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地震監測預報能力穩步提升 地震造成經濟損失大幅降低

2020-12-14 中國日報網

人民網北京1月19日電 2019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18日在京開幕。應急管理部副部長、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在會議上作了工作報告,回顧2018年的工作成果與不足並部署2019年工作重點。

鄭國光在發言中指出,2018年,全國地震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在應急管理部黨組領導下,認真做好防震減災各項工作,地震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明顯提高,震災風險綜合防控不斷強化,地震科技創新成效明顯,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紮實推進,全面深化防震減災事業改革有力推進,防震減災法治建設工作得到加強,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 防震減災工作取得新成效,圓滿完成全年任務。

2018年我國大陸地區地震災害表現出平均頻次低,強度弱,災害輕的特點,因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比2017年減少了80%。同時,我國地震監測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在川西、西藏新建測震臺110個,川西地震監測能力提升到2.0級,西藏3.0級以上地震監控區域顯著擴大。此外,地震速報時間進一步縮短,國內地震自動速報平均用時從2017年的3分鐘縮短到2分鐘,正式測報平均用時從2017年的15分鐘縮短到10分鐘。地震監測服務領域也進一步拓寬,在川藏山體滑坡和山東煤礦衝擊地壓事件中,及時產出事件判定報告。地震監測管理規範化水平也進一步提升。

另外,2018年國家地震局加大開放合作力度。聯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震情研判,大幅度增加會商次數,會商機制不斷創新,震情跟蹤研判成效顯著。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全面實施以來,京津冀、川滇交界和福建地區地震預警示範網建成,在臺灣海峽6.2級地震和四川興文5.7級地震預警服務中初顯成效,可在震後快速產出地震烈度分布圖,服務於抗震救災和應急處置。

在地震預測預報工作方面,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上決定在川滇建設的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將是一個重點發展項目,目前已在穩步推進之中。據中國地震局科學技術司副司長王滿達介紹,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設計方案已於18年11月出臺,首批3000萬元年的觀測儀器採購計劃和19年1800萬觀測任務經費已經獲得財政部批註。還將啟動2700萬實驗經費用於首批科研計劃和項目。

不同於世界上其它的地震預報實驗場,我國的地震科學實驗場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我們的實驗場關注的是大陸地震,第二是全鏈條,關注從地下構造活動到地表的破裂過程以及到地上的建築物的工程結構響應。我們將以開放合作的原則,聯合國內的高校、院所等機構,邀請國際上的專家共同合作,凝練重大科學問題,爭取集中攻克。因為科學觀測其實是我們的一個弱項,實驗場會致力於開展深度環境觀測,獲取地下真實的精細的結構信息,並在斷層進行帶密集觀測。」王滿達說道。(記者 魏豔 實習生 楊澤英)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相關焦點

  • 我國地震速報時效和精度不斷提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記者 郭靜原)從2020年全國地震局長會議上獲悉:2019年,我國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業務穩步推進,地震速報時效和精度不斷提升,國內地震正式速報平均用時572秒,比2018年減少88秒;自動速報平均用時111秒,比2018年減少22秒;自動速報震級平均偏差
  • 2019年國內地震正式速報比2018年減少88秒
    2019年,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 427人受傷 據中國地震局《2019年地震年報》數據,2019年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427人受傷。其中我國大陸地區發生地震災害事件13次,共造成17人死亡,4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災害最嚴重的地震為四川長寧6.0級地震,造成13人死亡,299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3億元。震級最大的是西藏墨脫6.3級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臺灣地區2人死亡,16人受傷。 我國是全國地震災害嚴重的國家之一。
  • 2019年地震造成我國大陸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
    原標題: 2019年地震造成我國大陸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1月4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家地震臺網中心獲悉,2019年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427人受傷。其中,我國大陸地區發生地震災害事件13次,共造成17人死亡,4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災害最嚴重的地震為四川長寧6.0級地震,震級最大的地震為西藏墨脫6.3級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臺灣地區2人死亡,16人受傷。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20次5級以上地震,低於年均24次的平均水平,但高於2017-2018年平均水平。
  • 中國地震經濟損失全球第二,今年地震變多了嗎?
    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USGS)的相關統計,1900 年- 2018 年,全球共發生了 1397 次 7 級及以上地震,雖然有周期性的變化,但持續增長的趨勢並不明顯。監測數據顯示,相較於 2015 年- 2018 年,今年剛剛過去的五、六月份,全球 4.5 級及以上地震的次數並沒有比往年多。不過,我們同樣也可以發現,相比前幾年上半年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全球 4.5 級及以上地震發生次數確實多了一些。
  • 地震臺網:2019年地震造成19死427傷 直接經濟損失超59億
    2019年我國地震災害有三個特點:一是我國大陸地震災害偏低,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未發生重大地震災害事件,地震災害程度與往年相比明顯偏低;二是地震災害分布集中,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有7個省份受災,但人員和經濟損失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三是臺灣地區地震災害不高,2019年臺灣地區發生10次5級以上地震,其中6級以上地震2次,最大地震為臺灣花蓮縣海域
  • 國家地震臺網:2019年地震造成19死427傷 直接經濟損失超59億
    從3日開始,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博盤點了2019年我國家地震活動,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共發生30次5級以上地震,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42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2019年地震災害造成我國19人死亡,427人受傷。其中,我國大陸地區發生地震災害事件13次,共造成17人死亡,4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災害最嚴重的地震為四川長寧6.0級地震,震級最大的地震為西藏墨脫6.3級地震,未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臺灣地區2人死亡,16人受傷。
  • 記者探訪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信息化助力提升監測速報
    提起地震臺網中心,你會想到什麼?是枯燥的數據表格還是枕戈待旦的緊張?近日,人民網記者探訪我國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業務樞紐和地震監測預報預警的國家級業務中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地震臺網一體化監控平臺全面提升地震監測能力這是一支六成為研究生學歷的科研隊伍,也是擔負著全國地震監測的重要力量。王海濤介紹,臺網中心牽頭國家測震臺網和地球物理臺網的規劃設計,負責全國臺網的運行監控和運維管理,開發地震臺網一體化監控平臺,測震臺站的實時運行率超過98%。
  • 2016年中國大陸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65.5億元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 白國龍)記者21日從中國地震局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獲悉,截至2016年12月20日,中國大陸地震共造成災害事件15次,全年發生較大地震災害事件3次,一般地震災害事件12次,直接經濟損失約65.5億元。
  • 2018年我國大陸共發生16次5級以上地震 未造成人員死亡失蹤
    央廣網北京1月18日消息(記者陳銳海)18日,記者從中國地震局獲悉,2018年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16次5級以上地震,低於1950年以來年均24次的平均水平,也是近5年來唯一未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年份。2018年總體災情較過去5年均值明顯偏輕,未造成人員死亡、失蹤,共造成85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30億元,較2017年減少80%以上。其中,全年震級最高、災情最重的地震為發生於9月8日的雲南墨江5.9級地震,造成2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為12.92億元。受傷人數最多的是8月13日雲南通海5.0級地震,共造成31人受傷。
  • 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
    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 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我國東北部地區遼寧海城市及附近地區發生7.3級地震,波及面積9000km2,震區地動山搖,海城境內2734km2頃刻間房屋倒塌,受災人口800餘萬。 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使工況企業、交通、電力與水利設施以及民房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
  • 汶川地震12年後,這些重大進展令人刮目相看!
    12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舉國上下痛悼。為追思同胞、警鐘長鳴,全國防災減災日設立。到2020年5月12日,已是中國第12個全國防災減災日。12年來,我國為防災減災做了哪些努力?我國地震預報預警能力到了啥水平?
  • 鄭國光:中國地震監測速報和震災風險綜合防範能力顯著增強
    中新社北京10月13日電 2019年10月13日是聯合國確定的第30個國際減災日,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專門發表視頻講話稱,在廣大地震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地震監測速報和地震災害風險的綜合防範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支撐體系不斷完善。
  • 2018地震最新消息今天:臺灣海峽6.2級地震 今早兩次地震(附股)
    綜投網(www.zt5.com)11月26日訊  據中國地震局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8年11月26日7時57分,在臺灣海峽海域(北緯23.28度,東經118.6度,)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裡,
  • 梧州市蒼梧縣5.4級地震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420萬元
    廣西新聞網梧州8月1日訊(記者 梁馨予)7月31日下午梧州市蒼梧縣發生5.4級地震,8月1日,是抗震救災的第二天,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廣西新聞網記者從梧州市委宣傳部獲悉,截止8月1日上午8時,共監測到餘震10次,最大震級1.2級。
  • 2019年全國地震統計:災害造成19死427傷 長寧6級地震災害最嚴重
    其中,我國大陸地區發生地震災害事件13次,共造成17人死亡,411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災害最嚴重的地震為四川長寧6.0級地震,震級最大的地震為西藏墨脫6.3級地震,臺灣地區2人死亡,16人受傷。 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有7個省份受災,但人員和經濟損失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四川省死亡佔比約94%,受傷佔比約97%,經濟損失佔比約99%。
  • 海城地震預報:難以傳承的「經驗」
    據新華社報導,海城地震死亡2041人,佔震區總人口的0.02%,且「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各種設備、物資的損失總計約8.1億元人民幣。地震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稱,「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到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 中國地震局:海城地震是史上首次成功的地震預報
    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發言(中國網 楊佳)19日下午,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舉行中國地震災害預測與預報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介紹相關情況1966年中國河北邢臺地震後,我國開始了地震預報的探索和實踐。陰朝民說,40多年來,通過邊觀測、邊研究、邊實踐,摸索出了長、中、短、臨漸進式的地震綜合預報思路,並對1975年2月4日發生在遼寧海城的7.3級地震做出了預報,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較為成功的地震預報。
  • 2秒報出地震參數,它比速報員更快
    僅2019年,我國大陸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20次,地震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9億元。其中,四川長寧6.0級地震和西藏墨脫6.3級地震都給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在地震發生的第一時間獲得地震的相關信息對於災害的預判及救援意義重大。目前,自動算法與專業人員人工計算結果相結合的方式,仍是許多國家監測地震的主要手段。
  • 深圳市地震應急預案(2019年修訂)
    3運行機制  3.1監測預報  3.1.1監測報告  市應急管理局(地震局)負責對地震各類觀測信息進行監測、傳遞、分析、處理、存儲和報送,並進行震情跟蹤。  3.1.2 預測預報  全國性的地震長期預報和地震中期預報,由國務院發布。廣東省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和臨震預報,由省政府發布。
  • 2020年底前 成都城市具備綜合抗禦6級地震災害能力
    規劃提出,2020年底前,成都城市綜合承災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具備綜合抗禦6級地震災害能力。規劃對地質災害防治、防汛抗旱防治、氣象災害防治、防震減災防治等六大方面的工作進行了明確。在防震減災方面,成都將完善地震烈度速報臺網和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形成集地震烈度速報、地震預警、誘發地震監測為一體的立體地震監測網絡,力爭3分鐘完成市域內地震烈度速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