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東南部的清水江是洞庭湖水系沅水上遊的支流之一,是在明清時期被稱為「黔省下遊」廣闊地域的一條重要河流。它匯集眾多河流構成從貴州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獨特地理單位,亦是中國中東部與西南及東南亞交互往來的重要交界地帶。以清水江流域為中心,包括都柳江流域和舞陽河流域,構成了一個兼有獨特性和開放性的區域,在明清以來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為我們理解西南地區乃至中國歷史,拓展新視野、帶出新問題、確立新範疇,提供了某種新的可能性。明代王朝國家在清水江流域的開拓、軍事部署和行政建制,清代改土歸流和「新疆六廳」的建立,以及經由江河交通和木材等物資貿易發展起的與內陸西南、江南、嶺南等國家宏大經濟體系聯結的地方市場網絡,使得這一區域以苗侗民族為主的傳統社會組織結構和文化習俗經歷了廣泛而急遽的變遷。獨特的區域社會文化體系,雖增加了我們理解該地方歷史過程的困難,卻也可豐富我們對具體制度落實、西南地區的發展和國家歷史進程複雜性的認識。
近年來清水江文書的收集整理研究,引起了學界的廣泛興趣。中山大學張應強教授帶領的「清水江研究」團隊在持續開展清水江文書的搜集整理出版的同時,用了十數年的時間,在這個地區開展了深入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與很多地方文書的研究直接從文本分析入手不同,這個團隊首先將重點放在文書形成與使用地區的歷史與社會文化形態的整體性研究上,建立起對文書的社會脈絡的深入理解,以此奠定解讀文書的學術基石。
「清水江研究」叢書(王政拍攝)
2019年11月30日-12月1日,「經驗·概念·方法:『清水江研究』與西南研究學術傳承」學術研討會在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舉行。本次研討會由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辦,中山大學嶺南文化研究院協辦,中山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雲南大學、吉首大學、凱裡學院等十多所高校的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法學領域內的50多名學者濟濟一堂,對「清水江研究」與西南研究的學術傳承進行了深入探討與交流。
與會代表合影(以下照片均由雷宇、王琳淞拍攝)
中山大學張應強教授以《流動性與區域社會整體性的歷史建構》為題拉開主旨演講的序幕。他陳述了自己近20年來組織20多名博士生在清水江、都柳江、舞陽河及沅水流域開展區域社會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將這些山河交匯之處、文化與族群多元的地區作為深入田野調查與民間文獻研究相結合的「實驗場」。作為這些研究的成果,「清水江研究」叢書將陸續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經出版了十種。張教授說,希望「清水江研究」探索形成的研究方法、理念與模式,今後能夠進一步推廣到對中國西南其他地區如四川、雲南等地的研究。隨後,吉首大學的羅康隆教授、江蘇師範大學徐曉光教授、西南民族學的楊正文教授、凱裡學院的李斌教授、以及貴州大學的楊軍昌教授分別作了主旨演講,探討「清水江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以及與西南研究學術傳統之間的密切關係和意義。
張應強教授發表主旨演講
主旨演講之後,研討會展開了六場主題討論,分別是一、「清水江研究」與西南中國的民族志範式,二、流域與區域:清水江的貢獻,三、通道、走廊與國家的西南治理,四、華南、西南與「清水江研究」,五、道路、河流與地方開發,六、國家邊疆治理與地域社會變遷,圍繞六個主題共有18位青年研究者圍繞自己的具體研究進行報告發言,研討會為每位發言人設置與談人進行一對一的討論,並邀請資深學者擔當主持和評議。
12月1日下午設置的專題討論環節「概念、方法與認識:清水江研究的實踐與展望」將本次研討會推向高潮,「清水江研究」叢書的六位作者和兩位書評作者,圍繞「清水江研究實踐與寫作的經驗、方法與思考」、「清水江研究叢書的閱讀體驗與研究思考」兩個主題發言,其他參會學者也進行了自由討論。
第一位發言的是西南大學的王彥芸,她即將出版的新書《江河、商鎮與山寨:都柳江下遊人群互動與區域結構過程》,以都柳江下遊的重要商鎮富祿為考察中心,探究在清代開闢黔東南「苗疆」之後,都柳江沿岸商鎮如何隨著水路疏通、鹽埠的設立而興起,討論因江河貫通而引起的人與物之流動,如何串連起沿岸商鎮與山寨的諸人群,引發區域社會的變遷。她的書裡用不同的章節的材料去處理這樣一個以「人之活動」為中心的「區域結構過程」,希望該書對「區域結構過程」的呈現,並非是一種對區域清晰的刻畫,而是一種因人而相互糾纏、在過去與現在、實質與想像之間交錯往返的「區域」圖景。
王彥芸
第二位發言是中山大學的黃瑜,即將出版新書《山水「峒氓」:明清以來都柳江下遊地區的家族、婚姻與儀式傳統》,書名中的「峒氓」意指生活在南方山區的「溪峒」人群,漢文獻中「溪峒」一詞指山間平壩,常常成為嶺南山區人群較早定居和發展農業的聚落。自明清以來,漢人商人和移民陸續遷入,開展稻作耕種、山林開墾和經商貿易等活動,傳統中國的「大一統」制度與文化也在此落地生根,更演繹出豐富多樣的社會形態。因此,她將該書立足於明清以來對中國南方「溪峒」人群村寨變遷的歷史書寫,以此進行「歷史民族志」的寫作嘗試,主要關注王朝國家的禮儀、制度進入背景之下,地方村寨民眾在家族組織、婚姻習俗與儀式傳統之間的「整體性」結構演變。
黃瑜
第三位發言的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鄧剛,他的著作《從「鍬裡」到「鍬家」:清水江下遊三鍬人的移民歷史與認同建構》討論了作為山地民族的三鍬人的遷移特徵和生計方式,在進入清水江下遊的山地之後,伴隨著王朝國家力量的不斷深入和木材貿易的興起,人群關係、地權觀念的變化推動了「三鍬人」認同的形成。他最後提出在研究者介入之下,研究對象對於自身身份的重新審視,並對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進行反思。
第四位發言的是凱裡學院的謝錦連,其著作《插花地:文化生態、地方建構與國家行政——清水江下遊地湖鄉個案研究》,秉持人類學整體觀,在田野調查與文獻資料解讀有機結合基礎上,對貴州省天柱縣地湖鄉「插花地」現象展開歷時考察,著重探討其形成及其長期延續的原因。書中從文化生態、地方建構與國家行政三個維度,解析地湖鄉「插花地」得以形成及延續的原因,並以「人」的社會實踐為切入點探究「插花地」得以維繫至今的複雜性。
第五位發言的是重慶工商大學的羅兆均,介紹了《人神之間:湘黔桂界鄰地區飛山公信仰研究》一書嘗試以區域研究為視角,通過對湘黔桂界鄰區域飛山公信仰於不同空間場域中、不同人群歷史記憶下多樣性實踐的歷史人類學考察,透過在國家與地域社會互動中飛山公信仰的「標準化」、「正統化」過程及其特徵的展現,嘗試揭示湘黔桂界鄰地域社會民眾的生活實踐與區域社會結構、地域支配關係關聯與過程演變。
羅兆均
第六位發言的是吉首大學的吳曉美,她代表未能到場的雲南大學劉彥,簡介了《姻親與他者:清水江北岸一個苗寨的歷史、權力與認同》一書的主旨。該書以貴州黔東南清水江九寨的一個苗寨為考察對象,以婚俗改革、「生鬼」、「擺古」展演等重大歷史事件為切入點,從歷史人類學的視角,探討了清以來國家權力下沉與苗疆地方社會結構變遷之內在關聯。改姓、婚俗改革、生鬼生產及當下的文化展演共同了形塑了苗疆的地域社會與國家形象。經由婚俗改革及由此生成的日常生活中的結構表徵,苗疆人群不斷將我者轉變為他者,又將他者轉換為我者的過程,建構了一個既不同於斯科特的平權社會,也異於國家管控制之下的苗疆階序。
接著,吳曉美對雲南民族大學錢晶晶所著《歷史的鏡像:三門塘村落的空間、權力與記憶》一書的內容進行了介紹。該書以「空間」為敘事方式,呈現三門塘村落歷史的不同鏡像。作者先是對明清以來清水江下遊地區木材採運市場網絡、各級區域社會結構和地方傳統文化網絡進行鋪陳,在此基礎上圍繞「譜系建構與姓氏空間」「佛教與村落空間」「歷史記憶與空間意像」「力量的空間」「空間中的物——橋」「血與土交融的空間」「是侗非侗」等七個主題展示了一幅鮮活的村落歷史畫卷。
第七位發言的是重慶大學的孫旭,對於新著《集體中的自由——黔東南的侗寨的人群關係與日常生活》,他從他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中的三重有意識來談。第一重的有意識是如何去理解和刻寫活生生的人與其歷史感。他希望細緻而多方面的書寫他們的故事,從理性人和目的論的解釋中解放出來。第二重的有意識,是探討集體-社會性的約束力和個體-活生生的人能動性之間的辯證關係。他嘗試延續人類學對涂爾幹以來社會理論的反思,希望能夠經由侗族的社會文化歷史經驗做出探討。第三重的有意識,是侗族社會款組織和平權特性的生成性分析。
孫旭
最後發言的是《集體中的自由》的書評作者凱裡學院的王健,他認為作為一部歷史人類學著作,該書為我們帶來了一個示範:在一個無文字、史料相對稀缺的田野點,我們如何去書寫他們的歷史?誠然,無論我們站在何種立場理解歷史人類學,都應抱持一種「歷史文化相對主義」的情懷,即任何文化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歷史敘述,我們當然不應該用自己的歷史敘述去覆蓋他者的歷史敘述。
吉首大學羅康隆教授進行了專題討論的總結髮言,他首先指出,對以「清水江研究」為代表的西南研究,應該注意生態環境的變遷過程,關注區域社會中的「生態」、「生計」和「生命」三大要素的形態,堅持歷史的縱向邏輯敘事與田野的空間概念相結合,理解傳統王朝國家的階序邏輯與地方百姓的平權邏輯相結合,方能真正「走進清水江」。其次,也要「走出清水江」,需要具有比較視野,進入一定的學術話語體系進行積極對話、挑戰已有理論,才能形成「新話語」。最後要「回歸清水江」,應該理解社會,深層回歸,才能對西南地區、中國南方的社會歷史演變過程有著新的討論和反思。
最後,在研討會的圓桌討論環節,中山大學陳春聲教授首先肯定「清水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因此希望「清水江研究」能夠形成自己的研究範式和學術傳統,並能夠長期傳承下去。其次,清水江研究也創造出一套具有自身風格的表達與寫作的模式,既有傳統的民族志和理論性的人類學研究,也加入了歷史學書寫風格的混合體。第三,需要考慮「概念化」的問題,個案研究經驗與情感的闡釋比較充足,但是自覺「概念化」的努力仍然顯得不夠。「清水江研究」需要進行邏輯背後的科學化、概念化工作,需要進行「教科書」範式寫作的嘗試。
陳春聲、鄭振滿
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也首先肯定「清水江研究」是對歷史人類學和區域社會史學術傳統的延續,期待未來出版更多的著作。並且指出不同研究著作之間的共同性與差異性都十分清晰,既有研究路數的一致性,也各具特色,歷史人類學的寫作模式應該區別於傳統的歷史與傳統的民族志,既能夠回應歷史,又能夠超越「民族志」,這對人類學背後的理論建構是十分有意義的。年輕一代的歷史人類學人需要目前已經能夠揭示出「歷史」對當地人的「意義」,但也需要自覺將學術經驗提煉成學術性「概念」。希望有更多年輕的學者真正走出一個既不同於歷史學的「歷史人類學」,也不同於已經存在的人類學研究範式,能夠真正把「歷史」引入人類學研究的視野。這套「清水江研究」叢書的出版,讓他看到了未來的這一可能性。
廈門大學鄭振滿教授指出,在中國開展人類學研究,難以迴避「文字」的影響,也因此仍然要處理「文書」或「文獻」的問題。但這幾年也發現,文書的大量出現也往往存在於一個有限的區域空間,而周圍地區卻相對稀少,比如都柳江流域就很少。那麼就提出一個新的問題,為什麼在清水江流域文書大量而密集的出現,而其他地方卻沒有這樣的情況。在文書沒有進入之前,清水江流域原來的社會狀況可能與都柳江流域差不多,原來可能沒有文字的傳統,很多都是在地的文化傳統,那麼現在怎樣去解釋,在原有傳統之上加進來東西的意義是什麼?各位研究者之間能否有更多的比較與對話,並且要通過比較與討論去提煉一些比較基本的概念出來,在這個地區的社會生活裡面,到底哪些因素參與進來。未來更多元的理論大概必須從中國社會本身的經驗事實去發現,而這些工作也必須依靠年輕學者在未來更加努力去開拓和創新。
程美寶、劉志偉
香港城市大學的程美寶教授最後提出,「清水江研究」是否能夠面對目前學術界的一些經典討論,如斯科特(James C. Scott)對贊米亞(Zomia)的論述,是否能夠有更多的對話。歷史人類學研究恰恰可以回答歷史學很多的疑惑,我們有時候太以為歷史學者書寫的「歷史」是「歷史」,而人類學者的研究,其實是在質問我們:「這個真的是歷史嗎?」或者是「這個歷史是怎麼回事?」人類活動的大量的時空是沒有材料的,那為什麼人類學可以信心滿滿的寫出「歷史」來,這個問題其實是值得所有這套叢書的寫作者可以共同去向讀者介紹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批成果確實能夠體現出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中心這些年來所倡導的歷史學與人類學研究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