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竹成舟渡赤水

2021-02-07 歆雯工作室


奇秀古鎮,老木房青石街,逶迤而上,茶亭熱鬧,商賈來往,客棧碼頭人聲鼎沸。忽然,對岸有人足踏河面,手持竹器似在指點江山,背上背著背蔞,長嘯幾聲,正在眾人驚奇之際,又有數人跳到河裡,立於水面,似有神助,兩邊河水譁譁分開,在眾人的驚呼聲中這群人向碼頭踏浪而來。


待及近,眾人才看清,原來過河的人足踏著半截竹子。竹子像有靈性一樣,任其驅動,在河灘險石間絲毫未損,他們背上都背著特產山貨,在竹上轉身挪拐,滿載的山貨居然未見有損。在眾人的掌聲歡呼聲中,他們走上碼頭,向圍觀的人擺手致意,背著山貨向街上走去。如果你認為我現在寫的是武俠小說,描寫的是古代的武林高手,身具「水上漂」「草上飛」「凌波微步」這樣的絕世輕功,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這只是赤水河邊一群普通的人,他們之所以能踏著一根竹子就渡河,全是因為他們有一門赤水河絕技:獨竹漂。相傳達摩祖師渡江時,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蘆葦,立在蘆葦上過江的,所以有了「一葦渡江」之說。獨竹漂就是把蘆葦換成了竹子,任何學過獨竹漂的人都可以用一根竹子漂流渡河,這不是神話。在赤水河,拿根木頭拿根竹子就能如履平地在有水上走來走去,唱著山歌,做做伏地挺身什麼的,這太常見了。

外地人肯定有十萬個為什麼在心上,為什麼靠一根竹子就能在水上自由往來?為什麼赤水河畔有這麼神奇的絕技?這個獨竹漂是每個赤水人都會嗎?

親們,別急,繼續往下看你們就明白了。



獨竹漂是黔北民間絕技,俗稱劃竹竿,表演者赤足站立於一根直徑大約20釐米左右,長約8米以上的筆直楠竹上作水上載體。手拿一根直徑約5釐米、長約4米的筆直小竹竿當槳,左右交替,在水上划行,或駕舟乘風破浪搏擊激流險灘,或輕拈竹竿穩立舟上悠閒蕩舟水面。其形其態美觀大方,動作協調連貫一致。各種花樣表演讓人大為讚嘆。兩根竹竿一根立足,一根用來保持平衡,都必不可少。


獨竹漂起源於秦漢時期,據考證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時間。古時赤水習水盛產楠木,被朝廷所專用。當時赤水河不通航運,楠木又很珍貴,每一棵木料都要委派一人或多人運送,到長江邊再綁成排或用船運至江南,轉運京城。後來人們逐漸習慣站在獨木上撐竿運送楠木,並競爭嬉戲、打鬧而演變成為一種水上遊戲。長此以往,就將這項活動作為民間娛樂遊戲的形式固定下來,稱為獨木漂。想下一下當時的畫面,赤水河畔運木之人,執長竿,踏楠木,群山中,暴雨傾盆,濁浪排空,他們躲避著駭浪,聲聲長嘯,相互呼應著,在絕壁懸崖下的赤水河裡穿行著,躲避著各類暗石險礁,是何等驚心動魄的一幅情景。


到清初,楠竹發展起來,人們發現用竹比用木料更好,遂將獨木漂改成了獨竹漂。一些遠離村莊、集市的人們為了急需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時,就利用長期與赤水河打交道的得天獨厚條件,劃著獨竹或獨木去購物,這樣既省時又方便。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時,就曾以獨竹為舟渡過赤水河。1998年,赤水復興馬鞍山發掘的漢晉時期的古崖墓群中,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就有一幅一人雙手持竿立於一獨木上的石刻圖案。後有詩云:「茅臺斜陽映赤水,殘陽幾葉販酒船。獨竹飛流飄然過,縴夫逆行步步難。   由此可見,獨竹漂是當時赤水河畔人們水上交通不發達時的獨有生存技能。



在赤水居住後,我聽聞過很多次獨竹漂這項神奇運動,在各類宣傳赤水的圖片上也時有看到,但真正看獨竹漂表演,只有一次。獨竹漂在端午節或重要場合才會表演,表演地點一般在大同鎮,大同是赤水以前的重要水碼頭,明末清初,川黔邊境內由旱路而來的各種土特產、生熟藥材均在此中轉,由水路再出發。時至今日,鎮裡斑駁的古街、古碼頭、古井,依舊默默地記錄著集鎮昔日的繁榮。其中,最能喚醒當地人記憶的當屬有「一葦渡江」之妙的「獨竹漂」。


那天是端午節,人真多,擠得古街和下碼頭水洩不通,好不容易站穩了身子,發現離河邊太遠了,根本拍不到好相片,就只能遠觀了。

只見碗口大小的楠竹,在獨竹漂隊員的操縱下,猶如一條條遊龍在河中逆流馳騁,引來岸邊無數的叫好聲。有整齊一式的動作,也有花樣各式的表演,大家互襯著,配合著,有的倒著劃,劃著劃著跳轉過身;有的在楠竹上走動著,不時做出滑稽的表情,讓大家哄堂大笑;有的裝著要落水的樣子,讓大家心提到了嗓子口,結果虛驚一場;還有的從這根竹子跳到另一根竹子,準確無誤的站好後還來個金雞獨立,贏得陣陣喝彩聲……


端午的時候,河水大漲有著丹霞地貌的炫紅,熾熱的太陽把河面照得明晃晃的,隊員們在竹上做著各種高難動作,讓人就像看一場絕世的功夫大片,在這遠山紅水的純樸風情裡,看醉了眼。最精彩的當數在獨竹漂上抓鴨子,活的鴨子放進河裡,獨竹漂隊員們踩在竹上,誰抓到的鴨子多誰就是冠軍。竹子是圓的,踩上去是滑的,鴨子是活的,在水裡跑得那個歡騰,八到十米長的竹筒上,要閃騰挪移調頭抓鴨子,想想都讓人覺得這遊戲不是一般的難。於是一個河面都撲騰了起來,鴨叫聲,驚叫聲,河水歡笑聲,沿河兩岸都感染了遊戲的氣氛。這樣的大同鎮,因為獨竹漂,魅力十足。


那一刻,我真的被這一根木頭,一截竹子就能漂河渡水就能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的神奇絕技所徵服。據聞,獨竹漂還可以有水上婚禮,水上太極,爭搶龍珠,紅軍獨竹渡赤水等等大型的表演,真難以想像,一根竹子所延伸出的歷史和文化,會這麼精彩。那天獨竹漂表演完後,有興趣的遊客還可以現場試教,讓大家體驗獨竹漂之樂。也有膽大水性好的,真的去試了,一踩上去,竹子一晃,直接就掉水裡喝水去了。有的好不容易在竹子上穩住身子,剛得意的向同伴炫耀著,就從竹竿上一劈叉坐在了竹上,然後再翻進了水裡,引得大家開心大笑。


有人好奇的詢問著與獨竹漂相關的問題,我在旁邊聽著,才了解到剛剛看到的那些精彩表演,其實都是隊員們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才能做到的。我們見到的幾十分鐘的表演,是他們幾年十幾年日復一日和堅守和堅持,畢竟,作為一項並不為大家熟知的地域性明顯的運動,在交通如此發達的今天,能傳承和發展到現在就已經是奇蹟了。



看過獨竹漂表演後,這種與眾不同的民間絕技就留在了心裡,雖然赤水常有獨竹漂表演,據聞也組建了幾個獨竹漂表演隊,但一直沒有機會再見,直到前幾天在河邊散步,見到了正在河裡訓練的冬泳協會的獨竹漂隊。這些人因為對獨竹漂的熱愛走在了一起,經常會在冬泳基地進行訓練。


正是夕陽夕下,有的隊員把手裡的竹竿輕鬆一抵,一蕩,便穩穩的站在了水裡的楠竹之上,逆著光影,向河裡漂去,手裡的竿不時變動調節著身子的平衡,波光裡的夕陽被他們的竹竿攪碎,一片金燦燦的河流,他們就立在光影中,甚是獨特,我拍著這難得的景象,心裡欣喜讚嘆不已。有一個人踩著竹子從對面疾速而來停到了我面前,和我打著招呼,我一看,原來是詩逸。詩逸以前經常參加自行車協會的活動,因此大家熟悉。我讚嘆這麼高難的運動他都學會了,他笑著說:「你也可以做到,你會騎車,平衡性好,很容易就學會了!」我很是詫異,難道我心裡高不可攀的獨竹漂入門這麼簡單?


詩逸看出我的心思,指著竹竿說:「獨竹漂最主要是掌握平衡點,這項運動對人的平衡穩定性掌控要求極高,找到平衡點你在竹竿上任何一個位置都不會掉水裡,先適應在水上的感覺,找到平衡,懂得站立,學會基本姿勢,再逐步練習發力。現在學獨竹漂的女隊員少,你對獨竹漂有興趣,這正好,來試試看」。


我盯著那擱在河邊的竹竿,心想誰怕誰啊,上就上,騰騰的就跳了上去,腳下竹竿劇烈晃動起來,眼看著我就要掉在河裡,我慌亂把手裡的竿晃了幾下,穩住了身子,然後找到感覺乘風破浪向河中划去,河水在我的身後哼著小曲,我用竹竿打著節拍,古時俠女豪氣風發仗劍走天涯的感覺油然而生……



」你傻笑啥啊,要去試嗎?我教你!會遊泳嗎?「詩逸的話喚醒了我,我一看,原來剛才只是我的想像!天啦,獨竹漂最基本的條件,會遊泳就難倒我了,我可一入水就成秤砣,喝著水直往下掉,哪敢去試?不過這一席話揭開了獨竹漂的神奇面紗,獨竹漂可以是全民運動,只要願意學,並不很難,前提必須是會遊泳。現在赤水的獨竹漂隊員差不多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極少願意去學,獨竹漂正面臨著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主要還是因為場地太特殊,訓練太苦,一般人捱不了。


前幾天剛看過中央臺《傳承》欄目裡介紹大同獨竹漂的視頻,裡面有個年輕的小帥哥學獨竹漂的艱難過程。他想過很多次放棄,最後因為不願獨竹漂技藝失傳,咬牙堅持了下來。世間所有的絕技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禮敬著祖先的智慧和習俗,忍受刻骨的孤獨和不被人理解的境遇。傳承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所謂傳承,傳自歷史,承自人心,這其中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艱苦和磨難。


一根竹子江河走,獨竹一漂天下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對於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都不容易,在傳統裡創新,讓獨竹漂散發民族運動更大的時代風彩,生命力才可以更旺盛讓更多人了解。希望這赤水河畔的民間絕技能得以代代傳承,不要湮滅在浩翰的歷史長河裡。


圖片:歆雯(前四張圖來於網絡,感謝拍攝者,後面圖片歆雯手機隨拍)

文字:歆雯(有些資料來於網絡)

喜歡請轉發分享支持

長按下面二維碼可讚賞支持


相關焦點

  • 我們「二渡赤水」遊覽美麗風景,紅軍「四渡赤水」擺脫重兵圍困
    9年前學校組織的一次紅色旅遊,「二渡赤水」遊覽了赤水河畔的風景名勝;使我深入了解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的戰略意義。2011年5月6日下午從學校出發,經長壽上長渝高速,從繞城高速路經江津、白沙、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宿合江縣九支鎮,入住酒店,分組入席晚餐。餐後幾位愛遊的同事邀約逛街,問當地人,什麼地方熱鬧,赤水。赤水?貴州地盤呀,不是很遠嗎。非也、拐彎穿過去就是。
  • 兩位偉人動情回憶三渡赤水,土城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動人故事
    這裡是古鎮中心的四渡赤水紀念館的廣場,廣場一角有土城博物館的介紹。赤水河畔的習水縣土城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千年文化歷史、四渡赤水厚重積澱與獨特的地域文化交相輝映。近年來,我們以紅軍長徵四渡赤水文化內涵為核心,以地域文化為重點,以其他文化為補充,陸續建起了四渡赤水紀念館、女紅軍紀念館、貴州航運博物館等一系列的博物館、紀念館、陳列館。
  • 【紅樓】《燃藜圖》與《蓮舟仙渡圖》
    在揚之水先生的書裡,看到一副元代盤盞,銀盤橢圓形,紋樣海浪;銀盞是一葉蓮舟,舟中端坐一老翁。出自湖南澧縣澧南鄉窖藏。
  • 清明節,走進四渡赤水的赤水
    清明節,走進四渡赤水的紅色赤水,緬懷先烈!一、四渡赤水紅軍烈士陵園赤水紅軍烈士陵園位於赤水市河濱西路杉樹壩,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揮師北上,途經赤水,在境內打響了黃陂洞、復興場、箭灘等大大小小10多次戰鬥,犧牲了許多紅軍戰士,被當地群眾就地掩埋。為傳承紅軍精神,1995年11月,中共赤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將「赤水縣杉樹壩革命烈士公墓」改擴建為「赤水紅軍烈士陵園」,將紅軍烈士的遺骨遷葬到陵園。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如果按照河流的流向,到了赤水,離瀘州距長江已經很近了,但根據採訪的安排,我們是先完成畢節、遵義的採訪,再轉戰四川。去太平古渡,我們還得從赤水河的下遊往回走,等於又走了一次元厚和土城,再渡過赤水。這種路線,有點當年紅軍二渡、四渡赤水的感覺。讓我最為高興的是,我們今天的採訪團成員全部集中,在太平渡口勝利會師。
  • 感恩紅色·走進赤水(47) | 赤水行記之:四渡赤水!
    如果按照河流的流向,到了赤水,離瀘州距長江已經很近了,但根據採訪的安排,我們是先完成畢節、遵義的採訪,再轉戰四川。去太平古渡,我們還得從赤水河的下遊往回走,等於又走了一次元厚和土城,再渡過赤水。這種路線,有點當年紅軍二渡、四渡赤水的感覺。讓我最為高興的是,我們今天的採訪團成員全部集中,在太平渡口勝利會師。按照方案,我們是以昭通日報社派出的記者牽頭,從源頭起,走遍赤水河全程。
  • 紅軍「一渡赤水」的習水土城鎮原本屬於赤水
    原本在歷史上,可以說除去三渡赤水的茅臺外,四渡赤水主要渡口和戰場基本都是在民國時期的赤水縣境內。其中的一渡赤水的主渡口為民國時期的赤水縣元厚鎮和土城鎮;二渡赤水的主渡口為民國時期的赤水縣與古藺縣相接的太平渡和二郎灘的赤水河兩岸;四渡赤水的主渡口為民國時期的赤水縣與古藺縣相接的太平渡、九溪口和二郎灘的赤水河兩岸。
  • 上遊帶你去旅行 | 習水土城 四渡赤水第一渡
    土城鎮位於貴州省習水縣城西赤水河中遊的東岸,系一依山沿河而建的狹長小鎮,水獅河從其東北面匯入赤水河,赤水河航道直通長江中下遊,習赤公路穿鎮而過,土(城)太(四川太平渡)公路交匯於此,自古即為水陸交通要津,土城因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豐富的文化。
  • 赤水河:中國美酒河,一條最美的河谷旅遊公路連接茅臺和赤水
    ——赤水丹霞。1998年,赤水復興馬鞍山發掘的漢晉時期的古崖墓群,有一座墓穴的石棺壁上出現了獨木漂的石刻圖案。後有詩云:"茅臺斜陽映赤水,殘陽幾葉販酒船。獨竹飛流飄然過,縴夫逆行步步難。」有詩云「一年一度開酒日,又是船家亡渡時」,「客心搖曳青燈裡,一夜灘聲撼小樓」。古鎮保存有碼頭遺址、黃連寺、歡喜灘石橋、丙安纖道、曹佛寺遺址、禹王宮遺址、雙龍橋等古建築。
  • 「風景在路上」悠悠赤水河邊紅色經典的土城,四渡赤水一渡渡口
    遵義會議後,中革軍委下達了《關於渡江的作戰計劃》,擬定:中央紅軍各部進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後,分三路縱隊由宜(賓)瀘(州)間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重重困難中,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上演了我軍軍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勢北渡長江卻回師黔北
  • 四渡赤水出奇兵 「奇」在哪裡?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紅軍為何要四渡赤水?  一渡赤水原計劃北渡長江  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為實現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任務,也為擺脫從四面包圍而來的敵軍,於1935年1月20日撤離遵義,準備渡過赤水河後從宜賓至瀘州段北渡長江。
  • 心涯晚情彩霞飛,情湖心舟渡別離!
    芳舟渡沁南天雲,坐愛楓紅閣,倚肩繁英軒。嫣然東瀛遺韻,木屋香榭石徑苔階。格扇石燈塔,茵坪百花洲。九曲棧道疊翠峰,草堂茅亭半山危閣。心湖粼波流雲,葦側白鷺自逍遙。秋水佳麗風翼裙裾,微瀾枝影系俏肩。凝眉回眸俏顏色,半遮曼妙曾相識。一徑雲步履痕沁,回聲悅耳皺塵扉。庭間琴瑟詩語濃,溫婉月影叩欞扇。花港流泉玲瓏塔,水幕噴泉戀戀屋。香舟棲波空自在,何處美人拈春色。
  • 電影《四渡赤水》
    電影《四渡赤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8日 15:51 來源:     1935年1月黨中央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
  • 長徵途中精彩的軍事戰略,四渡赤水出奇兵,紅軍的四渡赤水在何時
    大家一定都唱過這句經典的紅歌歌詞「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吧,四渡赤水可以說是紅軍長徵途中以少勝多的精彩軍事行動,是毛主席最精彩的軍事戰略。那麼,紅軍的四渡赤水都在哪裡渡過赤水河的呢?我們先來看看紅軍四渡赤水的背景。
  • 【重走長徵路】四渡赤水出奇兵
    長徵組歌中有一句人們所熟知的歌詞:四渡赤水出奇兵。毛澤東本人也把四渡赤水稱為平生最得意之筆。那麼,四渡赤水到底「奇」在哪裡?80年後,《重走長徵路》攝製組沿著當年紅軍的步伐,尋找答案。   【一渡赤水背水一戰  化被動為主動】   一渡赤水,是在敵情嚴重、戰鬥失利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場戰鬥,就是土城戰役。
  • 四渡赤水中國革命在曲折中前進
    重掌紅軍指揮權的毛澤東,面臨著長徵以來最為困難的局面…… 一渡赤水 北渡長江計劃受阻 翻騰咆哮的赤水河,發源於雲南省鎮雄縣,河水清冽。由於流經貴州、四川的紅壤地帶,使河水染成赤色,故稱赤水河。會議指出,鑑於紅軍進佔赤水受阻,使北渡長江的計劃不能實現,打掉尾追的敵軍的戰鬥亦未能成功,而土城東西兩側的敵軍又在不斷增加。毛澤東及軍委果斷地決定:撤出戰鬥,放棄北渡長江的計劃,改為從土城西渡赤水,進入川南。 1月29日凌晨,中央紅軍除少數部隊狙擊敵人外,主力分三路從猿猴(今元厚)、土城南北地區第一次渡過赤水河,向川南的古藺、敘永地區推進。
  • 「四渡赤水」背後的原因,你不得不看的歷史真相
    於是大傢伙兒當場拍板,就按主席說的做,來一個「二渡赤水"。說於就幹,紅軍很快就從扎西鎮折頭回去。部隊急行軍,連著走了七天,在國民黨主力部隊沒有察覺到的情況下,二渡赤水,打了敵人一個冷不防。那接下來呢, 「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的好戲也就開演了。咱們先說「三渡赤水」。紅軍佔領遵義以後,本來的計劃是要在這兒站住腳,以遭義為中心建立起新的革命根據地,這樣那就必須把遵義周邊包圍自己的敵人給打跑對不對?
  • 紅軍四渡赤水戰鬥遺址
    紅軍四渡赤水戰鬥遺址  1935年1月28日,林彪赤水失利,青槓坡戰鬥難以推進,軍委為此召開緊急會議,被迫取消了原打算經赤水從瀘州至宜賓間北渡長江與四方面軍會師的計劃,林彪所部及時在元厚、楓溪渡河完畢,接著,中央紅軍也於29日晨從土城渡過赤水河,這一著名的軍事行動,就是「一渡赤水」。1976年建紀念碑,高9.1米,正面陰刻毛澤東手書拼字「紅軍渡」三字。
  • 四渡赤水:毛澤東「最得意之作」
    原來,在遵義重整旗鼓後,紅軍計劃北上拿下土城等地,再北渡長江,一舉擺脫敵人追剿。但由於對敵軍兵力、地形等估計判斷有誤,在青槓坡受阻,國共雙方傷亡都很大。 一渡赤水由此而生。為避開強敵,紅軍採取迂迴前進之策,於1月29日凌晨從土城向西渡過赤水,進至川南的敘永、古藺地區,再尋機北渡長江。 國民黨派重兵防守川黔邊境並封鎖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