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己能夠一帆風順去求佛,這樣做是錯誤的,在佛前有十不求!

2020-12-11 名鏡非臺

就佛教寺廟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而言,很多人會習慣性地把它們當作苦難的避難所。他們相信,如果我們有什麼要求,在佛菩薩面前許願,燒香,我們就會得到祝福,讓我們的生活幸福。這就真的是我們拜佛的目的嗎?

人的一生一帆風順了,這就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嗎?很多人總是想抄近路去求佛,這是錯誤和愚蠢的。我們不應該這樣求佛,而應該學習佛,而後最終成佛,從而獲得最終的解脫。但在順境中,你永遠成不了佛。為了成佛,我們必須做到在佛前十不求。

第一:念身不求無病

有些人在生病時就向佛陀祈禱,希望自己永遠沒有病痛。其實,如果生活中沒有痛苦,就很容易產生貪心的念頭,很容易破戒而退,失去菩提心。要知道疾病和痛苦本來就是空相的,也是由因緣業力引起的。明白了這些,就不會感到疾病帶來的痛苦和折磨。疾病和痛苦,在一定程度上治癒了人們內心的貪婪,讓人們知道滿足和幸福。

二、處事不求無難

在佛陀面前,不要祈禱你永遠不會有困難。如果人生總是一帆風順,容易生高傲之心,容易會目空一切,有傲慢而奢侈的心。有時候生活中的一些艱辛,不是為了刁難一個人,而是一種磨練和幫助。有時過於順利,未必是件好事。世間諸法都是因為因緣而誕生,無論是好是壞,我們都應該積極對面對,隨緣而行,不違背緣。

三、究心不求無障

人的一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我們的信念一直在變化。當我們看待任何東西的時候,因為自己的心,我們會有不同的認知。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的心理起伏,每一次與現實的碰撞,都是新生,都是心中涅槃重生。因此,如果內心沒有障礙,就很難獲得最終的自由和解放。

四、立行不求無魔

沒有魔,佛從何而來?如果把魔鬼當作一種負面的違緣,是很難有成就的。但是如果魔看作自己的幫助,那便所行無礙。佛修行時,他遇到了他的堂兄提婆所造成的各種破壞。最後,當佛陀開悟時,他反而感謝了提婆。正是提婆的「魔」才造就了今天的佛陀。所以,我們做事情不畏懼魔障礙,克服它,超越它,你就能成就一番事業。

五、謀事不求易成

如果你太容易成功,那麼事情的本身對你就沒有價值或意義。很多人去寺廟燒香,向佛菩薩祈禱,以保持他們的順順利利。如果貪心,不努力,這樣的人生是很難有大成就的。人生的價值在於突破和挑戰,雖然困難暫時被阻擋我們,但風雨過後的彩虹才是我們最希望的。

六、交情不求益我

在現代社會,許多人與人之間的事情大多都是帶有功利主義色彩。交朋友,不是找真心對我的,而是找自己的利益夥伴夥伴。相互之間有利可圖,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當沒有利益的時候,你在我眼裡什麼都不是,這是想法是非常可怕的。人生中,名利的欲望是虛假的,因利益而交朋友,最終是兩敗俱傷。所以,不要做這種事!

七、於人不求順適

在人際交往中,不要期望身邊的人都服從你的意志,這是一種妄想,自己容易滋生傲慢。當我們與他人相處時,難免會遇到摩擦。在這個時候,我們有問題就改正,從自己身上找到原因。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沒有原因的。當事情發生時,我們應該用智慧和耐心來處理。

八、施德不求望報

社會上存在著許多功利性質的形式主義的慈善機構,它們以慈善的名義為窮人提供救濟,但在本質上形式大於內容,利己大於利他。這種行為叫做陽善,就是有回報的去行善積德。然而,我們提倡的是積陰德,那就是,我們做任何善事,都不指望回報,也不希望讓人知道,這種發至內心的善行有著最大的功德。「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九、見利不求沾分

「貪心不足蛇吞象」,不要貪心,見到了利益就忘記情義。不要我們看到做某事是有利可圖的時候,久忘記我們的初衷。對金錢的愛往往破壞一個人的修養,為了獲得金錢,毀掉了自己的苦修,這是完全不必要的,完全不值得。財富不是去掠奪,而是從布施行善中而來,要知道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不是你的求也求不到。

十、被抑不求申明

當你被誤解和壓抑的時候,你不急於解釋,不要有嫉恨之心,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業力,相信真理是不證自明的,修行忍辱,修行善法,不與他人發生衝突,有一顆柔軟而和平的心,那麼你就是在修菩薩之道。

在佛陀面前這十件事不求,而你能做多少件?生命中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關係,都是自己的因緣和業力,命運握在自己的手中!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佛說:求佛即是求己
    這些人對佛的崇拜,可以說是盲目的,在他們心中佛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可以普渡眾生脫離苦海,度人們到極樂世界去,所以,他們敬佛禮佛,都懷著一個美好的願望,祈求佛祖的保佑,有的人求財,有的人求關,有的人求安寧,有的人求來世。有人想求佛保佑安康長壽,有人求佛保佑找到稱心如意的愛人,有的求佛保佑,孩子能考上大學。這些所求都不會得到佛祖的保佑。
  • 高僧的勸誡:燒香拜佛「十不求」,去寺廟前請牢記
    尤其是書中的「十不求」更是為人稱道,能夠從這十句話中汲取到高僧對於人生的感悟以及指點,那麼將會是受益無窮的。一不求:「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我們都說佛法是普渡眾生,渡的是什麼呢,就是渡所謂的人生疾苦。佛說人生有四大苦:「生老病死」。
  • 燒香拜佛有講究,許願謹記「佛前十不求」,福報自然來
    現階段的人啊,很多都會去拜佛求佛,想著通過自己的虔誠祈禱,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要我說啊,這個方法可以有,有些東西是可以求的,而有些則不行。有個說法是「佛前十不求」,分別是哪十不求呢?一一來說一下。01不求利益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痴心亦動。這句話是說「見利不要忘形」,不能有貪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自己的要爭取,不是自己的,一分都不能碰。
  • 佛前十不求,燒香拜佛人,需要了解
    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求佛本不屬於佛經本意,但也屬於修道的一個法門。燒香拜佛也是需要注意事項的,在佛前要做到這十不求。人來到這個世間,就是渡劫的,渡劫就是修行,所以求佛人不應該求無魔。(五)謀事不求易成謀事不求容易成功,要知道容易成功的事情,必然非常簡單。如果修行非常簡單,那人人都容易得到。因為得到困難,所以才有價值。因為非常困難,所以才非常有價值。
  • 求佛到底有沒有用?
    佛菩薩不僅僅是寺院裡供奉的塑像,110的警察、120的醫護人員、119的消防員.在別人危難的時候,伸手去幫助別人的人,都是菩薩。­但人們似乎非得親眼睹見如來法身現前才能相信佛菩薩真實不虛。這種想法非常幼稚。凡夫無慧眼,當面不識如來。金剛經言:若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菩薩隨順眾生根機顯現各種身份度化有情。不是人們想像中,抬頭看到雲端坐著個佛才算眼見為實。­
  • 佛教:佛前許願,有2不求,很多人不知道
    所謂感應,很多人誤解為,向佛菩薩祈求能賺到兩百萬,真的賺到了錢,才認為佛菩薩幫助了自己,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佛法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都是對治自己煩惱的,煩惱的心和佛菩薩的清淨心不可能有感應,當我們煩惱減輕,佛菩薩就會通過各種方式,讓你了解到,人生的道路該怎麼走。
  • 「許願的最高境界」不求佛的保佑,反而會得到更多
    導語:許願是很多人都會做的事,但是許願有正信的許願和迷信的許願。比如簡單地求佛保佑、求發財、健康等,如果不了解這些都是自己努力才能夠得到的,自己不努力而將希望寄托在佛菩薩身上是很難滿願的。這樣的許願就是迷信的許願。正信的許願是立下目標,並發願向著目標去努力。
  • 因果有報,佛前許願,做到這2點,有求必應,很多學佛人不知道
    但是佛在《金剛經》中又說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又是何意呢!豈不是自相矛盾。這裡關鍵是要明白「佛氏門中」的含義,問問自己的心是否真正進入了佛門。很多人都是遇到困難,才會選擇求佛菩薩保佑,臨時抱佛腳,燒香磕頭。求佛菩薩保佑讓自己事事如意,工作順利,能夠發大財。
  •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在哪裡?
    有人說念佛好,我就改念佛,有人說你應該讀經,念大悲咒,念楞嚴咒,十小咒,我很聽話,又念了好幾年。後來又讀了三年《地藏經》,從2014年開始步入正軌,一直讀誦《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聖號。雖然前些年我學的比較雜,但我還是應該感恩所有指點我的師兄們,或許我就是這樣的因緣,佛菩薩就是這樣安排的。
  • 佛教常識:佛前十不求,你知道都是哪些嗎?
    《寶王三昧論》說「佛前十不求」,都有哪些呢?對於學佛的人,這些常識不可不知!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易生。一般人都希望身體健康,永遠沒有病苦。但身體若是無病,就很容易產生貪慾的念頭,俗話說慾壑難填,貪慾一旦起來,就一定會破戒而退失道心。
  • 在佛前有十種事情不能求!一定要記住!
    人們來到寺院,總是會跪在佛菩薩前訴說自己的祈求,希望佛菩薩加持能令自己的願望快快實現。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佛前這十種要求不要提。正月二十一,是淨宗九祖藕益大師圓寂之日。藕益大師曾寫過一篇《佛前十不求》,為了追念祖師,今天就帶大家學習一下這篇文章。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慾乃生。貪慾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不能惱。以病苦為良藥。註解:不要總希望永無病苦。身體無病,就容易產生貪慾的念頭。貪慾念起,就一定會破戒而退失無上道心。如果能知道病痛本來是空的,那麼病魔也就無法折磨我了,因此病苦是對治貪慾的良藥。二、處世不求無難。
  • 初一十五供佛,佛前這些供品寓意不同,切勿隨意擺放!
    每逢初一、十五,十方善信共聚寶剎,為佛進香擺供,誠心禮佛,或求佛菩薩法力加持,以求自己夙願得成,庇佑父母親人順遂平安;或得高僧大德佛法開示,求得自己佛法精進,提升自己的佛學境界。萬物隨心,在寺院中,求佛也是有規矩的,佛弟子心誠禮拜,如法供養三寶,才能福慧雙全、廣種福田。
  •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於是現在有一種時髦就是燒香拜佛。  朋友們若有時間不妨到寺廟走一走,看一看。一到那裡就會發現:不管什麼時候,總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燒香的、上供的、拜佛的、求籤的。有想請佛保佑去病驅災的;有想請佛保佑永結良緣的;有想請佛保佑升官發財的,甚至貪官也想求佛保佑免除牢獄之苦,永葆榮華富貴。天下之大,形形色色,無奇不有。 佛是什麼?
  • 燒香拜佛,求平安、求發財的人都看看,別再愚痴了!
    很多人到寺廟燒香拜佛,不是為了學佛禮佛,而是為了求保佑、求發財,尤其逢年過節的時候,聽說還有人搶頭柱香,頭柱香的價格還很高,就這樣還有人排隊去搶。那麼燒香拜佛,真的能保平安、能發財嗎?不能,這是迷信。有的人做了壞事,犯了錯,良心上過不去,心裡不踏實,又想逃避懲罰,就跑到寺廟裡去燒香拜佛,求佛菩薩保佑,求佛菩薩寬恕他的罪過。其實這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這是把佛菩薩當成貪官汙吏了,這是在侮辱佛菩薩,怎麼會保佑你?並且俗話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又怎麼能保得了你?
  • 佛是否需要我們去拜他?看看金剛經怎麼說的?
    既然人人都有佛性,那還用拜佛嗎?看看金剛經怎麼說?拜佛的人,要比學佛的人還要多?如果你也是拜佛的人,需要先知道,佛是什麼?佛在哪裡?作為學佛的人來說,要不要去拜它?要想弄清這些問題,需要通過佛經來分析,在金剛經上,曾這樣寫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是佛在告誡眾生,佛不在佛像裡,佛也不是用眼睛,或者用聲音能求來的,你拜佛求佛的行為,並不是佛要你那樣做的,而是你自己迷了,以為拜佛求佛,能夠見到佛,或者得到佛的保佑,這都是我們自己妄想心在作怪。
  • 席慕容:為此我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讓我們結下一段塵緣 Buddha made me a tree By the path you may take.
  • 當年的《求佛》,竟然是200塊錢買來的
    2004年一首《求佛》火遍大江南北,街頭巷尾理髮店和音像店都是放的這首歌,你知道這首歌誰唱的嗎?知道這首歌價值200元嗎?「我們能不能再相見,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這樣感人的歌詞,出自於著名詞作家陳曉,陳曉也是《老鼠愛大米》的詞作者,當時陳曉聽到原唱者的愛情故事,深受感動就寫下了這首歌,原名叫《一世情緣》。
  • 《天道》如何把出世佛學用到「入世」上,莫向外求的邏輯心內求佛
    出世佛學,入世佛學,我佛如來,佛本是道,(這裡的道是指一種可以參悟智慧的法門,而非天道、大道)入世的佛修的是心,出世的佛修的是普渡眾生的智慧。丁元英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最終一人擔下了所有,他不在乎,他在乎的那個人不在了,佛看起來無情,那是大愛無邊,看似簡單無情更有情,切莫著了佛相(人像之佛)。
  • 佛教:去寺院中拜佛,這兩種願望不能許,希望你沒有許過
    寺院作為僧人清修的場所,那裡面的莊嚴肅穆和清淨深得人們的嚮往,當然人們去寺院中最大的目的還是拜佛去的,畢竟在很多僧人的宣傳下,人們認為佛菩薩能夠幫助人們度一切苦厄。所以人們就會在自己會苦難的時候去佛前許願,希望佛菩薩能夠幫助自己渡過難關。
  • 如何在佛前「許願」和「還願」?不是真懂佛的人,多半會弄錯
    有句話說:「未知苦處,不信神佛。」意思就是說,沒有經歷過難以承受的苦楚,就不會把希望寄託給神佛。佛說:「世人皆苦。」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信佛之人前去寺廟燒香拜佛,將心中所願所求告訴佛祖,祈求佛祖能夠應允。這樣的方式,在佛教裡稱為「祈願」,而我們普羅大眾習慣稱之為「許願」。相信很多朋友曾經聽過身邊的人這樣恐嚇道:「在佛祖面前許願,千萬別說自己要如何如何還願,如果你沒做到,佛祖會怪罪你、降臨災禍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