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海城地震的臨震預報完全依賴於足夠的前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夏新宇在《新語絲》網站發表文章說。
原載《科學新聞》雜誌
1975年海城地震被不少人士認為是中國在地震預報領域的一次成功實踐。「海城經驗」的說法由此產生。不過,海城地震預報似乎並未留下多少可以傳承的經驗。即使在當年發生過減災奇蹟的海城,人們對於地震的憂慮也沒有消除。
「海城還會發生地震嗎?這是海城人一直關心的話題,也是任何權威人士都難以解答的問題。幾乎每隔三五年,海城人就被地震的傳謠驚擾一次。」遼寧省海城市委副秘書長胡煒說。
北京時間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遼寧省海城縣(今海城市)一帶發生7.3級地震。
震中位於遼寧省海城縣岔溝公社(現岔溝鎮),震源深度12公裡,震中烈度超過9度,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裡。
據新華社報導,海城地震死亡2041人,佔震區總人口的0.02%,且「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揮的人」。各種設備、物資的損失總計約8.1億元人民幣。
地震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稱,「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到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以30多年前的抗震設防條件,一場7.3級的大地震死亡兩千來人,損失或許確實不算太大。但海城的減災成效,應該主要歸功於地震預報嗎?
親身經歷了海城地震的胡煒,有如下這樣一段回憶:
「1975年,是我下鄉的第三個年頭。我當時正在果樹一場,因為遠離市區,對地震的感覺特別明顯。2月3日,有感覺的地震就發生了無數起,每當有地震來臨之時,首先聽到的是如汽車發動機一樣的地聲,『隆隆隆』由遠及近,等到地聲越來越響時,忽悠一下,房屋劇烈地聳動一下。因為只是不斷地抖動,沒造成什麼破壞,我們開始曾感到很好玩,並興奮地彼此交流體會。經過一天一宿的折騰後,我們就感到疲倦和厭煩了,歇不敢歇,睡不敢睡,也不知它究竟要抖到什麼時候才算完,更擔心大震會是什麼樣子。當天晚上,我們整夜未眠。2月4日清晨,天空飄起了雪花,為了避免房屋倒塌造成人員傷亡,場裡安排大家上山去剪枝,上午發生了幾次較大的地震後,下午大地竟然沉寂了數個小時。根據「小震鬧,大震到」、「小的一停,大的就到」等地震知識的推測,我們都感到情況不妙,但同時又懷有一絲僥倖,莫非地震就此結束了?」
像胡煒這樣的非專業人士,當時都感到情況不妙,地震部門和政府部門當然不會沒有反應。
《一九七五年海城地震》一書稱,海城地震預測預報過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對遼寧地區的地震危險性進行估計;第二個時間段是發現異常後,經過會商分析作出中期預報;第三個時間段是從臺站和群眾觀測中,伴隨宏觀異常,判斷可能是短期地震活動趨勢,做出短期預報;第四個時間段很短,根據宏觀異常的激烈變化和小震活動而作出的臨震預報發出後,還不到24小時,強震就發生了。
實際上,這就是所謂的「長、中、短、臨」四階段預報模式。不過,一些研究人員並不認為海城地震預報符合這種模式。
在2006年6月份的《美國地震學報》上,一個研究小組就發表論文《預報1975年海城地震》(《Predicting the 1975 Haicheng Earthquake》),從學術角度對海城地震進行了分析。
這個研究團隊的成員包括加拿大地質調查局研究院王克林、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陳棋福、時任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首席預報員孫士鋐和遼寧省地震局王安東。他們走訪了一些當事人,也搜集了很多陸續解密的檔案文件。
他們認為,官方並沒有就海城地震正式發布短期預報。1975年1月13日,全國地震趨勢會商會在北京召開時,國家地震局瀋陽大隊的顧浩鼎在會上發言,認為「半年甚至一兩個月內,會有6級地震」。這大概是海城地震「短期預報」的出處。但實際上,官方並未認可顧的觀點,而是調整為「一年內會有5至6級地震」——這剛好超出短期預報的範疇,屬於中期預報了。
1975年2月3日傍晚,營口至海城一帶小震活動驟然增多,至2月4日晨8時,當地已先後監測到200多次地震。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是4日晨7時50分的4.7級地震。這與胡煒的回憶吻合。
2月4日零時30分,遼寧省地震辦主任朱鳳鳴向省政府提交的《地震情報》中,提出「震級尚在不斷加大」,「很可能後面有較大地震」。這些被認為是海城地震的臨震預報。但據說,朱鳳鳴並未明言大地震將在24小時內發生,他的時間尺度或許是一兩個星期之內。
但革委會副主任華文看到這份《地震情報》後,當即處於緊張狀態,立即要求開會布置防震工作。當天11時,作為遼寧省革委會第一副主任的李伯秋將軍,下令要求市、縣、公社採取緊急措施,包括晝夜值班巡邏、不堅固的房子要借宿睡覺等。
當晚19時36分,大地震到來了。
據胡煒回憶,海城地震中政府確實有預報。但他認為,「當天震前小震很多,作出預報很正常」。
「由於地震是晚上7點多發生的,人們沒有睡覺。」他告訴《科學新聞》,「大震前大地發出轟隆隆的聲音,除了一些老弱病殘,人們完全來得及跑出來。」
海城縣岔溝鎮龍川村村民韓玉仁也告訴《科學新聞》:「那年我21歲,村子大柳樹上的喇叭不停地叫喊要地震了。」
據他回憶,村子的房屋都是木頭柱子,石頭牆,磚很少。石頭都掉了,但很多房屋沒有倒。岔溝鎮當時有19個村子,約3萬人,估計最後死亡人數在20人,並且多是老年人。
「他們睡在土坯房屋內,其實只要跳下炕頭就沒事,但一些老人就是沒能跳下來。」韓玉仁說。
海城縣損失最慘重的是海城縣招待所(今海城賓館)。韓玉仁提到,他一位同學的父親被砸身亡,因為招待所是預製板結構。
胡煒也說,海城地震受災最重的是縣招待所,那裡葬送了幾十條人命,「官兵艱難地從斷裂的預製板縫隙中爬進爬出,扒出一具具屍體」。
據胡煒研究海城縣縣誌,死亡人口中,地震後凍死和捂死的有106人,火災燒死的竟然有481人。
「海城地震的臨震預報完全依賴於足夠的前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後夏新宇在《新語絲》網站發表文章說。
他介紹,從2月3日晚6點到2月4日晚6點,共發生3級以上地震10次,其中4級以上地震2次,這時候老百姓「已經自行疏散了」。至於臨震預報,是官員誤解了地震辦公室的報告才發布的,並且這樣大的震級事先可能並沒有預料到。
在夏新宇看來,海城地震的預報和防範雖然大大減少了人員損失,但是其經驗卻被錯誤總結了,虛假宣傳造成了「地震可以預報」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