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鼻祖《茶經》:教你真正看透茶文化,感悟人生如茶真諦
作為茶文化的源頭,似乎每個中國人都對茶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喝茶容易,懂茶難。
怎樣挑選地道好茶,何謂茶道、茶藝,什麼樣的茶具才是最合適的,關於茶文化都有哪些知識……了解一些茶的知識,無論是品茶還是作為談資,都大有裨益。、
但若是想做一個茶中高手,不知道茶聖陸羽可是不能夠的。
唐代陸羽,從21歲開始寫《茶經》,四處遊歷,前後花費26年的時間,詳細收集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成功的完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
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茶聖」。
很多人在讀完陸羽的書之後,都說,真是打臉我們現代人喝茶的瞎講究!
「天人合一」,可見「茶人」品格
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陸羽在茶經裡面將這個哲學觀體現的淋漓盡致,徹底的遵循這種天人合一的健康思想。
例如,它在《茶經》的第一章裡面就記載了,「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從茶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用自然界常見之物來描繪茶葉,使得我們對於茶葉的外形有了更加生動形象的體會。
其次,對於茶具的運用,《茶經》卷中也說了,並且對於24種器皿及其材質和功用進行了詳盡的闡釋,所用的材質充分表明了合理運用自然的健康思想。
其多以木、竹、鐵器為主,而木、竹本是自然植物,只需稍加製作,便可產生出精緻的茶器。
從整部《茶經》便可以看出來,茶已不僅僅是一種植物、一種飲品,在陸羽的茶經裡面,他將簡樸的觀念徹底的融入其中,進而拓展,提出了「茶人」概念,上升到了做人上面——君子的操守,便是茶人的品格。
運用茶中的象數理和五行來喝茶
第一層,是以我來觀茶,而萬茶有別,第一個齊物的過程是相互對立的,比如茶葉有往外卷的,有往內卷的,有好喝的,有難喝的,有好看的,有難看的,有香氣很足的,有不香的。
這也就是茶有好壞的來源,因為有我在,好與壞是對我個體而言,比如對我身體好的,喝了讓我開心快樂的,我就覺得是好茶,如果喝了讓我身體產生性凝滯結瘕疾的,這茶就是壞的,這就是因我存在而分了陰陽,好壞。
第二層,是跳出我之限制,以茶觀茶,當以茶觀茶的時候其實就是類似於邵康節的觀物的境界,因為以茶觀茶的時候就沒有好壞之分了,如果沒有秋天的茶葉把陽氣收回來的過程,就沒有春天的陽氣生發的過程,所以很多真正的茶人秋天是不採茶的。
秋天如果採了,春天茶的品質就會差很多,因為它承載的就不是天地之氣了,而是茶的本性,所以在第二個階段,就是告訴我們茶無好壞,我們要做的是不逆天時,不違物理。到這個時候,人就會遠離功利性,娛樂性,因為不逆天時,不違物理,就不會有秋茶,夏茶,機器茶,大棚茶,催長茶。
第三層次,是跳出物我,達到先天境界。王重陽當時從活死人墓出來之後,喝水可以是酒,喝酒可以是水,沒有酒水之分,他達到了萬物與我為一,要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先天境界。
有些高人用很差的茶都能泡出好的味道來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跳出了物我的境界,本來就是先天一氣化生的各種東西,如果你能調動先天一氣,那這時候還用靠喝茶養生或修行嗎?
俗話說「茶品即是人品」,茶與人是相互交融合一的關係,只有「精行儉德」之人,才能契合茶的儉德本性,才能在飲茶時把茶的「德性」升華到精神領域,以塑造出自身高潔的人格,更好地指導我們處事為人
不過我身邊很多人都會像我抱怨說,茶經雖好,但是文言文閱讀起來實在是有些困難,遇到這種問題,我總是會向他們建議去閱讀全注全譯並且加圖解版本的《茶經》。
用白話將難懂的原著翻譯解讀,讓零基礎的人也能看得懂,學得會。
除此之外,它還增加了諸多茶文化知識,囊括中國茶典、茶史、茶藝、茶俗等大大小小茶文化知識,甚至包含中國所有名茶。讓你了解茶從產生到當代的一切茶的知識。
近1000張圖片,其中不僅包括100張濃縮精華的示意圖,讓《茶經》內容形象直觀;
還有300幅高清實拍的茶品圖鑑,清晰地展示各類茶葉的實拍圖;
更有500幅精美手繪插畫及各大博物館館藏的歷代茶文化古圖,形象直觀地將原著中涉及的採茶、制茶、泡茶、茶具、茶藝等展現出來。
有了這本《圖解茶經》,從喝茶到懂茶,讓你做一個真正的茶中高手!
▼現在下單,優惠價49元,點擊下方橫條進入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