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東湖現2.6萬平方米「水下森林」 別有洞天的奇景吸引市民駐足觀看
時間:2020-09-12 22:34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武漢東湖現2.6萬平方米水下森林 別有洞天的奇景吸引市民駐足觀看 陽光直透湖底,碧波蕩漾之下,一條條水草搖曳其中,水鳥在遠處嬉戲近日,在武漢東湖的郭鄭湖鵝咀處,一片2.6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吸引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 蒲扇形狀的是金魚藻,像羽毛一般的叫狐
原標題:武漢東湖現2.6萬平方米「水下森林」 別有洞天的奇景吸引市民駐足觀看
陽光直透湖底,碧波蕩漾之下,一條條水草搖曳其中,水鳥在遠處嬉戲……近日,在武漢東湖的郭鄭湖鵝咀處,一片2.6萬平方米的「水下森林」吸引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
「蒲扇形狀的是金魚藻,像羽毛一般的叫狐尾藻,這個條狀的植物叫作苦草,是草魚最愛吃的植物。」工作人員介紹道,這片「水下森林」是他們為期4個多月的實驗成果。
9月4日,工作人員在武漢東湖水生態修復示範區上作業。
今年4月起,東湖水生態修復工程正式開始實施,通過清理水體垃圾、設置分區圍隔、種植沉水植物、投放水生動物等措施,重新構建以沉水植物為核心的水生態系統,對東湖的水生態進行修復。
如今,臨湖而觀,一池碧水格外清澈,水草搖曳生姿,魚蝦穿行其中,相映成趣。
20世紀60年代起,由於城市快速擴張和人類活動幹擾,東湖水生態系統退化嚴重,湖泊水生植物覆蓋率由70%降至3.3%,底棲動物和魚類多樣性不斷降低,人們走過湖邊甚至能聞到一股臭味……
這是9月4日航拍的武漢東湖水生態修復示範區(無人機照片)。
近年來,武漢市採取雨汙分流、退漁還湖、排口排查整治、生態修復等一系列措施,不斷改善東湖水質。2019年3月,郭鄭湖40年來首度監測到Ⅱ類水質。目前,整個東湖80%的水域都保持在Ⅲ類水質。
「在水體生態修復過程中,沉水植物的生長與湖水澄清是相互促進的關係」。武漢碧水集團水投公司現場負責人李宇告訴記者,3個月的時間裡,團隊在4個區域內按照不同配比種下了5種沉水植物,累計近46萬叢,來比對不同方法的生態修復效果。
「水生態的修復需要長期的努力,在開闊水域進行大面積水生植物修復,國內尚缺成功經驗和實施案例可參考。」李宇說,為摸清水生態修復各項影響因素,項目確立了「示範區——先行區——全湖推廣」的技術線路,採取不同的種植方法來恢復沉水植物群落。
9月4日,工作人員在武漢東湖水生態修復示範區上作業(無人機照片)。
8月,項目中期的評估報告顯示,在經受了前段時間梅雨季節水位大幅度上漲、城市雨汙入湖等考驗後,示範區內水體生態系統現已趨於穩定,透明度和水質相對於圍隔外水體有了顯著提升,「水下森林」長勢超出預期。
「湖泊治理並非易事,城中湖治理則更甚。」武漢東湖風景區工委書記黎東輝說,東湖治水非一日之功,需要持續投入、長期努力。
「目前一邊觀察評估,一邊準備擴大種植面積。」李宇說,如果實驗順利,「水下森林」將在2022年佔東湖水域面積的十分之一。「理想狀態是讓沉水植物自然生長到湖域面積的三分之一,那時候東湖就恢復以前的模樣了。」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