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城公安「第二次發育」 7個派出所增至12個 交警配槍上路
文/圖 記者張學斌 實習生褚彪
通訊員孫勇、陳冬生
歷時四個多月的禪城公安警務體制改革,從機構調整到輪崗規模,警方人士稱之為「前所未有」。市委常委、禪城區委書記區邦敏更是將此次禪城公安警務體制改革比喻為「少年的第二次發育」。上周,禪城公安交警大隊和12個派出所正式掛牌成立,這也標誌著從去年年底啟動的禪城公安警務體制改革正式完成。7個派出所正式擴充成12個,為市民服務。昨天,禪城公安向媒體公布了「擴容」後的12個派出所的地址、電話。
以往派出所轄區地域太大,市民報警後民警「姍姍來遲」。此次機構調整後,祖廟、張槎和石灣鎮三個街道發生警情,民警須10分鐘內到現場,南莊鎮15分鐘內到現場。此次禪城公安改革力度不可謂不大,是否收到預期效果,仍需時間的長期檢驗。
變化1:
出警時間縮至10~15分鐘
變革之前,禪城區最大的南莊派出所管轄面積達76平方公裡。派出所轄區太大而影響接處警效率,禪城區副區長、公安分局局長李劍雄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以前的永安派出所,如果接報佛山大橋樂安一帶有警情,從派出所出警到達現場正常要20分鐘。
此次機構調整後,禪城警方要求在禪城區祖廟、張槎和石灣鎮三個街道發生警情的,民警必須在10分鐘內到達現場,而在南莊鎮發生警情的,民警必須在15分鐘內到達,對延誤接處警的進行責任倒查追究。
祖廟街道設4個派出所
經此次機構調整,禪城區從原有的7個派出所擴充至12個,新增城南、普君、環市、同濟、江灣5個派出所,從區域分布來看,其中祖廟街道4個(新增普君所、環市所),石灣鎮街道3個(新增同濟所),張槎街道3個(新增江灣所),南莊鎮2個(新增城南所)。
如此「變臉」後,派出所快速反應能力果真有所提高。如5月7日凌晨5時許,禪城區一居民樓遭遇盜賊「光顧」,屋主發現後馬上報警,派出所接到警情後迅速派出民警趕赴現場,民警在案發現場搜索,最後在樓頂將還未來得及逃離現場的嫌疑人抓獲。
變化2:
路面「見警率」大增
在此次機構改革中,交、巡警機構被壓縮和精簡整合,交警一、二、三大隊和交警綜合室合併為一個交警大隊,同樣,4個巡警機構也合併成一個巡警大隊。公安分局對交、巡警隊伍扁平化指揮,一盤棋調度。
與此同時,禪城警方把非執法崗位民警置換出來,使路面執勤警力增加7%,路面執勤警力佔交、巡警總人數的87.1%,警力大幅下沉至路面,提高路面「見警率」。
變化3:
交警配槍上路還能辦案
另一個措施是交、巡警職能融合,5月1日,禪城交警經過系統培訓,正式攜帶槍枝上路執勤。「以前交警看到街面發生盜竊、打架鬥毆等治安刑事案件時,總是因為手無寸鐵而感到左右為難。現在配槍上崗,參與治安案件處置就有了底氣」,一名在路面執勤的交警說。
變化4:
建打擊街面犯罪專業隊
去年年底,禪城巡警大隊率先合併組建,正是這個合併拉開了禪城公安警務機制改革大幕。新成立的巡警大隊組建了過百人的打擊街面犯罪專業隊伍,專門打擊搶劫搶奪和入屋入室等各類街面犯罪。
由此一來,巡警負責打擊街面犯罪,刑偵大隊打擊命案、大要案和系列案件,各派出所刑偵部門打擊社區案件組成的立體打擊體系的打擊效能提升。今年1至4月份,禪城警方破獲各類刑事案件2095宗,抓獲各類違法犯罪嫌疑人3869人,較去年同期升幅達64.8%,逮捕犯罪嫌疑人764名,比去年同期上升83.7%,命案等大要惡性案件的破案率達100%。
變化5:
率先成立公關科促互動
此次警務機制改革中,禪城公安率先在五區成立公共關系科,公開選拔優秀人才擴大公關隊伍。5月9日,李劍雄在調研公關宣傳工作時表示,成立公關科就是要搭建起禪城公安與市民溝通互動的平臺,目的是提升警隊形象,構建和諧警民關係,增強群眾滿意度,充分發揮公安機關服務社群,嚴打違法犯罪的功能。
觀察:南海多變少 禪城少變多 究竟哪個好?
禪城、南海同為佛山重要區,但南海卻選擇了與禪城完全不同的派出所架構。去年,南海公安分局將原來的17個派出所合併為桂城、羅村、九江、西樵、丹灶、獅山、大瀝、裡水8個派出所,各派出所將以鎮街冠名,實行一鎮街一個派出所。
本地警界人士分析,禪城、南海雖然毗鄰,但情況卻有很大不同。以禪城的祖廟街道為例,該街道位於城市中心區,人口密集商業繁榮,特別是外來人口多。派出所要接處警、又要承擔多種市民服務功能;反觀南海如獅山鎮,該鎮轄區面積大、多工廠,但城市化水平低、常住人口少,因此全鎮只有一個派出所也可以基本滿足需要。
對此,有警界人士分析,「派出所不論合併還是拆分,目的都是讓警力下沉,提高見警率、降低發案率」。市民黃先生表示,「不論合還是分,我希望警察能為市民辦實事,報警後警察可以第一時間趕到,為我們救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