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有一段充滿人生哲理和財富智慧的超級名言:「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事實上,巴菲特所謂的「滾雪球」,就是形容通過複利的長期作用來實現財富的驚人積累,其中,很溼的雪,形容投資的年收益率要很高,很長的坡,形容的是複利增值的時間要長。
以下分享巴菲特所講的兩個關於複利的故事,投資理財,複利思維有多厲害?看完這兩個故事,恍然大悟;這兩個故事會告訴你:投資理財,堅持複利思維,賺錢就不難。需要指出的是,這兩個故事源於巴菲特的自述,原本是第一人稱描述,這裡為了敘述方便,改為第三人稱。
故事一:從2萬美元到1000萬億美元
因為在投資理財上講過多的複利思維看起來比較枯燥,所以巴菲特在1963年,曾嘗試用藝術界的一個真實案例來詮釋複利的威力。
1540年,法國時任國王弗朗西斯一世,用4000埃居(法國貨幣單位),購買了藝術復興三巨頭之一達·文西的代表畫作《蒙娜麗莎》。當時的4000埃居,約合現在的2萬美元左右。
假如弗朗西斯一世在之後能夠像買《蒙娜麗莎》這樣做些踏踏實實的投資,具體而言,就是他還有他的受託人能夠找到一個每年稅後複利收益率只需要達到6%的投資項目,那麼,截止到1963年,這筆2萬美元左右的投資累計收益會是多少呢?答案是驚人的1000萬億美元,這個數字是法國1963年全國負債的3000倍以上,而這1000萬億全部來自於每年6%的複利增長(用本金2萬美元乘以1.06%的423次方,423是1540年到1963年的年數)。
巴菲特講的這個故事除了詮釋複利思維的威力,也終結了購買藝術品到底是不是一種好的投資這個問題。
故事二:從24美元到420億美元
1626年,曼哈頓島有一群印第安人,他們將這座小島賣給彼得·米紐伊特,後者是荷屬美洲新尼德蘭省的總督,以善於揮霍浪費而臭名昭著。根據巴菲特的了解,印第安人從這筆交易中淨落到手的錢只有可憐的24美元,米紐伊特則得到了曼哈頓島上22.3平方英裡的所有土地。
這個故事巴菲特講於1964年,按照當時的可比土地銷售的價格基礎進行估算,曼哈頓島當時每平方英尺土地價格為20美元,整個曼哈頓島的土地總價值算下來約為125億美元。初看上去,印第安人是賠大了,米紐伊特是賺大了。然而,巴菲特做出假設,印第安人只需要能在之後取得每年6.5%的投資收益率,就能輕鬆笑到最後。按照6.5%的年複利收益率來計算,他們當時賣島拿到的24美元在經過338年的累計增值後,已經價值約420億美元,而且只要他們努力爭取每年多賺上半個百分點讓年收益率達到7%,那在338年後的1964年,他們的24美元就能增值到2050億美元,這種複利的威力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有人或許覺得這兩個故事都太理想化了,有些不切實際,然而出自股神巴菲特之口,而且是他三十年多年前就講出來的,結合他這三十年所創造的複利奇蹟,就不得不令人嘆服和思考了。
通過巴菲特所講這兩個故事想要強調的是,想通過投資理財來賺錢,需要靠長期經驗和財富的積累,需要發揮複利的威力,也需要一個成型的投資策略和投資規劃,千萬不能急功近利。現實生活中,一些投資理財者,沒有經受過成熟和系統的學習和指導,而是想當然主觀看待市場,只想賺錢,而不辨別消息的真偽,不清楚盈利模式,結果自然容易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對此,不可不萬分警惕,須知,即便是複利這種強大無匹的威力,也還需要時間來發酵呢
低價股,通常就是常見的每股3元價格以下的股票。當然,低價股深受廣大股民的喜愛。為什麼?通常,低價股給人的感覺則是,跌不下去,估值已經到底,下跌幅度有限等。
在有行情的時候,通常將上市公司每股10元價格以下的股票統稱為低價股。這就對於低價股的區間有著不同的選擇。
「低價股」與「高價股」,其實道理是一樣的。
從股票的價格對比來說,雖然低價股給人有豐富的想像空間,但是與高價股,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如果A上市公司與B上市公司,除總股本數量以外的條件都是一樣的。A公司總發行股票數量為1萬股,B公司總發行股票數量為200萬股。A公司的股票價格為400元錢,B公司的股票價格為2元錢。
那麼,從股票的價格來看,A公司的股票就是「高價股」,而B公司的股票價格是「低價股」。
但是,從上市公司各項財務數據、條件、市值來看,都是一樣的。可唯獨總股本數量不同。呈現著一個是「高價股」,而另外一個則是「低價股」。
所以,看待「高價股」與「低價股」,不能單一的從股票的價格上看待,還要從其他條件去看待,特別是同類型、同水平的上市公司,可能就因為這總股本數量的不同,而呈現的結果不同。
但是,實際呢?上市公司的價值其實是一樣的。
投資低價股有兩點需要注意:
1、不要投資單一隻低價股,要用範圍式投資。
低價股不代表著風險低,比如一家上市公司股票價格為100元,價格下跌至50元,從金額上看是下跌了50元,但是從幅度上看下跌了50%。那麼低價股呢?價格為3元,下跌至1.5元,雖然從金額上看下跌了1.5元,但是從幅度上看也是50%。
所以,低價股一樣具備著風險。
那麼,為什麼低價股也具有著較好的投資性呢?就是因為低價股在有行情的時候,有著很多的投資者樂意投資低價股,因為被「熱捧」,所以也就容易出現需求旺盛的情況。那麼,在這種情況情況下,最可能發生的事情會是股票價格的上漲。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低價股都可能被「熱捧」。
可以說,誰也不知道哪家低價股能夠被「熱捧」。在低價股具有一定風險的前提下,就需要分散一定的風險。那麼應當怎麼分散呢?
就是,不要投資單一隻低價股,要範圍式的進行投資。既能夠規避單一隻股票可能存在的風險,又能夠綜合收益,分攤風險。
當然,如果股市有很好的行情,往往低價股綜合平均水平會有著不錯的上漲幅度。
2、要有一定的時間期限。
投資低價股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執行完畢,也不會是成為永久股東。所以,就需要給投資低價格制定一個期限。
美國投資大師約翰·坦伯頓的「成名戰」就是投資低價股,其投資低價股有兩點特徵,第一點就是範圍式,上述我們講到了。還有一點就是時間期限。
對於時間期限有三種判斷:
、依據股市漲跌進行判斷,也就是根據股市的漲跌慶情況去判斷是否需要賣出;
、依據持股的漲跌幅進行判斷,也就是通過持股的上漲幅度進行判斷,比如約翰·坦伯頓在盈利300%的時候將股票係數出售;
、有著一個時間期限,約翰·坦伯頓將在持股的第四年間係數將股票出售。
圖解強勢股底部起爆:
1 、「出水芙蓉」。此K線形態也是一根大陽線,但是這根大陽線上穿三條均線,使均線呈現多頭排列形態,後勢極端看漲。三條均線指5日10日20日,這是一個中期或波段式的上漲行情,縮量回調是買進時機。1、K線實體要大,尾盤分時不能有急跌;2、長陽上穿3條均線;3、若有過倍巨量則長陽後有回調。
2 、「單針探底」。此K線圖較為常見底部反轉形態圖表之一。這種形態由單根帶長下影線的K線(陽線或陰線)組成,此形態出現在下降趨勢中,是下降趨勢可能即將結束的信號,它經常發生在一段下跌行情的底部。這時候通常表明空方力量衰竭,很多賣家已不認可價格會繼續下跌而惜售,新買家也認為市場可能超跌,脫離了價值估值,終於下定決心準備入市,市場逐漸向多方傾斜。
3 、「看漲吞沒形態」。此種K線圖形出現在一輪明顯的下跌趨勢中,如果吞沒形態具有下面3種參考性要素和特徵,那麼它們構成重要反轉信號的可能性將大大地增強。1、在看漲吞沒形態中,第一天的實體非常小,而第二天的實體非常大。這種情況可能說明原有趨勢的驅動力正在消退,而新趨勢的潛在力量正在壯大;2、第二天的實體向前吞沒的實體不止一個;3、看漲吞沒形態出現在超長期的或非常急劇的市場運動之後。
4 、「早晨之星」。此種K線圖形由三根K線構成。第一日股價承接原有跌勢繼續下行,並出現一根實體較長的陰線;第二日股價波幅縮小,收出實體較短帶上下影線的陰線或陽線,稱之為「星」,這是K線組合中的主體部分;第三日收出陽線,而且上漲至第一根K線實體之內,這是轉市可靠性最高,力度最強的一種K線組合。
5 、「顧影處憐」。股價加速下行,在低檔位拉中長陰線,恐慌盤的湧出導致最後竟跳空拉出中大陰線,但第二天大勢卻急轉直上,直接跳高至前一日大陰的開盤價之上開盤,盤中雖有可能再探低位,但收盤價仍在前一日的開盤價之上,留下一條前後皆無K線的大陰線,在收盤之前若確定,則是較佳的低吸點,後市將快速上揚。
6 、「豬籠入水」。豬籠入水是指個股經過低位收集後開始的猛烈拉升,在高位形成尖頂後,單邊下行不做頭部的確認動作,在接近60日或150日均線時,以一根中陰線向下突破,走勢嚇人,但5曰乖離率出現明顯背離,這是縮量洗盤結束的最佳買點。隨之而來的將是一波向上攻擊前期高點的行情。
7 、「揚眉出鞘」。股價深幅下挫,在低檔收出大中陰線,次日向下跳空拉出一根長下影線,表示在低檔已經有主力大量接盤,支撐十分強勁,多為買入信號,預示後市將反彈。第三日若開出高盤,則可視為反彈開始。此K線組合的上下影線前後皆無遮攔,猶如寶劍已經出鞘,即將斬妖伏魔,故稱「揚眉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