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俞平伯的散文集《人生不過如此》有感

2020-12-14 品詩賞詞

俞平伯,與胡適並稱「新紅學派」的創始人,他出身名門,早年以新詩人、散文家享譽文壇,他精研中國古典文學,執教於著名學府,是一位熱忱的愛國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識分子。俞平伯的散文以輕盈的筆調寫景,絲毫不著痕跡,卻氤氳一種淡遠、輕微而渺茫的意境,雖然寫吃茶喝酒、遊山樂水之類的瑣碎小事,卻借月色水景、疏林衰草、淡日小風抒發個人情思。他的語言精美典雅,講究語言的聲韻、節律,蘊含一種可誦詠的音樂美感。今天讀他的散文集《人生不過如此》,甚感有一種人生的頓悟。

他在《中年》一文中說:「什麼是中年,當遙指青山是我們歸路,不免感到輕微的戰慄。走得近了,空翠漸減,只見平淡無奇的道路樹石,憧憬既已消失,遂坦然長住。」

作者用很樸實無華,似乎又非常平淡的口吻描述中年,把中年比作登山,上去時興致蓬勃,唯恐山路之長不敵腳步之健,及至走到山頂,四顧空闊,面前有一條下山的路,若論初心,感到何等的頹唐。

細細思來,人生確實如此,孩提和青年時代懵懂無知,幻想馳騁汪洋,縱橫四海,等到撞斷南牆,發現人已中年,回頭看看,很多人會感到落寞和悲傷,感嘆人生苦短,歲月悠長,自己的腳步即使已是匆匆不停,卻離心中的夢想距離太遠。當下山人與上山客偶然擦肩而過,彼此之間是否能相互理解,又是否能相互勸誡,大多數人只是在山頂略作徘徊就開始下山。

不過作者話鋒一轉,又變稍顯悲哀的談風為恬淡,開心地說:「眼前的夕陽西下,豈不是正好的韶光,絕妙的詩情畫意,又有何嘆惋之有!」於是得出結論,人生「不過如此」。

俞平伯的《析愛》一文將愛分為三類:戀愛、仁愛和喜愛,他認為戀是一種原始的衝動,如火的蓬騰,如瀑的奔放,如無量精魂的結晶,是生命的高潮。它的特點是不顧厲害,不析人我。他認為仁愛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戀近乎忠(直),仁近乎恕(推),戀是憑效果結帳,仁是憑存心結帳。戀是熱烈而迫切,仁則是較成熟的愛恨。喜愛連在一起,但喜不是愛,只是某人好惡的表現。所以作者總結說:「戀在乎能人我兩忘,仁在乎能推己及人,喜則在乎以人徇(順從)己。」

我們生活中經常用愛這個詞,其實並沒有特別注意它們之間的區別,從作者對愛的分類來看,我們可以注意自己的愛的分寸,既不可亂來,也不至於不懂,要能做到「戀以自律,仁以待人,喜以及物。」若以戀待人及物就會失去厚道,以喜推人律己就會淺薄,可見各種愛的名分很重要。

稍微闊綽的人家,誰不盼望七子八婿、兒女成行,來做庭前的點綴! 而一般普通人家,卻不能如此,他們的觀念是養兒防老,不拿子弟做花草,卻拿兒子做稻麥。上一個不過是撫摩玩賞的美術品,後一個卻是待他養命的實用品。

無論是什麼樣的愛,有總比沒有好,人活一世,就要盡力地去愛人,或者需要被人愛,不然人就如草木,苟且地偷生,無意義地活著,即使高官厚祿,出則香車美女,入則前呼後擁,可是又有多少真心,更談不上真愛。倒是普通人家,雖節衣縮食,生活清苦,但卻無勾心鬥角之煩心,也無選方站隊之攪擾。

有愛才有幸福感,心裡惦記著別人,生活有奔頭,有幹勁;生活中有人惦記,自己有份量,有依靠。沒有愛的生活是死水一潭,有愛的世界有如鮮花鋪滿大地,到處是明媚的陽光,遍地是生機勃勃的氣象和光景。

為了愛,我們可以捨生忘死,何況金錢和地位;沒有愛,所有的名譽和權勢只不過是一時的歡愉,無法長久,禁不住時間長河的衝刷,又如腐朽的危樓,搖搖欲墜,擁有越多,則越是惶惶而不可終日。

相關焦點

  • 俞平伯,從蘇州巷弄裡走出的他腰斬了紅樓夢
    張愛玲曾感慨,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越來越不好看,後來在俞平伯發表考證結果後才恍然大悟,原來不是一個人寫的,怪不得!所以才有了她人生三大恨中的恨《紅樓夢》未完。而對於俞平伯而言,他人生的這場大夢都是從蘇州開始的。1900年1月,那年的臘八節,俞平伯就出生在蘇州的老宅曲園。這裡是他的曾祖父、清代樸學大師俞樾買下並改建的。
  • 書香法院|一起讀好書(十五)——讀《瓦爾登湖》有感
    書香法院|一起讀好書(十五)——讀《瓦爾登湖》有感 2020-12-11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書|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讀蘇東坡有感
    讀書 |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讀蘇東坡有感 2020-12-11 2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夢裡遊園是故鄉:讀李田清散文集《千年大院子久安背》有感
    夢裡遊園是故鄉——讀李田清散文集《千年大院子久安背》有感吳運坤有緣見識李田清,是我擔任黨校新晉副縣級幹部研修班班主任的時候。不曾想,又獲他贈送散文集《千年大院子久安背》,將養育他的故鄉描寫得豐富生動,將滿腔的鄉愁濃墨重彩地進行了渲染,非常精彩。他的文學素養表現得淋漓盡致,文化情懷也得以充分表達。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讓人們記住鄉愁。李田清這本散文集,就是描寫故鄉,喚起人們鄉情鄉愁記憶的典範性散文。他就像一位優秀的導遊,帶著我們領略久安背的優美風景,聽聞歷史傳奇,欣賞奇異珍寶,品嘗美味佳餚。
  • 在慢行中發現美好——讀《慢煮生活》有感
    韓國強/文《慢煮生活》是當代作家沈從文的入室弟子——汪曾祺的散文集。與其說是一部散文集,倒不如說是一部他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和亦步亦趨的有趣生活。這部散文集共分為五個部分:一花一葉皆有情;一茶一飯過一生;生活,是很好玩的;萬水千山走遍;花枝一束故人香。 在這部書裡,汪曾祺先生用他詼諧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他在生活中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憶、所食所玩的一切美好。
  • 書香火焰藍|讀《一個人的村莊》有感
    書香火焰藍|讀《一個人的村莊》有感 2020-05-18 0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餘秋雨推出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
    兩年之後,餘秋雨的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日前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上市。一向以歷史文化大散文見長,下筆動輒萬言的餘秋雨,在古稀之年一反常態首度嘗試「短文體」,對此餘秋雨表示,這是考慮到當代讀者極其有限的閱讀時間。  記者從出版社了解到,在新書中,餘秋雨將自己的閱歷、感想、智慧濃縮在一篇篇筆調輕鬆又有分量的小篇幅散文裡。
  • 讀《紅色傳奇》有感
    讀《紅色傳奇》有感 www.gxbszx.gov.cn  2020-11-27 08:59  閱讀:385次  作者:谷宗華  編輯:班潔  來源:右江日報
  • 知君品秀色華章報晚秋 讀《黃知秋讀畫散文集》
    文/張波都說「軍營乃人才薈萃之地」,觀罷軍旅作家黃知秋的新著———《黃知秋讀畫散文集》,便覺此言誠不虛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一門類為題畫詩,古往今來,誕生了許多傳諸久遠的名篇佳句。如同黃知秋在品讀著名國畫家林墉的畫作《楓葉紅於二月花》中,畫家筆下的古典仕女,仿佛使他的思緒穿越了時空的限制,又夢裡縈迴到了「三千年前的那片小洲」中去,「三千年的風起雲湧,驚濤駭浪,全都歷歷在目,一切都發生過,一切仍然無恙。」一夢醒來,「繁華落盡,春夢無痕。
  • 俞平伯後人「遠渡重洋」浙江尋根
    俞平伯之女20年前前來德清拜謁俞平伯銅像 朱煒 攝中新網湖州4月1日電(施紫楠 沈曉顏)20年前,俞平伯先生之女俞成專程來到浙江湖州德清拜謁俞平伯銅像;20年後,俞平伯的外孫輩又踏上祖籍地,悼念外公。俞平伯,中國著名散文家、紅學家,新文學運動初期詩人,中國白話詩創作先驅者之一,與胡適並稱"新紅學派"創始人。其與原籍德清的聯繫千絲萬縷,並始終關心著該地的文化事業。近日,俞平伯的外孫女韋梅、外孫女易幼薔和前外孫媳楊遠平,分別從香港、北京、美國飛回,一同來到德清縣乾元鎮大家山,悼念這位曾陪伴他們成長的老先生。
  • 俞平伯的另一幅「肖像」——崑曲愛好者與傳承人
    俞平伯原名俞銘衡,字平伯,湖州德清人,出身書香世家,是清代樸學大師俞樾的曾孫,俞陛雲之子。俞平伯最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古典文學學者、作家、現代詩人、紅學家。他曾與朱自清等人共同創辦了「五四」以來最早的詩刊《詩》月刊,還與胡適並稱「新紅學派」創始人。
  • 季羨林散文集《二月蘭》:樸實無華 娓娓動聽
    季羨林散文集《二月蘭》:樸實無華 娓娓動聽 發表時間:2011-07-21   來源:北京日報   閒適的周末,特別是幾陣淅淅瀝瀝的寒雨過後,心情愉悅,正好可以讀讀書,效果也出奇地好。
  • 第貳拾期||認識內心深處的自己——讀《皮囊》有感
    第貳拾期||認識內心深處的自己——讀《皮囊》有感 2020-03-12 1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生何處不青山——讀張廣田專著《廣種福田》有感
    人生何處不青山——讀張廣田專著《廣種福田》有感 2020-11-01 14:53:26 來源: 南通網 我和廣田兄於上世紀的1973年同時招工到南通地區煤礦指揮部所轄的徐州柳新、王門礦。
  • 讀《瓦爾登湖》有感,那就是一個無法實現的夢!
    《瓦爾登湖》是美國散文作家梭羅的代表作,而且這部散文集,可以說是聞名世界,為此也讓瓦爾登湖變成了,全世界人們關注的一個景點。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可能已經不再讀散文,其實不要說散文,即使是那些偉大名著,那也是不願意再去讀了,畢竟讀這些也賺不了錢。
  •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書香法苑 】讀《追風箏的人》有感 2020-12-18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活富礦的開掘者——讀金宏明散文集《流淌在血液裡的感動》
    同事陳愛東鄭重其事地給我布置了一個作業:把金宏明先生的散文集《流淌在血液裡的感動》讀一遍,寫個讀後感。陳主任是《老年周刊》的當家人,她對《老年周刊》的作者如同親人,她認定的事情,自有我推不掉的理由。散文集《流淌在血液裡的感動》就是他辛勤筆耕的成果,收錄這些年陸續在《中國社會報》、《知音》、《老年日報》、《殯葬文化研究》、《揚子晚報》、《現代快報》、《江蘇經濟報》、《揚州晚報》等國家、省、市級媒體上刊發的50餘篇作品。因為在媒體工作的緣故,我結識多位特約記者,他們的人生經歷都很豐富。
  • 讀《赤壁賦》有感
    讀《赤壁賦》有感 文/李曉江 過去也讀記一些文章,以作風雅。 死裡逃生後,蘇軾從狂熱之中,自負之餘,認真思考人生意義,沉思自己個性。生活條件急轉直下,生活環境侷促窘迫,置田、造屋、種地、做飯,滿腹詩書,成了一肚子不合時宜。詩酒花茶,變成柴米油鹽;詩詞歌賦,變成養家餬口。 然而,他並不為此消極、悲憤、厭世,而是愈發通達、通透,對生活有了更多理解寬容。
  • 蘇軾不可不讀的十首詞,人間萬事,不過如此!
    江水悠悠,來去皆成空,人生皆如夢。而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嘗不是在夢中,終歸一切空無。我們所追求的功和名、權和利,只不過是人生中的幻光。人生既然不過虛幻,政治失意與挫折,生活的坎坷與磨難,又算得了什麼呢?人生何必糾結,想開便是晴天。蘇軾看開了,你呢?- 02 -最通透的一首詞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 人生苦短,真正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小說《暗算》有感
    人生苦短,真正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小說《暗算》有感1作者/裴永河連續兩天晚上拜讀完作家麥家的小說小說刻畫人物形象逼真生動,其中蘊含的道理引發了我對人生的思考。一、生活不易,每個人都要負重前行世界看似風平浪靜,其實都是在負重前行。小說中把諜報工作比喻像風一樣的特點,抽象,敏捷而又稍縱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