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姜振軍 通訊員 張佳奇)鹽城市地處黃海之濱,漁民與海為伴,靠海為生,響水縣陳家港鎮的馬樹法就是其中一員。
馬樹法 15 歲就出海捕魚,幾十年下來,他從木船到漁輪,從漁民到老闆,實現了 " 船老大 " 的華麗轉身。3 年前,馬樹法當選了居委會主任,堅持辦實體、促發展,帶領當地 1800 多名群眾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馬樹法曾是海上 " 船老大 "
馬樹法今年 50 歲,出生在漁民之家,從小就跟隨父母上船出海,15 歲初中畢業後開始在自家船上出海捕魚,成了地地道道的漁民。" 當時家裡的船是木船,也就 20 噸左右,都是近海捕撈,只能弄些螃蟹、鰻魚苗,一年到頭也賺不了多少錢。" 跟現代快報記者說起出海捕撈,馬樹法的思緒回到 30 多年前。
△馬樹法曾是海上 " 船老大 "
"20 歲的時候我去當了兵!"1994 年,馬樹法退伍回家,他在村裡租了一對 200 多噸的漁輪,組織起 30 人的隊伍出遠海捕撈。" 那時候出海一趟 15 到 20 天,產值就有 20 萬元。" 馬樹法真正做上了 " 船老大 "," 平均兩個月就能出海 3 到 4 趟,收入相當可觀。"
△馬樹法以前用過的船
有了收入,漁民們也開始更換先進的漁船。" 原來都是小的木帆船,後來慢慢都換成了機械化的漁輪。" 可是好景不長,從 1999 年開始,油價逐年上漲,海洋資源也在慢慢匱乏,加上用工成本逐年上升,效益大不如前。
2000 年以後,馬樹法帶著從海裡挖來的 " 第一桶金 ",開啟了轉型發展之路。" 經朋友介紹,我先到常熟開了一個小型服裝加工廠。" 馬樹法回憶說,2008 年,因為孩子迴響水上學,他便回到陳家港鎮,在街上開了一家飯店。
△馬樹法的全家福
" 生意還可以,一年收入有三四十萬塊錢,現在時間長了,逐漸適應了下,客源也比較固定。" 如今,馬樹法的酒樓在陳家港鎮開得風生水起。雖說生活富裕了,但他沒有忘記曾與他出海捕魚的漁民兄弟和父老鄉親。
" 我以前也是漁民,在海上風裡來雨裡去,拖家帶口的,一年也賺不了多少錢,是老馬幫我牽線,回到岸上找了門市。"39 歲的漁民金海明曾與馬樹法一起出海捕魚,現在他在鎮開了一家電腦耗材店,一年收入也有幾十萬,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如今他是居委會主任
因為有良好的群眾基礎,2017 年馬樹法當選了陳家港鎮港南居委會主任。" 堅持辦實體、促發展,帶領 1800 多名群眾一起走上致富路。" 陳家港鎮有關負責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在老馬的建議下,居委會建立了 5 萬畝漁民轉產轉業基地,通過養殖貝類、泥螺,帶動漁民就業,增加收入。
如今,港南居委會還有七八戶漁民出海捕魚,大多漁民在附近工廠上班,老馬將飯店交由妻子打理,常常也是早出晚歸。" 我們正在申請建立漁民協會,引導漁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更全面、更精準,為全居漁民服務,向更高水平小康邁進。" 想想將來的日子,馬樹法信心十足。
更多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