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戈納爾:最後一位洛可可繪畫大師

2020-12-15 瞳瞳學畫畫

在之前介紹《蓬皮杜夫人像》時,我們曾經講到洛可可時期藝術史。要看洛可可,三個博物館一定要去:巴黎羅浮宮,紐約的弗裡克畫廊和倫敦華萊士收藏所。在倫敦華萊士收藏所,其中最著名的藏品是作於1767年的《鞦韆》。

弗拉戈納爾《鞦韆》

《蓬皮杜夫人像》和《鞦韆》有三處特徵非常相似,雖然《鞦韆》此畫中沒有異國元素,但是同屬於洛可可。

《鞦韆》局部

第一體徵: 粉色裙裝,纖細身材,一堆蕾絲和小碎花,對角線構圖。

第二特徵: 背景中類似舞臺背景的雕塑,人物做作的姿態。

《鞦韆》局部

第三特徵: 輕佻的眼神和動作(在當時法國人都不穿內褲,這個動作實在輕浮),連鞋子都踢飛了,極盡挑逗之能事。

這三個特徵,完全符合洛可可時期畫作的表現形式。《鞦韆》的作者正是布歇的弟子,最後一位洛可可繪畫大師---弗拉戈納爾。

他的作品豔麗而輕浮的愉悅景象,展現出洛可可風格的精髓,頗得貴族,社交界名人和富商青睞,他迅速地在這塊繪畫領域中成名致富,但是也有人批評他放棄崇高理想,屈服於金錢的誘惑。

弗拉戈納爾於1732年生於法國南部的格拉斯,這個地方當時就以生產香水而聞名遐邇。父親是縫製手套的師傅,六歲時他們全家遷居巴黎。15歲的弗拉戈納爾在一家事務所擔任事務員,幾個月後因為太喜歡繪畫,於是母親將他送到夏爾丹畫師習畫。半年後,受名畫家布歇賞識,收他為弟子。

1773年,弗拉戈納爾跟著歐洲金融巨子同遊義大利,這是他再度義大利之旅。回到巴黎後,42歲的他開始潛心創作,往後十多年間持續創作流傳後世的優異作品,輕佻和調情的畫面,體現了18世紀尋歡作樂的世風,弗拉戈納爾的調情作品在當時特別受歡迎。而對於表現風景的特色,也有著獨到的眼光。

弗拉戈納爾作為畫家充滿天賦,以其獨立創作的精神突破傳統自成一家。

據說他過著自由奔放的生活,與他筆下的模特談情說愛,後世評論家曾說弗拉戈納爾喜歡小姨子瑪格麗特更甚於妻子,但這全都是揣測之詞,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曾和人發生婚外情。

弗拉戈納爾在今日以其作品中帶有曖昧的情色意味最為著稱,但是他年輕時創作的宗教畫與歷史畫,也都曾經獲得官方的賞識。他同時也是成就非凡的肖像畫家,也擅長風景畫。弗拉戈納爾是一個多產的素描畫家,現存的素描作品約2700幅左右,作品有習作,隨手素描或是版畫的草稿,題材相當廣泛。

《讀書的少女》弗拉戈納爾

雖然對於他的個性以及私生活眾說紛紜,但是他的多才多藝卻獲得大家一致肯定。弗拉戈納爾是最後一位洛可可風格的繪畫大師,晚年則被崇拜英雄的新古典主義所拋棄,在法國革命後死於貧困。

相關焦點

  • 豔麗的洛可可藝術
    18世紀的法國繪畫之所以取得公認的領銜地位,是由於它的畫家把握住了時代精神。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彬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輕鬆的藝術風格。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愉悅親切、舒適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從而在反映現實上向前大大地邁進了一步。主要代表畫家有華託、布歇、弗拉戈納爾。
  • 佛朗索瓦·布歇的洛可可藝術
    要全面闡述「洛可可藝術」這麼一個宏大概念,我恐怕也只能有心無力了。現代洛可可工藝製品洛可可藝術產生於18世紀的法國、而後遍及歐洲。由於盛行於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洛可可風格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中國藝術的影響。
  • 洛可可:柔媚的法式情調,女人掀起的情色藝術
    抖音短視頻「30秒讀懂洛可可」:一楊的藝術移情。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鞦韆》洛可可除了布歇以外,洛可可風格畫裡最有名的還有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Jean-Honoré Fragonard)的《鞦韆》了。
  • 美術中的巴洛克與洛可可
    而洛可可緊隨巴洛克,出現在路易十五統治時期(1723 - 1774)。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種風格來看,都是富麗堂皇,金光璀璨,令傻傻們分不清楚。洛可可:洛可可風格的男裝已經可以看出來現代西裝的影子了,在洛可可的男裝設計中經常能看到前短後長的設計,同時也能看出來領子部分的設計開始講究了許多。繪畫巴洛克時期的典型代表畫家有:魯本斯,倫勃朗,凡戴克,貝尼尼等,畫作的宗教題材濃厚更強調光影的對比和變化。
  • 【名畫賞析】弗拉戈納爾-《戀人的花冠》
    (1732-1806) 法國洛可可風格畫家,其代表作品有《鞦韆》《讀書女孩》《閂》《狄德羅》等。 他出生在法國南部的格拉塞一個商人家庭,6歲時隨父親移居巴黎,15歲進一位律師家當學徒,但他無意於當律師而入夏爾丹畫室學畫,而這位浮躁青年對夏爾丹的平靜與樸實繪畫題材不感興趣,夏爾丹也覺得這個學生整天在巴黎鬧市廝混,沒什麼出息,是不可救藥的浪子。 既然這樣他就離開了夏爾丹畫室,這時只有16歲。
  • 洛可可風格繪畫的主要特點
    洛可可是18世紀的一種藝術風格,它涵蓋繪畫、雕塑、建築、室內裝潢、裝飾、文學、音樂和戲劇等方面。就詞源而言,「洛可可」是法文的rocaille和coquilles的合成詞,即「石頭」加上「貝殼」,因為洛可可風格常用這兩種物品來做裝飾。
  • 布歇和弗拉戈納爾,關於這兩位繪畫家,你了解多少?
    弗朗索瓦.布歇一躍成為法國繪畫界的重要人物。布歇以其幻想作品、田園詩風景畫和描繪中產階級日常生活的繪畫而聞名。他是蓬巴杜夫人的宮廷畫師,蓬巴杜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婦,也常在政治上為他提供參謀,此外她還是重要的藝術贊助人。
  • 伏爾泰的紅顏知己,布歇的畫中麗人——「洛可可女王」蓬帕杜夫人
    文| 大雨798洛可可藝術18世紀產生於法國,盛行歐洲的洛可可藝術(Rococo)風格,其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緻、細膩、繁複等特點。布歇作品洛可可藝術形成過程中受到東亞藝術的影響。洛可可藝術風格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裝潢、繪畫、文學、雕塑、音樂等藝術領域。
  • 巴洛克、洛可可傻傻分不清楚?來成博新展尋找答案
    洛可可:興起於一位美人克羅扎特·德·蒂耶斯夫人和她的女兒 (讓-馬克·納蒂埃)本次展覽展出了多位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作品,如讓-安東尼·華託、弗朗索瓦·布歇、盧卡·焦爾達諾、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讓-馬克·納蒂埃等。
  • 分不清巴洛克和洛可可?這個展覽告訴你答案
    9月29日,成都博物館即將上線「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新展,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來自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的六十幅殿堂級作品。展覽匯集了14世紀到20世紀初的代表性流派,更有許多巴洛克與洛可可風格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一個是男性的權杖,一個是女性的裙擺,這兩種風格如何相繼而生?看展前先來做下功課吧!
  • 從巴洛克到洛可可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高凌/文 從巴洛克風格到洛可可風格的轉變其實並沒有一個嚴格的界線,很難說從哪天起人們就進入了洛可可風,就像很難說從哪天起人們進入了巴洛克風一樣。在建築上劃分或許要容易些:例如從凡爾賽的狩獵小屋到太陽王的凡爾賽宮,再從太陽王的凡爾賽宮到路易十五的瓷器般的小特裡亞農宮,建築史就從巴洛克時代跨入了洛可可時代。繪畫上華託和布歇的差異很容易分辨,如果再把弗拉戈納爾拖進來就更清晰了。
  • 洛可可的建築與繪畫,暗含了西方文化的根基所在
    弗拉戈納爾《鞦韆》1767年洛可可的建築與畫一樣,是人類精緻到極致的代表之一。精緻再窮究下去就是細節的繁複。西方建築的繁複追求極致之時要比東方建築要極盡奢華得多。無論是從建築的角度還是繪畫的角度,即便是繁複對繁複,我們還是比較輕易地看出東西文化的核心區別所在。西方的繁複在某些程度上有些像分形,是要把最基本的形狀找出,之後便可以無盡的複製。因而它最基本的工具就是邏輯分析。唯有邏輯分析這把鋒利的刀才可以把物質細分到極致。東方則不然。
  • 家裝的洛可可風格到底是什麼?看了這個你就明白了
    起源於18世紀法國的洛可可風格,洛可可Rococo從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併而來,是一種混合貝殼與小石子的室內裝飾物。洛可可最先出現於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路易十五給宮廷藝術家和一般藝術時尚帶來變化,最初只是在皇宮,後擴展到整個法國上層社會。路易十五的著名情婦、社交名媛蓬帕杜夫人,憑藉才色,影響到路易十五的統治和法國的藝術20餘年。她是洛可可風格當之無愧的主導者和推動者。她對凡爾賽宮進行了洛可可式的裝飾。洛可可反映出當時社會享樂、奢華及愛欲交織的風氣。
  • 最為蓬帕杜夫人賞識的洛可可大師:弗朗索瓦·布歇
    弗朗索瓦 布歇,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是一位將洛可可風格發揮到極致的畫家。曾在路易十五宮廷中擔任首席畫師,是龐巴度夫人最為賞識的畫家。他是西方美術史上極有爭議的畫家,作品大多迎合王公貴族。也目空一切,瞧不起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藝術成就,他狂稱:「米開朗基羅奇形怪狀,拉斐爾死死板板,卡拉瓦喬漆黑一團。」
  • 成都博物館新展 讓你分清「巴洛克」和「洛可可」
    巴洛克與洛可可,這兩個時髦的詞彙,到底代表什麼含義?成都博物館與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聯手打造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即將於9月29日開展。昨日,策展人對於本次畫展中的一些藝術名詞進行了科普。
  • 將洛可可藝術表現到極致:一代巨匠弗朗索瓦·布歇
    之前和大家談過蓬帕杜侯爵夫人,她是我心目中的女神,為洛可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她贊助了同時代大量文人、藝術家、音樂家,極大地推動了時尚、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還熱愛讀書,是一位內外兼修的有思想的女性。在她資助的眾多藝術家之中,有這樣一位,堪稱洛可可風格的藝術巨匠。
  • 洛可可奢靡的藝術風格:畫中的人物不再「神聖端莊」
    而就在這個風起雲湧的世紀中,誕生了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洛可可。走近大革命前的巴黎,洛可可誕生的時代洛可可(Rococo)的說法來源於法語中表示貝殼與石頭組成的裝飾物一詞「Rocaille」,這也反映了其精緻、細膩而又輕快的特點。洛可可最早從裝飾藝術和室內設計中嶄露頭角。
  • 弗拉戈納爾的討好輕佻之作《鞦韆》
    弗拉戈納爾的《鞦韆》  法國洛可可藝術的盛行期,就其發展過程來看,大致有三個階段:一、奧爾良公爵攝政時期以及1726~1743年樞密主教弗勒裡(路易十五的宮廷教師我們已知道布雪是蓬巴杜夫人寵信的畫家,他的藝術自然也反映著蓬巴杜夫人時期的特徵;弗拉戈納爾(1732.4~1806.8)的作品,則可以說是杜巴莉夫人時期的藝術代表,儘管他在巴結這位夫人時未能湊上趣。杜巴莉夫人曾委託這個被她稱為"小弗拉戈"的畫家畫一組木板油畫,總題目是《少女心中的愛情升華》,一共五幅,分別是《追逐》、《約會》、《問候》、《戴冠的情人》、《遺棄》。
  • 法爾孔奈典型作品:十足洛可可風格,也創作古典氣派濃烈的大作
    洛可可雕刻像巴洛克雕刻一樣都以技藝精絕著稱,法爾孔奈便是這樣一位雕技非常全面的大師,雖然他的典型作品是十足的洛可可風格,但他也能創作古典氣派相當濃烈的大作,例如他應俄國女皇之邀到聖彼得堡製作的彼得大帝青銅騎馬像。
  • 讓動人的愛情故事凝結在畫面的洛可可大師——弗朗索瓦·布歇
    布歇的繪畫特點提起法國的洛可可繪畫藝術,接觸過西方繪畫藝術的人應該算是耳熟能詳了,說到洛可可藝術典型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布歇,那可真是響噹噹的人物,他簡直就是洛可可藝術的代言人布歇作品布歇的繪畫藝術風格完全符合洛可可藝術的風格特點——「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使用各種曲線和輕柔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