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遊記?就是記錄遊覽經歷的一種文體,一般以記敘和描寫為主,輔以議論和抒情。何為景點?就是供人們參觀遊覽的地方。既包括自然景物,如名山大川,沙漠海洋等;也包括人文景點,如北京故宮,蘇州拙政園等。當然,現在許多景點都是自然風光與人文遺蹟融合在一起,比如泰山景區、西湖景區等。
接下來,同學們可按以下五步來完成自己的遊記。
第一步:選取合適景點。這些年,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旅遊早已成一件很平常的事。相信同學們一定都有過出遊經歷,有些人遊玩的景點還很多。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到底寫哪一個景點好?解決辦法其實很簡單,你可以對自己的出遊經歷進行一下比較,如果某個景點自己非常喜歡,印象又非常深刻,有一種想把那段經歷寫出來的衝動,那就毫不猶豫的寫這個景點。因為只有這樣的景點,你寫起來才能帶著激情,如數家珍。比如梁衡之所以能寫出《壺口瀑布》這樣的好文章,顯然與他兩次參觀壺口瀑布,被深深震撼有關。
除了寫山水遊記、人文古蹟遊記外,還可以寫一篇民俗遊記。旅遊,不僅僅是去遊山玩水,觀賞大自然的景色。現在的旅遊,也可以去體驗獨特的民風民俗,感受別樣的生活。比如你去過蒙古大草原,進蒙古包,著蒙古袍,穿蒙古靴,騎馬,跳舞,喝蒙古奶茶,吃手抓羊肉……這時,你就可把自己的這些有趣的經歷講述出來,並對當地的民俗風情展開描寫,這樣的遊記,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性,必然惹人喜愛。
另外,也可寫一篇記錄型遊記。即不以寫景為目的,而是去記錄旅遊經歷,有事寫事,有人寫人,有景寫景,有感想寫感想。當然,行文過程中也要有重點,要做到詳略得當。
第二步:設計寫作順序。參觀遊覽某個景點,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我們一邊行走一邊觀賞,會看到許多事物,聽到各種聲音。事後要想把這段經歷寫出來,如果不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表達,那就會亂成一團。因此,動筆之前,必須要設計好記寫順序。遊記常用的寫作順序是移步換景,即景隨人動,邊走邊看,依次把所見的景物描寫出來。比如馬克·吐溫的《登勃朗峰》,文中地點轉換一目了然,各種景物依次呈現,可謂井然有序。
當然,在具體描寫某一景物時,也可運用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比如寫海邊觀日,就可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時間順序,寫出景物的變化。寫上海東方明珠塔時,就可按照由遠而近、由下而上、由內到外的空間順序,從不同角度把塔的特點呈現出來。
第三步:明確描寫重點。寫遊記,由於記寫的是一段參觀遊覽的經歷,可寫的東西非常多,因此,必須要事先確定一下寫作重點,確保文章結構緊湊,主題分明。既然是遊記,那麼「遊」就要詳寫,也就是說遊覽過程中所見到的景物、所了解到的風俗人情是寫作重點,其它內容可以一帶而過,或者乾脆不寫。如果景點包含多個景物,那就選一個或幾個主要的景物詳寫,其餘略寫。比如《壺口瀑布》一文,作者對第一次的觀賞經歷著筆不多,而對第二次卻寫得非常詳細。
第四步:搜集相關材料。遊記雖然是寫出遊經歷,以寫景為主,但我們在寫作過程中,為了把景物寫得更加豐富多彩,增加可讀性,常常需要加入一些知識性的東西,比如與景物相關的神話傳說、名人逸事等,這時候,就有必要去進行搜集和整理。特別是在寫在人文景觀時,更要去儘可能多的掌握與景物相關的背景資料。比如一位同學在寫遊覽黃山的經歷,能把一些吟誦黃山的古典詩句引入文中,同時講了幾個民間小故事,讀起來顯得特別輕鬆有趣。
第五步:景物生動傳神。遊記寫作的關鍵,在於把景物寫活。因此,同學在寫作過程中,一定要認真錘鍊詞語,靈活用好各種修辭手法,甚至可以藉助聯想和想像,把所見所聞呈現給讀者。這樣的例子,在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以及前面的幾篇例文中,非常的多。像在《壺口瀑布》一文中,比喻句、排比句比比皆是,生動傳神,引人入勝。
當然,在寫好景物的同時,如果能借景抒情,借景說理,升華文章的主旨,那就更好。像《壺口瀑布》結尾對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變;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精神的讚美,令人心生共鳴。
(原創稿件,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