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導演「最後一次」談影片背後的故事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魏德聖在回答記者提問。

《海角七號》講了什麼?導演魏德聖說:為一封地址不清的信找到收信人,為自己的小鎮演出一次,做一件和自己沒關係的事,讓自己變得大一點點……

《海角七號》之前,1969年出生的魏德聖對自己說:快40歲了,還沒有一次機會,我不甘心。《海角七號》之後,2月6日的臺北國際書展上,魏德聖為宣傳新書與讀者和媒體見面,他說:這是我最後一次談《海角七號》……

想從樓上跳下去

《海角七號》創作於2007年初,無名小人物魏德聖想做一件事情。然而事情剛一起動,投資人不幹了。魏德聖當時正在朋友家的廚房裡,他獨自落淚。

魏德聖不是電影科班出身,只是對電影有興趣。他從場記、搬道具開始做起,後來有機會進入楊德昌的工作室。楊德昌因外遇與蔡琴離婚,很多人不諒解楊德昌而離開。魏德聖是要學習製作電影的人,他留下來,後來在《麻將》一片中出任楊德昌的副導演。大家都說他是人才,一夜暴紅,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拍了15年電影。

為了拍電影他曾兩次抵押自己的房子。雄心勃勃要拍一部大片,即表現「霧社事件」的《賽德克·巴萊》,但只完成了5分鐘的片花,沒錢,拍不下去了。

人物是觀察來的

後來,借錢,而且有並不熟悉的朋友的朋友借給他錢,再加上通過臺灣「新聞局」擔保申請貸款,魏德聖繼續《海角七號》的拍攝。開始只是想做一部小製作的商業片。他說,我原計劃做一部音樂劇,後來想加上愛情元素。我把我的叔叔、我的朋友套到人物上去。再想,如果在生活中素不相識的他們在我的電影裡遇到了,那會是什麼樣子?於是就有了阿嘉、茂伯、馬拉桑、水蛙、友子,幾個有個性的人碰到一起,他們之間的對話、故事就出來了。「我分不清哪一段是從哪兒來的,但我平日觀察、體驗、感動的東西一定留在我的心裡了。」

有人問:「你在寫劇本的時候腦子裡有鏡頭嗎?是否想到了戲劇的三段論?」魏德聖答:「沒有鏡頭,就是我生活裡的人們。什麼是三段論?不是起承轉合四段嗎?我不懂這些。」

為什麼是恆春

魏德聖讓自己電影裡的故事發生在臺灣最南部的恆春半島。他是臺南人,他的妻子是恆春人。今年春節他陪妻子回娘家,「嚇了一跳,沒想到這部電影對當地有這麼大的影響。」現在,恆春已經有了《海角七號》旅遊一族,電影裡的取景地成了新的「名勝」。年前,大陸一個蜜月旅行團特別跑到恆春去看了一場《海角七號》。

魏德聖解釋之所以選擇恆春,是因為「那裡古樸寧靜,各種人各種事和平相處。人是小奸小惡的善良人。有的人愛佔便宜、做點小壞事,但也是善良人。」有人問:「你認為臺灣文化的特徵是什麼?」魏德聖答:「就是有各種人,開著各種各樣的花。」

但他也感慨:「做事情的過程,錢、困難還不是最令人痛苦的,因為這些大家都可以想辦法解決。有一些陰暗面是我不願意講的,就是來自人的惡。走在路上,碰到的不都是好人。」既然不願意講,記者也不便追問。魏德聖生長在篤信基督之家,他自己也是基督徒。我猜想:外表溫和的電影導演,心中可能會另有一番春秋吧?

欣賞彼此的美

《海角七號》即將於2月14日在大陸上演,對此,魏德聖說:「剛做這部片子的時候,沒設計會拿到大陸放。是一個小製作,能收回成本就不錯了,而且兩岸的很多東西不一樣,想不到會去大陸。」

他說的「不一樣」,包括片中日籍教師和臺灣女學生的愛情,以及揮手送別戰敗日本人離臺的畫面,這些會引起爭論。其實不僅在大陸,記者在臺灣採訪中也聽到不同的意見。一位軟體公司的中層主管說:「日本統治臺灣50年,這不是一段短的時間,那個時候小姑娘愛上自己的日本老師,合乎人情。」也有學者出語嚴厲:「這就是為皇民化張目!」生長在屏東的一位記者同行說:「我們屏東人不是電影裡寫的那樣,作為屏東人我非常不喜歡(這部電影)。大概導演本身和電影裡的人物都是在困境中掙扎過的,這一點與當下人的心態合拍,所以才這麼紅。」一位蘇姓影評人接受採訪時分析:「這部片子就是日本青春勵志片的風格,裡面有《情書》和《練習曲》的影子。雖然我不迷信奧斯卡,但這部片子不能入圍,說明奧斯卡還是講道理的。」

套用這位影評人的句式,雖然我們不迷信票房,但票房也還是講道理的。《海角七號》成為島內幾十年來最賣座的電影,其中有值得我們體會之處。對於大陸的觀眾,魏德聖說了以下這段話:「如果大陸是一片紅花開到天邊,那臺灣就是一個小小的後花園,有各種花花草草。不能說誰更美,讓我們坐下來,欣賞彼此的美。」

魏德聖就是這樣看待他的《海角七號》在大陸奏響。

相關焦點

  • 魏德聖談《海角七號》:人物是觀察來的
    投資不到五千萬元新臺幣、上映以來已經收穫近五億元新臺幣的票房,被稱為「傳奇」的《海角七號》是島內幾十年來最賣座的「本土」電影。二月十四日,《海角七號》將在大陸各地公映。為此,本報駐臺記者近日特意採訪了影片導演魏德聖,聽他講述影片背後的故事——  《海角七號》講了什麼?
  • 臺灣熱門影片《海角七號》有望大陸上映
    臺灣熱門影片《海角七號》有望大陸上映 2008年10月28日 15:49 來源:廣州日報 其引進大陸的消息不斷傳出,10月25日臺灣媒體報導了中華影視聯合總會會長王應祥致電中國電影局局長童剛,證實了《海角七號》已經獲得大陸有關方面審核通過,可以一刀不剪上映。影片導演魏德聖獲悉後也答應和片中演員一起到大陸宣傳。記者為此電話採訪了因該片鹹魚翻身的男主角範逸臣,剛拍完另一部影片的小範說到年底前會專注個人演唱會,屆時在《海角七號》中合作過的日本歌手中孝介也有望做演唱嘉賓。
  • 《海角七號》導演新作《KANO》將出手遊
    導 讀 《海角七號》導演新作《KANO》將出手遊 曾執導《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等影片的臺灣資深導演魏德聖的新電影
  •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賭徒兇猛
    這句話,據《海角七號》的副導演連奕琦回憶,魏德聖應該是有聽到的,但他當時就坐在後面看了一眼,一言不發,埋頭繼續吃。 缺錢一直籠罩著魏德聖的電影生涯,在整體拍攝之前,他曾和《海角七號》的製片人之一黃志明大吵一架,因為黃志明在擔任製作了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秘密 》後,驚訝地發現,本來約定好要「慢慢弄」「先籌備」的《海角七號》,魏德聖已經把演員都籤約了。沒拉到投資,魏德聖帶著幾萬塊錢,就開拍了。 「我已經40歲啦。
  • 影片《海角七號》劇照
    影片《海角七號》劇照 電影《海角七號》去年在臺灣颳了一陣風,比任何颱風都來得強烈,來得徹底,來得有影響力。2月14日,這部在大陸上映一波三折、一拖再拖,直至今年1月13日才獲得廣電上映許可證的影片就要開畫了,它能颳起一陣更猛烈的海角風嗎!
  • 真實了解臺灣普通人的影片——《海角七號》
    導演魏德勝本想要拍攝另一部也已經上映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但是苦於資金籌措不及,於是只好先拍攝一部相對來講會賣座的電影來得到資金。《海角七號》較為完美的展現了我國臺灣土著人群的生活狀況,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凝化成對一臺演唱會的成功舉辦上。有血有肉是能夠給這部電影的總體描繪,積極向上是這部電影的基調。不管是男主角的反叛勁,還是思念船上摯愛的老人,亦或者推銷酒品的男人,每個角色的內在都是熱愛著生活,如今社會這是難能可貴的精神食糧。
  • 票房奇蹟《海角七號》上映10周年
    即使《海角七號》已經問世10年,如今再談起這部臺灣電影創造的票房奇蹟,仍有人不解:「還不錯,但有那麼好嗎?」  2008年8月22日,《海角七號》上映當天全臺灣票房僅有92萬新臺幣,但隨後兩天半的時間票房破500萬,雖不算高但對長期低迷的臺灣本土影片而言已算佳績。
  • 恆春記取《海角七號》點滴故事
    徐杭攝因為一部臺灣電影《海角七號》,使得該片的拍攝地——臺灣最南端的小鎮恆春,從人們眼中傳統落後乏人問津之地一下子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不久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走訪了這座古城,尋找《海角七號》的影子。四季如春的古城恆春距離墾丁車程不足一小時,是臺灣最南端的古城。
  • 《海角七號》一個煽情故事,不只因為愛情
    《海角七號》一個煽情故事,不只因為愛情很多時候,看電影就是一傳十,十傳百這樣子流傳的。剛剛開始看這部電影是朋友推薦的。從最開始的忍耐,到最後的動容,不得不承認這部影片是成功的。《海角七號》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虛幻和現實並行。電影兩條線索:一個是運用背景的獨白敘述的臺灣光復後日本老師和臺灣女學生之間的愛情的無奈結束後的深情的信件的內容。另一個就是現實中阿嘉和日本女孩友子的愛情,最終,歷史環境下賦予的愛情悲劇和現實中的愛情發生交叉。
  • 《海角七號》上映十年 臺灣電影的一場票房奇蹟
    作者: hello王小羊即使《海角七號》已經問世10年,如今再談起這部臺灣電影創造的票房奇蹟,仍有人不解:「還不錯,但有那麼好嗎?」2008年8月22日,《海角七號》上映當天全臺灣票房僅有92萬新臺幣,但隨後兩天半的時間票房破500萬,雖不算高但對長期低迷的臺灣本土影片而言已算佳績。
  • 《海角七號》,不只有愛情
    今天將《海角七號》重新看了一遍,之前的印象只記得和幾封情書有關,是不折不扣的文藝愛情片。但今天看,相對主角的愛情主線,這個反映特定歷史背景的背後更加能吸引到我。故事的大背景是1945年日本投降撤軍臺灣60年後,我們剛剛紀念完抗日戰爭勝利70年,對於我們大陸來說,日本人是侵略者,我們骨子裡痛恨日本的罪行,所以如果中國的導演拍的,這樣的電影也許不能在國內上映。
  • 為表白愛情,寫了七封信寄往,海角七號/影評原創,作者.潭影
    2008年的夏天,在中華大地,走紅了一部由中國臺灣導演魏德聖,執導的電影《海角七號》這部電影不但榮登今年華語片賣座龍頭寶座,直接突破2006年由成龍主演《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電影,創下臺灣華語影史最高票房紀錄,迄今為止臺灣的電影,沒有那部能超過《海角七號》的票房。
  • 9成對白是日語 臺灣《海角七號》導演新片「媚日」?
    魏德聖是臺灣知名導演,第45屆金馬獎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因2008年在內地公映的《海角七號》為大陸觀眾所熟識。《KANO》反映的是日據時期臺灣「嘉農棒球隊」的故事。其2008年執導的《海角七號》和2011年執導的《賽德克巴萊》也曾被一些觀眾質疑有「媚日情結」。
  • 解放日報:「海角七號」現象給華語電影新啟示
    ……臺灣本土影片《海角七號》持續在島內引發觀影熱潮,目前累計票房已超4億元新臺幣,創下了華語片在臺放映的票房新紀錄。而在日前揭曉的第45屆金馬獎提名中,《海角七號》也一舉拿下最佳導演、最佳劇情片、最佳新演員、最佳男配角、年度臺灣傑出電影等9項大獎提名,提名數量僅次於《投名狀》。  在臺灣,「海角七號」熱已經成為一個社會話題,引發老中青三代人溝通和交流;在兩岸三地華語電影圈,「海角七號」現象也扎紮實實地為電影人上了一課。
  •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別小看臺灣電影
    全片在恆春實地拍攝的《海角七號》,要再稱進入電影圈已16個年頭的魏德聖為青年導演或新銳導演似乎不甚恰當。嚴肅近乎沉重,訴說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在霧社事件中抵死力抗日本統治的故事,難道只是一個籌資失敗從此擱置的夢?就像《海角七號》裡追求或大或小夢想的人物們,魏德聖在電影路上的追尋又有哪些變與不變的的曲折與故事呢?    Q:先就故事內容,以兩個世代交錯的歷史來架構,一開始劇本的構想是什麼?
  • 《海角七號》 彌補所有遺憾的彩虹(圖)
    《海角七號》裡「總結性」煽情的畫面是:風雨過後的小城恆春的海邊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如果要找個事物或詞語形容這部電影之於臺灣電影的意義,也可以用「彩虹」來比喻。這是一個奇蹟,而且這個奇蹟也不僅停留在票房和話題的層面上,而是結實得帶動了之後臺灣影片的銷路以及恆春的旅遊業。引發「沒有一個臺灣人不去談論」的《海角七號》風潮,說明這部戲裡面,必然有牽動全民內心的情感線索。
  • 《海角七號》與《瘋狂的石頭》
    《海角七號》與《瘋狂的石頭》我覺得兩者可以並列華語影片的經典之作。兩者最大的共性就是都是時代片,要看懂它們,需要把它們放到時代的大背景下。《瘋狂的石頭》幾乎是社會矛盾的大集成,工人下崗,房地產老闆,小偷,騙子,警察,官員腐敗,導演就像變戲法一樣把這些東西一個個的變出來。而《海角七號》,這部於2008年上映的臺灣影片,在臺灣的票房則突破了5億新臺幣,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片。與《瘋狂的石頭》相比,《海角七號》則要厚重一些。
  • 探訪恆春古鎮《海角七號》拍攝地——阿嘉的家
    【解說】2008年上映、紅極一時的臺灣電影《海角七號》,使得影片的拍攝地——臺灣最南端的小鎮恆春走進人們的視野。時隔十年,中新社記者來到古鎮中《海角七號》的拍攝地,尋覓當年影片中的點滴印記。  恆春鎮舊名琅嶠,是臺灣最南端的鄉鎮,現餘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及部分城牆,是全臺僅存的一座完整古城。
  • 《海角七號》:一封給臺灣的情書
    一個發生在臺灣最南端墾丁的故事,一群沒什麼名氣的演員,一個沒拍過電影的導演,但是電影《海角七號》上映以來,票房已突破二億臺幣。  近年來,華語電影在臺灣票房超過二億元的,只有周星馳的《功夫》與李安的《色戒》;魏德聖,這個沒有念過一天電影課程的臺灣新銳導演,卻創造了臺灣國片的傳奇。
  • 《海角七號》:用生活講述愛情,讓生活與藝術結合,接地氣的電影
    《海角七號》:用生活講述愛情,讓生活與藝術結合,接地氣的電影 一個歌手,演了一部電影。然後,影片就獲獎了。這能說,這是一個被音樂耽誤了的演員嗎?而這個歌手,就是範逸臣。而這部電影,就是《海角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