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旁王朝的享樂主義,洛可可藝術為何會在奢靡的社會風氣中誕生?

2021-01-13 網易

  在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建立起君主專制的王國,把貴族們集中在凡爾賽宮居住,強化了國王權力,波旁王朝成為了歐洲大陸最為強盛的國家。

  

  國力強盛下的法國貴族開始享受國家帶來的安逸,在這樣的背景下,洛可可藝術開始出現。洛可可風格廣泛在建築、裝潢、服裝、音樂等方面應用,具有精緻細膩輕快的特點。

  一、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經濟繁榮,宮廷享樂主義形成,藝術風格隨時代變遷發生變化

  

「一旦人們認識到某種藝術風格不再適應它們所期望達到的目的,那麼斷裂就會產生。」

  路易十四即位時,由紅衣主教馬扎然親政,馬扎然作為義大利人在執政期間整個皇室的風格為古典主義風格。馬扎然去世後路易十四親朝政,而古典主義藝術也逐漸被洛可可藝術所替代。

  路易十四在位時重視文化藝術,對商業發展大力支持,廣拓殖民地,建立起海外貿易,使法國成為東西方貿易中心。這一舉措讓法國經濟繁榮,資本主義得到發展

  路易十四開始大肆揮霍,享受榮華的宮廷生活,自稱"太陽王"。同時在宮廷內帶起奢華的風氣,在路易十四的影響下,這種風氣瞬間在法國的土地上傳播開來。

  

  為了懾服統治下的貴族們,路易十四經常召開舞會、宴會等宮廷活動來彰顯自己的豪華氣派。巴黎貴族為能夠在國王面前爭寵,同樣在穿著打扮方面都貼近於深受路易十四喜愛的洛可可藝術。

  另外法國的沙龍作為主要社交中心,沙龍中的貴族們追求幸福與享受,注重生活品質,這使人們在感官上異常高雅,形成了不同於巴洛克莊重豪華拘於禮節的輕快、精緻,甚至帶有陰柔之美的洛可可藝術。

  使法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的"太陽王"由於不斷發動戰爭和花費重金的貪圖享樂,使法國經濟面臨大為削弱,他加強了對農民的稅收要求,加重農民負擔,使民眾開始對國王發布出不滿的聲音。

  1715年8月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五成為新國王。他執政早期深受法國人民喜愛,但執政後期生活糜爛,路易十四留下的財政混亂問題也沒有解決,逐漸失去了民心。

  對財政的無能管理與私人生活混亂破壞了法國制度,他死後成為了法國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

  路易十五在嬰兒時期便失去了母親,所以他渴望母愛,設法讓更多的女性陪伴他。他繼承了路易十四奢華的宮廷生活風格,大辦舞會、宴席召集女性,這也是洛可可風格能夠繼續發展到鼎盛時期的主要原因。

  

  二、洛可可藝術在建築、繪畫、音樂、服裝各方面獲得繁榮發展,被稱為路易十五式

  在當時的法國,藝術與生活緊密相連,18世紀的歐洲藝術為貴族享受服務。尤其是法國,洛可可風格從法國蔓延到整個歐洲大陸,可以看出這種藝術風格受到當時的貴族一致認同。

  洛可可是一種新風格的裝飾,這種風格創造出來的世界既夢幻又典雅,遵循非對稱法則,色澤柔和豔麗,飽含風趣和情趣

  無論是畫家、雕刻家、還是家具商、裁縫,都對洛可可風格趨之若鶩。從家具到服裝,從客廳到臥室,洛可可藝術無處不在,在18世紀有著特殊的藝術地位。

  洛可可式建築一般為室內裝潢藝術,以貝殼和巴洛克風格為主,在室內使用色彩明快和精緻的裝飾,整體細膩柔美,常用弧線和S形線的不對稱手法,以貝殼、漩渦作為裝飾題材,自然連成一體。

  用嫩綠、粉紅和玫瑰粉等淺色調粉刷牆壁,金色粉刷線腳,使整個房間充滿風趣曖昧的氣息。

  

  洛可可建築藝術主要為輕結構的花園式,拋棄了巴洛克的雄偉氣質。其中蘇比斯府邸是洛可可建築風格的最完美作品。

  這一時期的繪畫體現了洛可可風格的浪漫輕佻,人物形象矯揉造作,體現貴族欣賞的性感與情趣。色彩清淡柔和,也多為粉紅與淺綠色。主題也不再是神話聖人,而是貴族男女之間的輕佻之事。擺脫巴洛克的莊嚴、古板氣息。

  音樂與文學方面更加注重輕快的個人情感,突出愛情的魅力。打破巴洛克時期的誇張風格,追求華麗與自然。

  洛可可式服裝主要表現在女性服裝上面,洛可可時期緊身胸衣的製作技術進步,穿著後將身體呈現出圓錐形,突出女性的曼妙身材,也是服裝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必不可少的是裙撐,主體呈橢圓形,前後扁平,左右橫寬,裙身從臀部一下寬度相同,這種設計可以使女性可以在內裙裝飾上自由發揮裝飾的才能。

  洛可可風格女裝層次複雜,分為底裙、襯裙、內裙和罩裙。罩裙從腰部中間散開,露出重點裝飾的內裙。為了追求柔美的情調,多採用白色、粉紅、粉綠、粉藍等嬌媚的顏色,裝飾上大量使用金線、蕾絲、蝴蝶結和絲帶。

  

  最為醒目的是洛可可女裝有裙撐突出的下身以及四方形開闊領口,倒三角的上身誇大了女性的身體曲線,使女性媚態百生。

  中世紀開始發展出的立體服裝意識,在洛可可時期迅速發展,製造出大量洛可可服裝。這種服裝風格是靜態審美的巔峰,寬大對稱的裙撐將肌膚與裙子分開,製造出空殼感,彌補了人體上的不完美。

  洛可可藝術在生活中的實用性還體現在家具的變化。這種風格的家具以不對稱的輕快曲線、回血曲折的形線條和精緻的雕飾為特徵,使用槭木、桃花心木、烏檀木料作為本體,塗以中國漆,發展成為具有中歐兩種風格的獨特風格

  室內多鑲嵌繪畫和鏡子,形成輕快優雅虛幻的環境,成為了歷史上最華麗的室內裝修風格。充分反映法國貴族階級宮廷生活的腐朽與空虛,極致的貪圖享樂。當時法國在歐洲大陸屬於最強盛國家,使歐洲其他國家也出現以洛可可為主要藝術形式的風格。

  法國洛可可柔美風趣,義大利洛可可精緻亮麗,英國洛可可精巧雅致,德國洛可可顯得華麗優雅。不同風格的洛可可都得以保存,供人們體會那個時代的宮廷奢靡之風。

  路易十四大力推崇古典主義藝術,為洛可可藝術盛行提供了條件。同時他注重個人享受,愛好獨特的服裝,創造出高跟鞋。奢華的宮庭氛圍讓洛可可藝術一開始就變得華麗優雅。

  

  奢靡風氣讓貴族們互相攀比,路易十五的王后蓬帕堵夫人一度倡導洛可可風格女裝,影響了宮廷服飾的發展。

  路易十五時期,宮廷極度熱愛中國風格,在大多設計上都模仿了中國藝術,刺繡方面對洛可可風格的服裝有著巨大影響。

  三、洛可可風格促使法國奢侈品的發展,腐朽墮落的藝術起源刺激了市場繁榮

  法國高度的集權統治創造了洛可可,洛可可也是法國穩固統治的表現。特別是在藝術領域,統治者用它禁錮人們的理性思想,被動捲入奢華之風。於是產生了對社會不滿的理性主義哲學家對它的敵意。

  啟蒙思想家用理性抨擊洛可可的腐朽與墮落,但崇拜洛可可的人同樣極力維護,

  "洛可可在於它之前或者之後的藝術相比,更接近完美。"

  洛可可風格從藝術上來看,確實是無與倫比的,不管在建築繪畫還是服裝裝飾,都極具代表性。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洛可可依舊讓人對它的華麗嘆為觀止,對其感到心靈上的享受。

  一種藝術風格的出現並流行是在珍貴,它對社會影響也非常大,改變人們的生活。

  

  地位的體現從這一時期開始從對食物的豐盛轉型成為奢侈品的質量。由於藝術的出現,建造豪宅、收藏繪畫、室內裝潢成為新的追求。

  洛可可風格的出現為藝術收藏家的收藏品錦上添花,不僅是在繪畫、豪宅,更是在珠寶、家具、服裝上充分發揮作用,洛可可風格的產品都被看作奢侈品。

  洛可可服裝成為貴族的唯一時尚標準,從而自上而下整個社會也都以此為標準與自己的生活結合。但自路易十五與蓬帕杜夫人去世後,這種風格逐漸被新古典主義風格替代,在這之前,整個社會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是非常墮落。

  富人們洛可可風格的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刺激了市場消費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奢侈品的出現對近代經濟有著決定性作用,是支撐大量工業生產的重要力量。

  重商主義在法國持續發展,富人人數不斷擴大,對於奢侈品的追求也在持續增長,加快了貨幣流通。路易十五統治以後洛可可產品更是成為奢侈品推銷行業的高峰。

  洛可可藝術以奢華精緻的風格影響了歐洲的藝術發展。直到現在我們仍能夠在歐洲國家看到洛可可風格的家居裝飾,雖然一度被評價為虛浮華麗的享樂藝術,但對藝術的貢獻是非常大的,並且可以為現在的生活增加情趣與品質。

  參考文獻

  《藝術與歷史》

  《歐洲風化史·風流世紀》

  《法國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洛可可奢靡的藝術風格:畫中的人物不再「神聖端莊」
    這種「輕」而「浮」的質感,或許也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到了巴黎以後,貴族們忘記了路易十四統治後期樸素的生活作風和嚴苛的道德準則,開始肆意狂歡、放縱淫樂;這種縱慾享樂的生活方式瀰漫在巴黎的上層社會,也體現在了藝術風格之中。
  • 緊身衣+蓬蓬裙,不討喜的誇張服飾,法蘭西為何「逆反」迷上洛可可?
    用這種誇張的服飾來體現女性曲線在現在看來是並不討喜的,那麼為什麼洛可可女裝可以在法蘭西盛行呢?二、為何洛可可風格的女裝可以在當時的法國社會盛行?而皇帝、皇族的奢靡縱容了這種風氣的存在,也助長了洛可可風格女裝的發展,在這個方面為洛可可風格女裝的鼎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證。
  • 波旁王朝的結語,洛可可時代奢靡華麗背後隱藏的危機
    在洛可可藝術中,推動了這股宮廷狂熱潮的人正是最著名的絕代艷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她成為了路易十五的王后,在法國宮廷的嬌寵下生活極盡奢華造作,間接的促成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奏,在巴黎政變後,瑪麗王后被推上了斷頭臺,而她所寵愛的宮廷專屬高雅、精緻的洛可可藝術也開始一落千丈,輝煌的法蘭西迎來了自由之光,浪漫主義飛往了法國每一片土地。
  • 象徵「情」與「欲」的洛可可風格,在一個婦人的代表下走向鼎盛
    在18世紀左右,傾向於古典化的巴洛克風格逐漸逝去,另一種更為平民化,更為華麗和俏皮的服裝以及建築風格接棒上線,它迅速在法國興起,並且傳到了其他國家,這種主要用於建築上的風格藝術,也蔓延到了當時男女人的服飾上,在貴族中尤為獲得青睞。
  • 細說歐式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
    歐式風格最早來源於埃及藝術。埃及的末代王朝君主克雷澳帕特拉(著名的埃及豔后)於公元前30年抵禦羅馬的入侵。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巴洛克藝術,洛可可風格,路易十六風格,亞當風格,督政府風格,帝國風格,王朝復闢時期風格,路易-菲利普風格,第二帝國風格構成了歐洲主要藝術風格。
  • 最不正經的洛可可藝術——《鞦韆》
    弗拉格納爾全名:讓奧諾雷弗拉格納爾,他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洛可可風格畫家,並且愛情是弗拉格納爾作品的主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鞦韆》、《讀書的女孩》、《閂》等等。最初弗拉格納爾被布歇那粉豔誘人的作品吸引並在16歲時到布歇門下修業,20歲後便自立門戶,可以說弗拉格納爾是布歇的學生與繼承人。後又受到北方布魯斯色彩和倫勃朗的明暗法影響,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 誰是波旁王朝的「康熙」與「乾隆」
    今天,國人對波旁王朝的認識,多數源於教科書中這段話:「1789年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崩潰……」教科書如此簡練,它以「專制」一詞為整個王朝定性,刨去了曾經生動輝煌的歷史。可是,正如「腐朽墮落」的大清王朝有「康乾盛世」,「專制」的波旁王朝也有過自己的盛世。
  • 佛朗索瓦·布歇的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是一個被廣泛傳播的舶來詞彙,我們經常在開發商的樓書上看到用這個詞對樓盤裝飾風格的描繪,但是你真的了解洛可可藝術嗎?1762-1763上圖這個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洛可可風格的鼻煙壺由佛朗索瓦·布歇設計,它體現了很多人對洛可可最基本的想像:雍容華貴的,裝飾繁複的,皇家宮廷的。
  • 藝術風格簡析:發現沒?巴洛克風格和洛可可風格其實離你很近
    後面我們會講到,在此不多說了。洛可可文化是從 18 世紀的法國貴族和新興的資產階級的社交生活中產生並形成的,提到洛可可風格的誕生,我們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婦。她是沙龍的創導者,代表新興資產階級,而正是沙龍將她帶到法國上流社會,由此獲得名望。
  •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分析
    洛可可風格的來源「洛可可」是從法語轉換而來的,原意是貝殼裝飾,一開始是指室內裝飾以及建築中的一種裝飾風格,後來廣泛的說是指18世紀路易十五時期的藝術風格,他首先從建築裝飾開始後來一直影響到服裝繪畫,雕塑,和音樂。代表人物有華託、布歇以及弗拉格拉爾。在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洛克克風格的畫家就是布歇。
  • 從巴洛克到洛可可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高凌/文 從巴洛克風格到洛可可風格的轉變其實並沒有一個嚴格的界線,很難說從哪天起人們就進入了洛可可風,就像很難說從哪天起人們進入了巴洛克風一樣。文學上的情況也是如此,很難說存在一個洛可可風的文學,就像很難說存在巴洛克風格的文學一樣。最好的解釋巴洛克風和洛可可風區別的方法就是從這兩種藝術風格的土壤——法國宮廷的趣味,以及決定著這種趣味的君主個人的性格和趣味上去解釋。雖然巴洛克藝術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但說到底依然是一種宮廷藝術,沒有教會和君主訂貨,指望靠布爾喬亞生活的藝術家下場一般都比較悽慘。
  • 豔麗的洛可可藝術
    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彬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輕鬆的藝術風格。被稱為洛可可的豔情藝術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它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
  • 活潑纖巧:十八世紀歐洲之魂,現代服飾中流淌的「洛可可」風格
    追求形態上的自然,在設計圖案的選擇上,充分發揮了設計師自我的意願,不拘泥於古典範本,這便是洛可可藝術,在當時的法國成為時尚風尚關鍵所在。當時的法國社會,剛剛從封閉的的路易十四時代解脫出來的貴族們,開始追求更為奢侈的生活,在藝術選擇上崇尚輕浮華麗。
  • 洛可可:一段由女性主宰的藝術時期
    2019年·初,ALVIN斥巨資從法國空運了一間能穿越到法國十八世紀洛可可藝術時期的影棚。到路易十五即位後,巴洛克便逐漸被洛可可藝術所取代。隨著路易十六下臺,新古典主義的萌芽,最終取代洛可可藝術,登上歷史的舞臺。洛可可藝術正式消亡。不同於洛可可藝術,新古典主義的服裝,運用了大量褶皺,加上蓬鬆簡約的輪廓,意在呈現出自在與自信的狀態。
  • 巴洛克,古典主義,洛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怎麼區分?
    文藝復興以後,西方藝術的中心從義大利轉移到法國。從17-19世紀,產生許多藝術風格,巴洛克風格,法國古典主義,洛可可風格,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等。理性與感性交替上演。一說起這些專業術語,就讓人頭大。18世紀法國新興資產階級貴族興起,這些新貴族也有著強烈的藝術消費需求,迎合他們口味的新藝術形式——洛可可應運而生。但這種輕鬆奢靡的藝術風格很快遭到其他藝術家的批判。
  • 家裝的洛可可風格到底是什麼?看了這個你就明白了
    起源於18世紀法國的洛可可風格,洛可可Rococo從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併而來,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的室內裝飾物。洛可可最先出現於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路易十五給宮廷藝術家和一般藝術時尚帶來變化,最初只是在皇宮,後擴展到整個法國上層社會。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婦、社交名媛蓬帕杜夫人,憑藉才色,影響到路易十五的統治和法國的藝術20餘年。她是洛可可風格當之無愧的主導者和推動者。她對凡爾賽宮進行了洛可可式的裝飾。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社會享樂、奢華及愛欲交織的風氣。
  • 洛可可風格繪畫的主要特點
    洛可可是18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它涵蓋繪畫、雕塑、建築、室內裝潢、裝飾、文學、音樂和戲劇等方面。就詞源而言,「洛可可」是法文的rocaille和coquilles的合成詞,即「石頭」加上「貝殼」,因為洛可可風格常用這兩種物品來做裝飾。
  • 如何區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總的來說,巴洛克藝術是一種複雜、奢侈與浮誇的藝術,在建築方面強調華麗,壯觀,雄偉,炫耀。比如,路易十四設計的另一樁巴洛克的傑作——羅浮宮。而說到洛可可(Rococo),這個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築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築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採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
  • 洛可可:柔媚的法式情調,女人掀起的情色藝術
    17世紀到18世紀晚期的洛可可風格,是一種暗示著被女性品味和社會創造力所掌控的時代。在優雅品味和精湛技巧的外衣下,作品的主題往往與愛情相關。其中最標誌的特性也是迂迴在情與色的邊界上,這種誘惑力將巴洛克藝術中的戲劇性元素改為世俗化的調情戲碼,它也成為了藝術史上最驕奢Y逸的時期。
  • 兩種歐洲古典主義經典風格,巴洛克和洛可可,真的了解了嗎?
    結構線條多為直線,強調對稱給人以古典莊重之感裝飾上卻恰到好處地採用活潑但不矯飾的藝術圖案關於繪畫作品巴洛克先生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喜好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繪畫作品因此洛可可女士的作品很快在圈內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