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一「船老大」上岸當居委會主任,帶動漁民就業奔小康

2020-12-21 騰訊網

現代快報訊(記者 姜振軍 通訊員 張佳奇)鹽城市地處黃海之濱,漁民與海為伴,靠海為生,響水縣陳家港鎮的馬樹法就是其中一員。

馬樹法 15 歲就出海捕魚,幾十年下來,他從木船到漁輪,從漁民到老闆,實現了 " 船老大 " 的華麗轉身。3 年前,馬樹法當選了居委會主任,堅持辦實體、促發展,帶領當地 1800 多名群眾一起走上了致富路。

△馬樹法曾是海上 " 船老大 "

馬樹法今年 50 歲,出生在漁民之家,從小就跟隨父母上船出海,15 歲初中畢業後開始在自家船上出海捕魚,成了地地道道的漁民。" 當時家裡的船是木船,也就 20 噸左右,都是近海捕撈,只能弄些螃蟹、鰻魚苗,一年到頭也賺不了多少錢。" 跟現代快報記者說起出海捕撈,馬樹法的思緒回到 30 多年前。

△馬樹法曾是海上 " 船老大 "

"20 歲的時候我去當了兵!"1994 年,馬樹法退伍回家,他在村裡租了一對 200 多噸的漁輪,組織起 30 人的隊伍出遠海捕撈。" 那時候出海一趟 15 到 20 天,產值就有 20 萬元。" 馬樹法真正做上了 " 船老大 "," 平均兩個月就能出海 3 到 4 趟,收入相當可觀。"

△馬樹法以前用過的船

有了收入,漁民們也開始更換先進的漁船。" 原來都是小的木帆船,後來慢慢都換成了機械化的漁輪。" 可是好景不長,從 1999 年開始,油價逐年上漲,海洋資源也在慢慢匱乏,加上用工成本逐年上升,效益大不如前。

2000 年以後,馬樹法帶著從海裡挖來的 " 第一桶金 ",開啟了轉型發展之路。" 經朋友介紹,我先到常熟開了一個小型服裝加工廠。" 馬樹法回憶說,2008 年,因為孩子迴響水上學,他便回到陳家港鎮,在街上開了一家飯店。

△馬樹法的全家福

" 生意還可以,一年收入有三四十萬塊錢,現在時間長了,逐漸適應了下,客源也比較固定。" 如今,馬樹法的酒樓在陳家港鎮開得風生水起。雖說生活富裕了,但他沒有忘記曾與他出海捕魚的漁民兄弟和父老鄉親。

" 我以前也是漁民,在海上風裡來雨裡去,拖家帶口的,一年也賺不了多少錢,是老馬幫我牽線,回到岸上找了門市。"39 歲的漁民金海明曾與馬樹法一起出海捕魚,現在他在鎮開了一家電腦耗材店,一年收入也有幾十萬,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如今他是居委會主任

因為有良好的群眾基礎,2017 年馬樹法當選了陳家港鎮港南居委會主任。" 堅持辦實體、促發展,帶領 1800 多名群眾一起走上致富路。" 陳家港鎮有關負責人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在老馬的建議下,居委會建立了 5 萬畝漁民轉產轉業基地,通過養殖貝類、泥螺,帶動漁民就業,增加收入。

如今,港南居委會還有七八戶漁民出海捕魚,大多漁民在附近工廠上班,老馬將飯店交由妻子打理,常常也是早出晚歸。" 我們正在申請建立漁民協會,引導漁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更全面、更精準,為全居漁民服務,向更高水平小康邁進。" 想想將來的日子,馬樹法信心十足。

更多看點

相關焦點

  • 「船老大」沈志輝上岸記
    新華社福州6月20日電 題:「船老大」沈志輝上岸記新華社記者張華迎對於到底要不要上岸這個問題,「船老大」沈志輝足足「糾結」了2年多時間。憑藉著「不新鮮包退款」的經營理念和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兒,沈志輝的電商生意漸漸有所起色。2015年10月,隨著電商平臺的訂單量不斷增加,沈志輝決定將陪伴自己6年的捕撈船賣掉,專心上岸做電商。「起初家裡人還有一些顧慮,在他們看來,漁船是漁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沒有了漁船,萬一電商平臺生意不景氣怎麼辦?」
  • 搬家、就業安排上了! 湖南沅江市管三個湖心島村漁民上岸
    沅江市駐管竹山村「一對一」幫扶組組長 李龍飛: 我們每家每戶做工作,看他們有什麼訴求,對他們推薦工作。到現在為止,已經有97人實現了就業。每家人至少保證一個人就業。 另一方面,漁民搬遷上岸,既是堅決貫徹十年禁捕政策,保護洞庭湖生態環境,也要真正「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為此,沅江市多措並舉,全力推進漁民安置轉產就業。
  • 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漁民退捕上岸轉產就業開啟新生活
    原標題:湖南省永州市道縣:漁民退捕上岸轉產就業開啟新生活   (通訊員&nbsp何少志&nbsp尹俊和&nbsp吳冬梅)近年來,湖南省永州市道縣牢固樹立和踐行
  • 「五心行動」讓退捕漁民「退得出、穩得住、能小康」
    在奔向小康路上,譚方成慢慢從被幫助對象轉變為幫助更多人的退捕漁民。  據了解,隨著退捕漁民轉產安置「五心行動」即將進入收官階段,全市建檔立卡退捕漁民10489人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不等不靠自主創業奔小康  「重慶本地人都來吃的火鍋,特別棒,物美價廉。」「菜品很新鮮,分量足,老闆很熱情,來吃的主要是回頭客。」
  • ​君山區上岸漁民唱響新漁歌
    自全面啟動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退捕行動以來,君山區在做好建檔立卡、完善系統數據信息和船證回收、系統註銷工作,建立人防、技防、群防的聯防機制的同時,嚴格落實退捕補助政策,加強漁民上岸轉產後的保障等工作,做到發展產業幫扶一批、務工就業轉移一批、自主創業解決一批、設立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全區漁民農村合作醫療保險100%購買、漁民子女100%就近上學、退捕漁民醫保和大病救助100%參保,確保全區
  • 生態立村領路人張威:帶領漁民致富奔小康
    張威介紹:「在幾任村書記的不懈努力下,我們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才有了今天這般模樣。」近20年來,太平村通過走出去引進來,一方面通過有一技之長的漁民「船老大」到浙江舟山、遼寧大連等地施展拳腳;另一方面擴大貂、狐等傳統養殖項目,發展特種養殖;三是通過招商引資,成立合作社建立苗木花卉養殖,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帶領漁民「洗腳上岸」,重走致富路。
  • 「海上漂」上岸奔小康——福安市下岐村連家船民變遷記
    1965年,省裡著手研究撥出專項資金幫助連家船民上岸,但1966年「文革」爆發,連家船民上岸定居問題隨之擱淺。1997年,省政協調查組開展閩東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奔小康調查,在調查報告中真實反映了閩東不少世代居住茅草屋的貧困農民的生活困境。這份報告擺在時任省委副書記習近平的案頭,他很受觸動。
  • 瞭望•故事|最後一批洪澤湖漁民將上岸
    ▲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漁民邱桂友在住家船上修補蝦籠(8月4日攝)鄭生竹攝 / 本刊    「走水路、奔小康」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洪澤湖漁民之間流傳的一句口號,一些漁民以船為家,打魚為生,建有用於長期居住的住家船,如同岸上農民的自建房。
  • 象山東門漁村:漁民"洗腳"走好"上岸"路
    「靠海吃海」,是東門漁民祖祖輩輩的真實寫照,在他們的傳統觀念裡,「萬般皆下品,惟有捕魚高」。「以前,很多村民從10多歲就開始捕魚,認為去企業上班的都是』懶漢』,一個月工資還不如他們』下海』一天賺得多。」分管漁業工作20多年的石浦鎮原漁辦主任林賽炳說。  隨著捕撈強度的加大,近年來海洋漁業資源日漸衰竭,「東海無魚」的嚴峻現實擺在面前。
  •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四項行動」幫扶退捕漁民上岸就業
    江蘇省泰州市泰興:「四項行動」幫扶退捕漁民上岸就業2020-12-14 13:47:00  水產養殖網  他們是原來的長江退捕漁民上岸後成為定員、定時、定地段,負責小區衛生清掃的保潔員。退捕漁民陳某高興地說:「感謝人社部門的多方協調和幫扶指導,讓我們上岸可就業。」退捕漁民華麗「轉身」變保潔員,這是泰興市開展退捕漁民就業幫扶「四項行動」的成功縮影。就業創業提升行動。加強「崗位供給清單」和「就業需求清單」精準匹配,按照就近就地、人崗相適、雙向選擇的原則,對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提供分類幫扶。
  • 鹽城大縱湖旅遊度假區鄉村旅遊開拓脫貧致富小康路
    鹽城大縱湖旅遊度假區是蘇北地區著名旅遊勝地,水資源豐富自然資源優勢明顯。「十三五」以來,該度假區一直堅持將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脫貧攻堅進行有機結合,走出了一條「旅遊+扶貧」的特色脫貧致富小康之路。  旅遊帶動就業,激發脫貧內生動力。今年,該度假區東晉水城和大縱湖景區積極吸收建檔立卡勞動力就業,以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建檔立卡戶靠自己的雙手實現脫貧。
  • 湖口:漁民退捕「洗腳上岸」愛心企業助力就業(組圖)
    中國江西網/九江頭條客戶端訊 「退捕護長江,就業我來幫!」8月25日,湖口縣在洋港溼地公園活動廣場舉行2020年退捕漁民專場招聘會。  「今天,在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的前提下,我們結合退捕漁民的實際情況,精心挑選了對年齡、學歷等條件要求相對寬鬆的企業現場招聘,以滿足他們的就業需求。前期,我們通過上門送崗位、送政策、免費培訓及網絡招聘等措施,已讓一批退捕漁民順利轉產轉業。接下來,我們計劃將招聘現場移至舜德、城山、南北港、流泗等鄉(鎮、場),將退捕漁民就業服務、養老保險等相關政策進一步落實落細。」
  • 「船老大」嘗試 「觸網」轉型,把海鮮放到網上賣
    對於到底要不要上岸這個問題,「船老大」沈志輝足足「糾結」了2年多時間。年近不惑之年的沈志輝來自福建省東山縣陳城鎮澳角村,祖祖輩輩都在海上討生活。從14歲起,他便跟隨父親下海,開啟了捕魚生活。「如果不是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朋友聚會,我可能現在還在海上捕魚。」沈志輝說。2013年夏天,沈志輝用剛捕撈回來的海鮮招待了幾位從貴州、四川到東山旅遊的朋友。
  • 江蘇省揚州市沿湖村:支書劉德寶和上岸漁民的小康路
    原標題:支書劉德寶和上岸漁民的小康路 白鷺翩翩,湖光熠熠,白牆青瓦的小洋樓整齊地排列在沿湖大道的兩旁。今年的「十一」黃金周,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的網紅漁村——沿湖村遊人如織,8天內,0.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就接待遊客數萬人次,旅遊收入高達240萬元。 16年前,這裡還是個遠近聞名的「窮村」。
  • 浙江象山東門漁村從捕魚村向旅遊村轉型 船老大「上岸下海」
    象山縣石浦鎮東門漁村黨支部書記張德興回憶說,「過去一網拉上來就是幾千上萬斤的海鮮,什麼都有,可如今近海的黃魚基本上沒有了。」  隨著海洋漁業資源減少,沿海捕魚產業在衝擊中開始了轉型,一些世代捕魚的漁民「洗腳上岸」,東門漁村逐漸衍生出了油品船、漁運船作業及船舶修造、製冰、冷藏、加工、銷售等漁業配套產業鏈。
  • 翔安區多措並舉推動轉產增收 民生組合拳助退養漁民就業
    可以說,小張一家人都是翔安區「新民生十五條」的受益人。近年來,翔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海域退養漁民生活出路問題,圍繞落實中央提出的「六穩」「六保」要求,多措並舉促進海域退養漁民增收。在助力農漁民轉產就業方面,打出漂亮的民生組合拳。
  • 「東風」揚帆奔小康 ——泗陽縣城廂街道東風民族村脫貧紀實
    「十三五」以來,該村在省、市、縣三級民宗部門等多方幫扶下,將資金向重點項目集聚,保證資金精準使用,讓經濟發展得更好,讓民族團結得更緊,讓全面小康更有「溫度」。2019年村集體收入43.67萬元,人均收入1.79萬元,建檔立卡戶全部實現脫貧,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一、發展高效農業,推動提質增效。
  • 重慶萬州:漁民退捕上岸迎新生
    和他通電話的是今年剛剛退捕上岸的漁民陳文學。告別漁船,陳文學在江邊開起了農家樂。當天他的農家樂迎來第一批客人,父母、兄嫂、妻子齊上陣,幾人在廚房裡忙得直打轉。夜深人靜,電話兩端,陳文學笑了,向宏卻哽咽了。漁民們摘牌上岸。
  • 改變「船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退捕漁民」上岸了
    隨著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施常年禁捕,近兩年,重慶漁民陸續「退捕上岸」。漁民「上岸」,改變的不僅是生活和工作方式,還有幾代人的傳承和習慣。「退捕漁民」上岸後,如何更好地轉產就業?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12月22日從重慶合川區獲悉,通過技術培訓、創業培支持,截止目前,全區退捕漁民中勞動年齡段內有就業意願的874人已全部實現轉產就業,轉產就業安置率達100%。退捕上岸後的「新人生」「船到哪裡,家就在哪裡。」
  • 熊嶽鎮:庭院經濟促增收 帶動致富奔小康
    隨著熊嶽鎮庭院經濟的發展,很多村民都利用閒置的庭院土地種起了苗木、葡萄,辦起了民宿,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更加美麗幸福的鄉村,共同致富奔小康。 村上帶動,做這個農家院,我看這個事兒可行,有點兒發展前景。有政府支持,有信心把這事兒做好。 熊嶽鎮溫泉資源歷史悠久,其水溫高、礦物質豐富,一直以來備受全國各地遊客青睞。如何利用好這一自然資源帶動村民增收致富?溫泉村想到了依託溫泉資源發展庭院經濟,鼓勵村民利用好自家庭院建民宿、做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