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棟,一輩子都造「中國星」,他領導發射的衛星佔中國航天飛行器...

2020-12-18 楚天都市報

圖為孫家棟

圖為1950年1月,孫家棟從哈工大報名參軍

圖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繞月成功,孫家棟激動落淚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劍橋發自北京

1958年4月,西伯利亞的寒流肆意呼嘯。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列車,衝破原野的蒼白,喘著粗氣隆隆向北京駛去。

車上,29歲的孫家棟和22名同窗摯友,剛剛結束了在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7年的留學生活。年輕的共和國百廢待興。這一刻,「歸心似箭」寫在這群年輕人臉上。

孫家棟沒有想到,此後的61年裡,學習飛機製造的他,卻在屢屢跨界中,成為中國航天的標誌性人物,畫出人生的驚嘆號。

初露頭角

北京的9月,天高雲淡。耄耋之年的孫家棟,忘不了1956年10月8日——中國航天史上歷史性的一天。

那天,在北京西郊,中國第一個飛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領銜者錢學森。整整一年前的當日,他挨過了美國政府長達5年的非法軟禁,衝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國。

對孫家棟來說,1956年也很特別。2月,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孫家棟在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時獲授中尉軍銜。8月6日,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同窗戰友劉從軍回憶,孫家棟在學校是標準的滿分全優生。畢業前,他榮獲最高蘇維埃頒發的「史達林金質獎章」。而這一年,全蘇聯軍校畢業的學員中總共只有13人獲得這個獎章。

孫家棟的出類拔萃,被國家注意到。就在他回國前,國防部五院急需技術人才,聶榮臻元帥向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要人,孫家棟被圈進了五院的名單裡。

1958年4月20日,孫家棟來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飛彈總體設計部報到。

一張白紙,兩手空空,一切從仿製蘇聯「P-2」型飛彈悄然起步。在錢學森的直接領導下,作為工程總體設計員,孫家棟憑著紮實的理論功底很快初露頭角。他日夜不停,一頭扎進翻譯資料和改型設計工作中。

然而,僅僅一年多後,蘇聯單方面撤走了全部專家和顧問。看著做到半截的飛彈,孫家棟和同事們深受刺激:搞「兩彈一星」必須靠自力更生,大家的幹勁更足了。

1964年6月29日,孫家棟參與設計的中國首枚國產飛彈「東風」二號在酒泉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9日,中國改型的中近程地地飛彈,運載著真正的核彈頭直刺蒼穹,準確命中目標。當天下午,《人民日報》發出套紅號外,向全世界公告:中國成功試驗了核武器。「那個年代工作不講代價。」孫家棟說,在最困難的時候,晚上加班的夜宵就是在碗裡倒點醬油,拿白開水衝一衝,裡頭再加點蔥絲什麼的,喝幾口,然後繼續工作。大家都是靠著這種精神狀態來做事。後來想起來,這就是航天精神!

星月傳奇

人生之路恰如九曲黃河,因某種機緣就會發生轉彎。對孫家棟來說,他的每一次轉彎,都是把國家的需要當作自己的需要。

1967年7月29日午後,國家科委突然向孫家棟傳達指示:中央要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專門負責人造衛星研究,急調孫家棟出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總負責人。

當日調動!由研製飛彈到轉入搞衛星,孫家棟人生的轉折來得如此迅速。

造星之路,從「東方紅一號」開始了。38歲的孫家棟投入到艱苦的攻關中。他在單位內部挑選出18人,組成「航天十八勇士」,又對原有衛星方案進行了合理修改,決心用最短的時間實現衛星上天。

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劉華清在回憶錄中寫道,自己不懂衛星,也不分管這項工作,當時孫家棟拿著修改後的方案卻找不到拍板的人,最後找到他,說話很直接:「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們定了拍個板,我們就可以往前走。」最終劉華清對孫家棟說:「技術上你負責,其他問題我負責!」

1970年4月24日夜,是一個永載史冊的夜晚,《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舉國沸騰。是夜,孫家棟正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值班,他說,發射時短短的30分鐘好像比30年還要漫長。仰望星空,淚珠忍不住一顆顆滾落。

造一輩子的「中國星」,孫家棟步履不歇。1994年底,面對國外已成熟運行的衛星定位系統,孫家棟領銜建設北鬥導航定位系統,他清晰提出目標:一定要安全可控。作為總設計師,每次發射他都親臨現場坐鎮。

2004年2月25日,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實施。75歲的孫家棟,再次接受新的挑戰,他受命擔任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信號傳來,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大家歡呼跳躍。孫家棟默默轉身,低頭掏出手絹,老淚縱橫。

早已功成名就的孫家棟,為何一次次出發?他說:「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再攀高峰

茨威格說,在一個人的命運之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人生的使命。

翻看孫家棟履歷,他人生的數個10年,都與中國航天緊緊捆綁在一起:

1959年,30歲,從加入中國飛彈研製起步,開始為之奮鬥一生的航天生涯。

1969年,40歲,主持研製「東方紅一號」,在人民大會堂向周恩來總理作匯報。

1979年,50歲,擔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擔任「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總設計師。

1999年,70歲,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

2009年,80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走過篳路藍縷的艱難,迎來紅旗漫捲的輝煌。經歷過上百次航天發射的孫家棟卻說,航天發射充滿了高風險,每次發射前他都高度緊張。因為這一刻,凝聚著太多人的心血,寄託著太神聖的使命。

有人稱孫家棟是「中國衛星之父」,他淡淡笑著:是中國航天提供了平臺成就了自己。半個多世紀裡,他就像自己研製的人造衛星一樣,不停地運轉,親歷了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過程並發揮出關鍵作用。

2009年4月15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孫家棟參加指揮的北鬥導航定位衛星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100個太空飛行器。在這100個太空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個,佔到三分之一。

時光交錯中,他的記憶回到了1957年11月17日。

這天,下著大雪,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學生時,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講道:「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中國的前途是屬於你們的。世界是屬於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孫家棟和留學生們沉浸在無比的激動和幸福中,「為黨奮鬥50年」「為祖國工作50年」的口號聲響徹禮堂上空。

回首90歲的人生,孫家棟做到了。

(本版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提供。感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對本次採訪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孫家棟:造一輩子「中國星」|功勳
    提起「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有無數個「中國第一」跟他的名字緊緊聯繫在一起:中國第一顆飛彈、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顆科學實驗衛星、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第一顆通信衛星、第一顆資源探測衛星、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第一顆探月衛星……有人說,翻開孫家棟的人生履歷,就如同閱讀一部新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 院士說丨一碗紅燒肉,開啟他的航天人生
    孫家棟指導探月工程各系統的調試工作錢學森曾這樣評價孫家棟為我國航天事業所做的貢獻,他說:「孫家棟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7年學飛機,9年造飛彈,50年放衛星,孫家棟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從起步到發展的全部過程。而他的傳奇人生也與中國航天發展史中的多個「第一」緊密相連。在我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顆,堪堪佔據了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
  • 碩果積棟譜「風雲」——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總師」孫家棟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孫家棟點亮滿天繁星。晚年,孫家棟說過一句話,我一生做過多個衛星總師,風雲二號最讓我難忘。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四十餘年。
  • 關注|@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孫家棟院士的回信到啦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 馬利)「努力學習航天遙感應用技術的知識,把我過的航天遙感應技術做強……」5月15日,北華航天工業學院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全體學子收到了該校名譽校長孫家棟院士的回信。孫家棟院士勉勵學子們努力學習,為實現航天強國貢獻力量。
  • 「北鬥」璀璨: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的故事
    60多年來,他主持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為代表的45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主持我國月球探測、北鬥導航重大航天工程的研製工作,為我國突破人造衛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發射和定點技術、導航衛星組網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深空探測技術和衛星導航技術的開創者之一。
  • 東方紅一號的秘密:中國首顆人造衛星發射記
    這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字,要知道,1958年中國GDP只有1300多億元,即衛星研發投入在一年的GDP佔比中為1/650,在一年的財政收入中佔比會更高。在那個充滿激情的年代,大家的目標是:苦戰三年,讓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 「巴遙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釋放中國航天哪些信息?
    「巴遙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釋放中國航天哪些信息?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 題:「巴遙一號」衛星成功發射釋放中國航天哪些信息?  中國航天以實力迎來「回頭客」  「巴遙一號」是中巴兩國繼巴基斯坦通信衛星1R項目成功合作後的又一重大航天合作項目,表明了巴基斯坦對中國航天的高度認可,也標誌著中巴航天合作又邁進了一步。  這顆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製,採用CAST2000衛星平臺。
  • 逐夢太空丨商業航天新突破首顆「WiFi」衛星今年發射
    逐夢太空丨商業航天新突破首顆「WiFi」衛星今年發射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27日 14:34 A-A+   正在研製的空天飛行器,是一種可執行航天發射任務並多次重複使用的新一代天地往返飛行器,可在地面機場水平起飛,將人員或貨物運送至太空軌道,為用戶提供按需、及時、廉價的航天發射服務。
  • 航天科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首次成功發射固體運載火箭
    2020年5月30日04時1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採取「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新技術試驗衛星G星、H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任務獲得圓滿成功。「此次任務是『兩會』後中國航天的首次發射,也是中心首次執行固體運載火箭發射任務,極大提升了中心衛星發射快速組網和補網能力,為很好地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發射需求奠定基礎。中心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紮實推進各項任務準備工作,全面開展質量複查整改和舉一反三,深入查找問題隱患和薄弱環節,制定整改措施,確保了任務萬無一失、圓滿成功。」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董重慶介紹說。
  •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取得中國對外發射多個「第一」
    2016年1月16日0時5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白俄羅斯通信一號衛星送入太空,迎來了中國航天事業「十三五」的開門紅。張素 攝白俄羅斯通信衛星一號16日在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整星在軌交付業務第一次打開歐洲市場。記者注意到,作為中國對外開放最早、承攬外星發射次數最多的發射中心,這裡已取得中國航天走向世界的多個「第一」。
  • 致敬:當代中國僅存的三位兩彈一星科學家,真正的「國寶」
    1999年國慶節前夕,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對在6、70年代兩彈一星建設過程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23位科學家授予了「兩彈一星」的功勳獎章。事實上,因為時間原因,當時已有7位科學家不在人世,時間荏苒,21年過去了,當年健在的16位科學家大部分都已不在人世。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經評選,「2018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首次躍佔世界第一」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美國重型獵鷹火箭首飛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18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18年是我國推進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一年。
  • 俱懷逸興壯思飛——哈工大與中國航天60年
    1987年6月7日,航天工業部領導、黑龍江省市領導、各界專家學者歡聚一堂,慶祝中國高校第一個以培養高級航天專門人才和從事航天高技術研究為主的學院——哈工大航天學院誕生,開創了哈工大服務航天的新局面。從此,哈工大與中國航天的關係更加密切。
  • ...40期:中國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成功,嫦娥四號任務獲國際航天最高獎
    中國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成功 10月12日零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10日漫遊車激活,11日著陸器恢復工作,12日國際宇航聯合會向嫦娥四號領導團隊頒發世界空間獎,以表彰嫦娥四號的突出貢獻。
  • 2019中國航天交出靚麗的成績單,韓國人:始於中國、終於中國
    近年來,中國在航天航空領域的發展有目共睹,一躍成為世界上的航天大國,在辭舊迎新之際韓國人對中國航天事業做出高度評價! 據韓國媒體報導: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最後一年,中國在航天航空領域的表現奪目耀眼。今年1月初,中國實現人類首次探月飛行器在月球背面登陸,震動世界。而就在距新年還有幾天的12月27日,中國成為本年度世界最後一個發射太空火箭的國家。
  • 大敦煌文化旅遊經濟圈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航天精神的孕育地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2017年3月28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被國家旅遊局、中國科學院推選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開放的景點有衛星發射場、指揮控制中心、測試中心、衛星發射中心場史展覽館、革命烈士陵園、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東風水庫等。
  • 中國航天513所航天高新技術園啟用
    去年6月,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在煙臺市黃海海域,首次海上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空白;今年4月,東方航天港產業項目開工暨重大合作項目籤約儀式成功舉行;煙臺這座魅力濱海城市又增添了「東方航天港」這一嶄新名片。
  • 2020高考作文素材積累:飛天攬月,用航天夢助推中國夢
    因為身形原因,網友戲稱它為「胖五」,「胖五」之前2016年和2017年的兩次發射,都沒取得所謂的「完全成功」。2017年就不用多介紹了。單說2016年11月3日,那是作為中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的「胖五」首次亮相。這次發射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但沒能阻止網上的爭議。
  • 山海問天追夢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功中國航天五十年全景掃描
    70年代初,佟連捷又聽從組織安排,從茫茫戈壁來到大山深溝,成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第一批創業者,繼續譜寫中國航天新篇章。時光走到1984年4月8日。此時的佟連捷是西昌發射測試站副站長,也是中心首位01指揮員。對於發射火箭,他並不陌生,但對於發射使用液氫液氧的火箭,還要把衛星送到三萬六千公裡的高空,他的心裡依然沒有底。
  • 那一次發射成功後,有一位老人落淚了……
    來源:解放軍報1月11日1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2D」衛星發射升空當時大家都是這麼個精神狀態做事的。這就是航天精神,大家大力協同,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你們中國才能把這個事情辦成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航天工作條件艱苦, 那時,瀋陽一個賣茶葉蛋的大媽給孫家棟寫了一封信,她說:「都說搞飛彈的不如賣茶雞蛋的,你們太困難了,我願意把賣雞蛋的錢支援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