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2020-12-21 中工網

來源:科技日報

深冬的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早已被雪花點綴的一片銀白。臨近晌午,黃花塔拉蘇木巴彥敖包嘎查村民韓國友在自家牛舍忙活著,篩草、清理牛舍,看著活蹦亂跳的小牛,韓國友滿眼愛撫,不願離開。「我們村裡人都寵著這些牛,這可是為我們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奈曼旗的經濟崛起,首先源自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了解奈曼旗的人都知道,沒有生態建設,這裡的發展就無從談起。治沙與富民並進,脫貧攻堅,培育新興產業,不斷探索「點沙成金」之路,讓奈曼旗廣袤無垠的沙地成為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執著,茫茫沙海變綠洲

奈曼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 200多萬畝沙土地一度讓奈曼飽受風沙之苦。多年來,奈曼旗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先後提出了「兩種三治」「生態立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踏上了艱苦卓絕的生態治理歷程。

在國家「三北」防護林工程、全國生態環境建設重點縣工程及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工程帶動下,奈曼旗堅持「兩結合、兩為主」的林業生態建設方針,大力開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全旗荒漠化防治工作步入了大規模、快速度、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奈曼旗先後實施了京津塘風沙源治理工程、薪炭林工程以及「5820」工程等大規模治沙工程,奈曼大地上的綠色不斷擴展。以「種樹種草,治沙治山治窮」為核心的兩種三治給奈曼生態建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國家「三北」防護林興隆沼建設為樣板的治沙模式激勵了奈曼人治沙的決心和勇氣。

多年的防沙治沙工作中,奈曼旗更是湧現了一大批治沙名人、能人,敢叫沙海變綠洲的女支書寶秀蘭便是其中的一名。從1997年開始,寶秀蘭自己出資帶領村民治理沙漠,栽植了30多萬株楊樹、黃柳等樹木。

「反正就這麼個地方了,你必須得過日子。要是你在這想生存的話,得治沙,要不這沙子得治你們。」寶秀蘭說。

憑藉著這份決心,寶秀蘭帶領牧民防沙治沙二十餘年,使嘎查6.3萬畝沙地植被覆蓋率上升到了50%以上,每年僅林業一項就為村民戶均增收5萬元。

幾十年來,執著已經成為奈曼人治沙的核心精神,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今年,奈曼旗繼續堅定不移走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之路,做好綠色發展大文章,推動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全旗統籌建設「美麗鄉村」,以國家森林鄉村建設為契機,將林業生態建設與村屯綠化、發展庭院林果經濟相結合,按照「一村一品、生態宜居」的原則,全面開展鄉村綠化美化行動。今年打造100個村屯綠化示範嘎查村,推進綠色生態美麗家園建設。

今年全年,奈曼旗加強苗木儲備,春季出圃鄉土樹種苗木3764萬株,基本實現造林綠化種苗自給;加強造林技術培訓指導,抽調30名林業技術骨幹,深入造林一線提供業務技術指導,著力提高造林質量,確保「造一片、活一片、綠一片」。

如今,茫茫沙海已被片片綠洲所取代,全旗植被覆蓋率從16%增長到30.81%,形成了「多林種、多樹種、喬灌草、帶網片」相結合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發展,農產品鼓了錢袋子

從全民治沙開始,奈曼旗就始終堅持尋求治沙與致富同行的突破口。近年來,奈曼旗加快了沙地經濟的發展,沙地藥材、沙地西瓜、沙地水稻等一大批農業經濟在沙地上如雨後春筍般地快速增長。

在東明鎮英圖村,家家戶戶發展果林庭院經濟已成為一種常態。英圖村以建設森林鄉村、加快群眾增收致富為目標,把發展果林庭院經濟和村屯綠化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全村參與發展庭院經濟林295戶,佔總戶數的80%以上,群眾在增加產業收入的同時,有效改善了人居環境。

明仁蘇木永安村依託無立木林地改造政策,整合全村110戶無立木林地7000餘畝,由市林草局牽頭打造了全旗唯一一處「精準治沙」生態造林項目。項目區的生態效益催生出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項目區不僅在奈曼旗北部形成一道抵禦風沙、淨化水資源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態屏障,而且通過林間發展龍牙楤木1000畝,每畝年產可食用頂芽800斤,按市場價格每斤15元計算,可收入1200萬元,涉及項目區內農戶人均每年增收2.7萬元。

東明鎮的西瓜、土城子的杏、白音他拉的水稻沙日浩來的香瓜等利用沙地種出來的農產品,已成為遠近聞名響噹噹的品牌。「連海南人都來我們這裡種西瓜,奈曼旗已成為全國最大沙地西瓜種植地,年種植面積保持在10萬畝以上,畝均效益達3000元。」當地幹部告訴記者。

每年的七月份是扁杏的採摘季,每逢這個季節,奈曼旗土城子鄉平頂山村,漫山遍野的杏樹上結滿了黃澄澄的果實,放眼望去煞是好看。扁杏種植亦是平頂山村的主導產業,是村民致富的「黃金果」。

「每畝地也能收1500斤左右,今年市場價一斤大約在5塊錢。」平頂山村民王利志說。通過發展扁杏經濟林,平頂山村一手託起了綠水青山夢,一手開闢了農民致富路。

而依靠經濟林實現增收的模式也在奈曼旗各村屯不斷「複製」。奈曼旗葦連蘇鄉東風村果農郭志強今年種植了7畝地的雞心果,種植的品種是金秋「海棠紅」。郭志強介紹,7畝地雞心果賣了3萬多斤,收入12萬多元,每畝地純收入1萬多元。

今年,奈曼旗完成經濟林栽植25.36萬畝,種植的品種包括沙果、山杏、文冠果、沙棘等品種。完成人工造林46.17萬畝,其中,無立木恢復造林40萬畝,完成退耕還林1.75萬畝。

創新,新產業打開致富路

在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影響和感召下,奈曼旗秉承執著的治沙精神,在創新中尋找新產業,在創新中謀求新發展,新興產業也應運而生。

在沙海變綠洲之後,為了警醒後人,奈曼特意保留了寶古圖沙漠,並開發為旅遊景點,在寶古圖沙漠創建了蒙古族傳統三項賽事與汽車越野拉力賽相結合的沙漠那達慕,風靡世界各地的U2汽車越野拉力賽便起源於寶古圖沙漠那達慕。

在奈曼旗的孟家段國家溼地公園,被譽為科爾沁草原上的「明珠」的母子湖,因盛產奈曼鯉魚,成為奈曼十大文化名吃之一的全魚宴承做地。孟家段漁村年旅遊收入佔全村總收入的40%,每年接待遊客達10萬人次。

近兩來,奈曼整合涉農涉牧資金2000餘萬元用於發展鄉村旅遊,打造鄉村旅遊重點村30個,培育旅遊扶貧示範點10個,大力扶持「農家樂」「漁家樂」「農牧業觀光」等鄉村旅遊業態,將鄉村旅遊發展和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長效脫貧相結合,把貧困戶吸附到產業鏈上,讓廣大農牧民吃上「旅遊飯」。

除了特色農副產品的新產業,如何利用沙子創造工業價值?奈曼旗想到了引進高端企業。北京仁創科技集團被請到了奈曼「吃沙用沙」。企業的參與使得黃沙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內蒙古仁創砂產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記者看到,沙子已經變成另外一番模樣。沙子做成的產品有的用於精密鑄造,有的用於石油開採,有的助力海綿城市建設或幫助農業增產。

「北京奧運會場館水立方和鳥巢外面鋪設的生態透水磚就是用奈曼沙子做成的。」工作人員介紹,該項目是奈曼旗按照「三產聯動,綠色循環」發展理念,重點扶持發展的沙產業項目。目前,項目已建成生產車間22000平方米、沙漠水稻實驗田1000畝、設計產能5萬噸的覆膜砂生產線3條、孚盛砂生產線2條、透氣防滲砂生產線2條。

內蒙古仁創砂產業工業科技園經理謝常林告訴記者:「我們企業生產用的原材料就是當地的風積沙,我們把它轉換成了產品,現在年產值預計兩個億左右,消耗當地的原料沙30萬噸左右。」

如今,內蒙古仁創砂產業有限公司擬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農、林、牧、副、漁、遊」六位一體的發展模式,建設集文化、藝術、科技、旅遊、養生、農業及工業為一體的沙文化主題公園,實現產業集群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稅金5億元以上,安置2000人就業。(記者 張景陽 通訊員 楊 悅)

編輯:張潔

相關焦點

  • 內蒙古:點綠成「金」 生態富民
    作為祖國北疆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發力「生態+」,把綠色發展理念深植大地,讓綠水青山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走出一條點綠成「金」,生態富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內蒙古新聞聯播 | 沙漠「換臉」 綠生金
    內蒙古新聞聯播 | 沙漠「換臉」 綠生金 2020-12-17 18: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內蒙古科爾沁沙地治理:村鎮果樹成林 沙地成「福地」
    劉文華 攝中新網通遼9月16日電 (記者 劉文華)9月是豐收的季節,科爾沁沙地腹地的果農滕大勇滿心歡喜,悠閒漫步在自家的錦繡海棠林中。隨著科爾沁沙地生態發生巨變,給人們諸多不便的沙地逐漸成為「福地」。「以前沙子可厲害了,風颳來50米不見人。」
  • 內蒙古科爾沁沙地生態持續向好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6日電(記者王靖)記者16日從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獲悉,經過多年全面綜合治理,近些年內蒙古科爾沁沙地呈現出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減少,固定沙地增加的態勢,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據介紹,科爾沁沙地分布區面積9945萬畝,其中沙地面積5265萬畝,是我國第二大沙地。科爾沁沙地涉及內蒙古自治區、吉林省和遼寧省,其中內蒙古境內分布區面積8595.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分布區面積的86.42%。科爾沁沙地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治理,特別是2000年以來,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科爾沁沙地治理規模不斷擴大,治理效果顯著。
  • 科爾沁沙地的綠色新顏
    這是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努古斯臺嘎查周邊的科爾沁沙地的治理情況(9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地,位於東北和華北的交界地帶。近年來,依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公益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內蒙古通遼市不斷加大植樹造林、草原修復和生態保護力度,使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影報導這是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茂道吐蘇木周邊的科爾沁沙地的治理情況(9月14日攝,無人機照片)。
  • 一枚錦繡海棠果:綠了科爾沁沙地,紅火了新生活
    【視頻】一枚錦繡海棠果:綠了科爾沁沙地,紅火了新生活 中國網9月16日訊(記者 王金梅)金秋9月,正是果實纍纍的季節,在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希伯花鎮希伯花嘎查的果園裡,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果農們正在採摘紅通通的錦繡海棠果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成效顯著: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
    石光銀成為「治沙英雄」,「狼窩沙」成了滿目青翠的「金沙窩」。毛烏素沙地橫亙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陝西榆林市、寧夏鹽池縣。一代代治沙人紮根荒漠、造林綠化,一步步遏制住肆虐的風沙。「1957年建園時,這裡全是流動沙地,植被蓋度僅為1.8%,只有20多種植物。」
  • 科爾沁沙地風情之奈曼
    科爾沁沙地是中國最大的沙地浩瀚沙海 廣袤無垠是沙漠越野愛好者的天堂奈曼旗寶古圖沙漠旅遊區寶古圖沙漠旅遊區大漠戈壁 人跡罕至沙地越野車沙地摩託 滑沙各種驚險刺激的娛樂項目帶你玩轉科爾沁沙地!奈曼旗版畫奈曼旗是科爾沁版畫的故鄉奈曼旗版畫作品多以奈曼本土自然景觀
  • 敖包相會的地方 科爾沁沙地風情
    《敖包相會的地方》第六集科爾沁沙地風情帶您到科爾沁沙地越野!科爾沁沙地第六站將走進科爾沁沙地沙地摩託 滑沙各種驚險刺激的娛樂項目帶你玩轉科爾沁沙地!集沙漠探險 養生康體休閒度假於一體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驚險刺激的娛樂項目充分彰顯了科爾沁沙地
  • 防治荒漠化丨科爾沁沙地的綠色新顏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地,位於東北和華北的交界地帶。近年來,依託「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公益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內蒙古通遼市不斷加大植樹造林、草原修復和生態保護力度,使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 那一抹綠,是生金的底
    春意盎然,向綠而生法國有個「香水之都」格拉斯小鎮。一萬多公裡外,一個「中國的格拉斯」正在青山綠水中崛起。向綠而生,吳興區埭溪鎮美妝小鎮就是一個生動範例。山溪曲折,碧水微瀾,渺渺青山,翠峰如簇。這裡的人深知:留住了綠,就留住了美。綠,是發展的底色和潛力。從低丘緩坡開發,到老虎潭水庫建設,再到美妝小鎮崛起,向綠而生的「美」,是產業,是文化,也是追求,更是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付諸實踐的生動作為。以前的山旮旯變成了「聚寶盆」,一批批來自英、法、韓的國際美妝巨頭把生產基地落戶在青山腳下。
  • 中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或變矮變小,或徹底消失……  這是金秋時節記者在毛烏素沙地、庫布其沙漠、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採訪時,看到的情景。  為發展沙漠旅遊,嘎查專門留下2萬畝沙地,騎駱駝、牧家樂、民俗美食等吸引大批遊客前來。如今,嘎查人均年收入達9500元,16戶貧困戶去年全部脫貧。  近年來,通遼市組織實施了一大批生態建設項目,致力於綠與富雙贏,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努古斯臺鎮,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區。
  • 歌手洪澤受邀錄製科爾沁農牧民春晚《科爾沁請你來》歡樂開唱
    1月6日,科爾沁農牧民春晚在通遼市科爾沁區木裡圖鎮西花燈嘎查廣場順利錄製,作為一名從這裡走出去的歌手,華語樂壇男歌手洪澤也受邀參加,並為大家帶來了一首《科爾沁請你來》這首極具代表性的草原風原創歌曲,相信在播出時,也將會帶給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不一樣的視聽感受。
  • 科爾沁沙地得到有效治理 通遼市境內實現良性逆轉
    劉文華 攝9月14日,治沙人馬鬱鋒向媒體講述他在科爾沁沙地中的治沙故事,他的腳步走遍了科左後旗這片沙海,現在在阿古拉以東的敖包嘎查和寶日胡吉爾嘎查附近植樹造林。劉文華 攝9月14日,攝影家華維光向媒體講述他鏡頭中的科爾沁沙地:從隨處可見的荒漠化到找沙漠也困難的巨變。
  • 瀋陽生態所揭示科爾沁沙地流動沙丘黃柳灌叢發生衰退死亡的生理機制
    科爾沁沙地是中國最大的沙地之一,建設人工固沙植被是該地區沙化土地治理的重要手段,黃柳作為當地的優良鄉土固沙灌木在固沙植被建設中被廣泛使用。以分別生長在丘間地、流動沙丘迎風坡和背風坡上的黃柳種群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不同生境中的土壤水分狀況,以及不同種群中黃柳植株的木質部水分傳輸功能等的差異。研究表明,儘管迎風坡的土壤水分含量不低於背風坡,但是風力侵蝕導致迎風坡黃柳的部分根系暴露於空氣中,降低其水分獲取能力,從而增加該環境下黃柳的水分脅迫程度。
  • 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為通遼市增加林地2000萬畝
    科爾沁沙地綜合治理工程為通遼市增加林地2000萬畝 2019-12-26 10:00:57 通遼日報
  • 向沙地宣戰,他們贏了!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綠富同興,幾十年的探索與奮進、治理與嬗變,沙漠沙地又重新回到它蛻變前的敘事。 如今,綠色已成為沙漠沙地的主色調。它不只是生長的樹、青色的草、潔白的羊群、曼妙的風景,還是一種信仰,一種無形的價值觀。當地人們把它記在腦中,裝在心裡,踐行在行動上。 他們以「綠」為中心,在「綠」上做文章,沙中種綠,用心養綠,點綠成金,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走出了一條寬闊的綠色大道。
  • 向沙地宣戰,他們贏了​!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綠富同興,幾十年的探索與奮進、治理與嬗變,沙漠沙地又重新回到它蛻變前的敘事。如今,綠色已成為沙漠沙地的主色調。它不只是生長的樹、青色的草、潔白的羊群、曼妙的風景,還是一種信仰,一種無形的價值觀。當地人們把它記在腦中,裝在心裡,踐行在行動上。  他們以「綠」為中心,在「綠」上做文章,沙中種綠,用心養綠,點綠成金,打造綠色產業,發展綠色經濟,走出了一條寬闊的綠色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