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恰逢《天水日報》復刊35周年。
1985年,天水還是祖國西北一個經濟落後的小城。這一年5月1日,原中共天水地委決定重新復刊《天水日報》。7月8日,天水市正式升為地級市。這兩件影響力不同卻同樣具有歷史坐標意義的事件在「1985」這個激情澎湃的年份重合,從此,《天水日報》與天水這座城市從新的起點共同成長。
作為天水改革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天水日報》推出大型新聞採訪活動——「一張報紙與一座城市的35個故事」,把鏡頭對準天水脫貧成效顯著、具有典型意義的35個已摘帽貧困村,生動講述脫貧攻堅的「天水故事」。4月以來,天水日報社全媒體多路記者深入全市兩區五縣,實地探訪已摘帽貧困村,真實記錄所見、所聞、所感,繪就了一幅鮮活生動的天水美麗鄉村畫卷。即日起,將陸續刊發35個已摘帽貧困村的「脫貧故事」,敬請關注。
磐安鎮田家莊村:奔向幸福美好新生活
□洪野
車行甘谷縣南部山區,越往深處道路越蜿蜒,翻過一整座山,再下到山底就到了磐安鎮田家莊村「兩委」所在地。
田家莊村夾在兩山之間,有一條小河流經,村裡人叫它山土河。「過去這裡是一片河灘,我們全村人都吃河裡的水,現在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又新修了河堤,你看多美。」田家莊村村黨支部書記楊學君自豪地說。
培育壯大支柱產業
「我上高中時,村裡很窮,當時村裡有527人,其中10%的人以討飯為生。」今年58歲的楊學君對田家莊村的過去記憶深刻:「1982年以後農村實行『包產到戶』,村裡再也沒有討飯的人了,但種植小麥、玉米產量低,畝產小麥才300斤。記得縣裡農業部門為了提高糧食產量,給村裡送來了磷肥,使用後小麥、玉米產量一下子就上去了,畝產增長了近一倍。」說到這裡楊學君綻開了笑容。
「2013年以後,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蘋果種植成了村裡的支柱產業,人均有一畝多果園。收入從2013年人均2700元到2019年達到9111元。」楊學君介紹說,精準扶貧工作開始時,田家莊村只有200多畝蘋果,但品種老化,甘谷縣委辦公室駐村幫扶隊和磐安鎮通過協調農業項目,連續4年為村裡提供「富士」、「紅星」蘋果樹苗,共計達到30萬株,極大地改善了村裡的產業結構。截至目前,田家莊村蘋果種植面積已達到987畝,成為了村裡的支柱產業和主要經濟收入來源。
田家莊村有人口167戶767人,全村耕地面積1243畝,2013年建檔立卡時甄別貧困人口84戶352人,貧困發生率46.87%,經過鎮村幹部和駐村幫扶隊的全力攻堅,2017年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2.52%,實現整村脫貧。
村民杜小愛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曾在甘南州合作市的一處建築工地上打工。2013年村裡開始大規模種植蘋果時,他返回村裡,積極參加果樹培訓班,學習掛枝、嫁接、施肥、病蟲害防治……「那段時間很忙,我一口氣就栽種了4畝蘋果樹。」杜小愛說,他當時想通了一件事,打工不能打一輩子,農民還是要依靠土地。如今,杜小愛種植了8畝蘋果,4畝花椒,此外還套種架豆王,去年他的收入達到了50000多元。
「村裡這幾年通過蘋果產業發展起來了,我們還想多元化發展,種植櫻桃,發展鄉村旅遊……」楊學君說。
基礎建設提振鄉村經濟
田家莊村地處甘谷縣南部淺山區,過去交通十分不便,村民有自行車卻不能騎行,得順著村裡的羊腸小道推車1.5公裡才會有柏油路,因此即便種了果樹,也發愁運輸問題。飲用水更不用說,家家喝山土河水,用架子車、手推車拉水。住房是土坯房,下雨就滲水。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後,在甘谷縣、磐安鎮黨委、政府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田家莊村一年一變樣。2016年田家莊村啟動實施了「千村美麗」省級示範村建設,省、市、縣各投入100萬元資金,甘谷縣整合500萬資金,共計投入資金800多萬元,使田家莊村的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得到了徹底的改觀。
「這些年我們村硬化通村道路12.2公裡,所有村組道路,到戶路都已硬化;2017年依託甘谷縣南部人飲工程,全村167戶全部通上自來水;全村動力電和移動信號實現全覆蓋,危房改造完成率達100%;為符合條件的貧困戶落實精準扶貧專項貸款50筆250萬元;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全面落實;公共服務設施齊全,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說到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所帶來的好處,楊學君如數家珍。
2015年,甘谷縣林業和草原局工程師周海軍來到田家莊村駐村幫扶,親眼見證了田家莊村在一項項精準扶貧政策落實後發生的變化。「我剛到村裡時,村兩委辦公室還在田家莊村杜家磨的東頭半山坡上,簡單的院子裡只有三間房子,不仔細看還以為是哪家住戶的院子。如今的村黨群服務中心已經是很氣派的樓房了。」周海軍幽默地說。
發生巨變的田家莊村猶如一幅美麗的新農村畫卷:整齊劃一的太陽能路燈聳立在平坦的通村道路兩旁,鄉村公園花繁葉茂,家家戶戶住著磚瓦房,門前乾淨整潔,小柵欄圍成的花圃中草木吐翠……
提升「造血」能力持續發展
田家莊村一直以來由甘谷縣委辦公室派工作人員駐村幫扶,駐村隊員中也有甘谷縣林業局的工作人員。駐村幫扶隊在該村的各項事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贏得了鎮村幹部和群眾的信任和尊重。
駐村幫扶隊日常除了幫助村裡開展各項事務,還要開展「一對一」幫扶工作。駐村幫扶隊隊員周海軍的對口幫扶戶戶主叫李小軍,初中畢業,因患過結核性腦膜炎,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周海軍在上門走訪時發現,李小軍家房屋建築位置較高,經常年雨水衝刷地基不太牢固,而且房屋漏雨。另外李小軍缺乏蘋果樹修剪和管理技術,種植的蘋果品質差,出售價格較低。針對這些情況,幫扶隊為李小軍量身定製了「一對一」幫扶計劃並一一落實:推薦他成為村級公益性衛生保潔員,每年有10000元收入;聯繫鎮上補貼他家20000元危房改造費用;組織他參加果樹管理技能培訓。「產業扶貧能根本解決貧困問題,李小軍通過果樹管理技能培訓,擴大了蘋果種植面積,現在家裡有7畝果園,去年的蘋果收入比之前增長了10000多元。」周海軍說,自從一家人搬進新房後,李小軍性格變得開朗了,在聊天中發現他對未來的生活越來越自信了。
駐村幫扶隊隊員張珺的幫扶戶戶主是田跟福,妻子叫李轉東,家裡有4個孩子,都在上學。田跟福也是因為沒有掌握較為先進的果園管理技術,收入低,加上孩子上學,費用大,還欠了外帳。張珺在走訪中鼓勵他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動員他參加果樹種植技術培訓,同時積極為他的孩子們落實教育扶貧政策,並聯繫農業等部門為他發放化肥、種子、農藥。在張珺的協調下,田跟福還被村上聘為治安與公共設施管理員,有了固定的收入。「前幾天,我又去跟福家走訪,他們兩口子遠遠地就和我打招呼,坐在他們的新房裡,看著他們一臉幸福的表情,我真的很開心。」張珺說。
駐村幫扶隊隊長趙景榮兩個月前才接替前任隊長來到田家莊村,經過調研走訪,對幫扶工作已經有了清晰的思路:「我們駐村幫扶隊首先要配合磐安鎮黨委、政府抓好『村兩委』及村幹部隊伍建設,以黨建引領發展;其次抓好環境衛生整治,鞏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取得的成果。同時力爭把田家莊村的蘋果種植面積擴大到千畝以上,加大果樹技術和管理培訓,以科技帶動特色種植產業的發展,主動適應市場需求,把果樹產業做優做強。」趙景榮說,幫扶隊還要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與先進村的學習交流,努力為田家莊村的各項事業發展做更多的貢獻。
來自甸子林場原始森林的山土河清澈見底,兩岸花草茂盛,綠意婆娑,堤岸邊集中了村黨群服務中心、村文體廣場、村小學、幼兒園、涼亭和花架長廊……這道靚麗的風景線正是田家莊村脫貧致富、走向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寫照。
【來源:新天水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