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疫情趨穩,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復工忙

2020-12-25 騰訊網

廣州2020年4月2日 -- 近日,粵港澳大灣區本土新增案例除個別城市外已基本消除,新增案例以境外輸入為主。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在內的九個城市中,已有三個城市實現連續多日零新增,粵港澳大灣區大部分企業正按部就班進入復工期。

為支持企業順利復工,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推出了多項舉措,全力助推企業恢復生產效能。如廣州於 3月初實施的《廣州市堅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若干措施》,通過緩繳、免徵、補貼、返還等措施,總計最高可為企業減負 836 億人民幣。深圳出臺的「惠企 16 條」,則為企業直接減負超過 600 億元人民幣。香港政府在 2 月啟動 300 億港元防疫抗疫基金之後,在近日表示將再進行新一輪的基金投放,以保障企業正常運作。

領先的寫字樓全鏈條運營商 ATLAS 寰圖,在粵港澳大灣區共布局了 7 家共享辦公空間。截止至上周為止,大灣區內的寰圖辦公空間平均復工率已超過 80%,進駐廣州、深圳寰圖辦公空間的港澳企業,則實現了 100% 復工。而許多內地企業,除了在廣州或深圳辦公,亦選擇了同時進駐寰圖位於香港的辦公空間,以最大程度方便員工在大灣區業務城市間往返及進行工作交流。

圖 - 寰圖在大灣區共布局 7 家共享辦公空間

針對復工後疫情防控的實際需要,寰圖推出多種手段為企業助力,包括攜手領先的 SaaS 服務提供商全時雲,為會員提供全開放的線上雲會議工具,最高可同時容納 200 人規模。今年年初,香港寰圖辦公空間更對其平臺系統伺服器進行優化升級,使用 VLAN 及防火牆隔離、雲端及 VPN 技術為會員提供更優質的通訊服務,以滿足科技、金融類的大灣區企業對硬體支持的要求。

圖 – 寰圖辦公空間-香港海港城升級伺服器,全力支持會員企業對硬體的要求

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經濟緊密交流的特點,以及會員的實際需求,寰圖辦公空間在選址方面除了考慮是否位於 CBD 中心地段,亦將城際交通便利性作為重要考量因素。香港的寰圖辦公空間位於香港海港城港威大廈,毗鄰港運樞紐中港城,步行至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僅需數分鐘。位於廣州的三處寰圖辦公空間,地處珠江新城中央商務核心位置,距離廣州東站僅15分鐘車程。坐落在深圳市南山區航天科技廣場的寰圖辦公空間,地處深圳後海金融總部基地核心區域,前往深圳西站僅需 18 分鐘,與深圳寶安國際機場距離約 25 公裡。而位於深圳鼎和大廈及金地中心的寰圖辦公空間,坐落於中國三大金融集聚地之一、深圳中軸線的福田區,距離深圳福田站僅 5-6 分鐘車程。

粵港澳企業偏好在大灣區設置多個駐點辦公室,企業員工在粵港澳之間往返工作已是常態。寰圖在大灣區核心城市的豐富布點,為入駐企業提供了靈活的辦公地點。特別是近期,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時調整,企業客戶可以選取合適的辦公地點,將疫情防控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們的員工來自全國不同的區域,因為各地管控政策不同,可能會對及時到崗有一些影響。寰圖因為(在大灣區)有不同的辦公地點,我們可以靈活地安排員工在便利的辦公室進行辦公。」在寰圖香港辦公空間辦公的會員梁慧,經常在廣州與香港之間往返。疫情發生以後,梁慧選擇香港寰圖辦公空間為主要工作地點,與駐守廣州、深圳城市的同事繼續保持工作上的高效溝通。

圖 – 位於福田區寰圖辦公空間-深圳鼎和大廈的港澳資企業復工率達 100%

粵港澳大灣區是世界一流的商業中心和綜合經濟體。根據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報告(2018)》顯示,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增速是世界其它區域灣區的 2 倍以上,到 2030 年 GDP 預計將達 4.6 萬億美元,居全球所有灣區之首。自疫情發生以來,許多粵港澳大灣區企業不斷激發創新潛力,湧現出許多新場景,新機遇、新業態。加上政府對疫情迅速反應,出臺切實惠及企業的暖企政策,多措並舉幫助企業度過特殊時期,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將更快恢復生機與蓬勃朝氣,未來經濟價值更加凸顯。

相關焦點

  • 肺炎疫情對粵港澳大灣區的影響及應對
    加上香港的15例和澳門的10例,粵港澳累計確診854例。其中大灣區11個城市累計確診733例,佔三地總數比例近九成(88%)。城市中,深穗數量均超過200例,僅低於浙江溫州,高於北京和上海。尤為嚴峻的是,香港出現了粵港澳第一個死亡病例。結合疫情發展情況,簡要分析如下。
  •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學術研討會聚焦後疫情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對接...
    央廣網廣州12月8日消息(記者鄭澍)12月4-6日,「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學術研討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後疫情時代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李敏在致辭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世界各國重新認識全球化,也讓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各國緊密相連,真正體會到「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命題真實存在。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的重要對外開放平臺,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示範區。
  • 後疫情時代粵港澳大灣區貿易與投資「迎考記」
    中新廣州知識城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創新載體之一,是中國與新加坡共同打造的國家級雙邊合作項目和國際化知識創新平臺。中新廣州知識城已先後引進瑞士龍沙、粵芯、百濟神州、諾誠健華等重大項目165個,預計到2022年,中新廣州知識城科技研發投入強度將達到4.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超過100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帆船賽在珠海拉開帷幕
    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帆船賽在珠海拉開帷幕。柳怡安攝中新網珠海11月20日電 (記者 鄧媛雯)20日晚,2020年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翠湖香山·九洲杯」帆船賽暨2020年珠海市民健身運動會粵港澳大灣區帆船友誼賽開幕式在珠海度假村舉行。
  • 惠州「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指導中心助力走出去企業
    由惠州市司法局指導成立的「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指導中心組織我市10家企業參加論壇。   據了解,3月25日以來,「中越商貿合作高峰論壇」已在北京市、上海市舉辦2場,最後一場在深圳市,主要面向廣州、深圳、惠州等大灣區企業。得知論壇舉辦,「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服務指導中心積極協調,組織了10家有意到越南投資的企業參加論壇。
  •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廣州落地
    開幕式現場,「2020廣州文化企業30強」及「2020廣州最具成長性文化企業20佳」榜單正式發布。同時,11個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及6位文化大師的工作室也現場籤約落戶廣州。廣州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元正認為,該基金落戶廣州將有效推動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並將引入更多優質文化項目,在大灣區形成槓桿效應。通過整合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文化企業資源,以多元創新的形式,有針對性地為優質文化產品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撐,助推大灣區內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 大咖說文交會丨王中軍:發展電影,粵港澳大灣區有自己的優勢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王中軍表示,目前影視行業的頭部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電影產業具有自己的優勢。首先,文化行業發展需要依靠經濟為基礎,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將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支柱。其次,廣東的氣候比北方更好,這對於電影創作是一大優勢。廣州文交會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對於電影行業發展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 凝心聚力|中國人壽財險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貢獻金融力量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的重大戰略,特別是當前我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大灣區建設更成為重要的支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推進三年多以來,中國南方這片活躍度極高的經濟熱土,正以嶄新的姿態吸引著各界關切的目光。
  • 博鰲儒商論壇粵港澳大灣區總部揭牌
    博鰲儒商論壇理事長黎紅雷教授、博鰲儒商論壇副理事長兼粵港澳大灣區總部理事長周南徵先生先後致辭,博鰲儒商論壇執行理事長吳顥、常務副理事長鄭長來、名譽副理事長李文良、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潘冬暉、執行副理事長陳元芬、副理事長兼執行秘書長禤文義、廣西代表處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黃曼麗等,以及參加博鰲儒商大灣區論壇暨STM2021年度經營指導會的全國各地企業家代表200多人出席。
  • 威海市水產養殖企業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市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連寧燕 通訊員 唐敏近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作辦公室公布了第五、六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名單,威海市海洋發展局擇優推薦的「威海南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榮成市東興水產有限公司」2家企業獲得資質認證。
  • 粵港澳大灣區成兩會熱詞 10強房企土儲貨值達3萬億
    ■本報記者 王麗新 從「灣區經濟」概念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粵港澳這一世界級城市群正在生成。 據克而瑞地產研究分析,截至2018年底,TOP30企業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土地儲備貨值和建面總量分別達5.73萬億元和3.26億平方米,其中TOP10房企土儲貨值和建面總量分別達3.08萬億元和1.85億平方米,佔比超過50%。
  • 擁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郭梓文展現卓越戰略眼光
    作為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實力派企業,中國奧園一直被很多人認為是廣東本土地產企業。雖然近年來奧園的業務也在從粵港澳大灣區走向全國乃至世界,但是將這一地區作為業務大本營,以深耕粵港澳大灣區房地產市場作為企業核心戰略的方向一直沒有改變,這一點從奧園的地產項目分布區域就能看出端倪。  一直以來深耕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幫助中國奧園在搶佔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深圳這一核心地區的地產資源方面佔據優勢。從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作為一位優秀的企業家,郭梓文出色的發展眼光。
  • 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
    《方案》特別提出,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建設,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廣東自貿試驗區帶來哪些對接互動的新機遇?廣東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開放?「廣東、粵港澳大灣區要研究海南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創新,抓住重點、為己所用,進一步推動高水平開放。」
  • 環杭州灣大灣區與粵港澳灣區的對比分析
    而在中國,同樣有粵港澳和杭州灣兩大灣區且各具特點。具體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則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經濟實力雄厚;而杭州灣大灣區,則是中國經濟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 二、杭州灣對標粵港澳
  • 香港傳真 | 粵港澳大灣區宣講會側記
    這座耀眼的東方明珠,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大灣區裡的香港。2月21日上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在香港海洋公園萬豪酒店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林念修等人出席宣講會。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後,三地政府官員首次集體對外發聲。為什麼要建設大灣區?
  • 貴州農產品 「裝進」粵港澳大灣區
    作為泛珠三角區成員,2019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要「加快對外開放,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從黔貨出山打造「菜籃子」,到產業的落地、文化的交流,貴州正在搭建一條通往粵港澳大灣區的「高速路」,把金融、人流、文化、產業的觸角延伸到粵港澳大灣區,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全力打造國家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
  •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發展論壇組委會啟動儀式
    9月26日下午,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發展論壇啟動儀式於深圳市大鵬新區舉行,本次活動籌委會同時邀請國內駐深辦事處、國內外商協會、優秀企業家、媒體等嘉賓共聚一堂,共同見證「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發展論壇「組委會籌委會啟動儀式。
  • 粵港澳大灣區:深圳產業結構「三個為主」 四大支柱產業分析(附圖表)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我國重要的灣區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寫入十九大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
  • 【林鄭月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疫情後香港恢復經濟的重點方向...
    【林鄭月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疫情後香港恢復經濟的重點方向】2020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18日在海南省三亞市召開。為處理香港疫情防控工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特區政府相關官員在港以視頻會議形式參與聯席會議。林鄭月娥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將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
  • 香港青年李培:粵港澳大灣區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新華社深圳9月9日電(記者閆然)「你好,我叫李培,是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的創會主席。」剛落座,李培就迫不及待地跟記者打招呼。然後,他又笑了起來:「不好意思,我的普通話實在過於普通,我慢點講。」直到2017年,他在電視上看到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新聞——《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籤署。「那之前,我不知道什麼是粵港澳大灣區。有報導提到港珠澳大橋,還說以後香港要通高鐵,『1小時生活圈』這個概念『嚇』到我。」李培回憶時眼裡有光,「當時我就對這樣的規劃前景深信不疑,我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