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張華,一天是這樣開始的:睜眼、拿起床頭的手機,刷看自己的微信或微博。她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更新的速度比往常多了許多,裡面大多是一些名牌皮包、衣服的圖片信息。記者隨機採訪了幾名手機用戶,發現大多數人的微信「朋友圈」裡都有人在做這樣的微信生意,集中在國際名牌LV、香奈兒、卡地亞等奢侈品,他們自稱為「奢侈品代購」。
這是一種新的電商「朋友銷售模式」?還是暗藏的「假貨A貨圈」?「奢侈品」代購背後是怎樣的流程?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記者在微信查找一欄輸入「代購」兩字,便出現一連串公共營銷帳號,從紅酒、眼鏡到服裝、包包,種類豐富。記者看到,這些微信店面,主要以奢侈品代購為主,充斥著各種國際名品的服裝、皮包、手錶。
A 「熟人生意」一個月銷售過萬
在一個月前,張華對於「電子商務」的認識僅是自己常常去的那種購物類網站。如今,在記者面前,張華一邊不無「自豪」地說:「再幹一段時間,有了穩定的客戶群,我爭取開一個實體門店」;一邊熟練地打開手機,將一些貨品的圖片發送到她的微信「朋友圈」。
張華是太原一家事業單位的員工,十一長假期間,她在和朋友聚會時,知道了「奢侈品代購」這門新生意。一個朋友推薦她也來做,她拒絕了,「剛開始我根本不懂,覺得自己一不懂奢侈品,二也沒有這麼多本錢」,但朋友只用了幾分鐘就打消了她的疑慮,「不需要門店也不需要庫存,甚至都不需要開店的資金」。原來,這不是傳統的開店進貨然後銷售,而是在微信裡「開店」。
張華介紹,她曾經動過開網店的想法,但一不知道賣什麼東西好,二來在網上開店需要支付寶實名認證、發布10件以上商品、開店考試等環節,還需要搭建和美化店鋪頁面,併購買流量來上傳圖片,每天在線回答購買的詢問,她望而卻步了。朋友介紹的微信開店只需註冊一個帳號即可,朋友推薦的生意是「奢侈品代購」:就是加入幾個「廠家」的QQ群和微信,然後每天將「廠家」發的「奢侈品」的圖片「扒下來」轉發到自己的朋友圈即可。
「都是一些大牌的奢侈品,我既不知道價格、也不清楚規格細節」,張華說,凡是有微信朋友看到自己發的圖片來問貨的時候,她都會說「發圖詢價」,然後她將這圖轉發給「廠家」,由「廠家」來報價和解釋問題,她根據報價加一部分錢然後報給諮詢的朋友,「其實做的就是一個轉發的平臺,買家付款給我後,我就讓廠家發貨。我不需要倉儲成本、物流成本,甚至連拿貨成本都不需要,賣價與出廠價的價差就是純利潤。」
張華告訴記者,在微信上的生意都是先款後貨,而且都是熟人,一般不需要支付寶之類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直接都是打款到自己的銀行帳戶裡。張華眼中微信裡的代購營銷是一種新的營銷方式,相對於傳統營銷以及淘寶式營銷,微信代購的雙方在微信上是好友,在現實中可能也是朋友,微信代購的產品都有一份交情在裡面,幫朋友代購依靠的就是友情。她告訴記者,自己第一個月銷售額就已經突破了萬元。
B 圈子營銷,光明正大賣「假貨」
記者在微信查找一欄輸入「代購」兩字,便出現一連串公共營銷帳號,從紅酒、眼鏡到服裝、包包,種類豐富。記者看到,這些微信店面,主要以奢侈品代購為主,充斥著各種國際名品的服裝、皮包、手錶。記者找到其中一家在太原市的「名表代購」,以買家身份申請加入他的好友後,便看到他的微信「朋友圈」,每天以10條左右的速度在更新,每條更新的圖片都是發布的大牌產品,其中以名品手錶居多:寶璣、勞力士、江詩丹頓、萬國……
記者微信詢問了一下其中一款勞力士手錶的價格,「名表代購」隨即回復記者:「有三款顏色,2800元。」記者詢問表的來源,「名表代購」回覆:「是從香港、澳門回來的表,並表示有發票和完整的包裝。」記者拿著這款手錶的圖片在太原市某高端商場的「勞力士專櫃」看到,同樣一款表,售價為54000元,售價差別如此之大,究竟有什麼奧妙呢?
記者和「名表代購」提出是否可以上門看貨,挑一下表款。經過再三溝通,「名表代購」終於同意記者看貨,但不告知位置,只是讓記者微信聯繫就可以。10月下旬的一天,在「名表代購」的微信語音指引下,記者找到了位於太原市火車站附近的一棟居民樓。經過微信再三確認記者的買家身份後,賣家「名品代購」指引記者到一個房間。
房間不大,堆滿了各種包裝盒。賣家是一個30歲上下的男子,他熟練地拿出一個盒子,記者打開一看,是之前看的那款「勞力士手錶」,包裝是全實木盒子,裡面發票、質保卡、說明書一應俱全。記者詢問為什麼同一款表,他的貨與市面上的價錢差這麼多,「這是A貨」,賣家直言不諱告訴記者。「所謂A貨,就是假貨,是假貨裡的高仿品。」
他告訴記者,微信的「奢侈品代購」幾乎百分百是「A貨」,差別僅僅是「A貨中的高端和低端罷了」,與張華的「奢侈品代購」只是轉發圖片不同,他是有庫存的,「朋友們可以來挑貨,這樣發貨的速度也比較快。」他說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做的時間比較久,已經有了穩定的銷售圈子,一般一周走十多單甚至幾十單都沒有問題。
「名表代購」用微信做假名牌表的生意很有心得,「實體店做A貨風險太大,抓到會被罰得傾家蕩產;淘寶上慣用的方法是在圖片上把LOGO抹掉,香奈兒叫「小香」,普拉達叫「P家」,但淘寶上也有監管,生意不是很好做;而且淘寶的價格很難要上去,走支付寶也面臨著退貨、惡評之類的風險」,他告訴記者,微信上,因為內容僅朋友圈可見,加的好友稍微評估一下,比如翻翻他們的相冊看一下,被工商部門查處的可能性很小。
「一個外面售價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表,這裡賣兩三千塊錢,別人怎麼會相信你呢?」記者問他。「名表代購」回答說:「來買的大部分都知道這是A貨,這麼低的價錢是買不到真表的,大家也都是知假買假,但只要服務好,基本沒跟顧客鬧過什麼糾紛。」他表示,自己賣的表保修兩年,顧客甚至可以訂貨,根據雜誌或網站上的名表圖冊來發給他,他轉發給「廠家」。由於經營得好,在微信朋友圈中互相介紹,現在很多新顧客都是朋友拉朋友介紹過來的。
C 提供「原廠包裝、香港發票」
通過張華,記者拿到了她口中「廠家」的聯繫方式,加入其一個名為「奢侈品廠家批發」的微信號。記者以「新入行,想做奢侈品代購的名義」拿到了這個廠家負責人「戴生」的電話,號碼顯示為廣州地區電話號碼。
幾次電話溝通後,戴生要求記者晚上11點以後再打電話商談。晚11點記者撥通了戴生的電話,針對記者的詢問,戴生顯得非常謹慎,只是告訴記者可以像張華那樣每天轉發轉發圖片,有人詢價轉發問他就可以。記者詢問是否可以提供一份完整的貨品清單,這樣記者可以根據自己朋友圈的喜好來發布商品。戴生說,剛開始做,他們是不會給報價單的,如果一個月能做到50單以上可以考慮。
記者向他詢問做「奢侈品代購」有什麼小竅門時,他告訴記者,有兩種途徑,或者是自己本身圈子很大,人脈很廣。比如是電視臺的編導、造型師或者知名商場的工作人員,這樣的背景大家都很信任,發布一些商品大家也會認為是真的,「能叫得起價格,他說有一個北京的造型師,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在朋友圈發布奢侈品包,買的人很多都認為是真的,賺了一大筆」。
除了自身的人脈關係,戴生透露,還可以利用微信身份不認證這個特點進行「推廣營銷」:「找一些時尚、潮流的男孩女孩照片,自稱自己是留學生、空姐什麼的身份,然後在微信中發布商品,除了商品名錄外,還可以平時發一些快遞單、海關、機場的圖片,給人營造一種你真實是在代購的感覺。」這種模式適合加陌生人,就是到大商場等公共場所,打開微信搜周圍人「只要你長得美,長得帥,肯定有一大群人加你,你想想一個地方加10個人,用不了一個星期,你就能加夠1000人,發布的時候附上發票,寫上專櫃正品,支持驗貨等字樣,讓人更加相信。」
戴生告訴記者,他們提供的貨源儘管都是假貨,但也分為幾個檔次「1:1、原版、正品」,最高檔次的幾乎完全和真貨一樣,隨後他給記者發過來幾張圖片,確實有發票和精美的外包裝。記者詢問顧客如果拿這些發票和包裝去專櫃驗貨,真的能「驗過嗎」?戴生說:「這就是一種宣傳策略。」戴生提供給記者的發票是機打發票,印著「香港某珠寶商行的名字」,發票金額與貨品的市場價相差無幾,戴生告訴記者,「這種發票是沒法報銷入帳的,主要是送禮方便或者讓顧客更信以為真。」記者致電發票上留的這個香港商家的服務電話,發現電話無法接通。
除了如何推廣,戴生「重點提醒」記者,「無論如何要做到,是提前付款,而且不退不換。」戴生說在他這裡做得比較好的「賣家」,一個月也最多只有一兩件的「退貨名額」,一般情況下是絕對不退的,「先打款後發貨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D 零投訴背後的「監管困境」
太原高端商業品牌「天美新天地」某國際名牌包的負責人湯宏談道,確實有顧客拿著「代購」的名品包來他們這裡驗貨,但他們一般是不提供鑑定服務的。「我們內部人是可以看出來真假的,細節是很重要的鑑定手段,但我們不會去明確這個結果。」湯宏表示,這是品牌的法律要求,以此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他估算過,大約有一半以上的都是很明顯的假貨仿品。
太原市工商局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中心副主任羅毅就此事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微信上的「奢侈品代購」,他們已經在關注,但截至目前,太原市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中心並沒有接到一起關於「微信代購」的投訴。羅毅分析,一方面是因為微信是基於朋友社交的網絡工具,銷售方、購買方都是朋友,即使有一些糾紛也大多私下解決,不會公開。另一方面,這種「代購」更多是一種「知假買假」的潛規則,即便產品有瑕疵,消費者也不會走申訴渠道。談到針對這樣的「代購」如何管理時,羅毅表示,代購的賣家涉嫌侵犯名品的智慧財產權和非法經營,如果有其貨品倉庫的話,工商局有義務進行查處,但如果僅是在微信上轉發照片,很難界定這一種行為,更有效的監管要從生產的源頭抓起。
本報記者 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