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有因武器裝備佔優取勝的,有因高超的指揮藝術取勝的、有因正確的方針政策取勝的,也有因綜合國力的優勢取勝的,還有因為一些偶然出現的「意外」而取勝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戰士將戰場上用於防禦敵人炮火攻擊和空中轟炸的野戰工事「貓耳洞」創造性地改建成既能防敵火炮攻擊、又能防敵飛機轟炸、既能屯兵、屯物又能適時進行反擊作戰的「坑道工事」就是一次偶然出現的「意外」,而這一偶然出現的「意外」最終卻改變了韓戰的最後走勢。儘管那場戰爭已離我們遠去,但是,即使在今天說到此事,也不免讓人嘆為觀止。
「夏、秋季反擊作戰」讓計劃中的第六次戰役胎死腹中
「抗美援朝」戰爭的戰火硝煙,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燒起,到1951年5月21日止,我軍總共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上先後進行了五次戰役。在不畏強敵,勇於犧牲的全體參戰志願軍官兵共同努力下,通過五次你死我活的拼殺,我軍不僅把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打回到了三八線,而且還一度佔領了南朝鮮首都漢城,把戰線延伸到了三七線以南。然而,由於沒有空中保護,武器裝備相對落後,後勤保障能力不足等原因,我軍在這五次戰役中,特別是在第四,第五次戰役中都吃了很多虧,遭受了很大損失。長津湖一戰志願軍9兵團在沒有換發冬裝的情況下,以三個軍15萬人,冒著嚴寒,在冰天雪地中預設包圍圈,將美軍3個師加南朝鮮偽軍1個師包圍在長津湖地區,卻因為武器裝備處於劣勢,最終沒能堵住敵人鋼鐵之師的突圍,僅僅消滅了整建制美軍一個團,而眼睜睜看著大股敵人從海上逃去,而自身卻承受了作戰傷亡19202人,凍傷28954人,凍死4000餘人的重大損失;第四次戰役,面對敵人主動發起的進攻,由於沒有能力與敵人打陣地消耗戰,只能採取運動防禦的作戰手段與敵周旋,但是,往往在運動中即使通過穿插迂迴包圍了敵人一部,但最後卻也是由於裝備差距過大,一口吃不下敵人而達不到戰役目的,結果不得不放棄漢城,將部隊撤回到三八線附近;五次戰役,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算準了我軍發動進攻時部隊自身攜帶的彈藥和糧食只能堅持7天,所以,他就命令聯合國軍一線部隊大踏步撤退到事先預設好的第二道防線,待我軍一路追來,彈藥糧食都消耗殆盡時,他再命令聯合國軍突然發起全線反擊,最終導致我軍全線退卻,60軍180師全師覆沒,鐵原阻擊戰63軍以二萬多人的傷亡,用13天的拼命抗擊才最終穩住了整個戰線。
作戰中的志願軍
儘管第五次戰役後的1951年7月10日美軍被逼到了談判桌上,但,自持武器裝備先進,空軍和炮兵優勢明顯,已經摸到我軍弱點,並在第四次、第五次戰役中嘗到甜頭的聯合國軍,在拿不到讓他們滿意的「停戰協議」的情況下是決不會輕易在談判桌上認輸籤字的,他們甚至在我方談判代表不能滿足他們的無理要求時公然叫囂:「讓大炮、飛機到戰場說話吧」,因此,戰爭進入到了假談真打,談談打打,打打談談的階段,誰能在這段時間的戰鬥中取得戰略優勢,誰就將在談判桌上贏得主動。於是,下一步仗該怎麼打?如何才能拿到戰場上的主動權的問題就擺在了領袖和志願軍將帥們面前。
彭德懷和金日成
毛主席高瞻遠矚地洞察到敵人的這一陰謀,他對志願軍彭德懷司令員說:「談的只管談,打的只管打」。有了這個指示,彭德懷司令員便在一邊要求前線部隊積極做好防禦的同時,一邊開始運籌帷幄籌划進入朝鮮戰場以來的第六次戰役。第六次戰役的整體設想是:若在8月-9月間,聯合國軍向我軍發起進攻,我軍則採用誘敵深入戰術,讓西線守備部隊後撤30公裡設伏,然後採取穿插包圍戰術消滅敵1-2個師;若敵不進攻,則9月,我軍將主動發動攻擊,具體部署是,志願軍8個軍組成戰役第一梯隊,以19兵團三個軍加47軍、42軍共5個軍為一個戰役集團,用其中的2個軍牽制鐵原至臨津江西岸之英軍、加拿大軍、土耳其軍共計4個旅的敵軍,然後以3個軍並配屬志願軍司令部直屬炮兵(含火箭炮兵)和坦克部隊全力進攻駐紮在鐵原的美軍王牌部隊「騎兵第一師」;以9兵團26軍和20兵團兩個軍協同作戰,向盤踞金化地區的美第25師及南朝鮮偽軍第2師發起攻擊。志願軍第二梯隊由第3兵團3個軍,以及38、40軍共5個軍組成,作為戰役預備隊視第一梯隊戰鬥發展情況做適當部署。朝鮮人民軍4個軍團在東線北漢江以東至東海岸一線配合志願軍向三八線以南推進,牽制當面之敵分兵西援。此次接受前幾次戰役的經驗教訓,準備在戰役發起前把大量彈藥、糧食、冬裝運至前線。不過,總結五次戰役的經驗,彭德懷認為,新中國軍隊與美國軍隊在實力上有著巨大差距,要想一次吃掉更多敵軍實屬不易,所以此次戰役只計劃殲敵兩個師左右。
中朝軍隊領導人
在我軍枕戈待旦,準備發動第六次戰役的同時,聯合國軍方面也在盤算著如何在戰場上贏得談判桌上的主動權的問題。為了遏制我軍下一步向他們發起大規模進攻,李奇微緊緊抓住我軍後勤保障能力薄弱這一點,利用其當時在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空中優勢,對我軍後方脆弱的補給線實施了所謂的「空中絞殺戰」,一時間,我後方鐵路、公路、橋梁等設施均遭到了敵機的不間斷轟炸,各運輸要點被炸得一片狼藉。當李奇微獲悉我軍有發動第六次戰役的動向後,他便決定採取先發制人的戰略,在我軍沒有做好戰役準備之前,提前向我軍發起了攻擊。史稱「夏季攻勢」。
李奇微
1951年8月18日,聯合國軍動用美軍和南朝鮮偽軍共三個師向由朝鮮人民軍駐守的東線陣地發起猛烈攻擊,揭開了韓戰新一輪拼殺的序幕。他們的想法是「多佔一個山頭,在談判桌上就多一句話語權,多佔一塊土地就可以在談判桌上提出更多的要求」。他們相信,此時剛剛結束五次戰役的中朝軍隊還立足未穩,而且通過「空中絞殺戰」,中朝軍隊補給線遭到破壞,加之朝鮮北方遭遇特大洪水災害,所以我軍部隊一定還沒有得到補充,因此,此次戰役只要發揮自己的火力優勢,就一定能夠在戰場上佔很大的便宜,為談判桌上爭取到更大利益。
在中朝軍隊防線東部,北漢江以東至東海岸岸邊80公裡防線上,駐守著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面對氣勢洶洶的敵人進攻部隊,朝鮮人民軍將士依託野戰事,頑強抗爭,與來犯之敵進行了殊死搏殺。無論是在敵人的全面進攻,還是在敵人對個別陣地或某特殊地段的重點進攻中,人民軍將士都表現出了英勇頑強的鬥志,給前來進攻之敵以極大的殺傷。戰至9月18日,朝鮮人民軍在整個夏季作戰中一共殲敵4.6萬餘人,而為了配合人民軍部隊在東線的防禦作戰,駐守中線和西線的志願軍部隊5個軍也相繼對自己的當面之敵發起了規模不同的反擊,而且還趁勢奪取了幾個原來由聯合國軍佔領的要點陣地。整個夏季防禦作戰,中朝部隊共斃傷聯合國軍7.8萬餘人,其中還有2.2萬是美軍。最最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次夏季防禦作戰中,我志願軍戰士創造性地將原來用於躲避敵人炮火攻擊的野戰工事單體「貓耳洞」二個或多個連接成一體,形成U型、H型、Y型小坑道防禦工事。而這一小坑道防禦工事,既能在敵人炮轟時很好地保護自己,又能在敵人步兵進攻時迅速衝上陣地開槍射擊,因此,贏得了前線官兵的一致讚譽。
坑道工事出擊
夏季防禦作戰後,參戰部隊在總結戰鬥經驗時強調了坑道工事在防禦作戰中的作用,志願軍領導機關對戰士們這一創造性改進也高度重視並給予了充分肯定,要求在所有部隊中把此項戰鬥經驗進行推廣。
經過夏季防禦作戰磨練的中朝部隊,在認清了防禦作戰的重要性後,積極開展了學習坑道作戰的活動,要求全體指戰員都要學會如何打陣地防禦戰,如何打陣地攻堅戰,同時中朝部隊指揮機關還對整個戰線部隊的布防進行了調整,加強了整個戰線的防禦力量。也正是由於夏季防禦作戰的勝利,讓中朝部隊指揮機關認識到了通過坑道防禦作戰完全可以頂住敵人的進攻,並且可以有效地殺傷敵人,因此,彭德懷司令員決定推遲第六次戰役的進行。
偷雞不成蝕把米的李奇微不甘心失敗,也沒有臉面去談判桌上提什麼無理要求,因此,他還一心想著依仗自己強大的火力優勢在戰場上能夠有取。1951年9月29日,「聯合國軍」又向志願軍駐守的防線西、中、東部先後發起了攻擊。
美軍進攻中
西線,2個步兵團美軍在幾十輛坦克、一百餘門火炮的支援下,殺氣騰騰向志願軍47軍駐守的臨津江至鐵原防線發起進攻;
中線,10月3日,敵糾集美軍1個師又2個團及英國、加拿大軍隊1個師共8團,在160餘輛坦克和大量炮兵及航空兵的掩護下,開始對志願軍第64軍、第47軍防守的40公裡防線進行瘋狂攻擊。
東線,美軍第2師2個團、南朝鮮軍第8師1個團,從10月5日開始向人民軍第5軍團防守的陣地發起進攻,戰鬥進行的極其艱苦,二天後,志願軍第68軍接替了人民軍第5軍團仍然苦苦堅守的陣地,承擔起了這段陣地的防禦任務。
10月8日,「聯合國軍」又糾集美軍和南朝鮮部隊向北漢江東西地區志願軍第20兵團第67、第68軍把守的陣地發起攻勢。
一時間,三八線南北地區,東,中,西三段防線,敵我雙方殺得血肉橫飛,天昏地暗。經過反覆廝殺,戰至10月22日,中朝軍隊所把守的陣地僅被敵軍突破了6-9千米,共計只被佔領了467平方公裡土地。而前來進攻的敵軍卻承擔了7.9萬人傷亡的代價。
防守的志願軍戰士
整個夏秋防禦戰役,志願軍和人民軍依靠坑道工事和全體指戰員不怕犧牲,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對來犯之敵進行了勇猛堅決的抗擊。以自己傷亡3.3萬人的代價,取得了殲滅聯合國軍15.7萬人(其中,志願軍殲敵11萬餘人)的勝利,此戰過後,被打得灰頭土臉的美軍又不得不在談判桌上恢復了停戰談判,而且還一反常態地放棄了原來許多的無理要求,
回到談判桌上
也正是由於在夏秋季防禦作戰中,中朝軍隊所表現出來的防禦作戰能力,讓志願軍總部得出了目前我軍完全有能力與敵人打一場陣地防禦戰的結論,因此,也就徹底取消了原定的第六次戰役。
「
坑道作戰」的前世今生
「坑道」一詞源於礦山,是為了獲取礦石而挖掘的可以將人和工具送進工作面,然後把開採出來的礦石運出來的通道。
在我軍徵戰的歷史上,由於一直處於武器裝備劣勢,加之一直主張打運動戰,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所以,在以往的戰鬥中,也就是做一些諸如挖個戰壕,挖一個散兵坑,挖個用於躲避炮火的貓耳洞等野戰工事,進行大型的人工坑道作業確實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抗日戰爭時期,在平原地區開展地道戰,挖的只是土方,而且只能用於小部隊使用,要在朝鮮戰場上修築既是防禦工事,又可用於隱蔽人員,儲存彈藥、糧食等物資,還要長時間駐守的大型坑道工事則更是前所未有的,聞所未聞的。
志願軍在挖坑道工事
都說實踐出真知,都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一貫善於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中國軍人,發揮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汲取先後五次戰役中我軍在聯合國軍炮兵、空軍佔絕對優勢情況下,依靠簡單的野戰工事與敵抗爭,即使悍不畏死,英勇頑強,付出巨大犧牲卻也很難守住陣地的經驗教訓,在挖「貓耳洞」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二個或更多「貓耳洞」可以連接起來,擴大洞內空間,而這種改良後的「貓耳洞」將在戰鬥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因此,經過研究,最後創造性的將原來簡單的野戰工事改變成了這種「坑道工事」
在隨後而來的「夏秋季防禦作戰」中,這種「坑道工事」充分發揮了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潛能,為我軍取得「夏秋季防禦作戰」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夏秋季防禦作戰」結束以後,我軍指揮機關判斷,韓戰停戰談判不會一蹴而就,戰爭將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進入到以陣地戰為主的式,因此,要求參戰各部隊都要樹立「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思想,做好不斷加強和鞏固防禦陣地,積極開展坑道工事構築的工作。於是一場更加聲勢浩大,全力以赴的大規模構築坑道工事熱潮開始了。沒有大型施工設備,就能使用簡單的鐵錘、鋼釺,鐵鎬,鐵鍬,推車等工具,而就是這些簡單的工具有時也滿足不了施工需求,於是,戰士們就就地取材,在陣地上建起了鐵匠爐,利用敵人的炮彈皮、彈藥箱,坦克零件等廢舊鋼鐵自己製造施工工具。施工部隊採取輪流上崗施工,人歇工具不歇的方法晝夜施工,大大加快了施工進度。
1952年4月,志願軍總部發出命令,要求所有部隊構築的坑道工事必須做到: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這「七防」標準。而且強調:坑道工事與坑道外野戰工事之間必須相互連接,形成攻能打得出去、防能守住陣地、調度能靈活機動、生活能滿足基本要求的完整體系。規定坑道頂部要達到能過頂住炮擊和轟炸的30米以上厚度,坑道口防護部分必須達到10~15延長米,坑道寬度要在1.2米以上,每條坑道要設多個出口,至少也要2個以上。
志願軍在挖戰壕
各部隊按照上述命令,以一切為了戰鬥,一切服務戰鬥為目標,因陋就簡,就地取材,晝夜不停地進行施工,修築出了大量符合標準又各具特色的坑道防禦工事,有的坑道內除了設有觀察孔,射擊火力點、、宿舍、糧彈儲藏庫、食堂、儲水池,防毒門外還設置了圖書室,浴室、甚至是開大會的禮堂。經過5個多月的緊張施工,志願軍一線作戰部隊7個軍,共構築坑道工事190多公裡,塹壕、交通壕等650餘公裡,一條沿三八線橫貫朝鮮半島東西的戰線上,長250公裡,寬20~30公裡以坑道防禦工事為主的鋼鐵防線就此全部建成。
坑道工事打來的驚喜
經過近乎一個冬天的艱苦施工,志願軍參戰各部隊根據志願軍總部的要求,結合自己駐守陣地的具體情況,幾乎都在自己把守的陣地上構築完成了完整的防禦工事體系。1952年4月以後,我軍在抵擋「聯合國軍」多達幾十次的不同規模進攻作戰中,依靠剛剛修築完成的坑道工事無一例外地守住了自己的陣地。
在坑道作戰的志願軍
坑道工事,使志願軍在戰鬥中的傷亡率明顯降低,早在沒有坑道工事以前,聯合國軍每發射40多發炮彈,我軍就會有一人傷亡,而有了坑道工事後,聯合國軍要發射660發炮彈才能造成我軍有一人傷亡。
坑道工事建成後,我軍在陣地上的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坑道內設有供官兵休息的房間,設有食堂,洗浴間,而且還存儲了足夠的糧食,蔬菜、清水。平時無戰事時,除在坑道外布置少數兵力警戒外,大部分官兵都可以在坑道內,學習,休息,甚至開展練兵活動。
坑道內的圖書館
坑道工事解決了我軍後勤補給不足的短板,戰端沒起時,我軍抓緊時間往坑道工事內搬運了大量的軍火彈藥,從而保證了一旦戰鬥打響戰場上的火力需求。
坑道內的軍火庫
根據戰場上我軍坑道有可能受到敵軍火攻、施放毒氣、細菌攻擊等威脅,志願軍官兵,群策群力,想出了多種破解措施,進一步增強了戰場生存能力。
坑道內的浴室
利用坑道工事,志願軍在陣地上發起了「冷槍冷炮殺敵運動」,僅神槍手張桃芳一人就在參戰的31天內射殺214個敵人。從1952年5月到8月間,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這場狙擊戰中一共狙殺敵軍1.3萬人,曾經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受到了以極大的震懾,他們幾乎不敢在自己的陣地上隨便走動。
神槍手張桃芳
1952年10月14日,後來聞名於世的「上甘嶺戰役」打響,白天,聯合國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佔領了我軍把守的陣地表面,可是到了晚上,志願軍戰士就會神兵天降一般突然出現在尚且立足未穩的敵軍面前,一頓迎頭痛擊,打得敵軍屁滾尿流,狼狽不堪地逃離陣地。原來,志願軍戰士利用坑道工事作掩護,在表面陣地實在堅持不住的情況下退入了坑道以內,而到了晚上,他們又在夜色的掩護下,從坑道內爬出,對佔領表面陣地的敵人發起雷霆攻擊,重新奪回陣地。就這樣,經過晝夜反覆的拼殺,陣地多次易手,但是我卻像釘子一樣牢牢地釘在上甘嶺上。前來進攻的聯合國軍何曾知道,駐守上甘嶺陣地的我志願軍15軍45師,早在幾個月前,就經過艱苦施在這上甘嶺一帶構築了306條,總長度達8800米的坑道工事,而且還有大量的塹壕、交通壕、掩蔽部與之相連,僅在雙方爭奪最激烈的597.9高地上,就有3條大坑道,八條小坑道和30多個簡易防空洞。戰至11月25日,原本準備用二個營就想結束這場戰鬥的聯合國軍,卻在這塊僅有3.7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先後投入了讓人感到無比震驚的4萬餘人,火炮300餘門,坦克170餘輛的兵力,儘管他們投擲的炮彈將上甘嶺陣地降低了2米,志願軍的坑道被打短了6米,但是,他們還是帶著25498人傷亡的數據離開了他們命名的「傷心嶺」。而依靠坑道工事進行防禦作戰的我軍,卻在投入4.3萬人,傷亡11529人的情況下守住了陣地。此戰,聯合國軍的傷亡率高達40%,而我軍僅為26%。
上甘嶺示意圖
這完全是坑道防禦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也更加真實地揭示了「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的真諦!
戰爭奇蹟,蔚為壯觀
從1953年初開始,為了防止聯合國軍再次發動登陸作戰,中朝軍隊又在三八線以北的東西海岸開始了新的一輪工程浩大的坑道工事施工,有了在三八線正面施工經驗,我軍僅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修築了8000多條,總長約720公裡的坑道,加上原有三八線正面的坑道,此時,整個朝鮮戰場我軍防禦陣地坑道的總長度約為1250公裡,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地下長城」。這簡直就是人類戰爭史上蔚為壯觀的戰爭奇蹟。這些坑道工事延綿於我軍防線的各個要點,並形成了縱深梯次防禦的銅牆鐵壁,使志願軍完全掌握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讓聯合國軍望而生畏,知難而退,在這場歷時三年的浴血廝殺中。以坑道作戰為主的時間竟然長達兩年又一個月。可以說,坑道防禦作戰,為中朝軍隊最終贏得韓戰的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1953年7月27日隨著《韓戰停戰協議》的籤署,韓戰參戰雙方實現停火。美國人第一次在沒有取得最後勝利的戰爭中籤下了停火協議。
克拉克籤署停戰協議
這是偉大的中朝人民的勝利!
這是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勝利!
停戰日,三八線兩側坑道內的雙方軍人不約而同地在自己的陣地上向天空射擊,一時間,槍炮齊鳴,驚天動地,這聲音持續了很久很久也沒有停歇,因為按照停戰協議,三八線附近軍事分界線所劃定的非軍事區內,雙方軍隊不能存有一槍一彈,搬不走的必須就地銷毀。而參戰雙方在此之前又都在自己的工事裡做了打持久戰的準備,試想一下,在規定的時間內,怎麼可能全部搬離?
朝鮮的山川鑑證了這一切,曾經風靡戰場一時綿延不斷的坑道工事也證明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