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朗索瓦·布歇的洛可可藝術

2020-12-07 珠江美術

「洛可可」是一個被廣泛傳播的舶來詞彙,我們經常在開發商的樓書上看到用這個詞對樓盤裝飾風格的描繪,但是你真的了解洛可可藝術嗎?

1762-1763

上圖這個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洛可可風格的鼻煙壺由佛朗索瓦·布歇設計,它體現了很多人對洛可可最基本的想像:雍容華貴的,裝飾繁複的,皇家宮廷的。這些理解都沒錯,但也不完全對。要全面闡述「洛可可藝術」這麼一個宏大概念,我恐怕也只能有心無力了。

現代洛可可工藝製品

洛可可藝術產生於18世紀的法國、而後遍及歐洲。由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洛可可風格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但更多人認為洛可可風格是巴洛克風格的晚期,即頹廢和瓦解的階段。

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我們今天先從弗朗索瓦·布歇的畫中一窺洛可可風格到底畫了些什麼。

布歇作品的局部

弗朗索瓦·布歇

關於對布歇的評價,法國繪畫史給出的評語還是相當公允的,「人們對布歇的作品不屑一顧,這可能是因為在他之前有華託,在他之後有弗拉戈納爾,並且顯然他沒有前者的深刻,又沒有後者的才智和強烈的歡樂氣息。可是,他是這條鏈子上承上啟下的、必不可少的一環。他作為表現色彩和光的畫家,位於最偉大的大師之列。」

發舟西苔島 | 華託的代表作

鞦韆 | 弗拉戈納爾的代表作

布歇出生於巴黎,父親尼古拉是畫師兼裝飾家。17歲時師從洛可可藝術創始人之一的弗朗索瓦·勒穆瓦納。布歇十分崇拜華託,他曾經把華託的素描刻成版畫,出版過《千姿百態》畫冊,《浴女》是他的代表作。

布歇嚮往藝術聖地義大利,曾自費前往考察學習,但是他卻目空一切,瞧不起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藝術成就,他狂稱:「米開朗基羅奇形怪狀,拉斐爾生硬刻板,卡拉瓦喬漆黑一團。」他只對17世紀牧歌情調的藝術感興趣。

愛之泉 | 布歇重現了17世紀牧歌情調

回到巴黎的布歇聲譽大振,以至受到貴婦人們的沙龍的接待。走進王宮時發現,貴族男女並不喜歡上帝而更寵愛希臘神話中的愛情故事。於是布歇竭力去迎合他們,不厭其煩地用畫筆去描繪戰神馬爾斯與愛神維納斯調情,赫爾克裡斯與翁法勒的擁抱。

這類談情說愛的情節及白皙粉嫩的女子裸體被描繪得精緻入微,形象似人似神,人體和諧勻稱,令王公貴族傾倒。62歲時,布歇的聲望日隆直至巔峰,他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美術院院長、皇家首席畫師。

洛可可風格裝飾的臥室

當上美術學院院長的布歇,於3年後辭任。5年後,這位洛可可藝術的寵兒在羅浮宮他自己的房間去世。

伯樂蓬巴杜夫人

雖然布歇在描繪女性魅力上有著無人可比的才華,他那些談情說愛的女仙和牧羊人神話主題畫為他建立了聲名。然而,他也同樣擅長刻畫較少調情意味的女性靈魂的另一面。這些作品大多和一個人有關:蓬巴杜夫人。

蓬巴杜夫人肖像

局部

蓬巴杜侯爵夫人原名讓娜-安託瓦妮特·普瓦松,是路易王朝的第一美女,也是一個才女,1745年成為路易十五的情婦後獲得了自己的頭銜。雖然後來她不再是國王的情人,但仍被稱為「頭銜情婦」(國王的正式情婦)。布歇在1748年與蓬巴杜夫人開始了密切交往,蓬巴杜夫人成為他最有力的資助者。

局部

在布歇的畫筆下,蓬巴杜夫人沒有被描繪成出王家的浮華和富麗之氣,也沒有被描繪得國色天香。書籍反而經常被擺放在醒目的位置,布歇強調了她的智力和文化才華。這並不讓人吃驚,因為她忠實的庇護保證了畫家職業生涯的成功。侯爵夫人向布歇委託了大量的畫作,還有她住所美景城堡的裝潢,甚至讓他參與塞弗爾的新瓷器廠的很多設計工作。

局部

雖然布歇多才多藝,但他不是一位偉大的肖像畫家。他只畫過10來幅肖像,其中7幅是蓬巴杜夫人的。

蓬巴杜夫人也很清楚畫家在這個領域的缺陷,曾評論其中的一幅肖像「很漂亮,但是不像」。不過,布歇依舊是她欣賞的藝術家。

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上文說過布歇不僅是位畫家,也是為多才多藝的設計師,除了為蓬巴杜夫人繪製肖像,更是承擔了不少的設計工作,包括設計女服和裝飾品,布歇設計的圖案成為當時出入宮廷的貴婦人們所效法的榜樣。

1755年,布歇還被任命為戈布蘭壁毯工廠監督。

感覺怪怪的中國題材畫

大家有沒有發現上一章節裡最後那塊掛毯有著似是而非的東方風情?事實上當時的布歇繪製過很多中國主題的繪畫,尤其以1742年為甚。

畫面上出現了大量寫實的中國物品,比如中國的青花瓷、花籃、團扇、中國傘等等,畫中的人物裝束很像是戲裝,與當時的清朝裝束還離得比較遠,但中國特色還是很明顯。

貴族們爭相收購這些畫,買不到的,便把那些以這些畫為藍本、用毛和絲編織的掛毯搶購一空。

不過仔細看布歇的作品,你還是能發現這位沒有到過中國的畫家在很多地方是存在明顯的謬誤的,比如你看上面這幅畫裡男子的身高、髮型和佩刀。我去,這不應該是東倭人嘛!不過,放在整個18世紀歐洲社會痴迷於「中國風」的大背景下,對於分不清中國人日本人的西方人來說,也就不算什麼了。

洛可可風格繪畫

回過頭來說洛可可風格的繪畫,其主要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寫全裸或者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配以秀美的自然景色或精美的人文景觀。

洛可可畫家喜歡選用清亮鮮明的顏色和精緻的曲線構圖,喜歡用基路伯小天使和愛情神話等來點綴畫作,使得畫面變得優美而又神秘。

洛可可的風格細緻地表現在人像畫中,畫中人物不再是神靈、騎士或者聖人,而是宮廷的朝臣和貴族等等,顏色細緻淡雅,人物纖細,部分畫作顯現出當時的美學開始脫離宗教和國家等傾向,逐漸擺脫端莊神聖、古板沉悶的氣息,開始表現貴族男女遊山玩水的田園詩式的風情。

其實說人話就是「小資、曖昧」。

但是,談到洛可可風格的繪畫,還是沒有辦法迴避一個重要的內容:情色。布歇同時代的啟蒙思想家、評論家狄德羅曾激烈批判「布歇所表現的優美雅致、風流倜儻、誘人的媚態和高雅的趣味,它的才華,它的丰姿,照人的光彩,濃妝豔抹的肉體,還有荒淫放蕩的行為俘虜了那些紈絝子弟、風流女人、青少年、上層社會人士以及那夥對真正高雅的趣味、真實感、正確的思想和藝術的嚴肅性一竅不通的人。」

文: junjeong

來源:藝術星球artplanet

相關焦點

  • 將洛可可藝術表現到極致:一代巨匠弗朗索瓦·布歇
    之前和大家談過蓬帕杜侯爵夫人,她是我心目中的女神,為洛可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贊助了同時代大量文人、藝術家、音樂家,極大地推動了時尚、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還熱愛讀書,是一位內外兼修的有思想的女性。在她資助的眾多藝術家之中,有這樣一位,堪稱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巨匠。
  • 讓動人的愛情故事凝結在畫面的洛可可大師——弗朗索瓦·布歇
    布歇的繪畫特點提起法國的洛可可繪畫藝術,接觸過西方繪畫藝術的人應該算是耳熟能詳了,說到洛可可藝術典型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布歇,那可真是響噹噹的人物,他簡直就是洛可可藝術的代言人布歇作品布歇的繪畫藝術風格完全符合洛可可藝術的風格特點——「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使用各種曲線和輕柔的色彩
  • 洛可可:柔媚的法式情調,女人掀起的情色藝術
    抖音短視頻「30秒讀懂洛可可」:一楊的藝術移情。蓬巴杜夫人 洛可可 藝術風格-弗朗索瓦說到洛可可,蓬巴杜夫人是不得不說的,她是路易十五最著名的情婦。而她最寵幸的畫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 1703-1770)可謂把洛可可風格發揮到了極致。他為蓬巴杜伯爵夫人繪製了很多肖像畫,也是法國宮廷中的紅人畫家。
  • 最為蓬帕杜夫人賞識的洛可可大師: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 布歇,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曾在路易十五宮廷中擔任首席畫師,是龐巴度夫人最為賞識的畫家。他是西方美術史上極有爭議的畫家,作品大多迎合王公貴族。也目空一切,瞧不起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藝術成就,他狂稱:「米開朗基羅奇形怪狀,拉斐爾死死板板,卡拉瓦喬漆黑一團。」
  • 洛可可奢靡的藝術風格:畫中的人物不再「神聖端莊」
    而就在這個風起雲湧的世紀中,誕生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洛可可。走近大革命前的巴黎,洛可可誕生的時代洛可可(Rococo)的說法來源於法語中表示貝殼與石頭組成的裝飾物一詞「Rocaille」,這也反映了其精緻、細膩而又輕快的特點。洛可可最早從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嶄露頭角。
  • 最不正經的洛可可藝術——《鞦韆》
    《鞦韆》是由法國洛可可藝術家弗拉格納爾創作,在小編看來這是一位「法式浪漫」畫家。大家對弗拉格納爾有沒有了解過呢?為什麼小編要稱他為「法式浪漫」畫家呢?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吧。弗拉格納爾全名:讓奧諾雷弗拉格納爾,他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洛可可風格畫家,並且愛情是弗拉格納爾作品的主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鞦韆》、《讀書的女孩》、《閂》等等。最初弗拉格納爾被布歇那粉豔誘人的作品吸引並在16歲時到布歇門下修業,20歲後便自立門戶,可以說弗拉格納爾是布歇的學生與繼承人。後又受到北方布魯斯色彩和倫勃朗的明暗法影響,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 伏爾泰的紅顏知己,布歇的畫中麗人——「洛可可女王」蓬帕杜夫人
    文| 大雨798洛可可藝術18世紀產生於法國,盛行歐洲的洛可可藝術(Rococo)風格,其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布歇作品洛可可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
  • 弗朗索瓦·布歇丨「我畫中國,全憑想像」
    這句話用來形容他的法國同胞——18世紀的畫家弗朗索瓦·布歇,再合適不過了。弗朗索瓦·布歇,何許人也?他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首席宮廷畫師、皇家美術學院院長、18世紀洛可可風格代言人。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是個全憑「想像」打造中國風繪畫的狂想者!
  • 洛可可風格——從華麗走向靈巧
    同時,隨著中國瓷器、漆器、絲綢錦緞、牆紙和年畫等工藝品的大量輸入,中國藝術對裝修、家具、插畫和衣飾等的影響也日漸強大,形成被稱為中國風(Chinoiserie)的風尚,例如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國風繪畫《中國花園》。實際上,當時歐洲人對諸如水墨山水之類中國藝術的精華知之甚少。
  • 成都博物館新展 讓你分清「巴洛克」和「洛可可」
    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個時髦的詞彙,到底代表什麼含義?成都博物館與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聯手打造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即將於9月29日開展。昨日,策展人對於本次畫展中的一些藝術名詞進行了科普。
  • 豔麗的洛可可藝術
    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彬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輕鬆的藝術風格。被稱為洛可可的豔情藝術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它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
  • 巴洛克、洛可可傻傻分不清楚?來成博新展尋找答案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看上去都很華麗的巴洛克與洛可可,有什麼淵源,應該如何區分呢?藝術小白或許很容易混淆。洛可可:興起於一位美人克羅扎特·德·蒂耶斯夫人和她的女兒 (讓-馬克·納蒂埃)本次展覽展出了多位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作品,如讓-安東尼·華託、弗朗索瓦·布歇、盧卡·焦爾達諾、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讓-馬克·納蒂埃等。
  • 分不清巴洛克和洛可可?這個展覽告訴你答案
    9月29日,成都博物館即將上線「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新展,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六十幅殿堂級作品。展覽匯集了14世紀到20世紀初的代表性流派,更有許多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一個是男性的權杖,一個是女性的裙擺,這兩種風格如何相繼而生?看展前先來做下功課吧!
  • 法國畫家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布歇 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 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
  • 曾經席捲歐洲大陸的洛可可藝術風格如今怎樣了?
    18世紀,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席捲歐洲大陸——洛可可藝術(Rococo)皇宮貴族的生活幾乎被它覆蓋;現如今,它仍受人們的追捧喜愛。CORNELIO CAPPELLINI家居,將洛可可藝術發揮到了極致。洛可可(Rococo)是法文「巖石」(Rocaille)和「蚌殼」(Coquille)的複合文字,意思是表達這種風格多以巖石和蚌殼裝飾的特徵。其藝術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
  • 象徵「情」與「欲」的洛可可風格,在一個婦人的代表下走向鼎盛
    在18世紀左右,傾向於古典化的巴洛克風格逐漸逝去,另一種更為平民化,更為華麗和俏皮的服裝以及建築風格接棒上線,它迅速在法國興起,並且傳到了其他國家,這種主要用於建築上的風格藝術,也蔓延到了當時男女人的服飾上,在貴族中尤為獲得青睞。
  • 洛可可:一段由女性主宰的藝術時期
    2019年·初,ALVIN斥巨資從法國空運了一間能穿越到法國十八世紀洛可可藝術時期的影棚。到路易十五即位後,巴洛克便逐漸被洛可可藝術所取代。隨著路易十六下臺,新古典主義的萌芽,最終取代洛可可藝術,登上歷史的舞臺。洛可可藝術正式消亡。不同於洛可可藝術,新古典主義的服裝,運用了大量褶皺,加上蓬鬆簡約的輪廓,意在呈現出自在與自信的狀態。
  • 東方美學遇上洛可可風,影響18世紀的藝術風潮
    ▲布歇《Portrait Of Madame De Pompadour At Her Tambour Frame》c.1763 圖片來源於網絡經蓬皮杜夫人改良後的「中國風」融合了洛可可風與東方元素,強調了裝飾性、不對稱性。
  • 波旁王朝的結語,洛可可時代奢靡華麗背後隱藏的危機
    洛可可式(Rococo)於1700年代初在法國興起,在當時已經顯示出擺脫巴洛克風格的跡象。洛可可風格後來在整個18世紀傳播往了其他歐洲國家。儘管洛可可式是從巴洛克風格演變而來的,但這兩個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的,都具有自己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和意義。
  • 洛可可藝術風格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分析
    那麼洛可可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風格?相比較巴洛克而言,巴洛克風格無論從色彩上,還是從畫面的效果上來說,表現的是都是一種激情。與古典主義相比較,則讓人感覺到的是一種狂野的、是一種不拘小節的、但仍然是以基督教為主體的這樣一種繪畫風格,而洛可可藝術,就徹底的回歸到了世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