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40萬的計程車司機:會賺錢的人,都不太「努力」

2020-12-17 MBA智庫

文/維小維 編輯/琉琉

同樣是開計程車,有的說月賺3000,有的說月賺7000,有的甚至哭訴賺的錢減去油費和上繳給車隊的錢,連房子都租不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即使是這樣的體力活,主要你肯動腦,會整合資源,並且足夠專注,一樣可以出類拔萃。

前不久,從廈門坐飛機回來,坐上了一輛出租。

師傅跟我閒聊,他說,你已經是今天我在機場接到的第5個客人了,還有5個就達成今天的目標。

我驚了!五個,還有五個?那就是說你一天要跑10次機場了?

他呵呵一笑,是啊,我就是專門跑機場的,目標一天10次。其他司機能一天跑個三五百,我拼一點的話,能跑2000。

這激起了我這個公號狗強烈的好奇心。

我聽說過很多計程車司機的收入,有的說月賺3000,有的說月賺7000,有的甚至跟我哭訴賺的錢減去油費和上繳給車隊的錢,連房子都租不起。

我瞄了一眼計程車頭的運營資格證,師傅姓郭。這真的是老司機了,怎麼算,他一年都能賺個40萬了,這當中到底有什麼做生意的竅門呢?

1

專注是一種戰略,一般人並不懂

「我之所以只做機場,是因為這條路線足夠長,還不堵車。」

郭師傅一句話,就戳中了選擇的要點。

他跟我提到,剛剛開始做這一行的時候,不懂路,不懂客,更不懂開計程車這一行的秘訣。每天就在大街上瞎逛,遇到一個客人是一個。

後來,他終於懂了,開出租,無非就是出租時間。

「你看啊……」他一邊穩穩拿著方向盤,一邊有點得意地說,

「我一天就開12個小時,如果其中空載3個小時,堵車3個小時,我一天有效的賺錢時間只有6小時了。只剩下一半了!其他一半是白幹!」

開始明白到這一點,他就聰明了——別的司機,到了早高峰、晚高峰都在拼了命地搶單,跑市區,跑寫字樓。

他呢,反其道而行,想方設法逃出市區這個魔咒,往機場跑。

這車一堵就半個小時,半分鐘動一動,真的賺不了多少錢之餘,還耗油得很。

果然,無論做哪一行,都要動腦子。不總結、不改進、不優化,你就活該待在末位!

如果僅僅是一個「聰明師傅」的案例,也是沒什麼特別的。

我見過的聰明師傅太多了,腦子轉得快,數字算得精的比比皆是。但是像他這樣,完全專注在一條「機場線」上的我真的不多見。

我問,師傅,你每天面臨的路線選擇怎麼多,咋就只跑機場呢?

他帶著行業大哥的口吻反問我:你知道,我們開出租的都有哪三大要訣?

還沒等我裝一下無知小白兔,他就自問自答:跑得快、跑得遠、跑得專。

「你看,前面有一段小坑窪,我早就知道了」他自信滿滿地說,

「你再看,前面紅綠燈大概多少秒,該從哪條車道拐彎,甚至過收費站哪條道更快一點,我通通都熟悉得可以背出來。跑熟路,反過來讓我跑得更快,賺更多錢。省下來的時間,休息,養精蓄銳。」

我肅然起敬,他在我心裡不再是簡單的會算帳,更加是一個具備「創業基因」的個體戶。

之前我在看投資項目的時候,有的創業者想法一開始就非常宏大,非常多元!產品還沒做出來呢,就往生態、圈子、矩陣去打。

執行起來呢,更加是東打一炮、西打一槍。

我碰到一個創業者,本來打算做遊戲的,開發了半年做不出來;就跑去搞直播,開發了半年又搞不出來;又改行搞網際網路醫療……

錢燒了一茬又一茬,就是沒搞成一件事。

這個時代,機會遍地,誘惑太多,反而更讓人把不住方向。

而現在,你只要想起超大賣場,就會想起沃爾瑪,絕對不會想起屈臣氏;想起治禿頭,就會想起霸王洗髮水,而不會想起海飛絲。想起新中產生活方式,你會想起「一條」,而不會想起「老道消息」。

那些專注在一個方向上做到極致的人,都在某一個單一領域內做成了標杆。

連個計程車師傅都懂,專一跑一條線,才能跑得快、跑得遠。還能省下時間,別人拼命、他休息。

反而是某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在單方向都做不好,還垂涎別的領域,整天用「夜以繼日」的瞎努力來感動自己。

這就是為什麼,賺得多的人,反而顯得不太努力。

他們的努力都花在定位裡。

2

資源不需要拍馬屁,只需要滿足「共同需求」

我聽著聽著有點奇怪了,師傅,你從機場回來一定能等到客人,但你又怎樣保證每一趟送的客人都是去機場的呢?

他哈哈一笑,「這你就不懂了,我可是有工具的哦!你看……」

我被眼前一個黑色的東西給晃花了眼,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個對講機。他在廣州可以說是到處是眼線呢!

比如說,每一個酒店,都會有很多去機場的客人。他老早就跟酒店的關鍵人物——門童,做好了經濟工作和思想工作。

一旦有機場單子,門童就提前通知他們當中某個人。

這時候,對講機就隆重登場了,那個收單的人就會通過對講機給兄弟發單,保證附近的師傅能第一時間接上。

在這件事裡面,門童、收單的師傅、接單的師傅統統受益,所有的人都是被撬動的資源。

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有一句話特別經典:「共同需求,是人脈資源的核心與本質。」

資源這個東西,表面看都是靠關係、靠送禮和拍馬屁。實質上,還是靠「共同需求」去達成。

聰明人,都會找到這個共同利益點,然後讓大家都為之共同努力。

門童需要什麼?他們需要權力尋租。就一個小小門童的權力也可以尋租,你是想也想不到的。

收單師傅需要什麼?他可能需要帶頭大哥式的一呼百應。他也需要閒暇之餘多賺點錢。

而接單的師傅,就是接我的郭師傅,他需要的僅僅是每一單都是去機場的客人。

三者的利益無縫銜接,就這樣被串到了一起。

我們平常人眼裡看似根本不可能的「單單皆機場」,通過他們巧妙的資源串聯,居然就被做到了。

而現在,郭師傅對於哪個酒店更多機場客、哪個時點客人會集中出發、哪個門童更積極發單都瞭然於胸。可以說,把機場這條線做到了極致。

我忽然想起我剛出來工作的時候,一個對我影響至深的合伙人說過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上沒有難做的事情,之所以難,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

當你認為困難是理所當然的時候,只能說明你已經停止了思考。

3

會賺錢不稀罕,稀罕的是懂得孵化壯大

本來到這裡,我覺得郭師傅的事跡,已經足以寫一部「計程車司機創業寶典」,讓所有小新丁都放在枕頭下面每天拜讀100遍。

沒想到,過了一會,對講機響起來了,對方說:「xx寫字樓附近有白領要到機場,附近的兄弟誰搶單?」

原來,厲害了,除了酒店門童一條路,郭師傅他們還有一個嚴密的組織。

這個組織大概人數差不多百人,覆蓋面其實也不算少。

誰要是在某個地點附近發現了滴滴機場單,他自己又不願意去的(一般是臨近收工、附近堵車、準備吃飯、或者是車子沒油沒氣之類的原因),就通過對講機招呼這個組織裡面的師傅。

有人要接的,那個地點的師傅就會開另一個帳號幫他把單接下來。

這個小團體,定期會對這些單子進行分帳,還有嚴密的一個銜接對接的辦法,保證做到這群「的哥」的機場單子源源不絕。

你看,這不就是加盟店的模式嗎?

統一的團隊,分散的軍隊,既各自經營,又中央分帳。

結盟這件事,從古到今,無處不在。但是卻被一群計程車師傅如此專業地運用。

本來彼此之間是競爭的關係,經過這樣團隊化之後,竟然變成了互助的關係。

一個人賺錢就是小錢,一群人賺錢才能滾動變大。

這幫師傅,不僅僅懂得跨行業籠絡資源,還能本行業孵化矩陣,真難怪他一個月能賺新司機的三五倍收入。

畢竟,任何一個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只有聯盟,只有孵化,才能讓資源得到盤活和傳承。

4

思維的格局,利益的洞見

和郭師傅道別之後,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其實,他所悟透並且實踐的事情,也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甚至在職場中,都可以說是公開的秘密。

只是,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更多普通人,都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抱怨條件,抱怨市場,抱怨出身。

對比這位有頭腦的師傅,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論條件,計程車師傅的團隊,既沒有百萬級融資給他們燒錢探索,也沒有創業大師給指路,統統都是他們自己摸出來解決問題的辦法。

論市場,自從網約車出現之後,計程車是越來越難做了,拒載、挑活兒、拼手速,也漸漸難敵高漲的成本和競爭的大潮。

論出身,計程車師傅基本上都是底層,沒什麼富二代的,而且大部分都是文化一般,才做了這一行。

這個最普通的行當,依然有高手能做到月入過萬,依然有小白,租完房子還不夠錢吃飯。

他們之間的區別,不是勤奮,不是理想。

更多的是,思維的格局,利益的洞見,和執行的魄力。

精明和愚蠢,從來都需要時間去證明。

現實,更多的時候像個刻薄的婆娘。

她用時光,殺死那些無病呻吟的所謂夢想;也用時光,把肯動腦又肯實幹的人,送到了彼岸。

相關焦點

  • 計程車司機月入上萬,為何很多人不願幹了?看完司機算的帳就懂了
    現在很多人都靠跑計程車為生,有的一家兩口都是開計程車,一個月下來賺兩萬塊以上。如今跑計程車還是挺賺錢的,只要上了計程車,一次沒有幾十塊是下不來的,收費還是挺貴的。計程車司機月入上萬,為何很多人都不願意幹了?
  • 日本打計程車那麼貴,司機是不是很賺錢?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在日本坐計程車忒貴!這個話題小編可以說說哦。在2014年,去過一趟日本,和朋友從成田機場打車到東京市區花了2100塊人民幣。去年去日本,在東京市區下大雨,打車從中目黑到銀座,花了20000日元(1000多塊人民幣)。
  • 臺灣計程車司機多為「個體戶」 入行沒門檻
    臺灣計程車司機多為「個體戶」 入行沒門檻 2015-01-22 09:57:28(記者 孫立極攝)   大陸人到臺灣旅遊對計程車印象普遍很好:打車容易,沒有拒載,服務也不錯。大多數司機還會說,他們每月不用繳納沉重的車份兒錢。其實在這理想畫面之下,臺灣計程車行業另有一份苦衷。  牌照從來沒壟斷  計程車在臺灣稱計程車。
  • 臺灣計程車:入行沒門檻 賺錢不容易
    臺灣計程車:入行沒門檻 賺錢不容易 2015年01月22日 08:01:00  來源:人民日報
  • 現在計程車賺錢為什麼這麼難?老司機做了分析,你贊同嗎?
    這個問題一看就是圈外人提的,要我說都是活該,畢業後我在帝都某知名計程車公司(顏色+銀行)的車隊幹過兩年,是在車隊裡做管理(幫隊長們打雜跑手續),只能說計程車司機們啊……一言難盡……相比網約車司機素質低了不是一星半點。
  • 滴滴晚上不接單,計程車司機乘客接不過來,最賺錢的還是這些人
    ,計程車司機乘客接不過來,最賺錢的還是這些人只不過每個城市總有一些加班族都要很晚才可以結束工作,這個時候地鐵關閉了,網約車也不能約了,只能夠搭計程車了。然而大量的加班族都打計程車,這也造成大家排隊幾個小時都不一定打得到。可以說現在很多城市到了晚上是滴滴不接單,計程車司機是忙不過來,到處都有乘客攔車,他們為了賺錢也只能夠挑一些路途遠的接了。就有很多晚班司機就說好久沒有見過生意那麼好的時候了,以前幹到兩三點就下班了,現在都是通宵工作了,生意好得不得了。
  • 一個計程車司機,教會我如何更多的賺錢
    今天這篇,是關於一位讓我差點跪下的計程車司機。這位司機思維之強大,簡直可以跟特斯拉&SpaceX創始人馬斯克、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相提並論。一、讓我差點跪下的計程車司機上周出差,叫了一部計程車去虹橋。上車之後,司機就跟我閒聊,說:「我從來都不做揚招的,滴滴都很少做,咱們倆碰上真的是緣分。」
  • 如何改善計程車司機越來越不賺錢的現狀?
    但是,從頭到尾,基本沒有人站在計程車的一方…………因為大家忘不了,以前城市出行,被計程車壟斷統治的那恐怖一幕……1、骯髒的空間和內飾。絕大部分計程車,完全可以按照內部的新舊骯髒程度,來判斷這個車到底買了幾年。2、拒載有理,告到天王老子那裡都不怕。如果氣不過,想打投訴電話。
  • 車25萬,牌照700萬,車內10部手機,香港計程車司機為何那麼努力
    如果說香港計程車司機身價千萬,計程車比賓利還貴,你會相信嗎?身價千萬誰還開計程車?有的計程車司機不僅身價千萬,而且還非常努力,手機多就可以證明。香港的計程車為什麼有那麼多手機?在香港計程車上看到10部8部手機都是很正常的事,現在每個計程車車隊都有APP,幾個群都開實時通話,相互通報路況,所以要用多部手機來溝通。香港手機便宜點,運營商也多,因為競爭激烈,所以不限通話時長,也不限流量,不過這麼多手機肯定影響視線,對駕駛技術也是一種考驗,這樣拼命開計程車,賺錢是不是非常多?
  • 豐田皇冠計程車,統治香港40年,司機:300萬公裡,12年不大修!
    香港回歸至今也有二十多年了,作為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在香港街頭還保留著很多90年的產物,特別是香港街頭清一色的皇冠計程車,讓人仿佛置身於一些香港經典電影中的片段當中,為什麼香港計程車司機願意用老皇冠,也不願意用新大眾呢?
  • 臺灣司機到上海開計程車月入2萬人民幣 為在臺收入2倍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到上海開計程車的臺灣司機說,1個月可以賺2萬人民幣,開車辛苦,但至少比在臺灣賺得多。
  • 網上說網約車不好的都是計程車司機?計程車司機覺得很冤枉
    提到網約車,很多人覺得網約車和計程車是勢不兩立的關係。畢竟跟三岔五的就能聽到計程車把網約車圍起來的消息,但是講真,那種情況真的是少之又少。最近打車的時候還和計程車司機聊過這個話題,對於網上很多說網約車不好的言論我也問了下計程車司機,是不是他們真的反感網約車。
  • 香港計程車車牌一塊高達750萬,司機都是隱形的富豪?
    對於廣大的車迷朋友們來說,如果說起香港,肯定會想起紅色外皮的豐田計程車了,這種豐田老皇冠是在1940年出現在香港街頭的,在1968年開始,豐田已經開始壟斷香港的汽車市場了。就算是在現在,香港的街頭還是能看到復古味十足的計程車,給人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
  • 計程車司機到手收入有多少?工作5年的老司機透露工資,直言辛苦
    現如今,相信很多年輕人或者是網友都對計程車司機的收入比較感興趣,大家會認為這些計程車司機能夠月入過萬,確實也是讓大家感到非常羨慕,因為有很多年輕人在進入職場或者進入自己所選擇的行業以後,都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樣的工作。
  • 計程車司機越來越不賺錢,這是為什麼呢?這篇文章來給你答案!
    計程車司機越來越不賺錢,這是為什麼呢?這篇文章來給你答案!改善?為啥要改善?應該改善的是計程車司機的服務吧?一個服務業弄的惡名昭彰,除了計程車行業也沒別人了。大部分時候我都是自己開車的,但有些時候需要打車,幾乎所有不愉快的經歷都是來自於計程車。我家在撫順,有次從上海回瀋陽,在機場打的出租,司機一問去撫順,立刻說要加一百,說是出市都要加錢,連問三個,一個說要加一百,一個不去,一個說加錢但要到地方看看加多少,那語氣好像是能拉你就給你面子一樣。
  • 滴滴司機賺錢難?還是計程車難?
    評級為D的員工往往會被淘汰。每年4月,9月。部門內部評審晉升。主要是看績效考核而晉升。D8以後進入中層晉升就困難了。每年管理者都會根據當年預算和員工實際情況,如績效/薪酬水平/對團隊貢獻/歷史調薪情況等,綜合決策每個人的調薪,並不是每個人一定都有調薪。
  • 計程車司機遭專車高補貼挖角 月收入翻番輕鬆過萬
    呂新傑在廣州某大型計程車公司開了6年的士,「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想著先幫公司賺錢」,因為他單班每月要向公司上繳4000多元「份子錢」,相當於每天要上繳150元錢,不管上班還是休息,賺多賺少,這150元都是要交的,再加上每天的油氣費,每天收入500元才能賺200元。
  • 計程車司機在一線城市能賺多少?老司機透露工資,直言工作辛苦
    前不久,在論壇中,筆者看到有位網友提問:計程車司機在一線城市能夠賺多少錢呢?對此有位老司機也是透露了自己的真實工資,他覺得開計程車還是相對來說非常幸福的,這位司機坦言,如果能有自己的車,那麼工資還能稍微高一些,但是大部分計程車司機都是租的出租公司的車,所以每個月還會要交大帳,扣掉花銷,雖然一個月能賺到三四千,但是這樣的工作模式也是讓很多剛入行不久的年輕人選擇了退出。
  • 「開不壞」的豐田,為何計程車都不用?出租司機:缺點太明顯
    最近幾年汽車行業風起雲湧,國內湧現出了不少的造車新勢力,老牌車企也在努力研發新技術,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在眾多的汽車品牌中,有一個號稱「開不壞」的汽車品牌,正是日系車中的豐田汽車。豐田汽車想必各位都十分熟悉了,進駐國內多年,無論是品質還是口碑都十分不錯,開起來還格外省油,深受廣大車主的喜愛。不過有的人會有疑問,豐田既然這麼好,為什麼計程車司機都不開豐田呢?其實,豐田汽車有優點,也會有缺點。
  • 臺當局為計程車司機提供補貼?高雄機場司機哭訴:快要活不下去了
    據悉,疫情發生之前,每天入臺人數大概有16000,現在不足3000人,入臺人數大幅度減少,專門在機場接客人的計程車司機,收入也隨之大幅度下降。高雄機場司機哭訴,快要活不下去了一位專門在高雄機場拉客人的計程車司機陳百輝,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原來大概排兩個小時的隊可以接到客人,每天收入大約有2000元新臺幣,可是自從疫情發生之後,情況發生很大變化,他的收入也隨之下降,一天不如一天,拿2月24、25兩天來說吧,每天還能收入800-1000新臺幣,可後面幾天乾脆都沒有開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