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洛可可藝術表現到極致:一代巨匠弗朗索瓦·布歇

2020-12-15 Alice的創意空間

之前和大家談過蓬帕杜侯爵夫人,她是我心目中的女神,為洛可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贊助了同時代大量文人、藝術家、音樂家,極大地推動了時尚、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還熱愛讀書,是一位內外兼修的有思想的女性。

在她資助的眾多藝術家之中,有這樣一位,堪稱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巨匠。他用自己細膩的筆觸,將貴族氣質和古希臘神話故事融為一體;利用繁複的裝飾手法,使畫作呈現出一種洛可可式的華貴風格,畫上滿是女性喜愛的顏色、蕾絲、玫瑰花等元素。他的作品大多是銀色的調子,仿佛蒙上了一層薄霧,似真似幻,讓高不可攀的神擁有了煙火氣息。

他就是弗朗索瓦·布歇。

01

嶄露鋒芒

說到洛可可風格的畫家,有這樣三位十分具有代表性,他們分別是華託、布歇和弗拉戈納爾。

從上至下依序為華託《舟發西苔島》、布歇《蓬帕杜夫人肖像》、弗拉戈納爾《鞦韆》

布歇非常崇拜華託,他曾經把華託的素描刻成版畫,出版了《千姿百態》畫冊。

上面這兩幅精美的版畫,原圖均為華託所作,布歇進行了雕版和印刷

我們或許會好奇,這樣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是怎樣成長起來的呢?

首先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他的父親。他的父親尼古拉是畫師兼裝飾家。自打14歲起,他就在父親的工作室裡學習了。他是一個極其早熟的人,二十歲時就獲得了美術院展覽會的一等獎,開始嶄露鋒芒。他短時間師從於F·勒穆瓦納,但他顯然不滿足於在巴黎學畫。於是在24歲時,他決定去羅馬,向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們學習。

但是到了那裡,他卻感受到了失望。他狂稱:「米開朗基羅奇形怪狀,拉斐爾死死板板,卡拉瓦喬漆黑一團。」或許和法國人骨子裡的浪漫有關,他只對17世紀牧歌情調的藝術感興趣。

卡拉瓦喬《以馬忤斯的晚餐》

布歇《秋天田園牧歌》

02

回到巴黎

《A Reading of Molière》/Jean-Franois de Troy/1728

4年後,他風塵僕僕地回到了巴黎,滿載著自信和高超的藝術水準。回到巴黎後,他聲譽大振,以至受到貴族沙龍的接待。沙龍是有名的學者、政治家、詩人、音樂家、畫家等人聚會的場所,布歇就開始結識了各方面的人士。

他既畫歌劇院的布景,也畫壁掛織物圖樣。

作為歷史畫家,他終於獲得了皇家美術學院的認可。皇家美術學院是當時法國最高等級的藝術殿堂,每位加入者都要提供一幅畫接受考核,通過者才可成為院士。

夏爾-萊昂·維尼(1806 - 1862)《美院大廳》,參展1850年沙龍

1734年,他成為了皇家美術學院的正式院士。那年他僅僅31歲,可見他成長的速度是驚人的。

03

輝煌人生

1735年,也就是他成為院士的次年,他首次從皇室獲得訂單——為凡爾賽宮的「王妃大廳」創作天頂畫。眾所周知,凡爾賽宮堪稱一座藝術寶庫,全法國最頂尖的藝術家紛紛為其獻上自己最卓越的作品,天頂畫、瓷器、家具、室內裝飾……眾多藝術瑰寶聚合在一起,形成無比震撼的場景。能得到皇室的認可,對他是一種莫大的鼓勵,也為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成長環境。2年後,他被選為皇家美術學院的正教授。

金碧輝煌的凡爾賽宮黛安娜廳

接下來有一個很關鍵的時間節點。在1748年,也就是他45歲那年,他與蓬巴杜夫人開始了密切交往,蓬巴杜夫人成為他最有力的資助者。自此,這兩位對洛可可風格有著深刻理解的人相遇了,他們從男女的不同角度詮釋著洛可可,用不同方式表現著洛可可。對布歇而言,他創作了大量肖像,這其中要屬為蓬帕杜夫人繪製的最為經典,畫上的每一處細節都表現了女性的柔美和精緻,還帶著一種朦朧的仙氣,那畫中人宛若仙子一般,超脫了凡世。

而蓬帕杜夫人呢,她喜愛玫瑰的淡粉色和薄荷色。她會用玫瑰色的腮紅在臉頰上做點綴,塗上玫瑰色的口紅,穿上一襲典雅的長裙,裙子上繡滿了淡粉色玫瑰花。最後,再噴上自製的香水,一位優雅高貴的女性自此誕生。

布歇還為她設計女服和裝飾品,布歇設計的圖案成為當時出入宮廷的貴婦人們所效法的榜樣,畢竟蓬帕杜夫人可是當時的時尚先鋒呢。

在這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布歇的創作靈感到達了高峰。他為大量王公貴族繪製的裝飾畫,多取材自古希臘神話。他不厭其煩地用畫筆去描繪戰神馬爾斯與愛神維納斯調情,赫拉克勒斯與翁法勒的擁抱,以及女神出浴、美人化妝之類的題材。

1755年,52歲的他被任命為戈布蘭壁毯工廠監督。

壁毯《路易十四(Roy Louis XIV)參觀戈布蘭工廠》,圖樣由夏爾·勒布倫所作

1765年,布歇被任命為國王的首席畫家,同時被推選為皇家美術學院院長,由此可見他當時的成就是輝煌而難以企及的。

04

中國迷

「中國迷」一詞指的不僅僅是布歇,還有在18世紀歐洲社會痴迷於中國風的人們。當時東印度公司有著頻繁的商務活動,該公司把豐富的商品從東方帶到了歐洲,人們在巴黎可以輕易買到中國的物品。

布歇為了迎合這種近乎瘋狂的需求,繪製了一些油畫,如《中國皇帝上朝》、《中國捕魚風光》、《中國園林》和《中國集市》。畫面上出現了大量寫實的中國物品,比如中國的青花瓷、花籃、團扇、中國傘等等,畫中的人物裝束像是清朝之前的漢式裝束,與當時的清朝滿式裝束離得比較遠。貴族們爭相收購這些畫,買不到的,便把那些以這四幅畫為藍本、用毛和絲編織的掛毯搶購一空。

比如這一幅《中國園林》,就是1740年布歇為中國設計的壁毯圖樣,一共有10幅。

相關焦點

  • 佛朗索瓦·布歇的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是一個被廣泛傳播的舶來詞彙,我們經常在開發商的樓書上看到用這個詞對樓盤裝飾風格的描繪,但是你真的了解洛可可藝術嗎?1762-1763上圖這個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洛可可風格的鼻煙壺由佛朗索瓦·布歇設計,它體現了很多人對洛可可最基本的想像:雍容華貴的,裝飾繁複的,皇家宮廷的。
  • 最為蓬帕杜夫人賞識的洛可可大師: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 布歇,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曾在路易十五宮廷中擔任首席畫師,是龐巴度夫人最為賞識的畫家。他是西方美術史上極有爭議的畫家,作品大多迎合王公貴族。也目空一切,瞧不起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藝術成就,他狂稱:「米開朗基羅奇形怪狀,拉斐爾死死板板,卡拉瓦喬漆黑一團。」
  • 讓動人的愛情故事凝結在畫面的洛可可大師——弗朗索瓦·布歇
    布歇的繪畫特點提起法國的洛可可繪畫藝術,接觸過西方繪畫藝術的人應該算是耳熟能詳了,說到洛可可藝術典型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布歇,那可真是響噹噹的人物,他簡直就是洛可可藝術的代言人布歇作品布歇的繪畫藝術風格完全符合洛可可藝術的風格特點——「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使用各種曲線和輕柔的色彩
  • 洛可可:柔媚的法式情調,女人掀起的情色藝術
    17世紀到18世紀晚期的洛可可風格,是一種暗示著被女性品味和社會創造力所掌控的時代。在優雅品味和精湛技巧的外衣下,作品的主題往往與愛情相關。其中最標誌的特性也是迂迴在情與色的邊界上,這種誘惑力將巴洛克藝術中的戲劇性元素改為世俗化的調情戲碼,它也成為了藝術史上最驕奢Y逸的時期。
  • 法國畫家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布歇 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 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
  • 弗朗索瓦·布歇丨「我畫中國,全憑想像」
    這句話用來形容他的法國同胞——18世紀的畫家弗朗索瓦·布歇,再合適不過了。弗朗索瓦·布歇,何許人也?他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首席宮廷畫師、皇家美術學院院長、18世紀洛可可風格代言人。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是個全憑「想像」打造中國風繪畫的狂想者!
  • 伏爾泰的紅顏知己,布歇的畫中麗人——「洛可可女王」蓬帕杜夫人
    文| 大雨798洛可可藝術18世紀產生於法國,盛行歐洲的洛可可藝術(Rococo)風格,其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弗朗索瓦·布歇《自畫像》代表畫家弗朗索瓦·布歇法國畫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年9月29日生於法國巴黎。布歇是洛可可風格畫派的擁躉,經他之手,洛可可風格被發揮到極致。
  • 洛可可奢靡的藝術風格:畫中的人物不再「神聖端莊」
    而就在這個風起雲湧的世紀中,誕生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洛可可。走近大革命前的巴黎,洛可可誕生的時代洛可可(Rococo)的說法來源於法語中表示貝殼與石頭組成的裝飾物一詞「Rocaille」,這也反映了其精緻、細膩而又輕快的特點。洛可可最早從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嶄露頭角。
  • 成都博物館新展 讓你分清「巴洛克」和「洛可可」
    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個時髦的詞彙,到底代表什麼含義?成都博物館與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聯手打造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即將於9月29日開展。昨日,策展人對於本次畫展中的一些藝術名詞進行了科普。
  • 巴洛克、洛可可傻傻分不清楚?來成博新展尋找答案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看上去都很華麗的巴洛克與洛可可,有什麼淵源,應該如何區分呢?藝術小白或許很容易混淆。洛可可:興起於一位美人克羅扎特·德·蒂耶斯夫人和她的女兒 (讓-馬克·納蒂埃)本次展覽展出了多位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作品,如讓-安東尼·華託、弗朗索瓦·布歇、盧卡·焦爾達諾、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讓-馬克·納蒂埃等。
  • 分不清巴洛克和洛可可?這個展覽告訴你答案
    9月29日,成都博物館即將上線「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新展,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六十幅殿堂級作品。展覽匯集了14世紀到20世紀初的代表性流派,更有許多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一個是男性的權杖,一個是女性的裙擺,這兩種風格如何相繼而生?看展前先來做下功課吧!
  • 典型的洛可可裝飾畫家,弗朗索瓦布歇9幅油畫作品欣賞
    弗朗索瓦布歇油畫作品欣賞,《蓬帕杜爾夫人1》,1766年。布歇是法國畫家,風格花俏,表現了十八世紀中葉,法國浮華、幽雅之風,是一位典型的洛可可裝飾畫家。《夏季的田園》,弗朗索瓦布歇油畫作品欣賞。他曾在莫勒安門下受過短期訓練,並替朱連利所藏的華託作品製作125 幅雕版畫。
  • 洛可可風格——從華麗走向靈巧
    同時,隨著中國瓷器、漆器、絲綢錦緞、牆紙和年畫等工藝品的大量輸入,中國藝術對裝修、家具、插畫和衣飾等的影響也日漸強大,形成被稱為中國風(Chinoiserie)的風尚,例如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國風繪畫《中國花園》。實際上,當時歐洲人對諸如水墨山水之類中國藝術的精華知之甚少。
  • 東方美學遇上洛可可風,影響18世紀的藝術風潮
    軟瓷,部分鍍金黃銅 圖片來源於網絡法國人民的日常生活開始被濃濃的中國風所包圍,而融入了東方元素無疑是洛可可藝術發展的又一大飛躍。東方元素的繪畫除了前文所述的生活用品之外,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們也表現出了帶有部分「東方化」特質的創作傾向。法國畫家弗朗索瓦·布歇下圖這幅《化妝》(the toilet)則向如今的看客們詮釋了流行在18世紀法國的「中國風」。
  • 曾經席捲歐洲大陸的洛可可藝術風格如今怎樣了?
    18世紀,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席捲歐洲大陸——洛可可藝術(Rococo)皇宮貴族的生活幾乎被它覆蓋;現如今,它仍受人們的追捧喜愛。CORNELIO CAPPELLINI家居,將洛可可藝術發揮到了極致。洛可可(Rococo)是法文「巖石」(Rocaille)和「蚌殼」(Coquille)的複合文字,意思是表達這種風格多以巖石和蚌殼裝飾的特徵。其藝術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
  • 最不正經的洛可可藝術——《鞦韆》
    《鞦韆》是由法國洛可可藝術家弗拉格納爾創作,在小編看來這是一位「法式浪漫」畫家。大家對弗拉格納爾有沒有了解過呢?為什麼小編要稱他為「法式浪漫」畫家呢?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他吧。弗拉格納爾全名:讓奧諾雷弗拉格納爾,他是18世紀法國著名的洛可可風格畫家,並且愛情是弗拉格納爾作品的主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鞦韆》、《讀書的女孩》、《閂》等等。最初弗拉格納爾被布歇那粉豔誘人的作品吸引並在16歲時到布歇門下修業,20歲後便自立門戶,可以說弗拉格納爾是布歇的學生與繼承人。後又受到北方布魯斯色彩和倫勃朗的明暗法影響,最終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 洛可可派的代表藝術家-弗朗索瓦 布歇
    居斯塔夫·朗德貝格(Gustav LUNDBERG)創作    弗朗索瓦·布歇肖像   (Portrait
  • 豔麗的洛可可藝術
    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彬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輕鬆的藝術風格。被稱為洛可可的豔情藝術主宰了18世紀前半期,它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裝飾。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
  • 波旁王朝的結語,洛可可時代奢靡華麗背後隱藏的危機
    導語:甜蜜、奢華、極盡寵愛的欲望之色,通常由高明度的淺粉、淺藍,夢幻般的黃色交織的洛可可色來自於18世紀初的巴黎,以貝殼和珊瑚的形式為基礎,從雕塑到建築再到繪畫中都染上一股柔美的鮮甜風調。在洛可可藝術中,推動了這股宮廷狂熱潮的人正是最著名的絕代艷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她成為了路易十五的王后,在法國宮廷的嬌寵下生活極盡奢華造作,間接的促成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奏,在巴黎政變後,瑪麗王后被推上了斷頭臺,而她所寵愛的宮廷專屬高雅、精緻的洛可可藝術也開始一落千丈,輝煌的法蘭西迎來了自由之光,浪漫主義飛往了法國每一片土地。
  • 藝術鑑賞:《鞦韆》表現了貴婦人的生活、感情和趣味
    作品趣味雖然輕佻俗豔,但卻很符合當時貴族的口味,無論題材與形式,都體現了典型的洛可可風格。弗拉戈納爾的老師布歇是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爾夫人的寵信畫家,而弗拉戈納爾想投靠路易十五最寵愛的巴莉夫人,據說巴結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