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海城「析木城石棚」:東北第一石棚遺址

2020-12-14 遼寧文化旅遊磚家

析木城鎮位於海城市東南約17公裡,地處是鞍山通往岫巖、丹東的要道,交通便利。漢代曾在此置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境內有析木城遺址、龍鳳峪山城、金塔、鐵塔、石棚、黃瓦窯遺址,不遠的接文鎮還有海城銀塔遺址,是海城歷史文化遺址最集中的地區。

析木城石棚位於析木鎮姑嫂石村南部的山頂上,處在地勢平緩的山嶺南側,從遠處看它的外觀形狀就像一間小房屋。據稱析木城原有兩座石棚,一座建於山上俗稱「姑石」,一座建於山下俗稱「嫂石」,故稱「姑嫂石」。遺憾的事嫂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1年)被炸毀,現已蹤跡全無,姑石得以留存至今,便是今天廣為人知的析木城石棚。

析木城石棚由六塊巨大花崗巖石板套合在一起搭砌而成,石棚高度約2.8米,由六塊巨大的花崗石板築成,每塊石板均經過精細的加工,一塊石板鋪地,三塊石板為立壁,一塊石板當棚頂,一塊小石板為南門。棚頂的頂石石板最大,呈長方形,長6米,寬5、1米,厚約0、46米,重約四十五噸。在巨石蓋以及東西兩壁都有加工痕跡的凹槽,特別是在南壁支石的上端,有較為規整的兩排小圓窩,明顯是人為加工而成。所以石棚不是神物,而是古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結晶。

在石棚發現之初,關於石棚的性質、用途,學術界的說法也是完全不同,專家學者們圍繞其時代、文化所屬、功能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一般認為石棚為古代貴族的墓葬,如日本、韓國學者稱其為「支石墓」,但也有人認為石棚是古人宗教祭祀所用,或墓葬與祭祀紀念物的功能兼而有之。而據有關史料和專家的實地考察,析木城石棚應是青銅時代所建的一座石板支蓋式石棚,而且它屬於大型石棚,為祭祀活動場所,是遼東半島巨石文化(世界考古學家多把屬於新石器時代以至銅器時代,人類利用巨大的天然石塊或略加修整的石塊堆樹起來的最古石建築物稱為「巨石文化」)的代表,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支石墓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海城析木城石棚石棚規模宏偉壯觀,而建造石棚的有的壁石或蓋石重達幾十噸,它的開採、搬運和架設,每一步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建築物之一,為東北地區石棚遺址的代表。

海城析木城石棚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原始社會的狀態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為研究青銅時期遼東半島的墓葬提供極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研究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形成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主要實物資料。析木城石棚別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配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

相關焦點

  • 海城的郊外,有個「謎」似的文物析木城石棚,可它的來歷卻不簡單
    位於遼寧省海城市的荒郊野外,有一處造型奇怪的「析木城石棚」。它雖然歷史悠久,但製作粗糙,為何卻成為了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石棚到底是什麼來歷?這已經成為了一個謎團。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析木城石棚是什麼模樣?整體看去,石棚呈長方形,是由六塊花崗巖石板組成的。其中四塊大石板為支架,另外兩塊石板,一塊為石蓋,一塊鋪地石。析木城石棚整體高2.8米,南北長6米,東西寬5米,每一塊石頭的塊頭都很龐大,石塊的擺放看起來非常粗糙,難道是古人隨意地擺出的造型?
  • 遼寧的海城沒有海,但這裡一座大石棚,可證明此地曾被海浪衝刷過
    海城,隸屬遼寧省鞍山市,位於遼東半島腹地。海城是一個沒有海的城,這裡相傳是退海之地。公元925年,遼滅渤海國,隨後遷渤海國移民到此地,取渤海意蘊稱之為海州。清順治年間改為海城,至今。海城曾一度在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國位居第十名,長期處於遼寧縣域經濟第一方陣領跑者角色,主要和瓦房店角逐第一。海城市經濟發展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玄機,能發展如此迅速?主要是憑藉著自己區位和地理優勢,加上「東方魯爾」遼寧的搖籃裡,不斷強大起來,最終成為了全國百強縣之一。
  • 大連地區的「巨石文化」:普蘭店儉湯大石棚,三千年前的國王墓葬
    遼寧半島石棚:海城析木城石棚遼寧半島石棚:蓋州石棚山石棚石棚在全世界都有廣泛分布,很多地區都有石棚的發現記錄。我國的吉林、山東、湖南、四川和遼寧省均有石棚,其中尤以遼寧省石棚為多,而遼寧省石棚又集中分布在遼東半島上,以海城的析木城石棚和蓋州的石棚山石棚最為著。大部分石棚都坐落在臨河呈蘑菇狀的丘陵臺地上,少數在平地,但很少在高山峻岭上。多數石棚所在地和附近有遺址。石棚的年代,上限可能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但絕大多數石棚屬於青銅時代,有的可能晚到春秋。
  • 徐樹春:遼東石棚
    石棚是遠古人類墓葬或祭祀的建築遺蹟,這些早於三千年前的石棚在遼東有幾十座,大都豎立於鄉村的山坡和高崗處,其濃鬱的歷史文化氣息瀰漫在石棚四周,卻又讓人撲朔迷秦皇島離。
  • 遼寧鞍山這8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鞍山,簡稱鞍,遼寧省省轄市,是遼寧省第三大城市,中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遼中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因市區南部一座形似馬鞍的山峰而得名。有著「共和國鋼都」的美譽,又因盛產岫玉,故而有「中國玉都」之稱。1、海城仙人洞遺址
  • 鞍山海城厝石山公園擴建 面積翻了一倍
    鞍山海城厝石山公園擴建 面積翻了一倍 作者:姜帆 2018-04-09 09:38   來源:北方晨報     日前,記者在海城市厝石山公園看到,公園擴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據悉,公園總擴建面積達3.6萬平方米,擴建部分將新增綠地及厝石軒亭、月到風來亭南門景觀臺等景觀建築。
  • 剖析東北析木河磨玉
    概述析木玉屬於透閃石玉,因最初發現於海城析木鎮而得名,一般認為,析木玉與岫巖黃白河磨玉產出的地質背景相同,都是大石橋市巖組碳酸鹽巖建造經區域變質後疊加了熱流體交代而成的透閃石玉,由於疊加的熱流體和原巖的物質成分差異,在不同的區域形成了不同顏色的透閃石玉,在偏嶺一帶形成了岫巖特有的黃白老玉,在孤山和海城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析木玉
  • 網傳吉林松原濊貊女王墓實為青銅器時代石棚墓
    愛民石棚墓現狀  網傳江源濊貊女王墓  該墓實為「愛民石棚墓」該貼還有「這古今中外深受人們重視景仰的長白山石棚墓受到了無數前來瞻仰憑弔的中外朋友。 由於歷史上曾經因為建設森林鐵路專用線等諸多原因, 現在保存下來的僅僅有一處石棚墓。」「據考古人員考證,這些石棚墓的主人便是在5000年前新石器時期就已經進入農耕漁獵文明生活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群體首領——博愛、慈祥、威嚴的濊貊女王安息的地方。」等語句。
  • 藤木瀑花·棚壁生輝
    ,藤木自是不甘落後,紛紛瀑花,棚壁生輝;幹莖木質而非草本,枝條垂蔓而異喬木,是為藤木,是文記常見春花藤木五; 紫藤幽簾 豆科 紫藤屬Wisteria sinensis紫藤,花紫色,是藤木,而得名;園子裡常附石攀牆;
  • 鞍山--遼寧頻道
    據對新樂遺址考證,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上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從公元前229年設立侯城起,瀋陽的建城史已近2300年。公元1625年,瀋陽素有「一朝發祥地,三代帝王城」之稱。1625年,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遷都於此,更名盛京。鞍山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 北海一大排檔起火 5間木棚被毀
    李海華 攝中新網北海9月4日電(李海華 陶鵬)9月4日下午15時許,北海冠頭嶺南萬漁村大排檔發生火災,5間木棚被付諸一炬,所幸無人員傷亡。據參與救援的消防官兵介紹,北海市119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後,先後調派3個消防中隊共8輛消防車、55名官兵前往撲救。
  • 關外旅遊第一古鎮:鞍山海城「牛莊古鎮」
    海城牛莊這個富裕的小鎮,因皮薄肉多的「牛莊餡餅」的而聞名全國(記得從前在南方讀大學那會,每次回家路過海城,都會特意吃上一頓)。那會還真是不知道牛莊還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文化沉澱的古鎮。依稀記得我還曾在歷史課本上看見過牛莊,好像那會營口海城一帶都叫作牛莊,是東北早期的開阜口岸。
  • 必須要看九個石棚
    據小編所知九間棚景區很大,九間棚遺址就在山上,不過可以開車上去。遊玩整個景區起碼要幾個小時,但要是只看幾個重要景點時間就用的不多了。   九間棚村坐落在山東省平邑縣東南部海拔640米的龍頂山上。過去的九間棚,山高澗陡,四面懸崖,土地瘠薄,水源奇缺,自然條件和生存環境極其惡劣。
  • 東北首列文化旅遊列車「千山號」正式開通!
    、遼寧千山旅遊集團有限公司、瀋陽鐵道國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海城市委市政府、岫巖滿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承辦,同時,也得到了鞍山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鞍山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鞍山市燃氣集團有限公司、鞍山市供熱有限責任公司、鞍山市職教城管理委員會、鞍山市湯崗子溫泉集團有限公司、岫巖滿族自治縣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海城市後英經貿集團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 蓋州市小石棚還有這號地方?
    山中無甲子,青峰得一闕~蓋州市小石棚青峰闕山莊散記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大門外幾個石磨,石碾子代表著主人懷舊的情懷,木製大門鑲嵌銅釘,門樓上也是木製結構,一榫一卯代表著古建築的精巧與智慧。入得大門就地取材幾塊巨石磊砌的花園錯落有致。花鳥魚蟲自然生長。青峰闕所有的建築,亭臺樓閣,曲徑石板路幾乎都是就地取材,融入山水之中,就像山中亭亭玉立的女子,不見世俗的妖嬈,渾身上下都是清新俏麗。
  • 鞍山:海城魁星樓,遼南地區最大的魁星樓,全國僅有的37座魁星樓
    海城魁星樓位於遼寧省海城市城南的厝石山公園內, 歷史為「臨溟八景」之一。海城魁星樓在造型特點和彩繪裝飾上都展現了古人的辛勞和智慧, 是人們瞻仰和崇拜的地方。鞍山:海城魁星樓海城魁星樓始建於1778年(清朝乾隆四十三年),重修於1923年(民國十二年),毀於十年劫難。後於1999年重建,是遼南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魁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