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鑫:希望航天事業能繼續出現鎮江人的身影

2020-12-12 中國江蘇網

人物檔案

吳宏鑫,1939年出生於江蘇丹徒,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現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航天和工業領域的自適應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論與應用研究。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提出的理論方法已應用於「神舟」飛船返回控制、空間環境模擬器控制、衛星整星瞬變熱流控制和鋁電解過程控制等九類對象400多個控制系統,特別是在「神舟」飛船返回再入自適應控制中的成功應用,其控制精度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他的「基於智能特徵模型的智能控制方法」在鋁電解控制中成功應用,鑑定會認為在鋁行業屬於國內外首創,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已有多年未回來看看家鄉的吳宏鑫,此番回來他感慨頗多。作為從鎮江走出去的航天人,吳宏鑫帶著對家鄉的美好祝願參加了此次江蘇發展大會「鎮江行」活動。採訪中,80歲的吳宏鑫回答記者問題時,依舊讓在場的人精神振奮。

記者:覺得現在的家鄉有變化嗎?您覺得變化最大的是什麼?

吳宏鑫:變化很大。現在的家鄉,氣候很好,交通發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家鄉人也好,勤勞熱情。我覺得最大的變化是壞境,以前我住的村裡環境不好,現在再回去一看,池塘乾淨了、路也修了、環境也好了;而鎮江面貌變化也非常大,這些年發展真的很好,鎮江很有前途、很有希望 。

記者:您剛才說的「鎮江很有前途」,是總書記視察鎮江時的寄語,看來您很關注鎮江啊?

吳宏鑫:(激動)只要電視臺裡播放出現有關鎮江,我是必看的! 1959年去北京前,我都一直生活在這裡,很有感情。

記者:您現在研究的方向和專業?

吳宏鑫:我目前研究的領域是航空太空飛行器的控制問題;從國家層面來看,我國航空航天技術發展很快,但成果很慢,距離成為世界領先,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這也是我們航天人共同的奮鬥目標;可喜的是,我國飛船返回載入的落地精度及飛船跳躍式返回(進入大氣層再躍出大氣層)等技術,中國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包括我國北鬥導航系統代替美國GPS技術,這些也指日可待。

記者: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作為航空航天人,您肯定對我國的發展感觸非常深,有什麼想對家鄉的年輕人說的話?

吳宏鑫:航天如果不發達,我們就要受人家的欺負了!我國現在的發展很不錯,美國的軍艦一旦進入南海地區,我國立馬就能發現,換做以前是做不到;未來,航天航空領域的技術發展任務很重,依舊任重道遠。前些年,他們邀請我去大港中學演講,我希望家鄉的孩子把航天事業做下去!要把我國從航天大國轉變為航天強國;也希望家鄉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航天隊伍,為國家貢獻鎮江力量,為民族做出應有貢獻!

(陳銘)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吳宏鑫院士勉勵金科師生:深耕細作,行穩致遠
    吳宏鑫院士與劉永彪校長合影劉永彪對吳宏鑫院士來校指導學術工作表示熱烈歡迎,並介紹了學校近年來事業發展取得的主要成效、現階段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有關舉措等情況。他對吳宏鑫院士艱苦治學的經歷和為國家航空航天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表示由衷敬佩,對吳宏鑫院士多年來對學校事業發展給予的關心和幫助表示衷心感謝,並誠摯邀請吳宏鑫院士為師生作學術報告。他期待,吳宏鑫院士可以為金陵科技學院學科專業建設、科技創新和師資隊伍建設提供更多指導和幫助,為學校創建江蘇一流應用型本科高校、成功晉級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升格大學成為真正高水平城市型大學的「三步走」戰略給予更多意見和建議。
  •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宏鑫擔任湖北商貿學院名譽校長和思想政治教育...
    此次聘請吳宏鑫院士擔任名譽校長和特聘教授,將極大提升學校相關專業實力和辦學治理能力。他希望廣大師生員工傳承和弘揚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奮鬥精神,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去,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融入新時代學校高質量跨越發展的生動實踐中去。
  • 中科院院士吳宏鑫寄語武漢學子持之以恆創新圖強 發展人工智慧不能...
    唯一能做的就是學習。我在清華學了俄語,於是我開始自學英語和控制理論等。這讓我十年後一獲平反就能接著幹。我的體會是,學習是應對逆境的最好辦法,它能讓我克服煩惱和苦悶。好科學家不能光看眼皮底下記者:1978年您恢復正常工作後,為何選擇當時國內無人涉足的太空飛行器自適應控制這一新領域?吳宏鑫:我原屬於衛星控制方案組,對自適應控制一點都不懂。
  • 中科院院士吳宏鑫:智能化下的產業發展思路—新聞—科學網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宏鑫做主旨發言,演講主題為「智能化下的產業發展思路」。工業4.0的概念下的工廠將具有智能化、無人化、信息化等特性,這類自動化智能工廠將能將外部世界和工廠聯結在一起,工廠能快速處理各地需求,除了德國提出工業4.0過年,美國也提出了工業網際網路、互聯企業等概念,基本上名稱是什麼,這些概念核心都是物聯網。
  • 鎮江新區航空航天產業「跑起來」
    中國江蘇網7月16日訊 (陳 瑜 龔江婷 餘寬平) 自2月復工復產以來,鎮江新區菲舍爾航空部件(鎮江)有限公司飛機客艙系統項目建設現場,每天如火如荼。「新項目總投資6.5億元,分兩期實施,規劃達產後年產A320飛機廚衛內飾800架份,形成以空客為標杆的內飾製造能力。」
  • ...項目集中簽約活動舉行 鎮江籍院士座談會召開 馬明龍徐曙海洪浩...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王禮恆,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教授錢清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資深技術顧問吳宏鑫,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芮筱亭出席活動並參加座談。
  • 航天科工與江蘇鎮江合辦航天新材料發展與應用展
    10月16日,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江蘇省鎮江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航天新材料發展與應用研討暨成果展」在江蘇省鎮江市舉辦。活動以「新材料 新產業 新融合」為主題,探討了航天新材料的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探索新材料產業化及推廣前景。
  • 武科大成立人工智慧學院 吳宏鑫院士擔任院長
    武科大成立人工智慧學院 吳宏鑫院士擔任院長發布時間:2019年05月27日 09:27 來源:中新網湖北 5月26日上午,武漢科技大學在青山校區舉行人工智慧學院成立大會,聘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家吳宏鑫擔任院長。武漢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成立大會 (攝影 方斌)  武科大黨委書記孔建益、校長倪紅衛,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宏鑫、中國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湖北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趙澤剛、青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駱蓉,共同為武漢科技大學人工智慧學院揭牌。
  • 吳宏鑫院士:「追星族」應該追科技明星
    (原標題:吳宏鑫院士:「追星族」應該追科技明星)
  • 香港愛國同胞將「太空馬桶」贈中國航天事業
    以此希望通過此捐贈活動,激發更多愛國人士和團體,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為中國的航天事業發展盡一份力量和貢獻。  中國航天事業的具大成就,令無數香港人對自己的祖國產生極大的自豪感。2005年「神六」訪港代表團成功訪港,在香港激起了一股「航天熱潮」,如何參與中國的航天事業中來,為中國航天事業作出貢獻,更是香港科學界夢寐以求的事情。
  • 祖國的強大成就載人航天事業的輝煌
    短片《太空足跡》,回顧了神舟七號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過程。當屏幕上出現航天英雄翟志剛順利出艙、在太空中揮動國旗的歷史畫面時,同學們用掌聲抒發激動和自豪之情。    神舟七號取得了哪些技術突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對此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航天科技的光輝前景令同學們振奮,科學家生動幽默的語言不時引得同學們會心一笑。
  • 為了共同的夢想——航天人談首個「中國航天日」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為了共同的夢想——航天人談首個「中國航天日」  中新社記者 張素  自2016年起,官方將每年的4月24日定為「中國航天日」,航天人有了共同的「歸屬」。時逢首個「中國航天日」,記者採訪個中代表,走進這個略顯「神秘」的群體。  提起航天人,最為外界熟知的是航天員。
  • 中國航天報社論:在奮鬥中不斷奪取航天事業新勝利
    嫦娥五號是我國航天史上最複雜、技術難度最大的一次任務,它的成功標誌著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是全體航天人向黨中央和全國人民交出的一份出色答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強調指出,此時此刻,航天人更需保持清醒、不驕不躁,要深刻認識到每一次成功都是新的起點,每一項任務都是新的挑戰,我們唯有成功才能專注發展,唯有奮鬥才能實現發展,唯有創新才能持續發展。唯有成功才能專注發展。幹航天,成功是硬道理。
  • 周村一中:逐夢太空 做航天事業接班人
    12月14日下午,周村一中邀請到了中科院老科學家、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原黨委書記孫保衛教授走進校園,為初一級部師生作了「我的太空」主題演講,科普航天知識,宣揚科學精神。孫保衛曾多次參加我國載人航天飛行控制任務和衛星發射任務,作為航天事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用親身經歷宣傳中國輝煌的航天成就,詮釋偉大的航天精神,分享感人的航天故事。
  • 中國航天事業裡的莆田人身影,相伴北鬥30年
    在這榮耀的背後,一位莆田人的身影,相伴北鬥三十年,見證北鬥組網「中國速度」!在集體榮耀的背後,一位莆田人,相伴北鬥30年,從當年胸懷壯志的科學青年,到如今耄耋之年的權威人物,他大半輩子的激情、光陰都奉獻給了祖國的航天事業。
  • 中國人在月球「挖土」,離不開西工大為航天事業的貢獻,功不可沒
    今年,中國的好消息一個接一個,比如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可以說我國在航天大國的道路上又走出了堅實的一步。而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無疑離不開許多科研人員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重大的任務中,依然有不少西工大人的身影,可以說西北工業大學不愧是航天領域的翹楚院校。
  • 鎮江有希望併入南京嗎?看看鎮江本地人怎麼說
    鎮江有希望併入南京嗎?看看鎮江本地人怎麼說   作為鎮江人,我認為鎮江併入南京在未來是大概率事件。所以,拋卻對家鄉的民族主義式的感情,我願意客觀的分析併入南京後可能的發展景。
  • 為了共同的夢想——航天人談首個「中國航天日」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為了共同的夢想——航天人談首個「中國航天日」  中新社記者 張素  自2016年起,官方將每年的4月24日定為「中國航天日」,航天人有了共同的「歸屬」。時逢首個「中國航天日」,記者採訪個中代表,走進這個略顯「神秘」的群體。  提起航天人,最為外界熟知的是航天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