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東渡帶到日本的這些東西,雖然只是日常用品,但卻被當作寶物

2020-12-24 司馬清帶你了解歷史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算得上是最興盛的一個王朝了,許多外國的國家派使者來我們國家學習,當然我們國家也派出了許多使者去到外面宣傳我們國家國力的強盛,除了我們家喻戶曉的玄奘法師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鑑真大師。但是與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不相同的是,鑑真大師並不是朝廷派出去的使者,而是自己偷渡到了日本。這中間到底發生過什麼故事呢?鑑真大師又把中國的什麼東西到了日本呢?今天就讓小編詳細的為大家講解一下。

話說鑑真大師是經過六次嘗試偷渡才最終到達了日本,而這一趟日本之行也並不是為了去宣傳唐朝的國力,而是為了宣傳佛教。當時的日本還是非常的落後,什麼事情都需要來我們國家學習,而鑑真大師這一趟日本之行也為日本帶去了許許多多先進的科技。當然還包括許多我們現在日常所用的必需品,在當時的日本是根本沒有這些東西的,而鑑真大師的這一趟旅行就把這些東西全部都教給了日本,可以說日本是我們國家最殷勤的一個學生。

首先,我們來說鑑真大師帶到日本的第一樣東西就是中醫,這樣東西可以說是改變了日本的歷史。在此之前,日本也曾經派過使者來到中國學習中國的中醫,但是並沒有學的特別的成功,回到日本以後也只有高級的官員才能在治病的時候使用到中醫,如果平常人生病的話,更多的時候是作法或者是等死。當然鑑真大師在剛進入日本的時候並不是為了普度天下而去的,所以當時的他只為當地的佛教徒看病,同時也把許多中醫看病的方法教給了這些佛教徒,這些佛教徒在後來也成為了日本歷史上第一批的醫生,可以說鑑真大師這次把中醫帶到日本,給日本帶來了非常大的福音。

我們要說到的這第二件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豆腐,在如今的日本,我們可以看到上到官員,下到普通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豆腐,而這豆腐最開始也是由鑑真大師從中國帶過去的。當時的日本以素食為主,很少有人會去吃肉,所以很多人的體質都跟不上,這個時候豆製品的蛋白質就極其的重要了。而鑑真大師作為一個僧侶是經常吃豆腐的,所以去到日本以後,他將自己的技法和日本的黃豆相結合,製造出了豆腐,並把這門手藝教給了日本人。而豆腐從那時起也成為了日本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餚,豆腐也極大地增強了日本人的體質。

我們要說到的這第三樣東西在我們國家現在已經非常少見了,那就是味增,很多人可能在看日劇的時候會發現他們非常喜歡喝一種叫味增湯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最開始也是由鑑真大師從中國帶過去的,味增說白了就是一種豆瓣醬,而日本人對味增的喜愛程度可謂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無論是什麼樣的東西,他們都可以做出來一種味增的口味,並且日本的民眾到現在也特別的喜歡味增這種口味,可以說鑑真大師的這次東渡改變了日本人原有的味蕾。

最後我們要說到的這樣東西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國寶,那就是茶葉,只是當時鑑真大師到達日本的時候沒有帶夠足夠的茶葉,於是這種東西只能在日本的佛教界以及高層社會才能夠流通,並且當時的鑑真大師並沒有把種茶葉的方法教給日本人,所以後邊的很長一段時間,日本人茶葉的來源只能靠海上進口。直到50年後,一位日本的高僧來到了中國把當時種茶葉的方法傳回給了日本。從那以後,日本才開始了自己茶葉的種植業,茶葉也開始由高層社會慢慢的興盛到了普通老百姓家。

可能大部分人都認為鑑真大師為唐朝宣揚的國力,給日本人帶來了福利,但是在小編看來,鑑真大師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叛徒,因為當時的朝廷並沒有允許它進行東渡去到日本,別忘了他是通過六次偷渡才最終到達的日本,而帶過去的許多東西也是日本當時所沒有的,說的難聽一點就是他根本沒有國家的觀念,他帶著我們國家特有的東西去到了另外一個國家,而這些事情還都是政府所不允許的,如果這件事情放到現在的話,無論是什麼國家都會判一個叛國罪,但是當時的統治制對這件事情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鑑真大師沒有太當回事,也正是因為如此,如今的日本文化裡的很多東西都是由我們國家給傳過去的。

相關焦點

  • 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被後人詬病?
    鑑真東渡日本,如果故意忽略中日友好交流、傳播中原文化的歷史意義,那麼帶到日本的王羲之書法真跡《喪亂帖》會被後人詬病,因為中國至今還為沒有王羲之真跡而遺憾!遺憾往往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所以就要找到渲洩的口子,這個口子是什麼呢?鑑真偷渡日本變成了把柄!
  • 鑑真東渡日本帶走這些國寶,讓後人詬病!沒有他就沒有日本侵華?
    鑑真的幾次出海計劃均受到他人惡意告發、天氣原因而失敗!第一次被官方指控為「勾結海盜」,第二、三次遇到颶風觸礁,第四次被官府押回原籍,鑑真大和尚百折不撓、愈挫愈勇。 終於在第五次時成功出唐,但是路上又發生了意外,在外停留了一年後返回揚州,此時鑑真已經65歲,雙目失明!但他還是信心滿滿,堅持東渡!最後,日本又派來了遣唐使,鑑真這一次選擇了跟隨遣唐使回日本!
  • 鑑真東渡日本,真是去當漢奸的?也有人說,他是被聖德太子感動了
    鑑真東渡,在東亞歷史上一直都被視為中日兩國友好的典範。但是,由於近代中日之間的仇怨,很多人不自覺採用「輝格史觀」來看待鑑真東渡,認為鑑真東渡是去當漢奸的,並且還帶走了一些東西,讓後世詬病數千年。那麼,鑑真東渡的目的是什麼?並且,他帶走了哪些東西?據史料記載,7世紀的新羅(韓國)和日本,都奉行佛教立國思想。
  • 正史中的佛學大師——鑑真,東渡日本僅僅只是簡單的傳教嗎
    在這之後又出現了一位高僧——鑑真,他和玄奘不同之處則是他是東渡日本,為日本帶去當時的佛學文化,傳播先進思想。 史上記載的鑑真有六次東渡的過程,但前五次都失敗了,直到60多歲已經在第五次東渡時失明的鑑真再次堅持下才歷經艱難登陸當時日本的國土,開始著手宣傳佛教文化。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到底帶走了什麼,讓後人詬病?
    並且,由於管理跟不上,導致日本佛教成為了日本社會的沉重負擔。因此,日本僧人渴求改良。於是,很多僧人跟著遣唐使來到中國。鑑真法師的大名,被這些日本僧人所仰慕。於是這些日本僧人請求鑑真法師能夠東渡日本傳播佛法。此前,日本僧人也曾請求過其他高僧東渡,但都被其餘的高僧所迴避。
  • 鑑真東渡與豆腐技藝傳播日本
    陶谷是五代至北宋初年時的新平(今安徽省皖南)人,說明豆腐至少在五代時的淮南地區已經是日常食品,其製作技術已經成熟。北宋時,寇宗奭《本草衍義》、蘇軾《物類相感志》皆有豆腐的記載。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四《谷部》言:「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
  • 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的原因及東渡給中日兩國帶來的意義
    於是,鑑真不顧弟子們的反對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東渡日本,傳播佛法,普度眾生之路。接連五次失敗的東渡之旅唐代雖然經濟發達,但是航海技術還相當欠缺。鑑真的東渡東瀛之路並不順暢雖然說鑑真東渡日本共有六次,但是真正成功抵達日本島的卻只有最後的一次。
  • 鑑真和尚:為弘佛法,六次東渡,被日本人譽為「日本文化的恩人」
    這一切都要從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的到來說起。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受日本佛教界的委託來到唐朝,希望延請大唐高僧前往日本弘法度眾。他們向鑑真大師講起:日本雖然有佛法,但是缺少傳授戒律的高僧,並且日本佛教戒律鬆弛,因而影響了佛教在日本的弘傳。因此,他們希望得到鑑真大師的幫助,並詢問鑑真大師能否與他們一同前往日本弘法。
  • 鑑真為何東渡日本?他當年到底帶走了什麼而為後人所詬病?
    唐朝時期,想要東渡日本必須獲得朝廷的許可,否則一律不準出海,而鑑真當時就沒有獲得朝廷的許可,所以鑑真一行人只能私下籌集渡海,但是沒有了朝廷的支持,東渡就變得非常困難了,畢竟大家都不是出海的專業人才,也沒有充足的物資準備。自公元742年至公元753年,鑑真先後六次嘗試東渡才得以成功,這期間他歷經了千難萬險,甚至還付出了雙眼失明的慘重代價。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鑑真東渡 傳播文明之旅
    後來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鑑真大師在日本大家對他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後來就立了一塊碑,還請韓國均,當時的江蘇省主席,這是他題的。  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邀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在大明寺鑑真史料館,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力邀高僧傳律法的原因。
  • 鑑真東渡,傳播文明之旅 | 探秘海上絲綢之路
    央廣記者王葳採訪仁永法師揚州大明寺院牆上寫著「鑑真故裡」四個大字……仁永法師指著一塊碑告訴我們:這個碑叫「古大明寺唐鑑真和尚遺址碑記」。   民國期間,在大明寺發現了一塊古碑,當時日本有一位官員就來考證,很欣喜,因為在日本大家對鑑真大師非常推崇,聽說這裡原來是鑑真大師的道場,就立了一塊碑。仁永法師講述石碑的來歷唐朝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秋天,日本高僧榮睿和普照奉天皇之命,請中國高僧東渡弘法。揚州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虎華講述了日本為什麼力邀高僧傳律法。
  • 「新鑑真」像乘坐「新鑑真」號正式開啟東渡航程
    日本京都壬生寺松浦俊海長老和揚州文峰寺住持能度法師一同請出「新鑑真」大師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董娜) 上午九點,護送「新鑑真」像登船的所有中方及日方人所有成員到達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邊檢站,邊檢站為此次東渡日本的活動提前準備,專人專項為此次啟程服務。護送團所有成員通過邊檢後,與現場工作人員一同在「新鑑真號」輪前為大師像舉行了簡短而莊嚴的迎請和登船儀式。
  • 歷史上鑑真東渡日本,為何讓後人詬病?網友:帶走一物,不能原諒
    二、鑑真東渡動機據文獻記載,鑑真在到達日本的旅途中,先後有三十六人失去性命,最終到達日本的只有二十四個人。更令人詫異的是隨行的人有百分之九十選擇放棄,面對當時的航海技術和不利的天氣原因鑑真仍然堅持東渡。
  • 佛教:「六次東渡」的鑑真,讓日本見識到了大唐盛世的燦爛輝煌
    提起鑑真大師,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應日僧所請,發願往日本弘法,經過六次東渡,終於到達日本的故事。但來中國尋訪高僧的日本僧人,為什麼獨獨選中鑑真大師呢,可能大家就不太了解了。在日本和隋唐交通之後,佛教在日本便大為興盛起來。但直到鑑真東渡前,日本佛教還很不成熟,尚處於起階段,戒律儀軌也極不健全。
  • 舟山景點介紹:鑑真東渡泊舟處
    據考證,唐代著名高僧鑑真十年間曾6次東渡,都經過因風大浪急,兩次在大悲山等島嶼泊靠,直到第六次才經嵊泗列島,抵達日本,完成東渡大願。鑑真東渡泊舟處,就是以紀念這位唐代高僧為傳播中華文化作出偉大貢獻而修建的。
  • 在東山魁夷的巨幅隔扇畫中 東渡日本的鑑真和尚是怎樣的心境
    據此次展覽的內容策劃、上博展覽部金靖之介紹,在日本畫家筆下,中國風景往往是籠統的山水,日本風景則會有特定的地方。而因為鑑真和尚為中國人,因此創作時東山魁夷反其道而行之,在《山雲》和《濤聲》中畫了籠統的日本山水,中國則是特定的揚州、黃山、桂林等景。
  • 鑑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十年間第六次才成功,第五次最悲壯
    其中,日本派來了大量的人才來學習。而唐朝的高僧鑑真(688-763年)東渡日本,也傳播了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公元742年,已經在唐朝完成了學業的日本學問僧榮睿和普照拜訪鑑真。因為當時的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他們二人在唐朝國內遍訪高僧,最後決定邀請鑑真前往日本傳播佛教。鑑真為傳播佛教而欣然應允,並立即造船備糧,準備次年開春動身前往日本。
  • 為什麼說鑑真和尚是「日本文化的恩人」,一篇文章看完,你就會懂
    甍,位於建築物的頂端,《天平之甍》裡用鴟尾來彰顯鑑真和尚在日本文化史上的地位,在當時乃至後世,他的成就都可謂處於一個高峰。所以,天平之甍便成為對鑑真的尊稱。《天平之甍》共有五章。故事發生在日本聖武天皇天平年間,即公元8世紀。其時,正值大唐盛世,日本的政治文化深受大唐影響。只是,諸如宗教律令等尚混亂不清,未成制度,僅是初具外形。
  • 鑑真:六次東渡日本的唐朝和尚,你不知道他一生的磨難有多大!
    鑑真,年少成名的佛界律宗泰鬥,六次不避生死東渡日本。當他65歲踏上這座海島時,雙眼卻已近乎失明。無數次危難關頭:遭人誣告、毀船墜海、眾僧死散...,鑑真究竟有沒有看到佛光普照?688年,武則天忙著誅殺李唐宗室,萬千新生兒忙著啼哭出世。
  • 專訪唐招提寺西山長老(一):日本民眾心中的鑑真大師
    鳳凰網佛教小編特意編發專訪內容如下: 解說:1200年前,年輕的日本僧人榮睿與普照跟隨日本第九批遣唐使的船隻前往大唐,帶去了日本聖武天皇授戒的邀請。公元743年,唐朝揚州大明寺高僧鑑真應邀東渡弘法,在中日友好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鑑真從揚州出發,歷經千難萬苦卻矢志不渝,前後共花費12年時間,六次東渡才抵達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