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木城鎮位於海城市東南約17公裡,地處是鞍山通往岫巖、丹東的要道,交通便利。漢代曾在此置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鎮,境內有析木城遺址、龍鳳峪山城、金塔、鐵塔、石棚、黃瓦窯遺址,不遠的接文鎮還有海城銀塔遺址,是海城歷史文化遺址最集中的地區。
析木城石棚位於析木鎮姑嫂石村南部的山頂上,處在地勢平緩的山嶺南側,從遠處看它的外觀形狀就像一間小房屋。據稱析木城原有兩座石棚,一座建於山上俗稱「姑石」,一座建於山下俗稱「嫂石」,故稱「姑嫂石」。遺憾的事嫂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1年)被炸毀,現已蹤跡全無,姑石得以留存至今,便是今天廣為人知的析木城石棚。
析木城石棚由六塊巨大花崗巖石板套合在一起搭砌而成,石棚高度約2.8米,由六塊巨大的花崗石板築成,每塊石板均經過精細的加工,一塊石板鋪地,三塊石板為立壁,一塊石板當棚頂,一塊小石板為南門。棚頂的頂石石板最大,呈長方形,長6米,寬5、1米,厚約0、46米,重約四十五噸。在巨石蓋以及東西兩壁都有加工痕跡的凹槽,特別是在南壁支石的上端,有較為規整的兩排小圓窩,明顯是人為加工而成。所以石棚不是神物,而是古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結晶。
在石棚發現之初,關於石棚的性質、用途,學術界的說法也是完全不同,專家學者們圍繞其時代、文化所屬、功能等問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一般認為石棚為古代貴族的墓葬,如日本、韓國學者稱其為「支石墓」,但也有人認為石棚是古人宗教祭祀所用,或墓葬與祭祀紀念物的功能兼而有之。而據有關史料和專家的實地考察,析木城石棚應是青銅時代所建的一座石板支蓋式石棚,而且它屬於大型石棚,為祭祀活動場所,是遼東半島巨石文化(世界考古學家多把屬於新石器時代以至銅器時代,人類利用巨大的天然石塊或略加修整的石塊堆樹起來的最古石建築物稱為「巨石文化」)的代表,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支石墓也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
海城析木城石棚石棚規模宏偉壯觀,而建造石棚的有的壁石或蓋石重達幾十噸,它的開採、搬運和架設,每一步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建築物之一,為東北地區石棚遺址的代表。
海城析木城石棚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發展、原始社會的狀態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化研究價值,為研究青銅時期遼東半島的墓葬提供極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是研究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形成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的主要實物資料。析木城石棚別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配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刪圖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