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沈傑群)日前,由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北京戲劇家協會主辦,哲騰(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的2019年北京新文藝團體優秀戲劇展演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開幕。2019年距離新文藝團體力量初步形成已過去十個年頭,「中國新文藝團體小劇場十年發展回顧與展望」行業論壇也成為此次展演重點內容之一。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小劇場專委會主任傅維伯回憶,2008年—2013年是戲劇發展生態很好、創作生命力爆發的時期,幾乎每年有將近兩三百部新創劇亮相小劇場。傅維伯指出,現在年輕的戲劇工作者數量有所下降。
「小劇場承載著承上啟下的角色,我們未來的戲劇發展面臨著困境。北京市文聯、劇協一直辦的北京新文藝團體優秀戲劇展演活動,不僅僅是一個展演,它對我們未來戲劇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傅維伯說。
提及未來新文藝團體發展的方向,傅維伯表示,現在我們的戲劇需要更細膩、更有特質的東西,而不是概念性的東西。「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現的就是真善美,把這個核心做足了,把更細膩的情感做足了,作品就會打動每個人。越細緻,越細膩,越富有情感,就更容易引發每個人心底的共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陶慶梅指出,要做到新文藝團體的發展,不僅是北京文聯、北京劇協事,國有院團本身也要做生態建設,肩負起文藝生態建設的責任,新文藝劇團和國有劇團不是互補的關係,而是良性互動的關係。
「舞臺工作真的是又緊張又累,失之毫釐謬以千裡,有一次演出錯誤達到八條,第一次看到劇場退場有五個人的時候,我的眼淚都出來了。我特別恨自己,我怎麼做了劇場這個工作?」編劇和璐璐坦言,從事戲劇創作,有的時候單純為了堅持。「寫作的快樂遠遠比我後面做戲的快樂大很多,我說求你別改我的臺詞,我告訴你這個臺詞是什麼意思。我的臺詞不是寫在紙面上的,是我自己讀過很多遍的,臺詞是有韻律的」。
在主題為 「新文藝團體十年來自身創作的現狀與挑戰」的論壇上,《文藝報》藝術評論部副主任、副編審徐健就新文藝團體與青年編導的扶植與孵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徐健提到,很多90後不斷在為新文藝團體輸入新鮮的東西,例如現在年輕人由於受到生活方式影響,會創作隱私的、個人化、碎片化的內容,這種表達的勇氣也值得保護。
「年輕人激情永駐,有投入戲劇的夢想和理想在這兒,我們就要扶持,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哪怕他們可能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但是如果我們保護了他們的熱情、激情,可能會極大促進他們以後的發展。」 徐健說。
本屆展演的劇目方面繼續推出了「2019十大新銳導演作品單元」,既有新文藝團體中耕耘多年、佳作頻出的優秀人才,也有嶄露頭角的新生力量。
王翔導演的《五鬥米靠腰》審視都市白領的職場困境、孫哲導演的《男保姆》關注老年生活的悲涼溫暖;一弛導演的《三昧》以「疑似廣播劇」的形式將一座老戲樓的歷史變遷娓娓道來,陳飛歷導演的《短打莎士比亞》則濃縮了三十七部莎劇唱念做打。
顏永祺導演的《我想我瘋了》在科幻感十足的舞臺上給出人性抉擇的難題,王子川導演的《陰差陽錯》在「另一度空間」裡展現無奈小人物的幽默與相惜;黃彥卓導演的《愛在無愛城》與祖紀妍導演的《終成眷屬》以女性導演視角解讀莎士比亞;蘇煜瑋導演的《琴島一號》與郭蔡雪導演的《愛·轉機》則分別在童話時空與現實世界裡探索奇妙的情感關係。
「當代小劇場戲曲單元」的十部戲曲作品多是近年新創的優秀劇目,包括粵劇《文廣探谷》、黃梅戲《薛郎歸》、肢體劇《上下》、京劇《痴夢》、崑曲《反求諸己》、崑曲《望江亭中秋切鱠》、紹劇《燦爛八戒》、豫劇《南華經》、兒童京劇《童戲社——超級小英雄》和戲曲元素話劇《一夜一生》,展示了新文藝團體對中國多劇種傳統戲劇的重視和弘揚。
以上20部劇目將於11月至12月期間在北京的八個劇場聯合展演100場,為首都觀眾奉獻一臺精彩的小劇場戲劇盛宴。
此外,在展演的節目手冊中還有一個「2009~2018年小劇場劇目匯總」的環節,也是為本屆展演特別策劃的活動。所列劇目均是經過多方查證以及徵集戲劇愛好者提供線索後收集整理出來的,在展演期間,這一匯總徵集活動還將繼續。
(文化副刊部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