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像一粒小小的沙子,在祖國的天空裡自由飛舞。」
——沙飛
沙飛,原名司徒傳,1912年5月5日生於廣州,祖籍廣東省開平縣。學生時代先後就讀於廣州市立初級小學、廣州育才中學、廣州無線電專門學校,畢業後在汕頭電臺工作。1935年加入上海黑白影社。1936年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37年參加八路軍,任攝影記者。1938年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編輯科科長兼《抗敵報》副主任,1939年任晉察冀軍區新聞攝影科科長。1942年任晉察冀畫報社主任。1948年因患肺結核病住院治療,其間,又患了嚴重的精神分裂症。1949年12月15日,在精神恍惚中開槍打死日本籍主治醫師津澤勝。1950年2月24日,原華北軍區政治部軍法處判決沙飛死刑。同年3月4日在石家莊執行。1986年5月19日,北京軍區軍事法院作出判決,撤消原華北軍區政治部判決,為沙飛恢復軍籍。1986年6月11日,中共北京軍區紀律檢查委員會作出決定,恢復沙飛黨籍。
天國裡,有一粒小小的沙子,自由自在,隨風飛舞。它是誰?他是誰?他的名字叫沙飛。
五十年前,石家莊郊外的早晨,茫茫野草在悽涼的寒風中哭泣,沙飛帶著遺憾、帶著眷戀,以傳奇的方式結束了傳奇的一生。那一年,他38歲。
沙飛默默地去了。幾十年來,他的名字不見了。而他拍攝的照片卻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腦海裡……
他拍攝了在飢餓中掙扎的人力車夫、流離失所的災民、呼號求乞的盲人、骨瘦如柴的流浪兒和疲於奔命的碼頭工人。
他拍攝了魯迅生前最後的照片,傳神地刻劃出中國文化革命旗手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軒昂氣質,成為魯迅留在千千萬萬人心中的肖像。
他拍攝了白求恩的照片,一幅幅畫面抓取了白求恩的精神、白求恩的胸懷、白求恩的風採、白求恩的情趣。
他拍攝了八路軍挺進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的照片;他拍攝了八路軍騎兵部隊通過平型關,出擊日軍的照片;他拍攝了百團大戰的照片;他拍攝了八路軍和民兵反「掃蕩」的照片;他拍攝了八路軍將領聶榮臻、賀龍、程子華、彭真、關向應、楊成武、呂正操、肖克、孫毅、舒同、王平的照片,也拍攝了八路軍戰士的照片。
他拍攝了抗日根據地人民生產生活的照片,根據地民主政權建設的照片,根據地青年踴躍參軍的照片;他拍攝了在華日人反戰同盟活動的照片,日本小姑娘的照片,國際友人在邊區參觀與工作的照片、軍調執行部三人小組活動的照片;他拍攝了張家口解放後工廠恢復生產的照片……。
沙飛用照相機生動而真實地記錄下中國人民、中國革命軍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壯麗畫卷。沙飛的作品是真實的,每一張照片都是他置生死於度外、深入現場拍攝的;沙飛的作品是感人的,每一張照片都飽含著他對中華民族的愛、對父老兄弟的情,對侵略者的仇、對剝削者的恨;沙飛的作品是美妙的,青山、河流、藍天、白雲、青紗帳、古長城……大自然中的一切景物被賦予更高層次的寓意;沙飛的作品是豐厚的,他一個人就在中國攝影史上留下了近千張珍貴底片;沙飛的作品是激昂的,雄偉壯麗的古長城與馳騁疆場的八路軍組成《義勇軍進行曲》的恢弘樂章,鼓舞著被壓迫、被踐踏、被侵略的中華民族奮起反抗!沙飛的作品像一幅幅壯美的畫,一首首昂揚的詩,一曲曲雄壯的歌,流淌著中華民族不屈的魂,裸露著華夏兒女高昂的頭!
然而,幾十年來,沙飛的這些作品上沒有署名。沙飛經歷了近半年世紀的沉寂和非難。
歷史終於迎來了撥亂反正、還其本來面目的偉大時代。當人們重新審視中國攝影發展歷史的時候,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後人:
沙飛是中國攝影史上第一個提出攝影武器論的人,
沙飛是中國革命軍隊第一位專職攝影記者,
沙飛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新聞攝影機構的第一任領導者,
沙飛和他的戰友們創辦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份新聞攝影畫報,
沙飛和他的戰友們拍攝和保存了中國革命戰爭時期最完整的照片檔案,
沙飛和他的戰友們建立和發展了中國革命攝影隊伍,
……
沙飛是遺憾的,他在自己最愛的事業上拼搏了僅僅十餘年,那麼多的理想和願望還沒有實現。沙飛又是幸運的,他的家人一直深愛他,他的戰友一直思念著他。沙飛更是自豪的,他和他的戰友們創造了中國攝影史乃至世界攝影史上最光輝的業績。他被後人稱為中國革命攝影事業的先驅者、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攝影史上劃時代的人物。
在中國攝影史上,誰人受過這等評價、誰人受過這等讚譽、誰人受過這等愛戴、誰人受過這等懷念……
沙飛受到了。
(作者系新華社攝影部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