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鯨是一種巨型哺乳動物,不屬於魚類,即使體型最小種類的鯨成年後的體長也會超過六米。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人類的捕捉,鯨的生存境遇已然不容樂觀。然而許多人不曾注意到的是,許多種類的鯨都具有深海潛行的能力,甚至一種柯氏喙鯨可以下潛至近3000米的深海中。令人好奇的是,人類科技發展至今都無法製造出一艘下潛深度接近柯氏喙鯨一半的潛艇,鯨卻能潛入這麼深的海底,這是什麼原因呢?
根據資料顯示,鯨的祖先有很大可能是有蹄動物,因為生活環境的變化,鯨的身體構造慢慢地進化為適應在水中生活,比如肺部的功能愈發強大。初中物理就會提到這樣一個常識,水越深水壓越強。為了更好的在水中覓食,鯨魚內部的骨骼進化的十分堅硬、肌肉纖維具有彈性保護體內器官,以對抗強大的水壓,直到可以在深海中潛行。
現今,各國的核潛艇大多都在1000米深以上的海域航行,如今人類做製造最大潛深的核潛艇還是蘇聯冷戰時期製造的K278號核潛艇,最大潛入深度達到1250米。為什麼人類建造的核潛艇下潛深度連鯨都比不過呢?這其中有什麼技術壁壘嗎?其實,核潛艇作為一種戰略武器,是要在海底建立一個適應人類小範圍生存的環境,因此潛艇內部艙室的壓強通過各種先進設備會調整的和外界基本一致,而潛艇外部的壓強隨著下潛的深入,外殼一定要能承受住巨大的壓力,強度指數的要求極高。
而核潛艇必須具備上浮的功能,這就要求潛艇的重量不能過重,所以通過加厚潛艇外殼來增加強度的做法顯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建造能下潛1500米深潛艇在技術上還不算成熟,製造難度過大。況且,核潛艇在幾百米以下的水域活動基本上已經可以做的悄然無息很難被檢測出來,而使潛艇下潛更深的技術需要的成本太高,如果是為了保持隱匿性,研發靜音屬性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因此,各國製造新核潛艇考慮的更多是靜音、時速、武器威力等因素,不將下潛深度作為重要考量。而在未來,技術得到突破後,或許我們就會看到更高性能、下潛至深海的核潛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