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5 20:55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萬姍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得人才者得天下。
在1980年之前,深圳是蓮花山下小漁村;1980年,國家批准設立深圳經濟特區;38年後,這裡崛起為一線特大城市,每平方公裡產出GDP、財政收入均居全國特大城市首位。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開放精神,是「深圳奇蹟」的根源所在。
而如今的深圳,更由改革前沿成長為創新前沿,從「製造之都」蛻變為「智造之城」,全國高精尖技術人才蜂擁而至,逐夢鵬城。
深圳為什麼對人才有如此吸引力?在各地激烈競爭態勢中,深圳為何能夠異軍突起、勢頭強勁?近日,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赴深圳異地採訪,探尋這座城市的成功秘訣和啟示。
「追夢人」做起解放雙手的生意
工啟機器人
從「機器革命」到「車間變革」
落地深圳,第一印象是街頭很少聽到粵語,來往的人們操著天南地北的口音,形形色色的飯店「安慰」著五湖四海的胃口。
多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各地「追夢人」匯聚中國的對外窗口——深圳,在這裡實現「致富夢」「成功夢」。深圳寶安機場到達大廳最顯眼的廣告來自華為:「除了牛人,我們一無所有;除了牛人,我們別無所求。」這句話道出了深圳對人才的重視與尊重。
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製造2025》規劃,我國製造業迎來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重大機遇期。其中,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智能製造產業也因此得到高速發展的機遇。
「機器換人」和數字工廠,一場發生在珠三角製造業內的「車間變革」正在上演。作為搶抓新一輪工業革命布局的重點領域,廣東早已意識到布局智能製造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並迅速付諸實踐。
從事工業機器人相關研究的創業者莫波正在此時嗅到了機器人的巨大商機。2015年11月,他在深圳成立了工啟機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專注於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創新,成為眾多深圳「追夢人」中的一員。
目前,這家公司的核心是數位化製造流水線的研發,100多人的團隊,70%以上是專業技術研發人員。莫波說,機器人的主體大同小異,最難的是機器人手爪,手爪的形狀、材質、柔性、精準度、靈活度決定了機器人的適用範圍。3年來,工啟研發了90多種機器人手爪,可以滿足數位化裝配、機器人拋光打磨、數位化製造技術等多種類型需求。特別是在拋光打磨方面,工啟成績尤為突出,它不僅研發機器人,還自產自用建立了衛浴五金、家具五金、家電五金、消費電子、建築五金等行業的機器人拋光打磨工作站,大批量生產效果顯著。
在工啟的打磨拋光車間,幾十臺機器人按指令翻轉騰挪,將一個個不鏽鋼鍋工件打磨到光亮如鏡,粗糙度只有0.03微米,這與人工打磨相比,是一個質的飛越。「一臺機器人可以替代4名工人,一致的拋光壓力,一致的打磨曲線,成品的一次優良率可以從67%提高到95%。」莫波說,機器人能精準而又不間斷工作,車間可以24小時「黑燈」,這些都是人工無法比擬的,為企業帶來的是生產周期的縮短,生產效率的提高,收益大大增加。
「機器革命」對傳統的顛覆不只是在單體上呈現。通過智能化和網際網路,大量的機器互聯互通,自我學習,不斷改進,給智能製造帶來更深遠的影響,比如形成永不「失傳」的手藝和經驗。
近年來,隨著低端勞動力供應緊張,人工成本越來越高,和莫波同臺競爭的傳統企業愈發感受到壓力,甚至已經看到了「不轉型就淘汰」的必然結局。很多企業寧願下大投入,也要引進機器人等自動化、智能化設備。這兩年的投入可能相當於過去20年的投入,但大家認為這是必須的,否則大量的製造業訂單就會轉移到東南亞等勞動力成本窪地。
把電影裡「黑科技」變為現實技術
光啟科技
強大科研團隊用實力向世界「證明」
中國的創業圈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軟體創業看北京,硬體創業看深圳。」因為珠三角有著相當發達的製造業集聚,尋求合作順暢,產業配套便利。一代又一代高技術人才和創業團隊落戶深圳,在追逐自己創業夢想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頭腦「裝備」中國製造業,為深圳乃至中國的創新能力正名。
「雖然我們現在做得很成功,但這過程中依然會有人質疑,中國人能否把如此高科技的東西做好?我們用實力向世界證明中國人的創新能力。」在深圳光啟技術有限公司工作的材料博士金曦說。
光啟是一家在軍民融合領域領先的尖端技術創新集團,2010年由5位杜克大學、牛津大學博士歸國創立,主要從事超材料隱身技術、超材料裝備以及創新型航空器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在光啟公司內,全球第一條實現量產的特殊生產線已具備年產10萬平方米以上超材料板材的生產能力。別看超材料像薄薄一張紙,但價值卻貴過黃金,因為它是一種超越天然材料性能的人工複合結構和複合材料。光啟採用納米工藝改變物質的微結構,使其具備彎曲輻射的能力,達到特定波段「隱形」的效果,目前主要應用於軍事領域,以及汽車、火車、地鐵等。
「比如客戶有一個需求,我們按照他的需求,來反推我需要什麼樣的材料,什麼樣的結構,什麼樣的方法,什麼樣的算法,什麼樣的軟體,再形成一套系統進行研發。」金曦說。
超材料生產的難點在於大規模微結構的製造和精度控制,而光啟的超材料製備精度已在全球領先。剛剛下線的超材料,看上去就像是印了花紋的紙,「印花」的材質粗略分有金屬和非金屬兩種,實際上每批產品的配方都不相同,而配方和「花紋」便是光啟的核心技術,也是不能說的機密。
雖然生產一片只要10分鐘,但設計的時間需以年計。光啟的人才梯隊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保證。公司目前已在軍民融合、國防安全等領域深度布局,營收連續多年保持三位數增長。與之相對應的是,光啟這幾年吸納和培育創新人才超過2600人;在超材料領域的專利數量,超過了全球過去10年總和的86%。
酷似鋼鐵俠戰甲裝備的飛行包,可捲曲的電子產品顯示屏,具備障礙感知功能的無人機……這些正代表了深圳近年來出現的新現象——「黑科技」公司崛起。光啟相關負責人認為,深圳的創業環境相對較好,使得很多另類的創新企業在這裡聚集,又進一步營造了好的氛圍。
可以看到,光啟所擁有的,恰恰是應用領域的優勢。近年來,超材料領域的研發人員並不強調「發文章」,而是主要在做應用和產品交付工作。在深圳,以光啟為代表的民辦科研機構,尊重市場和科研規律,把產品做出來、賣出去是其基本生存之道,在源頭創新方面表現出極高的效率。
源源不斷將五湖四海的人吸引來此
建設人才磁場
釋放出影響全球的巨大創新力
採訪中,幾乎所有創業者都提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圳一向是創業者的福地,政府對創新創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比如在申請資助上,額度大、速度快且服務好。各方面到位的幫助讓我們這樣的智能硬體創業者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在產業內部深耕。」莫波說。
誰奪得了人才的戰略制高點,誰就能立於不敗之地。深圳深諳這一點。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典範城市,深圳這些年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業者、企業家,聚集了五湖四海的技術專家、學者,聚集了來自各省市的一些領導幹部,形成了深圳基本的人才體系。
如何進一步加大引進人才力度,盤活人才供給?加強政策創新築巢引鳳是深圳人才戰略的首要抓手。近年來,深圳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引進扶持政策,不斷優化城市軟硬體環境,讓越來越多的人才願意投身其中。良好的人才引進效果,也讓城市治理者在推出更多的制度設計上有了充分底氣,由此形成了人才引進生態建設的良性循環。
為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深圳通過實施「孔雀計劃」等工程,加快壯大高層次人才隊伍。當前,深圳財政每年投入不少於10億元,用於培育和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截至2017年,深圳市已累計引進「孔雀計劃」人才2954人、海外留學人才近10萬人。
去年,海寧也發布了史上力度最大的人才政策,新政共有30條,從財政資助、住房補貼、社會保險、醫療保障、子女就學等多方面推出優待措施,在人才爭奪戰中下了「血本」。海寧對於人才的重視也得到了回報。截至2017年底,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200家,連續10年居嘉興首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了50.2%。
即便經濟高度發達,深圳也依然感到高等教育的短板對基礎研究水平的限制。為此,深圳不斷鼓勵當地高校積極參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同時通過自己籌建高校、引入國內外知名高校在深圳辦分院或校區、與國內外知名高校合作辦學三種途徑,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提升教育綜合水平,逐步實現高等教育與人才培育的質量轉變。在這方面,海寧亦有「覺醒」,建設浙大海寧國際校區,並以此為核心打造鵑湖國際科技城,「一校一城」築巢引鳳,集聚產業創新資源,努力締造「海寧矽谷」。
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記者仿佛看到了鵑湖國際科技城的未來。這裡集聚了300多名教授、博士和海歸學者,每天有上百名科研人才圍繞半導體、電子信息、超材料等產業研發新技術。依託這個研究院,周邊已形成了高新技術產業園,不僅騰訊總部紮根於此,還吸引了北京大學、武漢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50多所大學在這裡設立科研機構,一共孵化了1500多家企業,其中20多家主板上市,30多家新三板上市。
「要真正實現速度到質量的競爭,人才是支撐。」深圳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人才就是第一資源,我們就是要構建人才高地、智力寶庫。我們若要把這個寶庫打開,就要有能力把這些人才聚集起來,這才能更好地去推動地方的經濟發展,助力中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