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 婦 吟(張 籍)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作者:
張籍(約766年 — 約830年),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為韓愈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代表作有《秋思》、《節婦吟》、《野老歌》等。這首《節婦吟》,歷來為人樂道,雖然褒貶不一,但學界基本認定是一首卻聘詩,即借「貞女不事二夫」表達「忠臣不事二主」之旨,以婉辭李師道或李師古之延聘。
鑑賞:
誘惑,是人間喜劇的一個關鍵詞。與之相關聯的一個詞,則是節操。漢樂府《陌上桑》寫的就是採桑女羅敷拒絕誘惑的故事,其詩的高明之處,是詩中的貞節觀念建築在愛情基礎之上。另一首漢樂府《羽林郎》,寫的則是當壚賣酒的胡姬拒絕誘惑的故事,這首詩道德觀念更強,對「男兒愛後婦」的行為進行了猛烈抨擊。
張籍的這首詩寫一位「節婦」在誘惑面前,堅守道德底線的故事,有意無意受到了上述兩篇漢樂府的影響。不過,與上述兩詩相比,此詩更顯委婉含蓄,且富於新意。質言之,它的新意在於加進了另一個關鍵詞,就是動搖。詩中少婦,面對「君」的強大愛情攻勢,是有過動搖的——「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就表明了這一點。換言之,她有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鬥爭的結果,少婦選擇了持守。然而,當她在謝絕對方殷勤的時候,竟然垂淚道「恨不相逢未嫁時」。明賀貽孫《詩筏》評點道:「此詩情辭婉戀,可泣可歌。既垂淚以還珠矣,而又恨不相逢於未嫁之時,柔情相牽,展轉不絕,節婦之節危矣哉。」危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她對對方還有一點留戀,還有一點難捨,未能盡滅人慾。其實,按照中國人的恕道,應該是「論跡不論心,論心自古少完人」。少婦既還明珠,哪怕她雙淚垂,哪怕她「恨不相逢未嫁時」,總算是守住了道德底線,還能算是「節婦」。
最後必須說明的是,這首詩並不是為某個節婦而作,而是作者的一篇自白。原來憲宗元和年間,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割據今山東、河北等地,當時張籍任國子助教,李師道多次請人以重賄拉攏他,張籍為了謝絕李的拉攏就寫了這首詩來婉拒。因此,這是一篇託物言志的寓言詩,讀來倍有意味。由於詩人在寫作中完全不露本相,因此,此詩也可以作為一篇情詩來加以欣賞,就像朱慶餘送給作者的《近試上張水部》那首詩,可以作為一篇新婚詩來加以欣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