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是18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它涵蓋繪畫、雕塑、建築、室內裝潢、裝飾、文學、音樂和戲劇等方面。就詞源而言,「洛可可」是法文的rocaille和coquilles的合成詞,即「石頭」加上「貝殼」,因為洛可可風格常用這兩種物品來做裝飾。洛可可風格在法國路易十五時代和路易十六初期達到鼎盛,以其絢麗、豪華、輕佻和諧謔而聞名。
洛可可以一種輕鬆優雅的風格使繪畫徹底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追求享樂的世俗生活和使人歡愉的愛情是洛可可繪畫的主題。
第一,洛可可風格於18世紀興起於凡爾賽宮,它是對巴洛克時期的尤以凡爾賽宮為代表的宏偉、對稱的一種反抗。較之巴洛克,洛可可更加詼諧、華麗、優雅,因此洛可可繪畫更具裝飾性,用色更加柔和、更有田園之風。巴洛克藝術常常服務於政治,為貴族和教堂樹立威信;而洛可可藝術則更加活潑、諧趣,更加貼近日常生活。
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君主政體和教會的絕對權威在18世紀喪失了威望,這不僅因為一些世俗貴族和教會牧師的由於放蕩的品行而在思想道德上威信掃地,還因為自然科學和哲學發展了人的理性思維,使人們有能力認識到舊社會制度的缺點。人們喜歡牧歌式的輕鬆愉快的抒情,喜歡阿那克裡翁式的詩篇,對17世紀悲劇中那種符合道德的歌頌義務、榮譽和意志的英雄史詩而感到無趣。
洛可可繪畫氛圍輕鬆,常常取材自日常生活,著名畫家布歇的《梳妝》截取的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畫面。畫面上的女子正在穿衣,手裡繫著襪子,胸脯半袒露著,兩腿分開,似乎因為忙亂而顧不上體態。她的腿間有一隻小貓悠閒地躺著,給畫面一下子增加了情趣;女僕背過身去,正在給主人準備帽子;背景裡畫著花鳥畫的屏風頗具東方色彩,增加了華貴的氣息;但是畫面左側的物品十分雜亂,暗示貴婦裝扮時的忙亂。
第二,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另一特點是輕佻浮華。洛可可藝術風格的倡導者是蓬帕杜夫人,她是路易十五的情人,不僅參與軍事外交事務,還以文化「保護人」身份左右著當時的藝術風格。布歇的庇護人就是她,因此給她畫過不少畫像。蓬帕杜夫人奢華和輕浮的作風直接影響到了洛可可風格的形成。
比如,法國畫家讓·奧諾雷·弗拉貢納爾的作品就迎合了當時流行的情色主題,其最著名的一幅畫是《鞦韆》。這幅畫工藝精良,而更轟動的是它所描繪出來的三角關係。畫面左下方的紳士可以看到鞦韆上的貴婦人的裙底,而且這個貴婦是被她身後的丈夫推起來的。貴婦故意踢飛自己的一隻鞋挑逗著紳士,而她的丈夫卻對兩人的暗送秋波毫不知情。畫中的三個人看上去都很快樂,但是快樂的原因卻不盡相同。弗拉貢納爾情色風格的作品還有《玩狗的少女》、《無謂的抗拒》等。
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洛可可藝術開始衰敗,伏爾泰和布隆代爾等哲學家抨擊洛可可風格膚淺而墮落。1785年,洛可可藝術已經在法國完全銷聲匿跡了。在18世紀晚期的德國,洛可可被嘲笑為「豬尾巴和假髮」(低級而矯糅造作的意思)。洛可可藝術在法國巴黎以外的地區和義大利存活得比較長,直到新古典主義時期到來,即隨著拿破崙上臺後「帝國風格」興起,洛可可才完全退出歷史舞臺。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一些歐洲歷史片裡看到華麗的洛可可風格,如2006年的好萊塢大片《絕代艷后》中,瑪麗王后的奢靡衣著和宮殿展示了洛可可的鼎盛時代。著名歌手瑪利亞·凱利華麗多變的唱腔,尤其是她的海豚音,也被譽為是洛可可風格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