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澤何時成鎮如謎團!讓我帶你一起去探究!

2021-02-22 吳江通

我將理由陳述如下:

一.《吳江縣誌》《盛湖志》的記述具有權威性。最早的一部《吳江志》是明弘治元年(1488)莫旦編纂,其中記載吳江縣共有249個村、3個市(縣市即松陵、江南、新杭)、4個鎮(平望、黎裡、同裡、震澤)。此處順便解釋一下,在古代,所謂村,乃居民聚居之所;市,乃商賈貿易之場;鎮,乃設官將禁防之地(也有少數鎮並不設將官)。應該說,莫志的資料比較具體,記述覆蓋到全縣所有的村。第二部《吳江縣誌》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徐師曾主纂,離上次修志已有79年時間。徐志的記述與莫志相比,鎮的數量不變,而增加了7個市,盛澤已在其中(另有八坼、雙楊、嚴墓、壇丘、梅堰、屯村)。應該說,徐志的資料也很具體。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刊刻的《吳江縣誌》(屈運隆纂),已是第六部縣誌,該志復增三個鎮,盛澤名列其中(另有蘆墟、章練塘)。由此可知,歷屆吳江縣誌對鎮市村的記載是比較具體的、細緻的、確鑿的,盛澤的發展脈絡也是基本清楚的。《盛湖志》為盛澤仲氏所纂,編纂工作起始於明末,認同了縣誌的記載。

《盛湖志》

二.《盛川題景記》中的記載也同樣具有權威性。該文寫於明萬曆甲申年(1584),作者為武舉人卜夢熊,離徐志的時間不遠,僅為23年。卜夢熊才氣橫溢,閱歷豐富,在編纂地方志時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實地考察,被譽為盛澤地方志的「肇始者」,其記述可信度較高。如果徐志有誤,最容易被卜氏發現。而且一般來說,舊方誌喜歡溢美鄉裡,卜氏乃盛澤人,當然志在發掘本鄉經濟文化之長,不可能貶抑桑梓。「屠日不能畢一豚」即出於卜氏之口,應該不會是信口雌黃。

三.其他志書的相關記載亦無疑義。如列為地方志名著的《百城煙水》寫於清初,作者徐崧為吳江人(徐師曾之後)。該書記述了盛澤大量的名勝古蹟,在「盛澤鎮」一條下寫道:「盛澤鎮,在舊二十都。莫志不載。徐志雲居民百家,以錦綾為業。今(編者註:指康熙年間)商賈遠近輻集,居民萬有餘家。蕃阜氣象,諸鎮中推為第一。」這段記述文字雖不多,但下筆精細,層次井然。在《百城煙水》中,盛澤的眾多名勝古蹟與成鎮的歷史是一併記述的,作者並不認為有什麼矛盾。徐崧還在《仲仲子述盛川今昔之異因賦二首》中云:「神宗以後始繁奢,狹巷穰穰鬧日斜。不見吾宗修志日,居民只有百餘家。」這裡的神宗即萬曆皇帝朱翊鈞,「吾宗」即吳江縣誌的撰修者徐師曾。該詩是專門講述盛澤之今昔變化的,觀點十分明確。

《百城煙水》

四.古詩文中對盛澤的描寫也能與志書所載相吻合。如「吳越分歧處,青林接遠村。水鄉成一市,羅綺走中原。」該詩作於明末,作者周燦為盛澤人,詩中對盛澤漠漠青林遠接水村的風光描寫,給人的印象還是一個小市鎮。在裡人卜舜年的《綠曉齋集》中,記載他去嘉興參加科考,主考官顏雲漢開導他說:「子居村落,睹記隘······。」(你居住在村落之中,見聞不廣)卜舜年為卜夢熊之子,生活年代遲於其父,也還沒有反映出盛澤是個大鎮。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那麼,盛澤在成鎮之前有如此眾多的橋梁寺觀作何解釋呢?這確實是個歷史之謎。我想作些猜想,這些橋梁寺觀可能屢建屢廢,橋梁有個由木轉石的過程,寺觀也有個由小變大的過程,其建築並非同時都很恢弘。還有,江南地區自南宋以後經濟發達,農村的寺觀建築亦較普遍,盛澤的有些橋梁寺觀可能就在農村,並不在鎮區。此類建築的眾多也並非盛澤一處,如《百城煙水》中記載吳江雙楊村的古建築亦很宏富,有仁安橋、塘橋、柳塘橋、奉先教寺、永樂禪寺、戚家聖堂、華光亭等,記載黃溪村有黃由別業、史西村園第、釣遊處、蓮花庵、喻指庵、積慶講寺等,建築同樣顯得輝煌富麗。當然,我這樣說並無實證,並不能解開蕭先生(也包括我自己)提出的謎團,只是提供一種思考問題的思路。至於蕭先生說的乾隆年間人口發展之快,倒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人口除自身的增殖外,還有農村人口向市鎮的轉移及外來人口的遷徙(盛澤在明清時期浙籍移民數量極大)。我國古代缺乏統計學的理念,數字的應用太帶文學色彩,什麼「煙火萬家」之類,不足為據。「居民止五六十家」的話也就很不嚴密,只是表明當時的村鎮規模並不很大。因而,蕭先生的質疑是有道理的,拓展了我們的思路,而且我們至今還沒有找到解釋這些疑問的充分理由,只能作為問題「存疑」。反過來說,如果歷史謎團如此地容易破解,那麼歷史學也就太沒有魅力了。

盛澤城北全景圖

相關焦點

  • 千年綢都盛澤:鎮的建制,城的氣勢與內涵
    鎮域建設譜寫產城融合新篇章  英國當代城市規劃大師彼得·霍爾在《文明中的城市》中說:「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已經不是多建幾座大廈、多規劃幾塊CBD的問題,而是城市文化與經濟的高度融合。」  盛澤鎮總體規劃(2014-2030)修改方案提出,要把盛澤建設成以紡織產業為支撐、具有高品質城市環境、城鄉一體、產城融合的現代產業城市。
  • 千年綢都盛澤:鎮的建制,城的氣勢與內涵
    鎮域建設譜寫產城融合新篇章  英國當代城市規劃大師彼得·霍爾在《文明中的城市》中說:「一個好的城市規劃,已經不是多建幾座大廈、多規劃幾塊CBD的問題,而是城市文化與經濟的高度融合。」  盛澤鎮總體規劃(2014-2030)修改方案提出,要把盛澤建設成以紡織產業為支撐、具有高品質城市環境、城鄉一體、產城融合的現代產業城市。
  • 我的家鄉——水天堂盛澤
  • 盛澤老鎮區地名志(境域沿革)
    以前說「我是二十都人」就如同現在我們說「我是盛澤人」。盛澤歷史上的人、物、事在盛澤未成鎮前記述它的歸屬地就是二十都。盛澤成了遠近聞名的絲綢大鎮後,記述為盛澤的人、物、事,就是二十都內的人、物、事。二十都在明成化年間的戶口數,按當時吳江縣總戶口數與總圖數平均計算,約有1500戶,5600人口。二十都轄十三圖,領三十九圩。
  • 聽鎮上的老人講,盛澤最有名的橋,當屬鎮西的白龍橋
    聽鎮上的老人講,盛澤最有名的橋,當屬鎮西的白龍橋白龍橋的回憶年華似水,明清時「尺往來、皆須舟楫」的水上絲綢集市早已作古,但水與絲依舊相清以沫,以機為田,以校為犁的絲織業已被流水線作業所取代了,而盛澤鎮上眾多的古石橋,還在橋洞與橋梁間記憶著如水般的絲綢繁華。
  • 聽鎮上的老人講,盛澤最有名的橋,當屬鎮西的白龍橋
    聽鎮上的老人講,盛澤最有名的橋,當屬鎮西的白龍橋白龍橋的回憶年華似水,明清時「尺往來、皆須舟楫」的水上絲綢集市早已作古,但水與絲依舊相清以沫,以機為田,以校為犁的絲織業已被流水線作業所取代了,而盛澤鎮上眾多的古石橋,還在橋洞與橋梁間記憶著如水般的絲綢繁華。
  • 盛澤地名探源(1)
    據史料記載,盛澤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居民百倍於昔,綾綢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每日中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蓋其繁阜喧盛,實為邑中諸鎮之第一。」至清末,盛澤更是以擁有「七十二條半弄」而名聞遐邇。因為缺少文字記錄,已很難確認盛澤最早的街坊和弄巷形成於何時。
  • 講不完的盛澤故事,吃不厭的盛澤鮮肉燒賣
    燒賣,是我從小就很喜歡吃的一道點心之一,這個燒賣和大家印象中的糯米燒賣略有一絲絲不同,它個子小巧,皮薄湯多,有點類似小籠包的那種感覺,主要以鮮肉和筍丁作為餡料居多,在我們蘇州的吳江,燒賣的代表就數盛澤的燒賣了,在盛澤本地人的生活當中,很多人的一天都是從一籠燒賣開始的。
  • 江蘇盛澤:借滬蘇湖高鐵與如通蘇湖城際,崛起為高鐵與城際樞紐!
    當我們提及盛澤的時候,我們首先會想到什麼?這是一個普通的城鎮而已,但卻又不普通,因為它是中國十強鎮,試想我們地大物博,有多少個鎮?據統計,截止2019年12月,我國共有38734個鄉級區劃,其中包括8516個街道、20975個鎮、8122個鄉、966個民族鄉,不管街道和鄉、民族鄉,要在2萬多鎮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強的十個鎮多麼不容易。盛澤做到了,靠的是什麼?
  • 江蘇盛澤:位列2019年全國十強鎮,系兩家世界500強總部所在地!
    這樣說,盛澤鎮就不僅僅是一個鎮,確實是,盛澤鎮還掛著吳江高新區的牌子,是省級高新區,但應該是還處於籌建中的高新區,即便如此,盛澤鎮也早已超越了一個鎮。 其實,盛澤歷史也曾經闊過,可惜現在只是吳江的一個鎮而已。
  • 盛澤人,倷阿曉得當年市河朗廂七堍橋?
    您的關注,我的動力! 漫步在川流不息的盛澤舜湖路上,你也許會聽到有人問:「倷阿記得格格地方老底子是啥艾橋?」 如盛澤鎮抗美援朝大遊行、盛澤鎮慶祝國慶十周年大型展覽等等,我小學時代第一次參加演樣板戲演出也是在此。橋堍南有一家大餅店,專做長大餅,我上小學時經常早早到店裡排隊購買,帶上兩隻又香又脆的長大餅到學校,給我帶來一天的好心情。對於長大餅,我真是又愛又恨,我上幼兒園時,因為在課上偷吃長大餅被老師抓到,結果使我失去成為第一批少先隊員的寶貴機會。
  • 講不完的盛澤故事,吃不厭的盛澤鮮肉燒賣
    燒賣,是我從小就很喜歡吃的一道點心之一,這個燒賣和大家印象中的糯米燒賣略有一絲絲不同,它個子小巧,皮薄湯多,有點類似小籠包的那種感覺,主要以鮮肉和筍丁作為餡料居多,在我們蘇州的吳江,燒賣的代表就數盛澤的燒賣了,在盛澤本地人的生活當中,很多人的一天都是從一籠燒賣開始的。
  • 長三角燈謎丨盛澤燈謎鉤沉
    盛澤作為吳江最為富庶鄉鎮,建鎮既久,人文淵藪,彈丸小鎮"人文蔚起科第相望"。自乾隆三十五年《盛湖志》刻本刊行以來,續修《盛湖志補》、《盛澤鎮志》。斯地報刊風行,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盛澤的教育界、工商界思想十分活躍,創辦的報刊有10餘種之多。
  • 盛澤人,倷阿曉得當年市河朗廂七堍橋?
    您的關注,我的動力! 漫步在川流不息的盛澤舜湖路上,你也許會聽到有人問:「倷阿記得格格地方老底子是啥艾橋?」 如盛澤鎮抗美援朝大遊行、盛澤鎮慶祝國慶十周年大型展覽等等,我小學時代第一次參加演樣板戲演出也是在此。橋堍南有一家大餅店,專做長大餅,我上小學時經常早早到店裡排隊購買,帶上兩隻又香又脆的長大餅到學校,給我帶來一天的好心情。對於長大餅,我真是又愛又恨,我上幼兒園時,因為在課上偷吃長大餅被老師抓到,結果使我失去成為第一批少先隊員的寶貴機會。
  • 用心用情講好綢都故事 吳江盛澤擦亮「三張名片」
    盛澤有幸,與其他運河古鎮一樣,「收穫」了運河帶來的興盛與繁榮,更演繹出「日出萬綢,衣被天下」的繁華盛景。  運河之水,激蕩向前,脈脈不息。  如水的盛澤,亦承載著一代代綢都人的殷殷期許,圍繞做大做強紡織主業,傳承弘揚絲綢文化,用心用情講好自己的故事;以全球眼光、世界水準,擦亮「絲綢古鎮、紡織名城、面料之都」三張名片,譜寫新時代發展新篇。
  • 盛澤:生態文明的美好畫卷徐徐展開
    如今的盛澤,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盛澤鎮,江蘇的最南端,歷史上「衣被天下」,今天是中國綢都,全國百強鎮排名第十。盛澤農村工作局局長錢永高對情況如數家珍,「現代休閒農業示範園包括現代糧油區、高效蔬果區、精品花木區、特色水產區這『四大片區』,集科研、科普、生態、鄉村旅遊、休閒度假、美食體驗於一體。」作為經濟強鎮,盛澤工業集聚度高,渴求更多的經濟發展空間,然而在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權衡中,當地抑制工業空間擴張衝動,為當地高質量發展留下了一片「綠肺」。
  • 盛澤面料萬裡行走進南京:近千款盛澤面料閃耀金陵
    9月4—7日,由中國東方絲綢市場管委會支持,中國綢都網和東方紡織城共同組織實施的「盛澤面料萬裡行」活動再次啟程,10餘家盛澤實力面料企業走進了南京,與南京的知名服裝企業負責人、設計師等展開了面對面的交流對接,現場氣氛熱烈高漲。
  • 春遊便當 | 我帶上你,你帶上它,在最美的春色裡一起享用!
    我們去春遊吧!好像是個不錯的主意但是春遊得帶上吃的吧你說是不是那帶啥比較好呢?飯糰就不錯!你說飯糰有什麼稀奇?雞肉餡料雞腿肉去骨切小塊,倒入淡口醬油、味淋、鹽、少許糖、蔥花混合調成的醬汁,醃製15分鐘。將雞肉放入油鍋炸熟,盛出備用。
  • 高鐵蘇州南站、盛澤站定了!吳江將成為長三角要地
    去年,關於「滬蘇湖鐵路在吳江設站」的話題官方答覆說:一個是在汾湖銜接設站另一個站點考慮設在盛澤當時,引起了市民朋友的熱議古代名人如西晉著名文學家張翰、著名的明朝的袁黃(袁了凡)、清朝巡撫陸耀、工部尚書周元理,近現代代表人物愛國詩人柳亞子、國際大法官倪徵燠等,可謂地靈人傑。站點二:盛澤站盛澤站是滬蘇湖鐵路的中間站,主要以服務盛澤為主的西南地區城鎮,是吳江區乃至蘇州商貿發展、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
  • 【盛澤之最】最雅的名字
    人的名字其實只是一個易於識別的標誌和符號而已,如課堂上之點名和應答以及兵丁列隊之應卯。不過自古至今人們對名字視之甚重,總希望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希望好名字給孩子帶來好運,造福終生。當然人名之雅俗隨著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