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旅遊局公布《遊客不文明行為記錄管理暫行辦法》,本周起正式施行。擾亂火車、飛機等公共運輸秩序,破壞公共衛生,違反當地風俗、損毀文物等六種行為將納入記錄,並經旅遊主管部門通報遊客本人,提示其採取補救措施,必要時還將向公安、海關、邊檢、交通、人民銀行徵信機構通報。記錄信息保存期限為一至兩年。
「恥辱榜」只是文明培育的一個方面
劉思敏(知名旅遊專家、社會學者):一個不文明的人恐怕不會在旅途中突然變得文明。事實上,人們在離開自己的常居地,在陌生環境裡很可能道德失範,自我約束力下降,再加上從眾心理,道德自律比較差,很容易做出不文明的行為。如果該辦法實施僅僅保持在一種「恥辱榜」的狀態的話,恐怕很難產生我們期待的效果。
葛磊(中青旅控股市場推广部負責人):旅遊文明的培育,應當是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共同指向,經過媒體、學校等的普及教育將其內化為一種國民素養,形成公民的行為自覺,同時需要法律的約束,來提升懲戒成本。給旅遊以「文明的共識」,這是中國遊客成長和成熟的必經之路。
張春蔚(財經評論員):有的時候大家喜歡「到此一遊」,有的景區就專門給你一塊兒牆,讓你去寫,把塗鴉轉變成一種文化藝術。更多的時候景區應該想一些辦法,讓人們把自己的一些習慣進行更多元地扭轉,而不是說只是一味地去堵。
文明與否不能以偏概全
陳方(知名媒體人):埃及塗鴉的、羅浮宮泡腳的,這些極端的個案一再被聚焦,只是為了通過批評這些素質不高的個案,進而刺激國人反思自身修為與公德。這樣做未必有錯,但它客觀呈現的,很有可能給人造成一種刻板印象,中國遊客素質真的不高。其實,好和壞都是有客觀標準的,中國遊客也許未必如我們想像的那般糟糕。
葛磊(中青旅控股市場推广部負責人):動輒祭出「中國人不文明」的帽子是不理性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不文明的個人,現在關鍵問題不在於批判,而在於推動文明共識的構建。在國人有能力大規模走向世界時,能否以開放自信的姿態,去恪守基本行為準則,了解和尊重文明的差異,來和這個世界對話。
張海律(知名媒體人、環球旅行家):我在海外其實經常聽到對中國遊客的讚譽。事實上,一些發生在海外的旅遊個案裡,中國遊客被認為素質低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處處以為受歧視被迫害的自卑心理,轉而導致誇張報復,需要改變和扭轉這一心理。
立法與傳播並重
新浪博文:借鑑鄰國的經驗,對遊客的不文明行為跟出境、徵信記錄這些掛鈎,可能更好地起到促進文明旅遊的作用,國民文明素質不僅與經濟發展有關,還與政府教育緊密相連。像新加坡主要是從思想教育和嚴刑峻法相結合;韓國主要是外交部出臺政策,比如修改《護照法》等,並聯合民間團體和教育部、勞動部、警察廳等多個部門共同努力對國外的韓國人進行禮儀、遵紀守法等教育;而美國主要靠民間組織來推動教育活動,政府只是配合。
工人日報:國人旅遊不文明行為的背後不僅源於遊客本身文明素養的缺乏,也反映出旅遊業部分從業人員的失職和相關監管與懲處的缺位,更折射出國民素養教育的缺失和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失落。因此,提升公民的旅遊文明素養,需以提升國民素養為根本,應從頂層設計入手,立法與傳播並重,行業自律與媒體監督同行,教育啟蒙和文化薰陶共舉,如此多管齊下,才能真正切中要害,徹底根治不文明的「頑疾」。
(責任編輯:武曉娟)