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孫家棟
圖為1950年1月,孫家棟從哈工大報名參軍
圖為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繞月成功,孫家棟激動落淚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劍橋發自北京
1958年4月,西伯利亞的寒流肆意呼嘯。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列車,衝破原野的蒼白,喘著粗氣隆隆向北京駛去。
車上,29歲的孫家棟和22名同窗摯友,剛剛結束了在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7年的留學生活。年輕的共和國百廢待興。這一刻,「歸心似箭」寫在這群年輕人臉上。
孫家棟沒有想到,此後的61年裡,學習飛機製造的他,卻在屢屢跨界中,成為中國航天的標誌性人物,畫出人生的驚嘆號。
初露頭角
北京的9月,天高雲淡。耄耋之年的孫家棟,忘不了1956年10月8日——中國航天史上歷史性的一天。
那天,在北京西郊,中國第一個飛彈、火箭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領銜者錢學森。整整一年前的當日,他挨過了美國政府長達5年的非法軟禁,衝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國。
對孫家棟來說,1956年也很特別。2月,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孫家棟在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時獲授中尉軍銜。8月6日,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同窗戰友劉從軍回憶,孫家棟在學校是標準的滿分全優生。畢業前,他榮獲最高蘇維埃頒發的「史達林金質獎章」。而這一年,全蘇聯軍校畢業的學員中總共只有13人獲得這個獎章。
孫家棟的出類拔萃,被國家注意到。就在他回國前,國防部五院急需技術人才,聶榮臻元帥向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要人,孫家棟被圈進了五院的名單裡。
1958年4月20日,孫家棟來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飛彈總體設計部報到。
一張白紙,兩手空空,一切從仿製蘇聯「P-2」型飛彈悄然起步。在錢學森的直接領導下,作為工程總體設計員,孫家棟憑著紮實的理論功底很快初露頭角。他日夜不停,一頭扎進翻譯資料和改型設計工作中。
然而,僅僅一年多後,蘇聯單方面撤走了全部專家和顧問。看著做到半截的飛彈,孫家棟和同事們深受刺激:搞「兩彈一星」必須靠自力更生,大家的幹勁更足了。
1964年6月29日,孫家棟參與設計的中國首枚國產飛彈「東風」二號在酒泉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9日,中國改型的中近程地地飛彈,運載著真正的核彈頭直刺蒼穹,準確命中目標。當天下午,《人民日報》發出套紅號外,向全世界公告:中國成功試驗了核武器。「那個年代工作不講代價。」孫家棟說,在最困難的時候,晚上加班的夜宵就是在碗裡倒點醬油,拿白開水衝一衝,裡頭再加點蔥絲什麼的,喝幾口,然後繼續工作。大家都是靠著這種精神狀態來做事。後來想起來,這就是航天精神!
星月傳奇
人生之路恰如九曲黃河,因某種機緣就會發生轉彎。對孫家棟來說,他的每一次轉彎,都是把國家的需要當作自己的需要。
1967年7月29日午後,國家科委突然向孫家棟傳達指示:中央要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專門負責人造衛星研究,急調孫家棟出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技術總負責人。
當日調動!由研製飛彈到轉入搞衛星,孫家棟人生的轉折來得如此迅速。
造星之路,從「東方紅一號」開始了。38歲的孫家棟投入到艱苦的攻關中。他在單位內部挑選出18人,組成「航天十八勇士」,又對原有衛星方案進行了合理修改,決心用最短的時間實現衛星上天。
時任國防科委副主任的劉華清在回憶錄中寫道,自己不懂衛星,也不分管這項工作,當時孫家棟拿著修改後的方案卻找不到拍板的人,最後找到他,說話很直接:「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們定了拍個板,我們就可以往前走。」最終劉華清對孫家棟說:「技術上你負責,其他問題我負責!」
1970年4月24日夜,是一個永載史冊的夜晚,《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舉國沸騰。是夜,孫家棟正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值班,他說,發射時短短的30分鐘好像比30年還要漫長。仰望星空,淚珠忍不住一顆顆滾落。
造一輩子的「中國星」,孫家棟步履不歇。1994年底,面對國外已成熟運行的衛星定位系統,孫家棟領銜建設北鬥導航定位系統,他清晰提出目標:一定要安全可控。作為總設計師,每次發射他都親臨現場坐鎮。
2004年2月25日,中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實施。75歲的孫家棟,再次接受新的挑戰,他受命擔任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順利完成環繞月球的信號傳來,航天飛行指揮控制中心內,大家歡呼跳躍。孫家棟默默轉身,低頭掏出手絹,老淚縱橫。
早已功成名就的孫家棟,為何一次次出發?他說:「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再攀高峰
茨威格說,在一個人的命運之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人生的使命。
翻看孫家棟履歷,他人生的數個10年,都與中國航天緊緊捆綁在一起:
1959年,30歲,從加入中國飛彈研製起步,開始為之奮鬥一生的航天生涯。
1969年,40歲,主持研製「東方紅一號」,在人民大會堂向周恩來總理作匯報。
1979年,50歲,擔任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擔任「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總設計師。
1999年,70歲,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
2009年,80歲,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走過篳路藍縷的艱難,迎來紅旗漫捲的輝煌。經歷過上百次航天發射的孫家棟卻說,航天發射充滿了高風險,每次發射前他都高度緊張。因為這一刻,凝聚著太多人的心血,寄託著太神聖的使命。
有人稱孫家棟是「中國衛星之父」,他淡淡笑著:是中國航天提供了平臺成就了自己。半個多世紀裡,他就像自己研製的人造衛星一樣,不停地運轉,親歷了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全過程並發揮出關鍵作用。
2009年4月15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孫家棟參加指揮的北鬥導航定位衛星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100個太空飛行器。在這100個太空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34個,佔到三分之一。
時光交錯中,他的記憶回到了1957年11月17日。
這天,下著大雪,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接見中國留學生時,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講道:「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中國的前途是屬於你們的。世界是屬於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孫家棟和留學生們沉浸在無比的激動和幸福中,「為黨奮鬥50年」「為祖國工作50年」的口號聲響徹禮堂上空。
回首90歲的人生,孫家棟做到了。
(本版圖片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提供。感謝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對本次採訪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