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畔訪西螺(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21日 23:47 來源:
來源:人民網
西螺與濁水溪相依相鄰,西螺人民依水而居,憑水而生。特殊的地理條件,特殊的歷史際遇,使西螺在臺灣人心中有了不同尋常的符號意義
濁水溪畔訪西螺
人民網記者 姚小敏 孫立極
2007年06月21日20: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踏著午後的陽光,我們走進西螺,一個許多臺灣人心中有著特殊記憶的古老小鎮。
西螺位於雲林縣北部,這裡平原遼闊,土地肥沃,早在清康熙年間便有大陸移民陸續前來開墾,一直是臺灣南部墾殖的重鎮。西螺又緊鄰濁水溪,曾經是彰化、雲林兩地居民往來的渡口,也是臺灣民眾橫渡濁水溪的重要水陸轉運站。隨著西螺大橋的興建,西螺又成為臺灣西部縱貫公路的交通要津。
長街清寂
歲月悠悠地走過,在西螺古鎮上刻畫出道道風情。
延平路是當年西螺最為繁華的三條街道之一,現今街上還保存了不少古洋樓建築,成為風華獨具的歷史街廓。
我們沿街東行。66號是螺陽齒科,約建於1935年。這是座三層小樓,三樓的兩彎弧形立面窗臺,配上三角形木窗,形成視覺的焦點;二樓門窗則以工整的水平、垂直線條作框架,鑲嵌箭羽狀的窗欞,構成簡潔的畫面。而一樓的亭仔腳(騎樓)頗具古意,保存了日據時期的原貌。
許捷發,一家販賣茶葉的老店,專做來往大陸的茶葉買賣。建築為傳統的長條街屋形式,前後共有三進,中間設有天井。茶行的建築立面風格樸實,細部裝飾卻豐富細膩,假山牆、雨庇、凹字形陽臺、二樓的垂直立柱,形成交叉的幾何變化,使整體顯得穩重典雅卻不呆板。
茶行、醫院、鐘錶店、布莊、市場……昔日的老商號,如今多已歇業,只剩下優美的建築身影,勾勒出當時街坊上的生活輪廓。
據說在延平路最興盛時期,沿路酒家多達16家,留學日本的學生每年都有數十名,一時文風鼎盛,生意興隆。如今,西螺的商業中心已轉移,老街上一些商店也隨時間消失,只剩悽清寂靜的長街和稀落的人跡,憑弔昔日的輝煌。
濁溪橫流
出延平路,上堤岸,有一精緻的小亭,安置有一尊臺灣現存最大的「泰山石敢當」。此乃地方居民為了防堵水患,祈求平安,於道光七年(1827年)所立。
石敢當高五尺六寸,加上基座更達丈餘。上端刻獅頭,闊嘴寬鼻的造型,拙稚有趣,臉上鬚眉俱現,雕工相當細緻。
堤岸外,就是臺灣的母親河——濁水溪。
濁水溪發源於合歡山南麓,橫穿西部平原,流經南投、彰化和雲林縣,全長186公裡,是島上最長的河流。
西螺的興衰起落與濁水溪密不可分。濁水溪不但是西螺世代居民安身立命的泉源,也是西螺鎮昌榮的動力。西螺4000公頃農田,依賴濁水溪的灌溉,成為農產豐饒的「嘉南穀倉」。
濁水溪還是臺灣的天然分界線。溪南為熱帶氣候,溪北為亞熱帶氣候。不過,「濁水溪」這個地理名詞,隨著臺灣政治的演變和選舉的挑動,慢慢發展成為「本土派」和「外省人」的政治分水嶺——北部民眾多支持泛藍,南部多傾向於泛綠。
這種南北分裂並不全是因為濁水溪這種地理因素和南北部長期積累的經濟和歷史因素,更重要的還是野心政客長期製造對立的惡果。
一條濁水溪,在此卻有了特殊的政治含義。
紅橋夕照
我們沿著堤岸西行。遠處,一座紅色大橋宛如長龍飛架兩岸,這就是曾有「遠東第一橋」之稱的西螺大橋。
大橋起自雲林西螺鎮,終於彰化水尾村,全長1.93公裡,橫跨濁水溪,鋼鑄的鮮紅橋身在濁水溪綠野平原上劃出優美的線條。黃昏時分,霞光燒天,形成絢爛的背景,襯得西螺大橋越發宏偉。「紅橋夕照」就這樣成了西螺八景之一。
西螺大橋建成於1953年。在那個年代裡,僅有兩車道的西螺大橋,成為聯繫西部平原的主要交通動脈,帶領臺灣走過往昔歲月,從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默默記錄了臺灣建設發展過程。
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曾幾何時,一座座跨越濁水溪的大橋逐一興建,西螺大橋交通功能逐漸被取代,鐵橋也因長年日曬、風吹、雨淋而斑駁鏽蝕,更因每次的維修經費高達數千萬元新臺幣,一度傳出公路局有意拆毀西螺大橋。
為了凝聚民眾對西螺大橋的關注,「螺陽文教基金會」每年都會在春假期間舉辦「西螺大橋觀光文化節」,希望重新喚起臺灣人對西螺大橋的回憶和依戀。
現在西螺大橋已不再具有「臺灣第一」的冠冕,但它仍是臺灣人早期共同的記憶。對於西螺人而言,大橋不僅僅是曾經走過的路途,更是離鄉背井的遊子日夜繫念的鄉愁。
責編: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