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構築起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在敵兇猛攻勢...

2020-12-20 雲南網

原標題: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構築起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在敵兇猛攻勢前經受住嚴峻考驗,並最終奪取勝利——消耗敵人的「肉磨子」

提起上甘嶺,許多人都不陌生。因為這個名字,幾乎是新中國成立後幾代人心目中一個充滿英雄主義的精神高地。上甘嶺戰役的勝利,使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整個正面戰場上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上甘嶺的戰略位置

上甘嶺位於朝鮮五聖山南麓,金化以北約5公裡處,東扼金城通往通種至東海岸公路,西瞰金化、鐵原、平康地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1952年10月14日凌晨,美軍對上甘嶺發動突然攻擊。美軍這一天的彈藥消耗量達到128噸,志願軍的陣地上平均每秒鐘就要落彈6發。

美軍為何要發起如此兇猛的攻勢?

1952年3月底以後,志願軍以營連規模不斷主動出擊,開展主動出擊,搶佔陣地、冷槍冷炮活動,給美軍很大的殺傷。9月18日至10月5日,志願軍展開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志願軍連續打擊下,已失去進攻之利,並逐漸喪失戰場主動權。

為了在戰場發動新的攻勢,迫使中朝軍隊就範,美方談判代表10月8日單方面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批准了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的「金化攻勢」計劃。此次攻勢的目標是範弗裡特親自勘察選定的,即上甘嶺地區的兩個山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志願軍打響坑道戰

當第15軍秦基偉軍長向志願軍司令部打電話,報告上甘嶺爆發激戰時,鄧華激動地說:「我們等著他進攻等了4個多月了!送上門了,好啊!」鄧華在電話中表示:「號稱地下長城的坑道體系能否發揮作用,到了接受檢驗的時候了。」

坑道,是志願軍戰士在戰鬥中的發明,是從防炮洞、隱蔽部逐漸發展起來的。坑道工事在我軍防禦陣地上出現後,彭德懷司令員立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951年9月,志願軍司令部發出指示,要求進行推廣。到1952年3月,志願軍各師、團陣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坑道為骨幹,與交通溝、塹壕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這對消減美軍的空中轟炸和地面炮擊威力的確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1952年4月至5月間,志願軍司令部召開各兵團、各軍參謀長會議,進一步研究改善坑道,統一規格標準,要求坑道內部達到「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成為能防、能攻、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防禦體系。

到8月底,志願軍除進一步建成了正面戰線第一梯隊各軍的坑道工事外,在東西海岸也重點構築了坑道工事。在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裡長的整個戰線形成了具有20-30公裡縱深的、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點式的陣地防禦體系。

這年秋季,志願軍迎來了一場「萬炮齊轟」的大硬仗——上甘嶺戰役。這時防守上甘嶺的第15軍第45師,早已按照志願軍司令部的部署建好了堅固的坑道防禦工事,嚴陣以待。

10月14日至20日,「聯合國軍」白天佔領地面陣地,志願軍則在夜晚依託坑道反擊殲敵,恢復地面陣地。10月20日晚,鄧華下令第15軍:前沿部隊全部退入坑道,準備依託坑道,協同前沿火力反擊和兵力反擊,裡應外合地夾擊敵人,殺傷敵人於陣地上,最後恢復地面陣地。

志願軍總部調兵遣將

面對「聯合國軍」的「賭博」,志願軍總部也決心奉陪到底,全部恢復上甘嶺地區的兩個陣地。為配合第15軍粉碎敵人對上甘嶺的攻勢,志願軍司令部決定,將原定10月20日結束的戰術反擊作戰延續到10月底,以配合上甘嶺地區防禦作戰。

10月21日,志願軍代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鄧華打電話給第15軍軍長秦基偉:「目前敵人成營成團地向我陣地衝擊,這是敵人用兵上的錯誤,是殲滅敵人的良好時機,應抓緊這一時機,大量殺傷敵人。」根據鄧華指示,第15軍命令第45師堅守坑道作戰,爭取時間,為進行最後粉碎敵人進攻、恢復全部陣地的決定性反擊做準備。

考慮到上甘嶺的戰鬥已發展到戰役規模,鄧華當即給第3兵團領導打電話,命令當時歸第20兵團指揮的第12軍停止北返,立即增援第15軍作戰。11月1日晚,第12軍在李德生副軍長率領下投入戰鬥。為了指揮的連續性,即歸第15軍指揮。

11月5日,第3兵團遵照志願軍司令部首長要求「堅決戰鬥下去」的指令,對兩個高地的堅守又進行調整部署,立即將第12軍換上去,接替第15軍進行防守。為便於指揮作戰,第3兵團決定組織五聖山指揮所,由第12軍副軍長李德生負責統一指揮第31師和第34師反擊作戰。該指揮所為第15軍軍長秦基偉指揮。

在此期間,以鄧華為首的志願軍司令部還採取諸多措施支援上甘嶺前線。包括:迅速給第45師補充1200名新兵;急調榴彈炮兵第2師、第7師、火箭炮兵第209團、第67軍炮兵團、高炮兩個團各一部加強給第15軍;命令就近各後勤兵站保障第15軍彈藥食品等。特別是調來喀秋莎火箭炮24門,為保護兩個高地上坑道口的安全,提供了猛烈的炮火。

美軍公開承認失敗

洪學智副司令員回顧上甘嶺戰役時,總結道:這次戰役是對我軍以坑道為骨幹的防禦體系的嚴重考驗。我軍坑道不僅是屯兵坑道,而且是戰鬥坑道,是兩種坑道的結合。我軍不僅能依託它取得戰術性反擊勝利,而且能依託它防禦敵人大規模攻擊。每一個陣地都與敵人反覆爭奪,每一個陣地都成為消耗敵人的「肉磨子」。

11月8日,美軍無奈地宣布:「到此為止,聯軍在三角山是打敗了。」美軍戰史說:「『三角山』之戰,中國軍隊以他們不屈不撓的鬥爭……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

到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志願軍戰壕和交通壕共長6240公裡。

上甘嶺戰役打出了「上甘嶺精神」,展示了人民軍隊為保家衛國赴湯蹈火、勇於犧牲的高貴品質,成為我軍一往無前、勇敢戰鬥的強大精神力量。(■劉 波)

相關焦點

  • 血戰上甘嶺:志願軍坑道構築功不可沒
    10月16日,是上甘嶺戰役爆發65周年。65年前的硝煙早已散去,但那座高地卻永遠被敬仰!65年前的細節逐漸模糊,但那群英雄卻永遠被銘記!……你知道嗎?
  • 上甘嶺戰役|每一個陣地都成為消耗敵人的「肉磨子」
    志願軍打響坑道戰當第15軍秦基偉軍長向志願軍司令部打電話,報告上甘嶺爆發激戰時,鄧華激動地說:「我們等著他進攻等了4個多月了!送上門了,好啊!」鄧華在電話中表示:「號稱地下長城的坑道體系能否發揮作用,到了接受檢驗的時候了。」坑道,是志願軍戰士在戰鬥中的發明,是從防炮洞、隱蔽部逐漸發展起來的。坑道工事在我軍防禦陣地上出現後,彭德懷司令員立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 朝鮮戰場上的地下長城:志願軍坑道防禦體系無人能夠撼動
    坑道工事必須與野戰工事相結合,成為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完整防禦體系,為了應對敵人重磅炸彈的攻擊,志願軍司令部規定坑道頂部的厚度一般在30米以上,坑道口的防護厚度10~15米,坑道幅寬1.2米,每條坑道至少有2個以上出口等。各部隊均按上述要求施工,並且還開創性地構築了火力點、觀察孔、住室、糧彈庫、儲水池,甚至還設置了防毒門。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前言 抗美援朝後期,聯合國軍為了挽回不利的局面,在談判中獲得主動地位,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激烈的戰役打破了多個世界紀錄,特別是炮火的密集程度,超過了二戰的最高水平。
  • 志願軍第15軍堅守上甘嶺,建設坑道陣地準備痛擊美韓聯軍
    遵照志司和兵團指示,第15軍首長決心堅決固守基本陣地各主要支撐點,不惜與敵展開反覆爭奪,以大量殺傷敵之有生力量,粉碎其進攻圖謀,為停戰談判創造條件。 針對當面美韓軍和兵力部署及動向,第15軍預先制定了一次戰役粉碎敵人3到4個師進攻的計劃,據此進行部署。
  • 上甘嶺戰役,美軍打了近200萬發炮彈,志願軍為何還能堅守?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於上甘嶺村附近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進行的山地堅守防禦作戰。此次戰役,從1952年10月14日開始,經歷了爭奪表面陣地、退守坑道和決定性反擊三個階段,至11月25日結束,殘酷激烈的戰鬥整整持續了43天。
  • 雄兵土遁鑄銅牆——志願軍的野戰防禦工事構築
    有鑑於此,本文謹參考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3軍(以下簡稱第63軍)司令部編寫的《抗美援朝作戰經驗總結》,試圖以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後期防禦作戰為例,自軍以下各級戰役、戰術單位的局部視角出發,呈現志願軍土木防禦工事的基本樣貌。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丨血戰上甘嶺
    1952年10月14日,以美國為首的所謂的聯合國軍集中火力,發動了以上甘嶺為主要目標的「金化攻勢」,又叫「攤牌行動」。美軍將領範弗裡特,就是那個突破火力極限的「範弗裡特彈藥量」的發明者,放言最多6天、傷亡200人,就可以完成任務。但讓他沒想到的是,在志願軍的頑強抵抗下,「攤牌行動」最終發展為持續43天、雙方投入總兵力超過10萬人,傷亡近5萬人的大型戰役。
  • 秦基偉:上甘嶺戰役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這是毛澤東對志願軍所進行的持久陣地戰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他還有個通俗的說法:「零敲牛皮糖」。實踐證明,這是「致敵死命」的一個法寶。  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堅決執行這一方針,並取得勝利。因此,總結取勝的原因,秦基偉首先歸功於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和上級的正確領導。
  • 變山地坑道為「地下長城」
    從1951年夏秋季防禦戰開始,志願軍戰士本著「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原則,自發在敵人進攻方向的背向山坡挖出防炮彈、防空襲的J形「貓耳洞」,後又將其深挖、連結,組成U形小坑道,進而形成貓耳洞、坑道、交通壕為一體的防禦體系。敵人炮擊、轟炸時,我軍進去隱藏;待敵支援火力延伸、步兵接近時,我軍就衝出來殺傷敵人,這就是志願軍坑道工事和戰術的雛形。
  • 坑道戰: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地下長城」
    大規模的坑道構築志願軍將士在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教訓中探索使用坑道,從防炮洞、隱蔽部逐漸發展起來的坑道工事在我軍防禦陣地上一出現,就引起了彭德懷司令員的密切關注和高度評價。1951年9月,志願軍司令部發出指示,要求各參戰部隊及時推廣。
  • 上甘嶺戰役,我志願軍是如何取勝的?美軍都覺得匪夷所思
    他在駕機執行任務期間,被我志願軍的高射炮擊中,機毀人亡。老年喪子讓範佛裡特無法接受這個事實,一心便想要給兒子報仇。 從這一點上看,與其說是美國方面在韓戰中屢屢受挫,想改變這種局面從而發起了上甘嶺戰役,倒不如說是範佛裡特以美方利益為藉口而展開的一項公報私仇的行為。
  • 志願軍血戰上甘嶺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我志願軍與美軍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在這次戰役中,美軍受到了我方坑道戰的成功阻擊。
  • 上甘嶺戰役的坑道戰是誰發明的?
    上甘嶺戰役的勝利與坑道作戰法的首創者黎原將軍有著密切的關係,正是這位黃埔出身的戰將把國內戰爭實用的工兵築城和坑道技術運用到與優勢敵人的抗衡中,使我軍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坑道作戰經驗,在上甘嶺作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 上甘嶺坑道,被譽為地下「萬裡長城」,挖出土石可繞地球1圈半
    上甘嶺戰役坑道鬥爭,是整個朝鮮戰場上坑道鬥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朝鮮戰場上的坑道工事是廣大指戰員在"持久作戰,積極防禦","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思想指導下,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的實際過程中逐步摸索出來的。
  • 「挖坑道」改變戰爭走勢,志願軍構築地下長城,創造戰場奇蹟
    第六次戰役的整體設想是:若在8月-9月間,聯合國軍向我軍發起進攻,我軍則採用誘敵深入戰術,讓西線守備部隊後撤30公裡設伏,然後採取穿插包圍戰術消滅敵1-2個師;若敵不進攻,則9月,我軍將主動發動攻擊,具體部署是,志願軍8個軍組成戰役第一梯隊,以19兵團三個軍加47軍、42軍共5個軍為一個戰役集團,用其中的2個軍牽制鐵原至臨津江西岸之英軍、加拿大軍、土耳其軍共計4個旅的敵軍,然後以3個軍並配屬志願軍司令部直屬炮兵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下)
    因此,坑道裡的志願軍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挑戰,為了取得這一次防禦作戰的勝利。志願軍代司令員鄧華,要求第15軍堅守坑道消耗敵人,同時集結力量補充糧彈,為進行決定性的反擊做好準備。 韓2師為了攻取坑道,採用了一切可能的毒辣殘酷手段,由於在歷次戰鬥中,南朝鮮軍都被志願軍打得落花流水,此次志願軍藐視了他們。可是,南朝鮮軍以東方人的思維方式對坑道的破壞卻比美軍更加毒辣。
  • 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美軍騎虎難下,志願軍一戰成名
    但是他顯然低估了這次中國出兵朝鮮的決心,1952年,經過數次戰役,志願軍甚至在戰局上略佔上風,聯合軍形式上陷入被動的局面。此時麥克阿瑟因為在朝鮮戰場上的不利局面被迫離開遠東戰場,聯合軍總司令克拉克為了打破僵局,決定開展代號為"攤牌計劃"的作戰,計劃對志願軍發起"金化攻勢"。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韓戰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它三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罕見的。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願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