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地震預報:難以傳承的「經驗」

2020-12-23 騰訊網

[導讀]「海城地震的臨震預報完全依賴於足夠的前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夏新宇在《新語絲》網站發表文章說。

原載《科學新聞》雜誌

1975年海城地震被不少人士認為是中國在地震預報領域的一次成功實踐。「海城經驗」的說法由此產生。不過,海城地震預報似乎並未留下多少可以傳承的經驗。即使在當年發生過減災奇蹟的海城,人們對於地震的憂慮也沒有消除。

「海城還會發生地震嗎?這是海城人一直關心的話題,也是任何權威人士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幾乎每隔三五年,海城人就被地震的傳謠驚擾一次。」遼寧省海城市委副秘書長胡煒說。

北京時間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遼寧省海城縣(今海城市)一帶發生7.3級地震。

震中位於遼寧省海城縣岔溝公社(現岔溝鎮),震源深度12公裡,震中烈度超過9度,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裡。

據新華社報導,海城地震死亡2041人,佔震區總人口的0.02%,且「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各種設備、物資的損失總計約8.1億元人民幣。

地震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稱,「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到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以30多年前的抗震設防條件,一場7.3級的大地震死亡兩千來人,損失或許確實不算太大。但海城的減災成效,應該主要歸功於地震預報嗎?

親身經歷了海城地震的胡煒,有如下這樣一段回憶:

「1975年,是我下鄉的第三個年頭。我當時正在果樹一場,因為遠離市區,對地震的感覺特別明顯。2月3日,有感覺的地震就發生了無數起,每當有地震來臨之時,首先聽到的是如汽車發動機一樣的地聲,『隆隆隆』由遠及近,等到地聲越來越響時,忽悠一下,房屋劇烈地聳動一下。因為只是不斷地抖動,沒造成什麼破壞,我們開始曾感到很好玩,並興奮地彼此交流體會。經過一天一宿的折騰後,我們就感到疲倦和厭煩了,歇不敢歇,睡不敢睡,也不知它究竟要抖到什麼時候才算完,更擔心大震會是什麼樣子。當天晚上,我們整夜未眠。2月4日清晨,天空飄起了雪花,為了避免房屋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場裡安排大家上山去剪枝,上午發生了幾次較大的地震後,下午大地竟然沉寂了數個小時。根據「小震鬧,大震到」、「小的一停,大的就到」等地震知識的推測,我們都感到情況不妙,但同時又懷有一絲僥倖,莫非地震就此結束了?」

像胡煒這樣的非專業人士,當時都感到情況不妙,地震部門和政府部門當然不會沒有反應。

《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一書稱,海城地震預測預報過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對遼寧地區的地震危險性進行估計;第二個時間段是發現異常後,經過會商分析作出中期預報;第三個時間段是從臺站和群眾觀測中,伴隨宏觀異常,判斷可能是短期地震活動趨勢,做出短期預報;第四個時間段很短,根據宏觀異常的激烈變化和小震活動而作出的臨震預報發出後,還不到24小時,強震就發生了。

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長、中、短、臨」四階段預報模式。不過,一些研究人員並不認為海城地震預報符合這種模式。

在2006年6月份的《美國地震學報》上,一個研究小組就發表論文《預報1975年海城地震》(《Predicting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從學術角度對海城地震進行了分析。

這個研究團隊的成員包括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研究院王克林、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陳棋福、時任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鋐和遼寧省地震局王安東。他們走訪了一些當事人,也搜集了很多陸續解密的檔案文件。

他們認為,官方並沒有就海城地震正式發布短期預報。1975年1月13日,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在北京召開時,國家地震局瀋陽大隊的顧浩鼎在會上發言,認為「半年甚至一兩個月內,會有6級地震」。這大概是海城地震「短期預報」的出處。但實際上,官方並未認可顧的觀點,而是調整為「一年內會有5至6級地震」——這剛好超出短期預報的範疇,屬於中期預報了。

1975年2月3日傍晚,營口至海城一帶小震活動驟然增多,至2月4日晨8時,當地已先後監測到200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是4日晨7時50分的4.7級地震。這與胡煒的回憶吻合。

2月4日零時30分,遼寧省地震辦主任朱鳳鳴向省政府提交的《地震情報》中,提出「震級尚在不斷加大」,「很可能後面有較大地震」。這些被認為是海城地震的臨震預報。但據說,朱鳳鳴並未明言大地震將在24小時內發生,他的時間尺度或許是一兩個星期之內。

但革委會副主任華文看到這份《地震情報》後,當即處於緊張狀態,立即要求開會布置防震工作。當天11時,作為遼寧省革委會第一副主任的李伯秋將軍,下令要求市、縣、公社採取緊急措施,包括晝夜值班巡邏、不堅固的房子要借宿睡覺等。

當晚19時36分,大地震到來了。

據胡煒回憶,海城地震中政府確實有預報。但他認為,「當天震前小震很多,作出預報很正常」。

「由於地震是晚上7點多發生的,人們沒有睡覺。」他告訴《科學新聞》,「大震前大地發出轟隆隆的聲音,除了一些老弱病殘,人們完全來得及跑出來。」

海城縣岔溝鎮龍川村村民韓玉仁也告訴《科學新聞》:「那年我21歲,村子大柳樹上的喇叭不停地叫喊要地震了。」

據他回憶,村子的房屋都是木頭柱子,石頭牆,磚很少。石頭都掉了,但很多房屋沒有倒。岔溝鎮當時有19個村子,約3萬人,估計最後死亡人數在20人,並且多是老年人。

「他們睡在土坯房屋內,其實只要跳下炕頭就沒事,但一些老人就是沒能跳下來。」韓玉仁說。

海城縣損失最慘重的是海城縣招待所(今海城賓館)。韓玉仁提到,他一位同學的父親被砸身亡,因為招待所是預製板結構。

胡煒也說,海城地震受災最重的是縣招待所,那裡葬送了幾十條人命,「官兵艱難地從斷裂的預製板縫隙中爬進爬出,扒出一具具屍體」。

據胡煒研究海城縣縣誌,死亡人口中,地震後凍死和捂死的有106人,火災燒死的竟然有481人。

「海城地震的臨震預報完全依賴於足夠的前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夏新宇在《新語絲》網站發表文章說。

他介紹,從2月3日晚6點到2月4日晚6點,共發生3級以上地震10次,其中4級以上地震2次,這時候老百姓「已經自行疏散了」。至於臨震預報,是官員誤解了地震辦公室的報告才發布的,並且這樣大的震級事先可能並沒有預料到。

在夏新宇看來,海城地震的預報和防範雖然大大減少了人員損失,但是其經驗卻被錯誤總結了,虛假宣傳造成了「地震可以預報」的觀念。

相關焦點

  • 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為何難以複製
    海城地震的成功預報為何難以複製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4.08.11 星期一     地震,這種最為恐怖的突發自然災害,總會讓人聞之色變。
  • 海城地震預報始末
    這已是海城境內立起的第三座地震紀念碑。前兩座立於1982年,是遼寧省地震局為方便國內外學者考察而建,分別位於海城地震的物理震中岔溝和宏觀震中毛祁鎮。本刊記者站在岔溝村的小山頂上,紀念碑旁,地震裂縫已難以辨識,而遠處的青山蒼翠欲滴。不是一次成功的預報?海城地震後,一位美國記者將海城地震預報稱為「科學的奇蹟」。
  • 唐山大地震44周年:地震預報那麼難,為什麼海城地震預報成功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了7.8級地震,損失慘重,卻沒有能像海城地震那樣預報成功。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地震專家李善邦在總結海城地震預報成功的經驗是這樣的:第一,政治領導貫穿著全部預報過程,從布置前兆偵察,發動群眾,以至發布緊急警報,採取預防措施,每一關鍵環節,都有黨的領導。
  • 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
    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預報 海城地震成功預報30周年紀念碑 1975年中國海城7.3級地震四階段預報(長期、中期、短期和臨震),曾令世界上許多人為之振奮。
  • 中國地震局:海城地震是史上首次成功的地震預報
    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發言(中國網 楊佳)19日下午,2008北京國際新聞中心舉行中國地震災害預測與預報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介紹相關情況1966年中國河北邢臺地震後,我國開始了地震預報的探索和實踐。陰朝民說,40多年來,通過邊觀測、邊研究、邊實踐,摸索出了長、中、短、臨漸進式的地震綜合預報思路,並對1975年2月4日發生在遼寧海城的7.3級地震做出了預報,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較為成功的地震預報。
  •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
    近日「海城地震」成因披露!專家分析遼寧地震形勢!遼寧省地震局預報中心主任賈曉東介紹,11月4日海城地震屬正常地質活動,遼寧省地震形勢總體穩定。海城地區為何地震頻發?這次地震對全省地震形勢有何影響?
  • 揭秘:史上唯一成功預測 1975遼寧海城7級地震
    中國的地震預測研究走過了42年的歷史。1966年的河北邢臺地震是中國地震預測研究的起點,那次6.8級的地震奪去了8064人的生命。1975年遼寧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曾讓我國的地震工作者們欣喜若狂,一度認為中國人已經解決了預測地震的世界性難題。但隨之而來的唐山大地震,徹底震碎了地震工作者們的幻想。
  • 地震預報的未來
    但在中國也有「成功預報」的實例。   中國地震局預測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汪成民認為,不能做到科學上的精確預報,並不妨礙在實踐中作出具有減災實效的預報。這不僅為1975年海城地震預報所證實(詳見2009年9月14日《瞭望》新聞周刊報導《海城地震預報始末》),也在新中國地震工作實踐中被至少20次的預報實例所驗證。其實,這就是最早領導中國地震工作的周恩來總理倡導的事前「向人民群眾打個招呼」。
  • 歷史上唯一一次被預測出來的地震,發生在我國,卻沒法推廣經驗
    通知中說到,海城的震級正在不斷加大,很可能後面有較大地震。所以,這次地震也震驚了全世界,科學家們以為海城地震辦找到了破解地震的密碼。不過,經過深入的調查,結果有點令人沮喪,這次,並不算是準確的提前預測,只是巧合而已,沒有太多經驗可以推廣。2月3日傍晚至2月4日早上(大地震當天),發生了不僅僅是人們感覺到的兩次地震。
  • 唐山大地震有前兆,汶川地震時候有沒有前兆呢,看完你就知道了!
    反對各種危言聳聽的言論,人們之所以會出現地震前有徵兆的錯覺是典型的歸因謬誤的原因,所謂的徵兆只不過是人們後來總結出來的,對完全沒有因果事情的牽強附會而已。汶川地震前同樣應該是有地震前兆的,特別是唐山地震時觀測到的地下水位及地電阻率等前兆異常。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並沒有捕捉到。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說沒有前兆異常。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都相當於地球的兩次大病,你不能說第一次生病有預兆,而第二次沒有。
  • 唐山大地震有前兆,汶川地震的時候有前兆嗎?
    有史可查的最慘烈地震是明朝西北大地震。  20世紀最慘烈地震是西北海原大地震。第二為1976唐山大地震。  ★1975遼寧海城大地震,被國際學術界認定為人類有史以來唯一一次通過觀測地震前兆,提前預測地震,並迅速組織轉移,成功有效的降低生命財產損失的大奇蹟。與一年後發生的唐山大地震形成鮮明對比!!!
  • 我國成功預測出地震,史上唯一的一次,經驗為何不被推廣?
    7月12日,唐山發生了數次地震,最高的達到5.1級,之後雲南紅河、四川阿壩及臺灣和新疆等都相繼發生地震。連續兩天,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發生了9次地震。很多人在想,假如地震可以預測,那麼一定會減少很大的損失。不過從目前人類的技術來看,顯然是還達不到的。
  • 地震前必有異象?民間有高人能預測地震?假的
    不少「民間高手」執著於「地震雲」,比如有人把8月8日鄭州、西安上空的「地震雲」和此次地震聯繫起來,其實「地震雲」並不存在,也沒有什麼雲能預報地震。地震預報之難首先來源於人們對地震缺乏了解。人類無法獲取地底下的信息,而且即便獲得了足夠的信息,其複雜程度也可能遠超人們想像。這就是為什麼說短期臨震地震預報在現階段幾乎是不可能的。
  • 人類史上唯一一次精準預測的地震來自45年前的中國。過程驚心動魄
    地震預測作為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全世界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預測,探索地震預測的有效途徑,但就現在來說,不管國內還是國際上,還很難完全準確地預報地震。人類歷史上僅有唯一的一次精準的地震預測,發生於45年前的中國,這場被成功預測的地震就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
  • 美麗家鄉海城
    要想活的久,就往海城走,要想活的順,就到海城混,98年洪水,海城沒有,03年非典,海城沒有,06年禽流感,海城沒有,07年雪災,海城沒有,08年地震,海城沒有,12年暴雨,海城沒有,13年H7N9,海城沒有,16年龍捲風,海城沒有,今年的冠狀病毒,海城還是最平安,海城才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除了上海,海城最強!
  • 尼泊爾地震:可預知為何難預報?
    此前報導指有科學家已經預知了此次地震,但沒想到來的這麼快,面對如此高發的地震,為何只能預知不能預報?如果不能預報,我們能做什麼? 動物再度「跑贏」專家? 只能預警不能預報的大地震    「地震預報」、「地震預警」,平時大家並不會刻意區分,統一認為是發現地震即將到來的一種認識。然而在專業名詞裡,他們的意義有著嚴格劃分。簡單說,「地震預報」是震前,「地震預警」是震後。
  • 是否存在有助於預報的地震前兆?
    2020-11-30 13:52:00   經過幾十年地震預報探索實踐,發現了很多地震前兆異常,其中部分前兆還通過了優秀地震前兆標準的檢驗,並分析總結了前兆異常的群體特徵。但用這些前兆異常,通過經驗性統計方法進行的地震預報成功率卻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 動物異常行為預測地震靠譜嗎?聽聽專家怎麼說
    家家戶戶細觀察,綜合異常作預報。這首歌謠是民間對地震發生之前動物異常的總結。民間一直流傳著「地震發生前,動物會出現大規模遷徙、聚集等異常行為,根據這些異常,就可以推測出地震的發生」。動物行為異常預測地震曾有先例據王自法介紹,早在1968年,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動物研究所曾在河北省邢臺市寧晉縣百尺口建立了一個生物預報地震的實驗點。他們利用鴿、貓等動物,對方圓50公裡、震級在3級以上、5級以下的地震進行了多次較好地預報。
  • 地震為什麼只能預警還不能預報
    各位要說了,當今世界科技如此發達,怎麼就預報不了一個地震呢?對了預報不等於預警哦!其實我們人類也在努力去探索研究如何能夠儘早的預報地震。比如我們已經建成了地震預警網,所以在地震來襲的時候,能夠搶到一點點的寶貴時間從幾秒到幾十秒不等。
  • 斜穿中國的郯廬斷裂帶,發生過最大地震,未來百年內會大地震嗎?
    7.5級地震;1969年7月15日,渤海中部發生7.4級地震;1975年2月4日,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其中1668年7月28日(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19-21時)山東郯城的8.5級地震規模極大,震中位於山東省郯城、臨沭、莒縣一帶,震中烈度為12級(上文有介紹震級和烈度的差異),這破壞力史無前例,是我國大陸東部板塊內部一次最強烈的地震,地震釋放的能量超過唐山大地震的11倍,造成了極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