路航線終止運營(海路塞,公私斷行)。

和尚們只能連夜僱人造船,還在寺裡囤積大量糧食和淡水。對外宣稱要去國清寺送慰問,實則知法犯法搞偷渡。

從這一刻起,眾位佛門高僧變得與俗人無異,在追尋夢想的路上受盡艱難曲折。

道航覺得東渡計劃勞神費力,一定要派出德藝雙磬的佛門骨幹。

他建議吊銷如海的傳法資格,理由是這人職業素養太低(向他國傳戒法,人皆高德行業肅清,如海少學可停卻矣)。

如海很生氣,向官府舉報和尚們要出海勾結海盜。官老爺一聽頭都炸了,連忙將道航等人關進大牢突擊審訊。

因為牽涉榮睿、普照兩位外籍僧人,領導不敢像往常那般隨意糊弄。經過多方取證調研,才沒搞出冤假錯案。

如海被打了六十軍棍遣返原籍,臨走前還哭哭啼啼的說:我特麼也是朝鮮外籍僧人,為什麼只有棒子待遇?

東渡僧團全部無罪釋放,官府送回沒收的佛門物資,卻將大船依法充公(今三海賊大動,不須過海去)。

榮睿無精打採的找到鑑真,大和上平靜說道:不須愁,宜求方便,必遂本願。

鑑真託關係買來一艘退役軍船,又僱傭水手工匠八十五人。

這艘除了方向盤掰不動,其他部件關不緊的破爛老船,裝滿經書、佛像、舍利、特產,幾乎承載著大唐文化成果。

第二年寒冬臘月,眾僧誦經祈福之後揚帆遠航。他們堅信佛祖會照顧自家產業,在蒼茫無際的怒海上給予些許眷顧。

或許,佛祖並不在意這些俗物,祂只在乎信徒們的誠心。

狼溝浦遇上風浪,老船被搖晃的當場解體。眾僧泡在刺骨的海水中瑟瑟發抖,鑑真抱著破木板漂上岸(冬寒風急,甚太辛苦)。

其中九人下落不明,殘活的工匠們罵罵咧咧回家了。鑑真帶著僧人打撈落水物品,又將老船主體拖到岸邊。

他在附近寺廟講經說法,懇請當地民眾幫忙修船。一個月後再次舉帆東下,漂到舟山群島時又被風浪卷下海。

這一次,老船徹底散架了。他們爬上岸忍飢挨凍整整三天,被巡邏隊送到阿育王寺吃救濟糧(舟破,水米俱盡,饑渴三日)。

三次東渡死裡逃生,55歲的鑑真會不會開始懷疑佛祖?

阿育王,役使鬼神,建四萬八千塔之一也。

鑑真站在這座古老寺院中,靜靜看著五百年前的飛簷駿瓦。思慕歷代佛門先賢嘔心瀝血,才換來東土無數信眾。

法顯、達摩、玄奘...他們在生死關頭有沒有懷疑信仰?支撐他們的信念到底是什麼?自己承受的苦難何時才是盡頭?

或許,只是我還不配擁有如此巨大的福報吧!

鑑真開始在阿育王寺設壇講經,經歷生死的佛理更加清澈通透。杭州、湖州多地寺院爭相邀請,他的足跡遍布江南各處。

枯瘦單薄的老人總是腳步匆匆,麻布僧衣也掩飾不住雙目精光。當他來到遍地金黃杏葉的龍華寺,好像又聽見某種召喚。

38年前,道岸師父在這裡為他受戒。38年間,他謹守律宗戒條苦磨心志。鑑真,早已沒人記得俗家姓名。佛門,已經成為此生唯一歸宿。

鑑真準備第四次東渡,安排榮睿等人籌備物資。信徒們擔心他落海遇難,聯名誣告外籍和尚意圖拐賣大唐法師。

當地領導衝進寺廟抓捕榮睿,戴上枷鎖後押送京城宗教辦。榮睿在半道上染病裝死,才瞅準機會逃了出來。

然而,鑑真的傳法信念卻更加堅定(然其堅固之志,曾無退悔)。

浙江地區沒法出海了,那就去監管不嚴的福州。

鑑真讓兩位僧人先去採購船隻,然後給大明寺寫信交代後事。為避開信眾的熱情圍堵,帶著傳法團翻山越嶺走小路。

嶺峻途遠,日暮夜暗。澗水沒膝,飛雪迷眼。諸人泣淚,同受寒苦。為求法故,前後被災,艱辛不可言盡。

鑑真走到溫州時,被官府的巡邏隊請去喝茶。原來大弟子靈祐收到來信,連夜舉報主持法師帶頭偷渡。

我大師發願向日本國,登山涉海,數年艱苦,滄溟萬裡,死生莫測,可共告官遮令留住。

鑑真以國寶待遇被送回大明寺(捉得大和上,差使押送防護,十重圍繞),沿途還張貼公告:勿令更向他國。

進入揚州城後,官員百姓夾道歡迎法師回家。鑑真一路上愁容滿面,嚇得靈祐跪在房門外賠禮道歉。

諸州道俗,競來慶賀。獨大和上憂愁,呵責靈祐。其日日懺謝乞歡喜,每夜一更立至五更謝罪,遂終六十日。

748年,榮睿和普照偷摸溜進大明寺,再次商議東渡計劃。

鑑真帶著35人出城散心,直接跳上江邊備好的大船。此次出行倒是風平浪靜,但是入海二十天後迷失方向。

淡水喝光了,傳法團渴的嗓子眼直冒煙(舟上無水,嚼米喉幹,咽不入,吐不出),只能跌伽而坐頌念禱告經文。

雨終於來了,然而卻是狂風暴雨。

孤舟在海上顛簸數日,直到被風浪拍在沙灘上。一群光膀子漁民肆意圍觀,嘴裡說著嗚哩哇啦聽不懂的方言。

僧人們小聲嘀咕:算日程也該到了,這裡會不會就是日本。普照操起飽含陝西口音的母語,漁民聽完笑呵呵說:汝講的話真有味。

雙方正在雞同鴨講期間,一位身著唐裝的領導來了。他對鑑真說:歡迎來到海南島,我是本地長官馮崇債。

老馮家世世代代治理海南,因為祖上是大名鼎鼎的冼夫人(見秦嶺一白.冼夫人篇)。

老馮對眾位僧人禮奉有加,鑑真便在海南講經說法一年。

十月作田,正月收粟。養蠶八度,收稻再度。男著木笠,女著布絮。人皆雕蹄鑿齒,繡面鼻飲,是其異也。

他對這座海島的風俗很好奇,但是雙眼視物卻越來越模糊。長期烈日苦曬和海水浸泡,讓老人的身軀加速衰敗。

鑑真決定返回揚州,再次籌集物資準備東渡。佛祖留給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如果雙目失明還如何普度眾生。

然而,真正的精神打擊才正式開始。

走到廣東時,榮睿舊疾復發病逝。普照眼睜睜看著同伴客死異鄉,心灰意冷之下獨自前往阿育王寺修行。

離別前,鑑真拉著普照悲泣道:為傳戒律,以願過海,遂不至日本國,本願不遂。於是分手,感念無喻。

走到江西時,弟子祥彥寂然坐化。這位起初畏懼渡海的佛門僧人,卻在每次危難關頭挺身力護師父周全。

有人說臭皮囊葬也罷、不葬也罷,離此塵世、一了百了。但是那些割棄人倫情感的法,終究只配稱為邪法吧。

大和上乃喚:彥!彥!悲慟無數。

鑑真靠著一路講經走回揚州,全天下的人知道這個和尚要東渡。

失去嚮導和骨幹成員,雙眼昏花的鑑真連寺院大門都走不出。聽著晨鐘暮鼓的日日催鳴,沒人知道他在想些什麼。

753年,日本第十批遣唐使到達長安。他們請求恭迎鑑真法師,唐玄宗拒絕的很乾脆(主上要令道士去,為此大和上各亦奏退)。

遣唐使團回國那天,普照和阿倍仲麻呂雙雙登船。一個在大唐嘗盡艱難曲折,一個在大唐閱遍物華天寶。

一衣帶水的島國故鄉,無數人在熱情期盼他們求學歸來。

揚州百姓為防止鑑真隨行,自發組織巡邏隊日夜監護(皆雲大和上欲向日本國,由是防護甚固,無由進發)。

白雲法師和藤原清河商議好方案,用自己的船載著鑑真入江匯合,然而登上日本使船時卻出現意外狀況。

有些遣唐使擔心事情敗露,萬一唐朝追責可吃不消(廣陵郡又覺大和上向日本國,將欲搜舟,若被搜得,為使有妨)。

於是,只能將65歲的鑑真法師塞進貨倉。

四艘大船浩浩蕩蕩出發了,迎著怒海波濤向東方駛去。

途中遭遇風暴,阿倍乘坐的主船被吹到越南。這幫人登岸後耀武揚威,結果被當地土著砍的只剩下十幾個人。

李白正在長安酒坊鬥詩,聽到消息還以為阿倍掛了。他一口氣喝光桌上的低度數白酒,當場為國際友人賦詩一首。

日本晁卿辭帝都,徵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沒過多久,阿倍帶著殘活的隊友重返長安。安史之亂又跟著皇帝逃往四川,一直到死都沒有再回過日本。

鑑真的坐船衝出風暴,熬過四十多天的海上顛簸。當他的雙腳踩在福岡陸地上時,眼睛卻已看不清異國景致。

歡迎儀式浩大而喜慶,鑑真回想著十二年間六次東渡,航海三次幾經絕境。三十六人身死,二百餘人退出...

佛祖究竟有沒有眷顧自己,鑑真只是苦澀卻又欣慰地淡然一笑。

神的事業,是由血肉之軀的凡人創造。血肉之軀,難逃喜怒哀樂的利益紛爭。

鑑真為500位皇族和僧侶授戒,並提高佛門行業的準入資格。他想保護佛法純潔森嚴,卻影響到假和尚的非法收入。

孝謙天皇實在不願節衣縮食,在興福寺召開辯經大會。就自行剃頭出家的問題,有請雙方代表法師暢所欲言。

其實,很多辯論爭的不是理,而是背後的利。

鑑真宣講的佛理無人反駁,卻還是無法廢除「自誓受戒」的民俗亂象,只能要求正經和尚必須嚴格遵守戒律。

此後五年裡,鑑真日日夜夜堅守律宗戒條。他那習以為常的苦修生活,讓日本各界僧眾受到極大刺激。

我滴乖乖,原來這才是真正的佛門信仰!

758年,孝謙在皇室內鬥中被迫退休,鑑真受牽連而遭到排擠。

淳仁天皇以「政事煩躁,不敢勞老」為由,取消鑑真「傳燈大法師」的稱號,賜給他一所宅院頤養天年。

對於鑑真來說,豪華別墅和粗簡陋室並無區別。因為他的雙目早已失明,只能在無盡黑暗裡思慕星點佛光。

孝謙拿他當工具,至少還能傳播佛法。淳仁讓他捲鋪蓋,遠隔重洋能去何處。

那一年,鑑真已經70歲了,夜裡時常會想起大雲寺的佛號、龍華寺的杏葉、阿育王寺的磚瓦、大明寺的徒弟...

他知道自己沒有力氣回到故鄉了,那就讓這片荒蠻之地更開化些吧。

撰寫《鑑上人秘方》,譽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呈上王羲之真跡三幅,請經書貼促進日本書道。教導弟子雕塑佛像,推廣唐朝的先進手法技藝。設計盛唐風格寺院,建成舉世聞名的唐招提寺。

鑑真在招提寺中講律授戒,漸漸成為日本佛界的最高學府。各地僧侶爭相慕名來訪,聆聽大唐高僧的深邃佛理。

一生苦修戒律弘揚佛法,六次率眾東渡受盡磨難。鑑真的身體幾乎油盡燈枯,唯有靈臺間的佛光在鼎力加持。

當年走的太匆忙了,要是能多帶幾瓶秦嶺一白的土蜂蜜該多好啊。

763年,鑑真好像聽到某種召喚,剎那間身心泰然舒適。

他對弟子說:我若終已,汝可為我於戒壇院別立影堂,舊住房與僧住。說罷在招提寺中向西而坐,面容慈祥安然圓寂,終年75歲。

《千臂經》云:臨終端坐,如入禪定,當知此人,已入初地。

一千兩百年後,日本唐招提寺的鑑真乾漆像被迎回故鄉。在揚州大明古寺的紀念堂內,三十多萬市民瞻仰法師遺容。

當真是以茲驗之,聖凡難測。

相關焦點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揚州大明寺之所以聲名遠播,原不在於它的悠久歷史,而在於此寺中唐時期的住持鑑真和尚。對,就是那位年逾六十,雙目失明,卻依然堅持前後六次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鑑真和尚憑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對於信仰的無上堅守,登上了前往日本的船,在海浪的顛簸中默誦著經文。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
    鑑真,今江蘇揚州人,唐代著名僧人,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寶元年),應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之邀決定東渡日本。然而,鑑真的東渡之旅是異常坎坷的,至於原因,除了受限於當時的造船技術和對洋流季風氣象條件的不了解之外,唐朝政府的不支持也是一個非常至關重要的因素。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打虎亭一號漢墓東耳室南壁西幅石刻畫像摹本關於豆腐傳入日本的時間和傳播者,主要有唐朝鑑真說、宋朝說、明朝說等。日本學者雜喉潤指出:「豆腐最初是在754年,由唐僧鑑真傳來日本的。」他歷經磨難、6次東渡,於公元753年隨日本遣唐使到達日本,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飲食品、食物原料、器具和懂醫學、藝術的隨行弟子及各種工匠共38人,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有「文化之父」的美譽。「律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因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鑑真和尚作為佛教律宗高僧,始終以遵循和傳授佛教戒律為己任,尊崇素食。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鑑真東渡日本,到底有多瘋狂 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在白江口有一次激烈的海戰!結果是日本兵敗,損失慘重,徹底被徵服!但是日本人是講究學習和創新的,用中國古話講: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 所以從此之後,日本就不斷的派遣使者來唐朝學習,具體學什麼,啥都學!小到百姓作業方式,大到唐朝中央集權政體!也就是說幾乎涵蓋所有,如經濟、農業、政治,日本在此基礎上開始本國內大化改革! 期間,日本其中有兩位遣唐使,榮睿、普照均為僧人。為啥選擇僧人身份,這是緣於唐朝的稅收政策,在此不多解釋!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導語:唐朝時期,國家繁榮強大,思想的開放推動了佛教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在那時除了西方的傳教士常常來大唐進行傳教之外,大唐的高僧們也開始向大陸以外的地區傳播佛教文化。而鑑真就是唐代的著名高僧,他曾六次前往東瀛也就是現在的日本。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然而,東渡日本的曲折經歷是鑑真沒想到的,千辛萬苦地歷經了六次在十年後才成功。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鑑真東渡 傳播文明之旅
    揚州是運河和長江的交匯處,當年在天寶二年的時候,鑑真大和尚就是從這個碼頭,開始東渡,這是他在揚州第一次東渡。他有六次東渡,其中三次東渡是從揚州出發的,因為揚州是江淮重鎮,是唐代重要的造船基地。  鑑真大師,中國唐朝高僧,出生於公元688年,揚州人。如今揚州大明寺山門外的牆壁上寫有「鑑真故裡」四個大字。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鑑真大師原來是大明寺住持,宋元以後,慢慢地大家都不知道這個寺廟和鑑真大師有關係。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在日本大家對鑑真大師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就立了一塊碑。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唐朝有個很奇怪的地方,不知你有沒發覺?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最開放的時期,強盛到與「四藩之國」建交高達近四百個國家,「萬國衣冠拜冕旒」,唐天子目光下皆是外國人跪倒的膝蓋;通商開放、思想開放、衣著開放,這三放也就放出了大唐包容的情懷。外國使節前來大唐朝貢!
  • 正史中的佛學大師——鑑真,東渡日本僅僅只是簡單的傳教嗎
    小時候看到的《西遊記》中的僧人的歷史原型為——玄奘,覺得一個人可以歷經這麼多磨難然後花這麼多時間還行走這麼多公裡的路去當時西邊的天竺國取的一本本經書,真的非常了不起。在這之後又出現了一位高僧——鑑真,他和玄奘不同之處則是他是東渡日本,為日本帶去當時的佛學文化,傳播先進思想。
  • 日本延請鑑真東渡傳戒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743年,榮睿、普照在鑑真大師的高徒長安寺僧道航、高麗僧如海等陪同下,從長安來到了揚州大明寺,請求住持鑑真大法師東渡日本。鑑真大師被此偈打動,認為日本是「有緣之國」,決心東渡弘法。下圖是唐招提寺藏《東徵傳繪卷》,這一段畫面描述的是公元744年鑑真和尚第三次東渡失敗。
  • 在東山魁夷的巨幅隔扇畫中 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是怎樣的心境
    據此次展覽的內容策劃、上博展覽部金靖之介紹,在日本畫家筆下,中國風景往往是籠統的山水,日本風景則會有特定的地方。而因為鑑真和尚為中國人,因此創作時東山魁夷反其道而行之,在《山雲》和《濤聲》中畫了籠統的日本山水,中國則是特定的揚州、黃山、桂林等景。
  • 從鑑真六次東渡,淺析慧思轉世日本聖德太子說法之真偽
    引子在中日兩國的交往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段佛教奇緣,1400多年前的隋朝時期,在後世日本人心目中有著崇高地位的聖德太子,彼時正主政日本,作為天皇的後代,他曾自述為衡山高僧惠思轉世,到了唐朝,著名的鑑真大師曾聽聞此事,因而同意日僧的邀請,歷經六次磨難東渡日本。
  • 在日本追尋鑑真足跡
    「新鑑真號」是1994年投入使用的一艘往返於日本神戶和上海之間的客輪,被命名為「新鑑真號」,也是為了紀念鑑真。   兩大寺成世界文化遺產   鑑真,中國唐代高僧,赴日本傳戒並首創日本律宗。從公元743年實施第一次東渡計劃起,鑑真歷經種種磨難,以致雙目失明,在10年後的753年12月,第六次東渡漂流到摩薩坊津,東渡日本終獲成功。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而很多日本的一流人才,在唐朝留學以後,其中不少也選擇留在唐朝,甚至才華橫溢者,還在唐朝朝廷裡做了官,比如著名的阿倍仲麻呂就是典型。在這個背景下,很多文化名流也選擇東渡日本,傳播文明的種子,而其中,鑑真大師就是其中的典範。鑑真生平鑑真出生的時候,天下還處於武周時期。武則天信仰佛教,改變了唐朝初年,冊立道教為國教的國策。在這個氛圍下,武周的天下出現了全民學佛的高潮。
  • 鑑真東渡日本,真是去當漢奸的?也有人說,他是被聖德太子感動了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東亞佛教史》一書,作者原創,獨家首發,轉載必究,拒絕偽史,保證不涉時政。 鑑真東渡,在東亞歷史上一直都被視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典範。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鑑真六次偷渡日本,因被這句打動
    正是這四句話,在大唐繁華盛世,膏腴之鄉廣陵(揚州),任大明寺住持的鑑真大和尚,面對日本孝謙天皇派來的兩位使者的邀請,怦然心動,不顧弟子的阻撓,毅然答應了赴日弘法。開啟了十年九死一生六次東渡的艱辛歷程。2020年1月,奈良。尋常巷陌,參差人家。
  • 日本賞櫻:唐朝東渡日本的鑑真大師,創建了這座最美櫻花古寺
    我們在中學歷史課本上,都學到過「鑑真」這個大和尚的事跡。他本是揚州人,是一位佛法精深的大師。收到日本遣唐使的邀請,決定將大唐的佛教傳播到日本這片「蠻荒之地」。他就像《西遊記》裡的唐僧一樣,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花了十多年時間,六次渡海終於成功抵達日本,對佛教在日本的弘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公元759年,71歲高齡、雙目失明的鑑真大和尚在當時日本的首都——奈良,一手創建了唐招提寺。感慨著,自己終於實現了夢想。
  •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甍,位於建築物的頂端,《天平之甍》裡用鴟尾來彰顯鑑真和尚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地位,在當時乃至後世,他的成就都可謂處於一個高峰。所以,天平之甍便成為對鑑真的尊稱。《天平之甍》共有五章。故事發生在日本聖武天皇天平年間,即公元8世紀。其時,正值大唐盛世,日本的政治文化深受大唐影響。只是,諸如宗教律令等尚混亂不清,未成制度,僅是初具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