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蓬帕杜夫人賞識的洛可可大師:弗朗索瓦·布歇

2021-01-11 誠齋軒主人

弗朗索瓦 布歇,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曾在路易十五宮廷中擔任首席畫師,是龐巴度夫人最為賞識的畫家。

他是西方美術史上極有爭議的畫家,作品大多迎合王公貴族。也目空一切,瞧不起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藝術成就,他狂稱:「米開朗基羅奇形怪狀,拉斐爾死死板板,卡拉瓦喬漆黑一團。」

1703 年 9 月 29 日,弗朗索瓦·布歇出生於巴黎一戶商人家庭,父親尼古拉斯是一位日本版畫商人,同時也從事裝飾工作,母親是一位刺繡師。

早年父親教他畫圖,後來布歇的作品被畫家弗朗索瓦·勒穆瓦納注意到,於是便收他為徒。在勒穆瓦納那裡,布歇學到很多義大利繪畫的知識。

幾個月後,布歇離開了勒穆瓦納的畫室。由於對顏色很敏感,布歇被收藏家約翰·德·朱麗安娜選中,複製華託的畫作。

隨後,布歇開始為雕刻家讓-弗朗索瓦·卡爾斯當學徒,學習插畫相關技術,並為加百列·丹尼爾的《法國歷史》作書面裝飾。

年輕女子肖像

經過 3 年的努力工作和藝術研究,年僅 20 歲的布歇贏得了學院的繪畫一等獎。這個獎項原本有一筆獎學金,可以資助布歇去義大利留學 3 年,但由於學院內部受到政治幹預,獎學金取消了。

於是,布歇開始接受一些私人委託的繪畫,製圖和蝕刻,夜以繼日的工作。到了 1727 年,他攢夠了錢,自費前往義大利。

在羅馬,他仔細研究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貝尼尼等人的作品。

3 年後,布歇回到了巴黎,接一些插畫和版畫的工作。返回巴黎後,布歇遇見了他的真愛——瑪麗·婕安娜·布梭,並和她喜結連理。

1730 年代末,布歇受邀為掛毯廠設計掛毯,他的名聲進一步擴大。布歇的田園風光掛毯非常珍貴,不僅在歐洲各國受到追捧,而且還遠銷中國。他標誌性的洛可可風格非常適合裝飾藝術,後來他的圖案還被複製到瓷器上。

布歇的才華使他成為巴黎的名人,他開始受到貴婦沙龍的接待,沙龍是有名的學者、政治家、詩人、音樂家、畫家聚會的場所,受到那裡的接待是無上光榮的事。

布歇在沙龍結識了各界翹楚。沙龍裡有一位優雅的女士,突然拉住布歇的胳膊,「大師,我有一個閨蜜想見您,不知您是否有時間?」

「如果是您的朋友,」布歇鞠了一躬,「我十分樂意效勞。」

「她叫讓娜·安託瓦內特·普瓦松,人們都稱呼她蓬巴杜夫人。」女士回答道。

幾天後,布歇按照女士給的地址找過去,才發現,原來蓬巴杜夫人住在宮裡。從此,布歇成為了蓬巴杜夫人的御用畫師。布歇所設計的圖案成為當時出入宮廷的貴婦們所效法的榜樣。一夜之間,布歇成為了法國巴黎藝術界的名人。

蓬巴杜夫人像

蓬巴杜夫人將布歇給她作的肖像畫拿給國王路易十五觀看,國王久久無法將目光挪開。布歇在畫中充分表現了這位顯赫一時的夫人形象,珠光寶氣,雍容華貴,高傲而又目空一切,又集聰明美麗於一身,活靈活現於畫布上。她衣服上的繁花、飾帶、蕾絲以及珠寶更增添了嫻靜與優雅。夫人求知若渴,這一切都通過她書中夾著的東西以及她的書桌所暗示出來。布歇似乎以小為美,人物臉小、手小。對衣物、背景、色彩的表現不再像巴洛克對比強烈的大塊面鋪陳。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微小的轉折,細碎的皺褶和繁複的裝飾。

進入王宮之後,布歇發現王公貴族們並不喜歡頌揚基督教的藝術,反而鍾情於希臘神話中女神們的愛情逸事。布歇努力去畫他們喜歡的題材,不厭其煩地描繪馬爾斯與維納斯調情,赫拉克勒斯與翁法勒的擁抱,以及女神出浴、美人梳妝的題材。

這類談情說愛的情節及白皙粉嫩的女子裸體被描繪得精緻入微,形象似人似神,身體和諧勻稱,充滿了田園牧歌式的情調,令王公貴族們欲罷不能。

62 歲時,布歇聲望日隆,當上了皇家美術院院長。

1764 年蓬巴杜夫人過世之後,布歇為她哀悼了許久,之後他便開始飽受身體病痛的困擾。到了 1769 年,他的視力也開始下降,看東西變得模糊,但他仍然堅持工作。

1770 年的一天,人們在布歇位於羅浮宮的畫室裡找到了他。他手裡仍握著畫筆,但早已停止了呼吸。

布歇喜歡在作品中加入了田園風格和裸體畫的元素。比如,他的作品《黛安娜出浴》,畫中黛安娜高傲地坐著,侍女蹲下來似乎在檢查她的腳,黛安娜身旁放著打死的獵物,顯出她高高在上的地位。據說獵人阿克託安因為偷看黛安娜洗澡,而被她變成小鹿,被自己的獵狗咬死。布歇其他神話題材的作品包括《裡納爾多和阿米達》和《維納斯要求伏爾甘給埃涅阿斯武器》等。

布歇還是一位對中國相當感興趣的大師,他畫了一些有關中國的作品,如《中國皇帝上朝》、《中國花園》和《中國集市》等等。雖然他從未到過中中國,但是作品中的瓷器、雨傘、植物和建築畫得卻八九不離十,但是人物的衣著看上去更像是戲服,並非當時中國清朝的服飾。布歇很可能是根據以前到過中國的人的描述和他自己的想像來創作的。

牧羊人與牧羊女

總之,布歇是藝術史上是頗具爭議的畫家,狄德羅曾抨擊布歇的藝術:「他的作品中趣味、色彩、構圖、人物性格、表現力和條的墮落緊緊伴隨著他人品的墮落。」

布歇去世後,他的名字迅速成為與舊制度相關的外表和不道德生活的同義詞。他遭受了後來者的猛烈批判。新古典主義的領袖希望學生們超越洛可可大師,成為新的大師。直到法國大革命後多年,布歇的作品才在 1860 年代的洛可可復興時期得到賞識。

印象派大師雷諾瓦對豐滿裸體和粉彩的嗜好明顯受到了布歇的影響,他稱布歇為「最了解女性身體的人」。

儘管布歇仍然與貴族的浮誇、過度放縱聯繫在一起,但在今天,布歇仍然被譽為 18 世紀最具創造力和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

相關焦點

  • 伏爾泰的紅顏知己,布歇的畫中麗人——「洛可可女王」蓬帕杜夫人
    弗朗索瓦·布歇《自畫像》代表畫家弗朗索瓦·布歇法國畫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1703年9月29日生於法國巴黎。布歇是洛可可風格畫派的擁躉,經他之手,洛可可風格被發揮到極致。
  • 將洛可可藝術表現到極致:一代巨匠弗朗索瓦·布歇
    之前和大家談過蓬帕杜侯爵夫人,她是我心目中的女神,為洛可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贊助了同時代大量文人、藝術家、音樂家,極大地推動了時尚、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還熱愛讀書,是一位內外兼修的有思想的女性。在她資助的眾多藝術家之中,有這樣一位,堪稱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巨匠。
  • 佛朗索瓦·布歇的洛可可藝術
    「洛可可」是一個被廣泛傳播的舶來詞彙,我們經常在開發商的樓書上看到用這個詞對樓盤裝飾風格的描繪,但是你真的了解洛可可藝術嗎?1762-1763上圖這個現藏於巴黎羅浮宮的洛可可風格的鼻煙壺由佛朗索瓦·布歇設計,它體現了很多人對洛可可最基本的想像:雍容華貴的,裝飾繁複的,皇家宮廷的。
  • 讓動人的愛情故事凝結在畫面的洛可可大師——弗朗索瓦·布歇
    布歇的繪畫特點提起法國的洛可可繪畫藝術,接觸過西方繪畫藝術的人應該算是耳熟能詳了,說到洛可可藝術典型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布歇,那可真是響噹噹的人物,他簡直就是洛可可藝術的代言人
  • 成都博物館新展 讓你分清「巴洛克」和「洛可可」
    洛可可:纖柔典雅 洛可可風格可以看做是巴洛克風格的一種延續。 18世紀,吃膩了「巴洛克大餐」的人們開始想要有點變化,在巴洛克的基礎上,拋棄繁雜的累贅、增加生動裝飾的洛可可風格開始流行。
  • 巴洛克、洛可可傻傻分不清楚?來成博新展尋找答案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看上去都很華麗的巴洛克與洛可可,有什麼淵源,應該如何區分呢?藝術小白或許很容易混淆。洛可可:興起於一位美人克羅扎特·德·蒂耶斯夫人和她的女兒 (讓-馬克·納蒂埃)本次展覽展出了多位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作品,如讓-安東尼·華託、弗朗索瓦·布歇、盧卡·焦爾達諾、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讓-馬克·納蒂埃等。
  • 法國畫家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布歇 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 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
  • 分不清巴洛克和洛可可?這個展覽告訴你答案
    而真正將其發揚光大的,則歸功於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這位極為受寵的夫人也是一位政治家、設計師,她用小碎花和蕾絲裝飾衣裙,引領了歐洲的時尚,還憑藉獨特的審美指導了凡爾賽宮、愛麗舍宮等一系列宮殿的改造。在她的主導下,充滿女性意味的洛可可風格從法國宮廷流向歐洲各國,纖柔、典雅,以粉紅、嫩綠為主色,充滿曲線和自然元素的洛可可譜寫了一曲屬於上流社會的田園牧歌。
  • 洛可可:柔媚的法式情調,女人掀起的情色藝術
    蓬巴杜夫人 洛可可 藝術風格-弗朗索瓦說到洛可可,蓬巴杜夫人是不得不說的,她是路易十五最著名的情婦。而她最寵幸的畫家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 1703-1770)可謂把洛可可風格發揮到了極致。他為蓬巴杜伯爵夫人繪製了很多肖像畫,也是法國宮廷中的紅人畫家。
  • 弗朗索瓦·布歇丨「我畫中國,全憑想像」
    這句話用來形容他的法國同胞——18世紀的畫家弗朗索瓦·布歇,再合適不過了。弗朗索瓦·布歇,何許人也?他是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首席宮廷畫師、皇家美術學院院長、18世紀洛可可風格代言人。然而更重要的是,他是個全憑「想像」打造中國風繪畫的狂想者!
  • 弗拉戈納爾:最後一位洛可可繪畫大師
    在之前介紹《蓬皮杜夫人像》時,我們曾經講到洛可可時期藝術史。要看洛可可,三個博物館一定要去:巴黎羅浮宮,紐約的弗裡克畫廊和倫敦華萊士收藏所。在倫敦華萊士收藏所,其中最著名的藏品是作於1767年的《鞦韆》。
  • 典型的洛可可裝飾畫家,弗朗索瓦布歇9幅油畫作品欣賞
    弗朗索瓦布歇油畫作品欣賞,《蓬帕杜爾夫人1》,1766年。布歇是法國畫家,風格花俏,表現了十八世紀中葉,法國浮華、幽雅之風,是一位典型的洛可可裝飾畫家。《夏季的田園》,弗朗索瓦布歇油畫作品欣賞。他曾在莫勒安門下受過短期訓練,並替朱連利所藏的華託作品製作125 幅雕版畫。
  • 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帕杜夫人的肖像
    蓬帕杜夫人的原名叫讓娜·安託瓦內特·普瓦松,出生於巴黎一個金融投機家家庭,嫁給埃蒂奧爾之後,成為巴黎社交界的紅人,為路易十五所鍾情,成為國王的情婦和私人秘書,封為蓬帕杜侯爵夫人,從此成為國王有力助手,幹預國家大事,以文化保護人身分左右著法國文藝發展。
  • 洛可可風格繪畫的主要特點
    洛可可風格在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和路易十六初期達到鼎盛,以其絢麗、豪華、輕佻和諧謔而聞名。洛可可以一種輕鬆優雅的風格使繪畫徹底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追求享樂的世俗生活和使人歡愉的愛情是洛可可繪畫的主題。布歇的《蓬帕杜夫人》第一,洛可可風格於18世紀興起於凡爾賽宮,它是對巴洛克時期的尤以凡爾賽宮為代表的宏偉、對稱的一種反抗。較之巴洛克,洛可可更加詼諧、華麗、優雅,因此洛可可繪畫更具裝飾性,用色更加柔和、更有田園之風。
  • 洛可可式的皇后改變了法國
    」洛可可」多麼輕快、可愛的稱呼,這個藝術界的專用詞彙來自法語的」洛凱」,指具有螺旋形的貝殼狀裝飾物。假若說」太陽王」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文化是」男性的」、雄渾的話,那麼路易十五時代的」洛可可」文藝便是」女性的」、脂粉氣的。
  • 洛可可風格——從華麗走向靈巧
    同時,隨著中國瓷器、漆器、絲綢錦緞、牆紙和年畫等工藝品的大量輸入,中國藝術對裝修、家具、插畫和衣飾等的影響也日漸強大,形成被稱為中國風(Chinoiserie)的風尚,例如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國風繪畫《中國花園》。實際上,當時歐洲人對諸如水墨山水之類中國藝術的精華知之甚少。
  • 波旁王朝的結語,洛可可時代奢靡華麗背後隱藏的危機
    洛可可式(Rococo)於1700年代初在法國興起,在當時已經顯示出擺脫巴洛克風格的跡象。洛可可風格後來在整個18世紀傳播往了其他歐洲國家。儘管洛可可式是從巴洛克風格演變而來的,但這兩個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的,都具有自己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和意義。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路易十四時期,也就是巴洛克風格最盛行時期是最為華麗的大團花飾和果實圖案,路易十五時期是過渡時期,圖案較小。而路易十六時期已經轉到了洛可可時期,時興的花紋都是小碎花。這個時期女人的帽子和男人差不多,而且也流行帶假髮。後期最為流行的是芳丹髮型。頭上用紗製成多重褶皺,高高聳起。頭巾也是普遍要戴的。常見的就是電影中女僕那種白色帶花邊的包頭巾。
  • 洛可可派的代表藝術家-弗朗索瓦 布歇
    居斯塔夫·朗德貝格(Gustav LUNDBERG)創作    弗朗索瓦·布歇肖像   (Portrait
  • 蓬帕杜夫人:路易十五最寵愛的情婦,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奇女子
    在路易十五時期,蓬帕杜夫人這位情婦,是背後真正握有權力的人,雖不是王后,卻比王后更著名。當然在法國歷史上,也沒有哪一位情婦能跟蓬帕杜夫人相比的。那麼,蓬帕杜夫人究竟有什麼魅力?只是因為有絕世的容顏嗎?下面我們簡單來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