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鼻祖《茶經》:教你真正看透茶文化,感悟人生如茶真諦

2020-12-13 戲秦皇漢武

中國茶文化鼻祖《茶經》:教你真正看透茶文化,感悟人生如茶真諦

作為茶文化的源頭,似乎每個中國人都對茶有著不解之緣。但是喝茶容易,懂茶難。

怎樣挑選地道好茶,何謂茶道、茶藝,什麼樣的茶具才是最合適的,關於茶文化都有哪些知識……了解一些茶的知識,無論是品茶還是作為談資,都大有裨益。、

但若是想做一個茶中高手,不知道茶聖陸羽可是不能夠的。

唐代陸羽,從21歲開始寫《茶經》,四處遊歷,前後花費26年的時間,詳細收集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成功的完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

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茶聖」。

很多人在讀完陸羽的書之後,都說,真是打臉我們現代人喝茶的瞎講究!

「天人合一」,可見「茶人」品格

正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陸羽在茶經裡面將這個哲學觀體現的淋漓盡致,徹底的遵循這種天人合一的健康思想。

例如,它在《茶經》的第一章裡面就記載了,「其樹如瓜蘆,葉如梔子,花如白薔薇,實如栟櫚,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從茶的色、香、味、形等方面用自然界常見之物來描繪茶葉,使得我們對於茶葉的外形有了更加生動形象的體會。

其次,對於茶具的運用,《茶經》卷中也說了,並且對於24種器皿及其材質和功用進行了詳盡的闡釋,所用的材質充分表明了合理運用自然的健康思想。

其多以木、竹、鐵器為主,而木、竹本是自然植物,只需稍加製作,便可產生出精緻的茶器。

從整部《茶經》便可以看出來,茶已不僅僅是一種植物、一種飲品,在陸羽的茶經裡面,他將簡樸的觀念徹底的融入其中,進而拓展,提出了「茶人」概念,上升到了做人上面——君子的操守,便是茶人的品格。

運用茶中的象數理和五行來喝茶

第一層,是以我來觀茶,而萬茶有別,第一個齊物的過程是相互對立的,比如茶葉有往外卷的,有往內卷的,有好喝的,有難喝的,有好看的,有難看的,有香氣很足的,有不香的。

這也就是茶有好壞的來源,因為有我在,好與壞是對我個體而言,比如對我身體好的,喝了讓我開心快樂的,我就覺得是好茶,如果喝了讓我身體產生性凝滯結瘕疾的,這茶就是壞的,這就是因我存在而分了陰陽,好壞。

第二層,是跳出我之限制,以茶觀茶,當以茶觀茶的時候其實就是類似於邵康節的觀物的境界,因為以茶觀茶的時候就沒有好壞之分了,如果沒有秋天的茶葉把陽氣收回來的過程,就沒有春天的陽氣生發的過程,所以很多真正的茶人秋天是不採茶的。

秋天如果採了,春天茶的品質就會差很多,因為它承載的就不是天地之氣了,而是茶的本性,所以在第二個階段,就是告訴我們茶無好壞,我們要做的是不逆天時,不違物理。到這個時候,人就會遠離功利性,娛樂性,因為不逆天時,不違物理,就不會有秋茶,夏茶,機器茶,大棚茶,催長茶。

第三層次,是跳出物我,達到先天境界。王重陽當時從活死人墓出來之後,喝水可以是酒,喝酒可以是水,沒有酒水之分,他達到了萬物與我為一,要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先天境界。

有些高人用很差的茶都能泡出好的味道來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跳出了物我的境界,本來就是先天一氣化生的各種東西,如果你能調動先天一氣,那這時候還用靠喝茶養生或修行嗎?

俗話說「茶品即是人品」,茶與人是相互交融合一的關係,只有「精行儉德」之人,才能契合茶的儉德本性,才能在飲茶時把茶的「德性」升華到精神領域,以塑造出自身高潔的人格,更好地指導我們處事為人

不過我身邊很多人都會像我抱怨說,茶經雖好,但是文言文閱讀起來實在是有些困難,遇到這種問題,我總是會向他們建議去閱讀全注全譯並且加圖解版本的《茶經》。

用白話將難懂的原著翻譯解讀,讓零基礎的人也能看得懂,學得會。

除此之外,它還增加了諸多茶文化知識,囊括中國茶典、茶史、茶藝、茶俗等大大小小茶文化知識,甚至包含中國所有名茶。讓你了解茶從產生到當代的一切茶的知識。

近1000張圖片,其中不僅包括100張濃縮精華的示意圖,讓《茶經》內容形象直觀;

還有300幅高清實拍的茶品圖鑑,清晰地展示各類茶葉的實拍圖;

更有500幅精美手繪插畫及各大博物館館藏的歷代茶文化古圖,形象直觀地將原著中涉及的採茶、制茶、泡茶、茶具、茶藝等展現出來。

有了這本《圖解茶經》,從喝茶到懂茶,讓你做一個真正的茶中高手!

▼現在下單,優惠價49元,點擊下方橫條進入購買

相關焦點

  • 感悟茶文化
    在環境的薰陶中,學生去除浮躁的心跡,讓制茶、泡茶的流程凝聚心神,從繁雜中深化出內在的靜氣,安靜而從容。境:高尚的品位。在學習茶藝的過程中,學生感悟生命的真諦,體會不一樣的人生境界。通過看茶、泡茶、品茶,教師引導學生體驗茶之藝、茶之品、茶之境,享受茶韻飄香的自然融合,感悟「和、靜、怡、真」的茶之意味。
  • 茶詩鼻祖著袖珍版《茶經》,開風雅茶文化模式,陸羽服,蘇軾贊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代茶詩數不勝數。白居易一生寫茶詩60餘首,陸遊寫茶詩則多達300餘首。乾隆也寫了100多首茶詩……優美的茶詩猶如點綴在茶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每每品讀,如嘬甘泉雨露,似品芬芳佳茗,讓人心曠神怡、回味無窮。
  • 做強茶產業 弘揚茶文化——對潛山市發展茶文化的思考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茶的功能也在不斷拓展。以前僅僅作為飲用品的茶,已經加工成更多的衍生產品和深加工產品,如茶食品、茶含片、茶保健品等,可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可可、咖啡、茶被稱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在飲品選擇方面有著各具特色的偏好,在中國,茶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真正文明的飲料。中國人自古愛喝茶,而茶比起可可、咖啡、酒等諸多飲品來,更符合中國人醇厚、自守、淡泊、寬和的性格。茶,既可登大雅之堂,也可入鄉間地頭,文人墨客品它的清澈淡雅、布衣之士愛它的醇厚回甜。
  • 湖州:世界茶文化發祥地之一,茶聖在此地,寫下著作《茶經》
    三國時期,東吳地區是茶傳播的主要地區,但是茶葉一般只供給上層階級。 直到唐朝時期,茶葉才逐漸轉移到浙江和江蘇,而湖州成了中國東部的茶都,成為特供朝廷的地方,也成了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 中國茶文化集大成之作《茶經》蘊含什麼樣傳統文化思想?
    中國茶文化集大成之作《茶經》蘊含什麼樣傳統文化思想?《茶經》為唐朝茶學家陸羽所著。陸羽(733—804),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為人清高,淡泊功名。760年為避安史之亂,而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
  • 《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對茶文化的發展,作出傑出貢獻
    《茶經》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學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對我國乃至世界茶葉開發和茶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陸羽對飲茶之風的盛行起到了引領作用,在他的筆下,飲茶不僅是日常生活之需,還是一件有文化品位與審美品位的高雅之事,於是眾多文人趨之若鶩。《茶經》的成書時間向有爭論,有761年、764年、775年和780年四說。
  • 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內涵
    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內涵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內涵。因此可以說,中國茶道「幾乎攝取了禪宗思想巾一切精華,故茶道與禪宗幾不可分」,而所謂的茶禪『味就是指「茶道精神和禪學精神的相通、交融」,二者在詠茶詩詞中交相輝映,營造出濃鬱的茶禪交融的審美意境。這種意境在唐人的詠茶詩中己有所體現,如皎然《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詩云:「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 茶文化知識—什麼才是茶道美學?
    如元稹的七言茶詩;如詩人白居易,不好酒卻獨愛茶,每當有友人贈與新茶,便會欣喜不已,於是便會有許多佳作名詩誕生;還有蘇軾喻茶如佳人、李清照飲茶助學等等,更多歷史名人對於茶文化的愛好和貢獻,在此不一一列舉。正因如此,茶文化也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文化沉澱,更是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講究自然、淡泊、簡約、含蓄之美中。
  • 傳承千年的茶文化,為什麼卻在日本發揚光大?
    「酒滿敬人, 茶滿欺人」,酒是冷的,滿杯代表對客 人的尊敬,但茶是熱的,滿杯接手時會燙,給客人造成難堪;「先尊后卑, 先老後少」,第一次斟茶時,要尊老卑幼,如喝茶的是長輩,用食指在桌面上輕彈兩下,如喝茶的是小輩或平輩,則用食指中指在桌面輕彈兩次,以表達謝意;「喝茶皺眉,表示嫌棄」,
  •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 茶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裡程碑。
  • 什麼是中國的茶文化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陸文學自傳》中陸羽寫到「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雖然用語詼諧,但也透露出難以言說的辛酸。
  • 【宋代茶文化探訪之路】品讀《茶經》:顧渚山緬懷茶聖陸羽
    這部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把茶文化提升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是中國茶文化形成的標誌,是茶文化大行其道的「助推器」。陸羽在《茶經》中提出了一系列從煎到飲的理論,使飲茶成為一種藝術活動。他融儒、道、佛三教精神於茶藝,使飲茶活動成為「精行儉德」、陶冶性情的手段,從而開中國茶文化之先河,為後世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典範。
  • 專訪 | 讓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作為成都智勇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同時也是中國國家高級茶藝師的汪勇先生對中國茶文化情有獨鍾。他對茶葉的生產製作、茶藝茶道的研究和禪茶一味的感悟頗有見地。汪勇先生此次前來新加坡,主要是要向新加坡民眾宣傳展示中國茶文化,讓更多的新加坡民眾了解並喜歡中國茶文化。
  • 中國茶文化-茶的起源
    我每次上茶藝的課的時候,都會說一句話「如果你上學的時候,沒有學好,歷史、地理、生物、化學……等你步入社會,想提升自己,可以選擇學茶,不僅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還可以重新學習你上學時沒有學好的東西。」中國文士七件寶:琴 棋 書 畫 詩 酒 茶琴棋潤茶趣,書畫增茶韻,詩酒醒茶魂茶通六藝很多茶文化的課程在講茶的起源通常是:神農說(神農嘗百草)、西周說(武王伐紂-貢茶)、秦漢說(孫皓以茶代酒、
  • 中日茶文化的比較
    高僧們競相以茶為題,吟詩作對,把佛教中的哲學思想和理念運用在茶上,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給茶文化更增添了一種神韻。而日本茶道則主要講究中國的「茶禪一味」的思想,吸收了部分中國茶文化的思想,表現了中國的傳統思想與美德。它告誡人們要修身養性,平等待人,和平共處。   中國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樹立茶德的基礎上創立的。茶道講求的是精神內涵。
  • 中國茶文化研究院院長羅大友弘揚茶文化、健康天下人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文化是中國十大國粹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張靚麗的名片。羅大友的茶經:「邁向文化強國之路,茶文化的復興勢在必行。」我們要在發展茶產業、弘揚茶文化、做強茶經濟的基礎上,將茶和茶文化更大力度地推向全國、走向世界。中國經典古籍裡早就明確記述『藥為個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
  • 好茶工藝:「烘,磨,篩,幹」,談「茶經」下的茶文化走向
    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的文化是中國茶文化,中國茶文化也被日本繼承了下來。只是叫茶道。茶文化和酒文化都是酒桌文化,但茶文化的場合和用途在更多方面有所延伸,如商業,醫藥等,其中《格致經苑》卷二十一有雲:。本草神農嘗草藥,一日而遇七十毒,茶以解之。《爾雅》:「腰果,苦茶。」
  • 什麼是中國茶文化?茶文化起源於何時?為啥說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是一個茶葉大國,早在幾千年前就有茶葉的種植和加工記錄。因此在漫長的茶葉發展過程中,逐漸就形成了一種文化特徵,包括茶道茶藝茶具茶話等等,這就是所謂的茶文化。我們都知道文化這個詞包含很深,意味相當深遠。
  • 那些古典詩詞中的「茶文化」
    茶詩與茶詞的興起,是茶文化發展的重要標誌。我國作為詩詞的國度,茶文化詩詞成為我國詩詞中的重要一部分。詩人以茶會友,在茶香瀰漫中吟詩作賦,茶成為詩人寄託情感、尋求心靈慰藉、感悟人生真諦的摯友。陸羽仿佛天生就與茶有緣,他是一孤兒,三歲的時候被一位禪師收養,陸羽的童年時代便在寺院中度過。因為最早種植茶樹的是僧人,所以最早的飲茶習慣也是由僧侶間發起的。之後陸羽走出寺院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時考察了各地飲茶習俗並總結了歷代制茶經驗後,撰寫了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
  • 中國出口貿易的三大主要支柱產品「茶」——中國茶文化
    茶葉傳到不同的國家也發展成為不同的茶文化,比如日本的抹茶、英國的下午茶以及印度紅茶等,可見中國的茶葉對於世界的影響是很大的。本次我們就來說說中國的茶以及茶的發展。提到茶相信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可以聊上一些,無論是專門研究茶文化的大咖、種植茶葉的茶農還是我們這樣的飲茶愛好者,對於茶葉都可以聊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