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時節,人們都喜歡登高望遠,一來為了散心,二來可以欣賞到與平時不一樣的景色。當時間回到唐朝,一位詩人走在回鄉的路上,偶然停車時看見層林盡染的紅色楓葉,一首《山行》成就了一幅絕美的畫卷。
每一張出神入化的畫作的背後都會有一場意義非凡的旅行,從而引出人們內心深處的故事,而在唐代最好表達心情的方式非詩歌莫屬,所以古往今來有很多畫家從詩歌中尋找創作的靈感,從而創作出令人嘆為觀止的名作。像柳宗元的《江雪》成就了一幅獨釣寒江圖,王維的《使至塞上》成就了一幅長河落日圖,王勃的《滕王閣序》成就了一幅落霞孤鶩圖……而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的一首杜牧的《山行》,它同樣也成就了一幅山林秋景圖。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深秋在不知不覺中經過我們的身邊,曾經繽紛多彩的春天一去不返,一片金黃似乎掩蓋了秋天真實的模樣,你是否也想要突破這片黃色的束縛,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顏色?在這首詩中詩人用「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白雲」「深」看似平常卻襯託了環境的幽深孤靜,遠離喧囂,而「有人家」三字,打破了單獨的風景,使之顯得格外有生氣。
自古楓葉獨立於悲秋之外,作為一種精神象徵,人們常用它來象徵堅毅的性格,同時象徵著對往事的回憶、人生的沉澱、情感的永恆及歲月的輪迴,對昔日的伊人的眷戀。在這首詩中詩人因楓葉停下腳步,雖然詩人之前看到蜿蜒曲折的石頭小路,看見遠處雲升騰、繚繞,一戶戶人家隱約在雲中深處,但是這些仿佛都是過眼煙雲,都沒能留下詩人的足跡,直到偶遇這片楓林。
其實在每一場偶然的背後都包含著一場必然,詩人雖然屢次遭遇政治挫折,目睹宮廷的黑暗,漸漸被貶謫流放,但是詩人心中仍舊保留一絲不甘,這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慷慨豪情,正是這種為國為民的豪放氣概給他帶來了豐富的想像,讓他能在日常的平凡中發現不凡,追求一種夢想與現實的交融,所以他的詩作往往傾向性鮮明,情感強烈,寓情於景,以景表情、設問深入從而顯現出遠韻遠神、流情婉轉風格特色。
古詩最後詩人用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紅」字點明了全詩的中心,使「停車坐愛楓林晚」從寫景中脫離出來,將詩人的執著堅定,慷慨激昂融入進這片漫天的紅葉中,表明詩人的愛國情懷也要像這片楓葉林一樣清尚執著,自成一家。
(註: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