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真大師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編者按: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鳳凰衛視《風雲對話》走訪日本奈良,專訪了日本唐招提寺住持西山長老。鳳凰網佛教小編特意編發專訪內容如下:
解說:1200年前,年輕的日本僧人榮睿與普照跟隨日本第九批遣唐使的船隻前往大唐,帶去了日本聖武天皇授戒的邀請。公元743年,唐朝揚州大明寺高僧鑑真應邀東渡弘法,在中日友好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鑑真從揚州出發,歷經千難萬苦卻矢志不渝,前後共花費12年時間,六次東渡才抵達日本。坐落於奈良市五條町的唐招提寺便是由鑑真於759年,按照唐朝寺院的規制主持建成的,被尊為日本律宗總本山。在這座日本最早的律寺中,第八十八代長老西山明彥向我們回憶講述了第一代長老鑑真的故事與功德。
記者:中日兩國之間,佛教方面的交流是比較頻繁的,是這樣的嗎?
西山長老:是的,其實日本的佛教分為很多宗派。而這些宗派它們原本都是在中國的隋唐時期衍生的。宗派分為很多種,比如說禪宗,還有天台宗等等。兩國各個宗派的寺廟之間還是有很多的交流的。但是我們唐招提寺跨越了宗派之分,我們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是以鑑真大師為紐帶的,代表全日本的佛教界與中國的佛教界進行交流。
記者:那鑑真長老他的故事,我相信在中國和日本,都是家喻戶曉的。那能不能為我們講一下,在日本普通人民的心中,鑑真大師他東渡的故事,是怎麼樣子一個版本?
西山長老:在我們的理解中、鑑真大師給在日本民眾心中的形象是:他不僅把佛教的很多教義傳到了日本,也將當時中國唐朝的先進文化授給了日本。鑑真大師的功勞不只在佛教教義的傳播方面,對普通的日本老百姓來說,他最大的貢獻就是在醫藥方面。他把醫療,也就是中醫帶進了日本。在那之前,日本人生病之後是沒有什麼治療手段的。
鑑真大師將很多中藥傳進了日本,而且據傳聞,外科手術也是由他帶進的日本。日本民眾這一千兩百年來一直銘記鑑真大師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鑑真大師為日本的醫學界帶去了飛躍式的發展。其實在《藥事法》修改之前,我們這個地區的醫院開的處方藥的這個袋子上面,印的是鑑真大師的頭像。這說明在日本的很多醫生,把鑑真大師看作是日本的醫療界的鼻祖。
這也表明在今天日本的醫藥界,是非常重視鑑真大師。醫生們通過把鑑真大師的頭像印在藥袋上這種方式,來將鑑真大師的名字傳遞下去。
記者:是直到什麼時候,醫療的袋子上面,還有鑑真和尚的頭像呢?
西山長老:這個習慣是一直持續到1951年(口誤,實際上應該是1961年),因為1951年日本政府出臺了修改後的《藥事法》,開始整頓醫藥業。在那之前,這個地區的醫生們給病人開處方藥的時候,當時是用木板印的鑑真大師的頭像,表明這裡面裝的是真的中藥。這個傳統是已經持續了兩百年左右。
記者:我還聽說,豆腐的製作,也是鑑真和尚帶到日本來的是嗎?
西山長老:是的,的確我剛才介紹的中醫的例子,鑑真大師給他給日本帶來的東西遠不止這些。他首先帶來的是佛教,然後是中醫,接著就是菜譜和食材。日本人原先都不知道豆腐的做法,味增湯的做法,也不知道砂糖的存在。現在日本人吃飯的時候,稱日本料理為「和食」。但和食的原形,其實大部分是鑑真大師帶來的食譜食材,比如味增、砂糖、豆腐和茶葉。
當時中國唐朝的時候,日本派了遣唐使出使唐朝,這個遣唐使,是二十年才派遣一次的。然後遣唐使乘船來到中國之後,將很多中國的文獻帶回到了日本,之後二十年的時間裡日本人一直在研讀這些文獻。等到下一個二十年,遣唐使才去到唐朝能把新的文獻帶回日本。在那之前,日本人只能始終閱讀同一部文獻。這在日語中被稱為「咀嚼」,把同一個內容翻來覆去的吃透了,這樣子即使在二十年後有新的文獻傳進來了,日本人也能很快地接受並理解。溫故而知新,這就是日本人學習方式的特殊本領吧。
各種意義上,一千兩百五十年前,鑑真大師東渡日本的時候,把很多唐朝的文化帶給了日本。當然當時唐朝的其他人,也來過日本,也把唐朝的文化帶給了日本。但是是鑑真大師這些東西都整理匯總傳給了民間,所以民眾會認為這一切都是拜鑑真大師所賜,把他當做中日的和平大使,一直將他銘記在心。
記者:所以說在一千二百五十年前,鑑真東渡,他是立足宗教,但是輻射了文化、醫療、美食,等等。所以說是真正的救世濟民,造福民眾的。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