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怎麼「抗疫」的?-虎嗅網

2020-12-10 虎嗅APP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製圖:孫綠


在中文網際網路世界,德國可能是位於鄙視鏈頂端的國家,幾乎是高效有序、嚴謹匠心的代名詞。本次疫情在歐洲傳播的初期,德國也以其較早出現病例但長期零死亡的成績,贏得了一波讚譽。


但如今德國的確診數量已經超過法國,成為了歐洲第三,死亡數據也早已破零,打破了國內德國醫療不可戰勝的神話。隨著疫情進入爬坡期,確診和死亡人數開始增長,前期的種種讚譽似乎也顯得站不住腳了。



今天法國突破了一萬例,昨天是德國突破一萬例


德國到底在用什麼方式防疫?德式防疫中有哪些成分被誇大?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借鑑呢?


德國疫情的發展


德國是歐洲最早出現本土疫情的國家之一,目前一種觀點認為,義大利神秘的零號病人也來自於德國。


2月25日,德國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海因斯貝格縣,一名47歲男性患者確認感染新冠病毒。確診之前他曾兩次進入醫院檢查慢性病,之後又參加了臨近縣中舉辦的約三百餘人的狂歡節,成為了超級傳播者。



從這天起,德國也被迫加入與病毒鬥爭的陣營(圖片來自Reuters/ twitter)


更不妙的是,他的妻子是一名幼兒園老師。


雖然當地政府採取了緊急停課措施,並對密切接觸者展開排查,排查卻很難做到完全追根溯源。而當時的患者可能並不止這名男性一人,疫情自此在缺少戒備的德國傳播開來,以24萬人的海因斯貝格縣為中心,北萊茵-威斯伐倫州成為了德國疫情最重的地區。


德國西部疫情明顯比東部嚴重,交通發達、人口稠密、始發在西部,都是原因,且德國各地的疫情明顯在同步惡化(左圖為3月9日狀況,右圖為3月20日狀況)


隨後的幾天,德國南部的兩個州也出現了疫情,西部和南部各州開始出現個位數確診。除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的柏林外,經濟水平較低,交通條件也稍差的原東德地區最後才出現疫情。


到3月8日,德國的確診人數已經破千,疫情集中在西部與南部,明顯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但是大部分德國人並沒有對疫情採取相應的措施,甚至並不認為新冠病毒有多可怕,覺得它不過是流感病毒。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也並未打亂,反而出現了聲勢浩大的婦女節遊行。


照常舉行,沒有人可以阻擋遊行,病毒更不可以(圖片來自Dante Busquets / Shutterstock.com)


德國人的佛系與媒體的態度息息相關。此時,發行量極大的報刊《南德意志報》,依舊在強調不要因為疫情恐慌,防疫的重點在於勤洗手,不建議健康的人戴口罩。其他報刊所持觀點與之大致相同,反而是《德國之聲》有記者建議參考中國防疫經驗,但是很顯然,中文版《德國之聲》並不是德國人常看的媒體。


官方的態度一直如此,媒體對病毒更不懂了(圖片來自https://www.berlin.de/corona/faq/)


此時, 南部經濟發達的巴伐利亞州與巴登-符騰堡,已經成為德國疫情嚴重程度位列二三名的州,比柏林更嚴重。也是在同一天,義大利倫巴第大區及11省已經全面封城。


義大利尤其倫巴第大區當時已經相當嚴重,離開米蘭的人給歐洲其他地區輸入了不少病例(義大利3月6日疫情狀況)


但德國政府的反應依舊比較平淡,病毒監測也不積極,出現疑似新冠肺炎症狀的患者,如果未到過疫區按照流感處理。在疫情嚴重的巴登-符騰堡,政府只是建議不要囤貨。


兩天後,德國的態度變得認真了起來,新冠病毒危機小組建議取消一切千人以上大型聚會、嚴控南方邊界,而總理默克爾「如果這情形繼續下去,該人群就面臨較高的感染比例,專家預測可達60%-70%」的言論著實有些嚇人。


靠近義大利的兩個州(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顯然不能忽視來自義大利的影響(德國3月9日狀況)


隨後的幾天,隨著疫情的發展,衛生部為抗議調撥資金,並允許醫院徵召退休醫護與實習生,各州政府陸續出臺越來越嚴格的政策限制公共機會和商業活動,德國人逐漸開始重視疫情,也出現了搶購、囤貨的問題。


來不及補貨到架子上了,看著拿吧(2020.03.18.柏林,圖片來自Dante Busquets / Shutterstock.com)


3月16日德國終於封鎖了邊境,此時與其說德國在防止境外病例輸入,不如說防止本國病人輸入鄰國。


17日,德國措施開始加碼,聯邦政府提議關閉大量商店、禁止朝拜活動、聯邦要求德國醫院的重症病床數量加倍、允許將療養院、酒店改造為隔離病房、柏林把展覽中心改造為方艙醫院……疫情的高峰階段似乎要到來了。


和德國聯邦國防空軍共建醫院,確診人數的激增,現有床位已經不足了(圖片來自:Senatsverwaltung Gesundheit Pflege Gleichstellung / twitter)


德國與歐洲的共性與特性


如今德國的確診人數已經破萬,死亡人數不到100。但是隨著醫療資源緊張帶來的種種問題,死亡比例很可能會有所上升。在這裡發生的一切,與歐洲其他國家的疫情存在太多共性,也有德國特色的內容。


義大利的確診病例是德國的2倍+,但死亡病例已經是德國的8倍+(3405),醫療系統承壓過大是重要原因(義大利,貝加莫,圖片來自:Grabowski Foto / Shutterstock.com)


一方面在於,與歐洲其他國家相似,經濟中心與交通中心也成為了疫情集中地。


最嚴重的北威州與比利時、荷蘭接壤,人口1800萬,面積3.41萬平方千米。它是德國人口最集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著名的魯爾區在行政上的體現。2017年GDP超過阿根廷一國,西北部重要城市杜塞道夫、科隆、多特蒙德、埃森都位於該州。


北威州是德國的經濟發動機,倫巴第對義大利也是如此這次這兩個發動機都是疫情最嚴重地區之一(圖片來自:shutterstock@MarcelClemens )


該州的交通同樣發達,擁有世界最大內河港口杜伊斯堡港、德國最密集的鐵路網、公路四通八達與鄰國相連,不論通往德國國內,還是去往鄰國都比較方便。


萊茵河是黃金水道,杜伊斯堡是其上的鐵水樞紐,下遊則是低地國家(圖片來自:google map)


另一方面則在於民眾沒有做好應對疫情的心理準備。


新冠肺炎爆發突然,沒有人能事先想到它會全球傳播並造成如此規模的破壞。特別是當2020年2月中國還是疫情的中心時,歐洲各國顯然沒有做好疫情在歐洲傳播的準備,相當數量的民眾對於本國的醫療與自己的體質過於高估,但對於病毒過於低估,甚至會產生疫情不會出現在歐洲的錯覺。



不戴口罩的他們走過來了(圖片來自Dante Busquets / Shutterstock.com)


這種麻痺大意顯然也影響了媒體對於疫情的報導。直到近期,德國媒體對於國內疫情的報導才開始變得鋪天蓋地,宣傳起了居家隔離,民眾也逐漸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出現了空蕩蕩的街景。


空空蕩蕩(2020.03.19.北萊茵,圖片來自Erich Teister / Shutterstock.com)


不過在防疫上,德國的優勢在於醫療業相對發達。德國擁有較高水平的醫院,包括大約28,000張重症監護病床,可以很大程度滿足重症病人的需要。


這部分得益於德國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培育起來的高端工業體系。這個國家有類似德爾格沃克這樣的精密醫療設備製造廠商,開足馬力生產,可以相對更好地保證呼吸機等重要醫療設備供應,這種工業能力是歐洲大多數國家不具備的。


擁有生產呼吸和防護設備的領頭公司,德國的醫療設備很好解決(圖片來自https://www.draeger.com/en_sea/Hospital)


思路與效果


積極防疫的關鍵在於要趁早,需要政府擁有強大的資源調配能力,還需要醫療系統與民眾積極配合,通過代價較大的強力防疫措施儘早撲滅疫情。


一旦疫情已經傳播開來,再使用這種方式就會造成極大的代價,且效果大打折扣,義大利就是很好的例子。


部隊開始加入防疫檢查,隔離和封鎖會更嚴格(圖片來自macri roland / Shutterstock.com)


雖然義大利政府在本土疫情爆發的第二天就做出了封城的決定,反應迅速,但是有專家認為義大利疫情已經傳播了兩三周,現有的醫療資源無法完全排查。加之早期民眾並不重視,義大利在付出了封國的巨大經濟損失後,新增確診人數依舊高居不下,並發生醫療擠兌,成為確診人數歐洲第一,病死率奇高的反面典型,欲哭無淚。



醫院已經住不下了,帳篷隔離不得不用上(圖片來自faboi / Shutterstock.com)


但想在德國採取停擺式的強硬措施並不容易,且可能造成醫療資源擠兌,甚至釀成更嚴重的社會危機,甚至引發比疫情本身更嚴重的危害。況且現階段德國的疫情還在可控範圍內,病死率非常低,醫療資源似乎可以應付當前的疫情,強硬措施的意義不大。


但也應該看到,在大規模爆發的傳染病面前,醫療資源的充足只是相對的,不足才是絕對的。醫療機構希望患者能分批次入院,病毒卻不一定願意給人類這個機會,所以德國採取了另一條抗疫思路——延緩峰值到來,儘量不採取停擺措施


早在2月27日,內政部與衛生部就組建了新冠病毒危機小組,調撥資源、提供建議、研究對策,德國政府提前採購了醫療物資,包括從德爾格沃克採購10,000臺呼吸機,以提高面對疫情峰值的救治能力。



義大利很可能拿不到貨(圖片來自:Reuters/ twitter)


不過德國對於民眾的防疫宣傳做得有些晚,以至於後來默克爾要用恐嚇式的宣傳,讓民眾了解病毒的危害性安心宅在家。而這麼做的原理,是德國低密度的居住空間可以減少傳播、讓疫情高峰緩慢溫和地來臨,再配合提高醫院的救治能力和容量,可以減少因為醫療擠兌導致的大規模傳播、重症病人集中出現導致的醫療系統崩潰、降低病死率。


可以看出,德國政府選擇了一條頗為冒險但成本較低的防疫道路,它的成功需要中國早期疫情研究的經驗、較為充裕的醫療資源、能夠對疫情做出判斷的專家團隊、較為配合的民眾和能夠靈活修改對策的政府作為前提。當然,也需要一定的運氣成分。若真延緩疫情峰值的來臨、有效救治保持低死亡率,德國方案將是非常高效、有驚無險的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一旦疫情失控,德國將會付出巨大代價,未必能比義大利更好,甚至更慘痛。


各國自有國情在此,經驗無法套用是常有的現象。所以重點並不在於急著爭論一種手段的有效性,而在於甄別每種方法是否匹配更多本國國民所認可的成本效益比。德式抗疫具有爭議性,但德國聯邦政府的準備也不可謂不充足,或許會成為這種特殊方式的歷史樣本。


但它究竟是成是敗,仍需要時間來給出答案。



相關焦點

  • 德國總統府化身「許願牆」 為抗疫加油
    當地時間12月15日晚,人們在拍攝位於柏林的德國總統府所在地貝爾維尤宮外牆投影。本月15-17日,德國總統府與藝術家合作開展名為「希望之光」的藝術項目,在線徵集德國民眾疫情下的願望並投影至貝爾維尤宮外牆,希望以此鼓勵人們抗疫的信心,傳遞團結的信號。
  • 德國科隆市市長在官方網站公開感謝北京市捐贈抗疫物資
    據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官方網站消息,近日,德國科隆市市長何珂在科隆市政府官方網站發布消息,公開對北京市捐贈抗疫物資表示感謝。何珂市長表示,科隆市是德國疫情的重災區,為戰勝疫情付出了巨大的努力。4月下旬,北京市捐贈給部分國際友城的抗疫物資陸續運抵。多個國際友城領導人致信感謝,表示北京市捐贈的物資將在當地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科隆市政府官網信息截圖)
  • 德國咖啡店創意抗疫 客人戴「竹蜻蜓」帽保持社交距離
    新冠肺炎(COVID-19)在全球肆虐,各國要求民眾保持社交距離, 德國有一間咖啡店就發揮創意,讓顧客戴上特製的帽子抗疫,看上去像有一把大型的《哆啦A夢》道具「竹蜻蜓」放在頭上,不單保證每人保持距離,搞笑場面更引來不少網民讚賞.
  • 德國法蘭克福舉行街頭公益活動支持中國抗疫
    新華社法蘭克福2月27日電(記者左為)一場名為「我們與中國攜手」的街頭公益活動27日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這場由中德人員共同組織的活動表達了支持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良好意願,還向路人送出了象徵友誼的花種。
  • 德媒「政治化」「汙名化」中國抗疫成果 中國駐德國使館5度發聲駁斥
    原標題:德國媒體「政治化」「汙名化」中國抗疫成果 我使館怒斥  近日,德國部分媒體發表針對中國的有關新冠疫情的拙劣報導。我駐德使館數度發聲,表達強烈不滿和憤慨,怒斥這些做法只會加深成見、煽動仇恨。這點雖不被有關媒體認同,但正如一位德國公民在今天給我們的來信中寫道 「幸好《圖片報》不代表德國」。  那麼「不代表德國」的《圖片報》到底是一份什麼樣的報紙?在德國外交部建立的跨媒體信息門戶網站deutschelande.de上查詢,對《圖片報》的介紹是:「如果你喜歡新聞、八卦和煽情,就請訂閱。」
  • 談談在德國的衣食住行-虎嗅網
    另外,德國的蔬菜確實不多,遠不如國內那麼品種豐富,物美價廉。如果你以前在國內北方尤其是東北生活過,大概可以體會到,冬天根本吃不到什麼蔬菜,德國也差不多,一直供應的只有土豆、蘑菇、胡蘿蔔之類。有時候能在超市買到一些預先混合好的包裝的蔬菜回家做沙拉,這就已經很好了。
  • 在德國快樂的抗疫生活:別人擔心疫情 我只想喝酒跑步
    每天看著各國飈升的確診人數,今天(4月2日)美國確診人數已達21萬人了,義大利11萬人,德國7.8萬人。每天關注著各國抗疫的新聞,已經有了不勝其煩的感覺。要是能夠靜下心來不看新聞,不關注疫情該是多好的事啊,這不是我第一次冒出的念頭。
  • 湛江與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萬裡連線分享抗疫經驗
    巴斯夫德國總部醫療團隊就此交流活動與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巴斯夫德國總部附近的11家三級醫院進行了分享,他們對此表示很感興趣。巴斯夫德國總部醫療團隊作為11家醫院的協調人,協調安排11家三級醫院和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進行新冠肺炎防控及救治經驗遠程視頻交流會議。
  • 默克爾與德國11個最大城市市長就更嚴格的抗疫措施達成共識
    每經AI快訊,據路透社,德國總理默克爾周五表示,她與德國11個最大城市的市長已經達成共識,如果該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一周內超過每10萬人50例的門檻,那麼將採取更嚴格的抗疫措施。默克爾表示,限制措施可能包括更嚴格的戴口罩規定、限制私人聚會,以及更嚴格的買酒規定。她還補充稱,目前她的首要任務是避免像今年春季那樣再次停擺。
  • 沙特的口罩、德國的防護衣,華僑華人全球購馳援家鄉「抗疫」
    來源:一財網南海芬隨後加入了「馳援溫州行動」,這是世界各地的上萬名溫州籍青年們自發在線上成立的社團,為籌措「抗疫」物資群策群力。雖然他們分布在世界各地,但是行動十分高效,細分為認捐組、貨源組、鑑定組、物流組、協調組、媒體組等十餘個群組,每個人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發揮特長。
  • 全球抗疫24小時丨德國宣布提前進行全境「硬性封鎖」 阿爾及利亞...
    10月27日,特本因確診新冠肺炎住進阿爾及爾的軍隊中央醫院,並在醫生的建議下於第二天轉院至德國接受治療。1德國宣布提前進行全境「硬性封鎖」 當地時間13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緊急召開的新一輪「新冠峰會」上宣布,
  • 我在湖南助抗疫|德國青年發明藥品設備
    今年34歲的ThomasDavid,來自德國。2015年他第一次來到中國,就愛上了中國的一切,學中文、娶中國妻子,變成了一個地道的中國迷。「我是在2019年聖誕過後回到中國的,後來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我的媽媽知道這個消息後,很希望我能夠回家。」Thomas說。
  • 德國新冠死亡率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虎嗅網
    德國死亡率偏低的原因,除了感染病例的年齡結構,還有德國堅實的醫療體系。但比起床位和呼吸機,護理人員短缺可能是德國面臨更嚴重的問題。2. 雖然疫情在中國、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在德國,照搬他們的做法卻不是那麼簡單。
  • 德國漢學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看世界抗疫的啟示
    【光明國際論壇對話】  共同利益取向是一個關乎生存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視角下的抗疫與世界  1.「致良知」:蘊含抗疫的力量   薛曉源: 人類正在經受一場百年一遇的災難,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迄今全球確診病例超過2559萬人,死亡人數超過85萬。面對疫情,有識之士都在思考當下和未來。施寒微先生飲譽國際漢學界,巴拓識先生是德國第一位撰寫王陽明哲學研究專著的哲學家。
  • 金融資本視角下的德國近代史-虎嗅網
    而當黃金的增量怎麼都跟不上資本增速的時候,市場上信貸和貨幣緊缺,債券和股票很難增發,已有的價格下跌,假如投資者動搖紛紛拋售,借款人為了還款不計代價的傾銷,或者還不上而紛紛停業倒閉裁員,那災難就降臨了。 1871年,德國以普法戰爭50億法郎賠款模仿英國確立了金本位,兩年後美國也暫停接受白銀,法國等西北歐國家也隨後跟進,甲午戰爭後日本和俄國跟進。
  • 工商銀行抗疫國債怎麼買?(附購買入口)
    中國工商銀行將於2020年6月19日10點起開售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一期)及2020年抗疫特別國債(二期),消費者可以將通過工商銀行電子銀行渠道和營業網點面向個人和對公客戶銷售。  工商銀行抗疫國債怎麼買?
  • 沒有電音的德國柏林-虎嗅網
    德國政府的新冠救助計劃可以為陷入困境的企業支付員工60%的薪水,但仍然杯水車薪。YAAM在高峰時期有80個員工,現在裁掉只剩一半。傑弗睿也想過在疫情之中重啟派對活動的可能,但困難重重。他算了一筆帳:原來能容納700人的場地,要滿足社交距離的需求,現在只能容納50人。
  • 德國電視臺突然停播武漢抗疫紀錄片,為什麼?德媒猜測原因
    該電視臺公布的官方原因是「版權和法律問題」,但德國媒體猜測,該紀錄片被停播的原因是其內容來自「中國官方機構」,受到德國一些人批評。資料圖新華社發 柯皓 攝「電視一臺取消播出受到爭議的武漢抗疫紀錄片!」德國《每日鏡報》15日報導稱,德國電視一臺決定取消原計劃當天晚上播出的一部名為《武漢——暴發紀事》的紀錄片。
  • 面對德國混亂的局勢,鐵娘子默克爾忍不住落淚
    巾幗不讓鬚眉的德國鐵娘子默克爾終究也只是個女人,在面對新冠病毒時,她沒有示弱,反而採取一系列抗疫措施將德國的新冠疫情控制在一個絕佳的局面,雖然依舊有人因感染新冠而去世,但是相對於歐洲其他國家來說,可以稱得上是抗議標兵了。
  • 初期抗疫出色的德國迎來第二波疫情嚴峻考驗 專家:病例仍會增長但...
    歐洲經濟火車頭,醫療技術高超、醫療資源雄厚的德國也在歐洲第二波疫情中「淪陷」。根據報導,當地時間10日,德國日新增病例已超過1.8萬例。在疫情初期德國疫情何以表現出色?而現在為什麼被第二波疫情擊中?歐洲疫情到底何去何從?就此,《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長期從事病毒感染和免疫研究的德國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所教授陸蒙吉。疫情初期德國何以表現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