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在公眾號和其他媒體進行轉載,不得進行任何商業應用,如需轉載和商業應用請聯繫作者授權。
歡迎把文章轉發給好友和朋友圈分享!
推薦相關文章閱讀,請點擊下面連結:
質量管理之行 審核篇 第1部分
這篇文章是在2017年做的經驗總結,其中的部分內容整理成了一份PPT教材。PPT教材中都是「書面語」,沒有細節內容,只能作為現場的講課教材還算可以,但是作為學習資不算合適。
這是根據當時公司的實際情況總結的經驗,是有特定的公司氛圍或背景。
這份總結也是「過程方法」的應用。這也體現了過程方法應用的廣泛性。
對於「團隊」來講,如果具備品德、執行力、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習能力,那麼就能滿足基本的要求。
這篇文章雖然主要是以如何編制審核報告為例,但重點是在講述如何表達。同時,既是審核報告的編制技巧,其實也有問題發現的技巧。
文章中的顧客是廣義的,是報告的需求者,可能是顧客,也可能是領導。
審核報告的編制或表達技巧
如何編寫(審核)報告,如何進行表達?
誰是信息接收者?誰是報告的顧客和相關方?
只有把內外部顧客和相關方識別完整和全面,即先明確給誰做報告,誰需要報告?報告會影響誰?是做好一份報告的第一要素或條件。
領導:要求做調查的領導,其它層級的領導的相關要求,一般情況下領導的輸入是第一重要的輸入;
本部門:報告的調查人和編輯者,你想通過報告得到什麼?滿足領導的要求,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認可,或者表揚,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感,你想通過報告表達什麼?表達自己的觀點、見解和理念等;以什麼立場表達,第三方,客觀角度等,報告時先明確方向,比如說是以第三方的角度和立場進行調查,確保調查的結果都符合事實,但在表達或認知有不合適的地方,請多諒解……以此給自己留有餘地,並且傳遞一個信號,即便報告不合適,因為我是第三方,所以見解和責任人不一致也很正常,當事人或責任人不要輕易反駁,也是讓匯報人輕裝上陣,敢於說出事實。
如何在報告時不被反駁、插話、打斷,如何讓別人能輕易地聽懂看懂並且不誤解不歧義;在能不得罪人的允許情況下,不激怒相關方;
如何在報告中體現本部門工作中的困難、工作量、難度,尤其是在口頭匯報過程中可以體現。
相關方:報告中涉及的責任人,主要責任人和相關責任人;
非相關方:誰能聽到或看到這份報告,但沒有直接責任和義務上得關係;要考慮影響,要考慮民心和民意,群眾擁護的,就能佔大多數,就能形成壓倒式的力量,其實群眾不參與,但是群眾會被代表,而且政治團體的政策都是民心和民意導向的,但要注意,那是被引導和誤導的表面民意,或者是被欺騙的民意,除非是執政政策真的有問題,發生革命時,會符合民心和民意,但也是被包裝和引導的,只是在民心和民意的基礎上,加上高大上的理論和旗幟;
在會議上參會人員,但和報告的內容不相關,或者報告在OA發布時,能看到報告的人;會議上進行報告的匯報時,非相關者也能起到客觀評價的作用,因為有觀眾在觀看,責任人的無理訴求成本更高,即有觀眾,不好意思抵賴;
如何利用觀眾的作用,如在報告時說:正常人或者旁觀者的正常思維都能想到……誰都能判斷……誰都能……以此給責任人形成壓力,在有觀眾的情況下,不敢撒潑打滾;
理論依據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統一戰線,利用可能的一切條件和資源,如何利用現成的資源,方式合適資源就有可利用性;
顧客有什麼要求和需求?
要求和需求有什麼不同?滿足要求能滿足需求嗎?要求由需求轉化,要求更詳細,需求更宏觀,掌握需求更容易掌握本質;甚至可以通過顧客需求判斷顧客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確性,有時只滿足顧客要求,並不能滿足顧客的真正需求;顧客的潛在或隱含的需求是什麼?因為某些客觀條件限制,如專業,場合等,無法表達真實需求;或者有時顧客自認為是普通的需求,即便不表達或不詳細表達也能被供方理解;
如何確保能完整收集顧客的要求?(一般指直接要求和表面要求)顧客要求如有遺漏,那調查工作和報告編寫會有缺失;
可以通過詢問不同層級領導,詢問領導要求的其他接收者,查看會議記錄等方式,將收集的要求匯總在一起以完善顧客要求;以上各個層級的領導和其他接收者如何解讀領導的要求;還可以核對不同渠道的信息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表示領導要求識別有差異有偏差有誤解;
分析整理領導有什麼明確的和直接的要求;
如何解讀、分析和明確顧客的真實要求?
顧客或領導要求的目的是什麼?輸入的輸入?如何對顧客的要求進行評價和判斷?顧客要求是否能被進一步的細化和分解?顧客的要求能否以其他的形式和角度進行表達和理解?換句話怎麼說?顧客從什麼立場和角度進行的要求輸出?
領導想知道和了解什麼信息和內容?
領導要求的調查起到什麼作用?
報告的信息起到什麼作用?
領導想通過報告的信息做什麼工作,如參考、決策、管理建議輸入;
顧客在什麼背景和條件下輸出的要求?
聯繫顧客要求提出的背景、原因、目的、方式,更有助於理解顧客的真實要求和需求;
通過顧客要求提出的實際環境(氛圍、語境、場合、時機、物理環境、語氣、態度、情緒等)去推測和識別顧客的真實要求和需求,還可以推測和判定顧客要求的程度,也能推測相關方的需求,也能判斷任務的難度,識別潛在的風險;如這是領導要求下屬必須要做到的……領導當時很生氣,很憤怒……哪個部門做得不好,領導讓誰去幫助做……
相關方有什麼要求和需求?
一般情況下,主動權或主導權在領導級別,所以被調查方或責任方即相關方沒有主動地位,但他們也有要求和需求,尤其是潛在的要求和需求,因為相關方是從屬地位和被動地位,沒有主動表達要求和需求的機會和條件,或者不能或不宜直接表達要求和需求;
相關方希望把問題和責任淡化,問題表達別太直接,要委婉,別定性,別扣帽子,別直接說相關方的責任,多說理由和原因等;希望記錄不痛不癢的問題,方便整改的問題;
相關方可能事後會否定問題,再拿出證據解釋;
先描述事實,認定事實後,只要證據確鑿,根據需要發揮自己的分析和評論;
針對相關方的解釋:把事實、問題、原因分析、對策、職責分開討論,抓住一點不放;主要不丟一點,後續就可以以點帶面,這一點就是素材發揮的基礎;
如何平衡顧客和相關的要求和需求?
在滿足領導的要求和需求下,再考慮和顧及相關方的要求和需求;
必須客觀描述事實、風險和影響,這是調查報告的底線;在適合的情況下可以減少評論、觀點等,就是別通過事實再加壓了(煽風點火),即通過報告火上澆油,落井下石,有目的和意圖的打擊相關方;這是可以利用調查權限謀取私利,以權謀私的機會,權利尋租,利用手中權利給相關方便利,以尋求相關方的利益回報(政治利益和物質利益);
用合適的委婉的表達方式描述問題和責任,以降低相關方的壓力;
說明報告調查、編制者的壓力,如最高級領導要求等;他敢去找總經理嗎?
或者說是領導的要求,當找到部門或科室領導後,再轉移到別的領導,或轉移到其他的方向,讓相關方找不到講理由的窗口,想一想政府部門的服務,如何推球;
調查部門的職責是出高水平的報告,如果沒有給領導輸出高水平報告,業績會有影響,所以職能不同,免開尊口;
或者審核時就一身正氣,很正直,很客觀的表現,讓受審核部門知難而退;
怎麼滿足顧客要求?
根據顧客的直接和表面要求進一步分析:顧客想通過報告達到什麼目的?顧客關注什麼?顧客需要什麼信息?想知道或得到什麼信息?
顧客想通過報告達到什麼目的?
比如領導想批評哪個員工或哪個部門,但需要有輸入或證據,所以想通過第三方報告的形式去揭露相關部門的問題和不足,藉此去批評和處罰相關部門;
由於兩個或多個相關部門的意見和觀點不同,需要第三方介入調查和客觀評價;
領帶可能不相信不認可一些事實,不相信一些部門,通過第三方去了解事實,然後去決策或反駁、批評相關部門;
(領導地位很強,關係很牢固,很有後臺,沒有任何地位的風險,如皇帝和最高領導的親信等,想把責任推給下級)領導想做一些決策和變革,但不想承擔更多的責任,通過下級的口說出來,下級策劃和實施,有責任下級承擔;
想考驗下級的調查能力和公正性、客觀性,尤其是監查和監督部門被告狀時,因為職能性質,容易得罪人;
想通過其他角度的調查評價一些部門和員工;
……
領導想得到建議,領導想要證據,想了解客觀事實,領導想進行分析、決策;
顧客關注什麼?顧客需要什麼信息?想知道或得到什麼信息?
顧客關注的,是給自己增值的,也是領導感興趣的,也是對領導有作用的,會認真聽,或給自己加分;如何讓(審核)報告給領導更多的價值?甚至能超過領導的期望。
顧客關注和(調查或審核)報告直接相關的,顧客也可能關注非直接相關的;如除了內容可能還關注形式,或者領導和顧客的某些特別的喜好等;如領導特別細緻,所以報告要細緻……如報告可能讓領導聯想到其他事項,這些事項也是領導關注的和感興趣的,反過來,通過報告想讓高層領導聯想到別的事情嗎?如何提供一些線索讓領導聯想到其他事項,你希望領導聯想到其他事項嗎?你希望領導聯想都什麼事項?如何讓領導聯想到其他事項?通過邏輯、提示、或者有A就有B,你想讓領導聯想到B,那你可以直接說A……如領導看到一件事,會有可能想到和此事相關聯的事情;
發生原因,流出原因,嚴重程度、影響程度、對於很嚴重的問題想知道臨時措施怎麼樣;
哪裡失控了?標準/流程/系統/機制有什麼漏洞?
是否其他有類似問題?如何避免再次發生?
是執行力問題還是流程問題?
管理職能如何發揮的?誰在管?應該誰管?如何管?管什麼?
顧客關注的內容舉例:
哪個環節出的問題?哪裡出錯了?
問題發生了很多次,責任部門都做了什麼?為什麼又發生?他們怎麼看怎麼認知?
反饋了嗎?升級了嗎?反饋和升級後的效果怎麼樣?
為什麼問題還發生?追究了誰的責任?是制度流程不完善,還是未執行?為什麼不執行?
應該怎麼做?實際如何做的?
結論是什麼?要求是什麼?
發生多少次了?發生多長時間了?重複發生多少次?有在整改嗎?之前整改過嗎?為什麼整改過還有問題?整改措施有效嗎?如何驗證的?如何追蹤的?
為什麼經過這麼多檢查環節還未被發現?
升級了嗎?相關責任單位都採取什麼措施了?管理作用如何發揮的?
為什麼沒被執行?執行了多少?多少沒被執行?執行的效果?執行的問題?
以上需培養成思考習慣,即分析問題或調查問題時本能地或直覺地想到上述關注點;
例如報告問題時,需匯報的內容:什麼樣的問題?輕重緩急程度?風險?是否可控?是否已經採取措施?誰在處理和解決?措施是否有效?原因是什麼?一般問題還是異常?後續如何避免?是否定期追蹤和確認?追蹤結果怎麼樣?
顧客關注的特別事項:
對於長期未解決的問題,嚴重的問題,影響範圍特別大的問題,被更高層次領導關注的,產生損失的,典型的,一般問題但是數量很大或比例很高……等等;此原則的目的主要是區別一般還是特別;
要挖掘深層次的問題或原因,為管理決策提供依據和建議;
一看就知道,不問也知道的事情或內容不是領導希望得到的;
報告的目的:
除了顧客要求的和關注的之外,還可以考慮以下內容:
讓信息接收者知悉、理解;
匯報問題:根據問題的嚴重程度或輕重緩急程度決定是否輸入更進一步的信息,為以後的工作提供鋪墊和便利;
提示風險:
尋求解決或支持;
供信息接收者決策:決策的依據,方案的選擇;上級需要的是信息,還是不同的方案?
匯報(表達)的主題、重點和思路:
根據顧客的目的、要求和需求,以及顧客關注的事項確定匯報思路;
也是這份報告的框架;
主題、思路、重點、重要的內容、層次、順序;
報告可以生產什麼附加值;
報告編寫者不看報告能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敘述嗎?敘述是否有層次和重點?敘述後聽眾有什麼反應和收穫,聽眾能否總結出敘述的主要目的和思路?聽眾是否誤解或有歧義;
達到目的可能有不同的路徑,比如帶領客戶參觀,你選擇的路線很好,且風景優美,客戶會按你的既定安排進行參觀,風景引人入勝,不會有別的想法;如果你安排的路線不好,客戶參觀時會偏離路線,如客戶會說去那邊看看……所以強大的思路,嚴謹的思路,合理的思路,能讓信息接收者不會偏離報告的思路,就像讀一本特別好的小說一樣,按著情節和順序被強烈吸引著讀下去……作報告的思路也是這樣,讓客戶感覺這才是好的思路,即便客戶提出自己的思路,如果你的思路足夠強大,也可以說服客戶。風景如何布局和設置,思路和報告的內容的聯繫;
檢查方式:
你能用一句話或幾句話概括你的報告嗎?
你的報告有哪些要點和重點?
你報告的思路是什麼?
哪些內容需要特別的提示或表達,需要突出?
你覺得你編制的報告能支撐你想要表達的目的嗎?
表達思路舉例:
一般思路:發生的現狀把握(現狀怎麼樣?影響多大)==》臨時措施===》橫向展開==》發生原因(責任人)==》流出原因長期對策===》橫向展開==》效果驗證==》標準化;對於重要的事項一般考慮臨時措施、橫向展開等;
按流程的思路:即按事情的發生和進展的順序,但需考慮支持和管理作用,以及接口和檢查點;接口為信息的接口,職能的接口,輸入輸出的接口;
原因:執行原因==》標準原因==》流程原因==》系統/機制原因
責任:直接責任VS間接責任、主要責任VS相關責任;管理責任(直接上級,間接上級),職責未履行VS職責履行一部分VS職責已履行但沒有效果;
職能職責:誰的職責?是否明確了?為什麼沒明確?如果沒明確應該是誰的職責?
如何升級的?升級後為什麼還沒解決?如果沒升級?為什麼沒升級?
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以上思路進行組合;
舉例:如調查一個問題,首先要思考什麼原因導致這個問題,如果原因是流程或管理問題,那麼流程和管理還影響到其他什麼事情,是否有問題,可以增值;
表達方式和要點:
信息接受者的背景、專業,職位,職能、級別、能力、關注的重點?
什麼方式?什麼內容?什麼形式?匯報的前後順序?哪些內容在前哪些內容在後,為什麼?前後順序調整能起什麼作用?先說結論還是先說事實?
什麼內容能支撐領導的目的、要求和需求?
事實認定、建議、問題定性、責任定性的形式;
格式、段落、邏輯、層次、順序、承接關係、重點、條理等;
什麼格式/方式符合正常人的視覺習慣,閱讀習慣,思維習慣,接受習慣(站在責任部門的角度);
文字、流程圖,圖形、圖表、表格、標註、顏色、視頻、聲音等;
趨勢、對比、分層、分類、柏拉圖等有助於表達的QC工具的應用;
書面表達方式的其他維度:對比、渲染、誇張、擴大縮小等;提哪一壺水?那個該擴大範圍,那個該淡化影響,哪個為主要方向,哪個該適當迴避,
用事情發展順序的流程圖可以形象地表示發生的環節,發生地點,和流出的環節,能從流程順序上表示前後的輸入輸出關係;
用時間順序的圖形表示發生時機,進度要求,延期和提前的程度等;
現場表達:根據不同場合和聽眾,語氣,語速,語量,給人一種自信和肯定的形象,氣勢佔優勢;
怎麼表達才能讓別人理解?讓誰都能看懂?如果讓誰都能看懂的條件是字數特別多,那就優化信息接收者的權重分配,讓主要信息接收者看懂;
如何突出重點?
如何突出自己想表達的重點,讓信息接收者第一眼明白重點內容,同時還要防止偏離你想表達的內容,例如:本來你想表達這個意思,但對方理解成了別的意思;或者你本來想表達一個意思,但對方理解為多個意思;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如:什麼是……即……;或者加備註、舉例、解釋、說明等;
如顏色管理,字體加粗,內容重複、報告時的語氣和語量,用詞嚴重,用事實和風險或影響程度說明,和標準對比的差異和差距,如差距很大?
完整、準確、有效的描述:
對表達內容儘量完整和準確,儘量不讓信息接收者再有問題和疑問,但不要囉嗦和無價值的重複;如果重複能起加強作用,或者前後表達的連貫性的需要除外;
符合正常人或一般人的理解方式,但要有深度/深層次的信息呈現;
要把為什麼(原因)提前表達,和目的連接起來,一句話是一個完整的信息;問題原因風險措施一句話或一段話表達,表達的連貫性;看主題就能明白大概內容,讓每一句話儘量都能表達完整的含義,不聯繫上下文也能看懂;
檢驗方式:找一個旁觀者聽或看你的報告,看到你要表達的信息是否有偏差、誤解、歧義,理解的主要意思和你要表達的重點是否一致;
傳遞的信息根據實際情況可包含輕重緩急程度、風險、措施等;
信息的完整性和深度:一句話是否可以表達更多且有價值的信息?
例如你報告給上級一個問題?你報告給上級一個重要的問題?怎麼用語言或文字的形式表達出「重要」?
如何描述和表達嚴重程度(損失、後果、風險、影響)、影響程度(影響範圍多大,都影響誰了?職能分布、地理分布等)?
數量、期限、範圍、比例、成本損失、效率、顧客投訴等;如超過多長時間未解決,重複發生多少次未解決,以上需要考慮基準、規則、以及比較,如要求兩周完成,但實際三周完成;平均不良率5%,實際不良率15%;原來或正常多少,現在多少?
按流程圖和順序;可以一目了然描述事情的順序和進展以及各個環節和相互關係,可以加上時間期限和時間節點,對於問題發生的環節和前後關係,以及對於延期的描述更直觀有效;
表達的一般要求和通用原則:
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和效率:一下就能明白內容,不需要過度思考就能明白;用簡單的語言或少量的字數就能表達出想表達的意思;
在能表達清楚地情況下,越簡單越好;
除了要表達的內容外,(信息)不要產生歧義或負面的信息和理解;
沒有過多(非主題之外)的信息幹擾,即只有必要的信息;非相關信息儘量不要加入,防止歧義和漏洞,或者對主題不增值,不起加強作用,如是加分項,或者對主題強相關,起附加值作用的可以加入非相關信息;
信息表達不會產生其他的過多的不增值的聯想;不產生額外的非強相關話題,即不容易跑題,或不容易引導信息接收者跑題;
信息的加工層級:
信息深層次加工能產生價值且能力允許的情況下,儘量對信息進行深加工;
原始信息==》分類、整理==》分析==》識別問題==》原因和對策==》總結
報告的適用範圍:
在不需要大量增加字數的情況下,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能滿足以下要求:
站在客觀者/旁觀者角度能理解和看懂;
新人能看懂;
非專業人員能看懂;
如能力所限,如果需要額外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那不必滿足以上要求;
有的報告或資料可能或作為經驗傳承,表達方式需要能滿足新人或非專業的人員也能看懂的要求;另外,報告中的背景、起因經過、和年月日等細節信息都需要更加完善;
表達的風險和注意事項:
當信息接收者看到或接收你的信息,會有什麼感想或想法,如信息接收者有進一步的疑問或信息需求,你的報告是否能提供?如一份報告被信息接收者閱讀後,有一些疑問或問題?表示報告的信息深度不足;除非報告的目的就是讓信息接收者產生疑問;==》領導可能會問什麼?哪些你期望領導問,哪些你不期望領導問?領導是問責任人還是問報告人?
在會議上報告時,或者報告發布在OA上時,都會影響到哪個部門,看到報告後,會有什麼情緒和反應,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為什麼該說為什麼不該說?說了對誰有利,對誰不利,有利和不利的程度;什麼樣的內容和表達方式更容易被信息接收者認可;
責任人情緒不好;
領導不滿意;
匯報被打斷,或者匯報的內容被指責;
賊有三分理,想達到效果,需要不給解釋的機會,如被打斷和解釋,會降低效果,會影響情緒和士氣,除非是故意留缺口讓責任人打斷,以便現場回答已達到更加效果,暴露責任人的專業和態度,以體現調查過程中的難度或不配合,讓問題表面化,讓責任人現身說法,用責任人證明事實,什麼事情需要責任人證明?也防止領導打斷匯報,領導什麼情況會打斷?
什麼情況需要領導插話,以增加士氣,以需求領導肯定和支持,領導以肯定或表態,責任人會不敢講理由;
匯報時如何防止被打斷?
什麼情況可能被打斷?什麼原因可能別打斷?什麼方式和情緒被打斷?
用語速和肢體語言,如語速快,表現比較激昂等,通過嚴謹的邏輯,使其順著邏輯和思路聽報告,不易被插話或打斷;直接提出和拒絕責任插話,如請稍等……後面有解釋,請耐心聽……
責任人想插話時,表示其士氣和勇氣在最高點,情緒也可能激動,所以避其鋒芒,把勇氣給消磨掉,除非是故意的漏洞,引導驕兵進入;一般來說,當聽完完整的報告再回擊比較合適,後發制人,可以全面了解信息,回擊不會片面,如果有把握已經提前掌握了全面信息,有把握勝利,可以提前插話,打擊效果更佳;對於匯報人來講,主要是需要提前識別責任人可能不認可的風險,提前封住責任人可能講得理由;
表達的注意事項:定性,扣帽子,沒有依據,只有主觀認定的問題,沒有客觀的影響分析;
最基本要求:主要是向誰匯報,如領導,領導聽懂了,責任人即使有意見領導也會認可;
如需爭取統一戰線或聽眾理解和支持時,用大眾能接受和聽懂的語言;
根本邏輯和出發點:
誰是信息需求者?信息主要輸出給誰?需求什麼內容?用來決策還是參考?你想表達什麼?向誰表達?不同信息接收者的權重分配,以誰為主?領導、責任人(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相關者(包括強相關和弱相關)、其他不相關同事;
上級或信息接收者需要什麼信息,那些信息對信息接收者有價值,信息接收者想得到什麼信息?上級或信息接受者應該需要比上述更多更有價值的信息(即要求更高),在通用信息滿足相關人員的信息需求外,報告的亮點即價值;
表達的重點是什麼?
為什麼要表達這些內容?
表達這些內容有什麼價值,有什麼作用?
這些價值是其他人「真正」需要的嗎?
怎麼判斷其他人需要什麼信息?
如何表達,如何突出重點?
表達內容:問題,影響,發生原因,臨時措施,長期對策,效果,責任人;
領導或高層要求的事項,為什麼沒被執行?執行了多少?執行的效果?執行的問題?
怎麼簡單地表達?
你能用一句話或幾句話概括你的報告嗎?
你的報告有哪些要點?
你報告的思路是什麼?
哪些內容需要特別的提示或表達?
檢查:你覺得你編制的報告能支撐你想要表達的目的嗎?
一般問題但是數量很大或比例很高&重點的問題,有風險和影響,領導關注的的信息;
領導想要的效果
如何兼顧信息直接需求者、和信息相關/間接人的需求;
歡迎把文章轉發給好友和朋友圈分享!
推薦相關文章閱讀,請點擊下面連結:
質量管理之行 體系篇 第1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體系篇 第2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體系篇 第3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體系篇 第4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過程方法篇 第1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過程方法篇 第2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過程方法篇 第3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流程篇 第1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流程篇 第2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從體系角度分析人力資源管理
質量管理之行 目標管理或職能價值和績效指標策劃
質量管理之行 組織架構設置和定崗定編的基本思路
質量管理之行 工具方法篇 過程流程圖
質量管理之行 工具方法篇 FMEA 第1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工具方法篇 FMEA 第2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工具方法篇 FMEA 第3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工具方法篇 控制計劃 第1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工具方法篇 控制計劃 第2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工具方法篇 控制計劃 第3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職業篇 第1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職業篇 第2部分
質量管理之行 審核篇 第1部分
長城汽車之 企業品牌建設的建議和提案
質量管理之行 應用篇
PFMEA分析時的工序或過程識別
PFMEA中工序的功能和要求
PFMEA中的潛在失效影響
PFMEA是否需要包含IQC或進料檢驗
FMEA中探測度的識別
FMEA與設計規範的關係
FMEA隨談 DFMEA培訓資料
FMEA實踐篇
應用風險思維隨談 用FMEA分析培訓
特殊特性的識別和作用
特殊特性之實踐篇
進料檢驗的職能定位
進料檢驗和SQE(供應商質量管理)的職能區別
供應商管理職能審核的總結
PSW和質量協議
OTS認可
作業指導書的編制職責
計量型數據和計數型數據的區分
標識和追溯管理
如何開好早會
哲學篇
和毛主席學習矛盾論---是否去重慶談判?如何決策
用矛盾論分析---中國的發展歷程
用矛盾論分析《流浪地球》的評論
環境和位置隨談
豐田的管理方式
認識豐田生產方式的本質1
認識豐田生產方式的本質 2
豐田的總工程師制度
豐田的大部屋
豐田生產方式的宣傳也是一種營銷策略
豐田的A3
體系標準篇
ISO9001和IATF16949標準篇 英漢翻譯的差異
工程規範/規格以及工程變更/更改等級(級別)
體系文件的認知和培訓
體系標準的引言 0.1總則
8.3.2.1設計和開發的策劃(補充)多方論證
8.3.5.2製造過程設計輸出中的質量和可靠性是指產品還是指製造過程?
8.5.1.5 全面生產維護
8.5.1.6生產工裝及製造、試驗、檢驗工裝和設備的管理
9.1.1.1製造過程監視和測量
每一篇文章都是很認真地去寫,包含了對質量管理的熱愛,也包含了對職業的尊重。不想去抄襲或拼湊文章,只想踏踏實實地把經驗系統地總結出來,分享給更多熱愛質量管理這個專業或職業的同行。
希望這些文章中的內容能給您幫助,只要能對您有一點點作用,努力就有了價值!
開放的心態,不要保守,讓更多的人的能力得到提升,這既是自己的價值,也有利於企業和國家,退休後所謂的經驗有什麼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要有傳承和發展的責任感!希望更多的同行一起去做這件對大家有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